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汉文化系统作为我国历史上继先秦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文化高峰,与当时的封建统治者高度重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统治者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归根结底也是为了维护其统治,而探讨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 两汉 文化教育 独尊儒术 社会发展
一、绪言
由于文化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凡是社会发展取得一定成就的朝代,其文化教育往往也会受到极大地重视,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文化教育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历史上,这样的实例比比皆是,从两汉的汉文化大一统,再到隋朝科举制度的兴起间接推动后来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经济繁荣,以及后来的清朝前期文化发展推动的康乾盛世,都从多个角度说明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包括两汉、唐、宋、明、清在内的中国封建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繁荣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表征,就是统治阶级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两汉时期作为汉民族、汉文化统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均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二、两汉时期文化教育发展的特点
西汉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经济和文化都比较发达而且国柞较长的封建王朝,在此期间形成了以汉学为标志的两汉文化,对我国的文化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这种文化的繁荣,由于是建立在较为丰厚的经济基础上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的大发展。两汉时期的文化教育有着非常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封建文化的大一统需求不谋而合,而文化教育的发展也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次,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对文化教育的投入与支持,无论是对私塾教育和官学的态度,还是对知识阶层官员的培养,这种重视都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对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粗浅的探讨,以供参考。
(一)两汉文化教育的发展来源于封建文化大一统的需求
两汉的科教文化事业在一方面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互相融合,并推动其发展,但是在社会发展遭遇重创的时刻,文化教育事业也并没有因此而中断,是一个值得去深入探讨的现象。事实上,仔细研究过后,发现这也并不违背文化教育的发展特征。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具体内容,文化教育的发展一旦形成了固定的框架,就会逐渐摆脱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限制,开始遵循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所以,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譬如说西汉从高峰到逐渐衰微,刘秀中兴之后,到了东汉发展态势又开始衰微的过程,但是文化教育的发展一直稳步前进,未受太大的影响。
汉初,围绕着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形态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统治者又根据统治要求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建立了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体系,这样一个政治思想架构,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封建社会建制。从汉武帝开始,统治者着力于培养一大批的官吏,用来维护统治。汉朝的思想文化教育,正是围绕着这个体系而展开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从而维护统治者的封建统治。较为幸运的是,两汉时期的文化教育发展,并未遇到太大的阻碍,即使是在初期私学与除过儒学的诸说合并,也只能理解为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沉浮也不能代表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只能理解为政治发展变迁的间接反映。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教育的发展虽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政治统治和社会发展的手段,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发展,但总的来说,它有着自身特殊的发展轨迹和规律,一旦社会建制稳定下来,文化教育的发展就会遵守着自身的发展规律稳定的前行,如果没有这样的表征,只能说明发展还未成熟,或者还处于过渡期,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完善才能跑到正轨上来。
(二)对文化教育的重视贯穿两汉社会发展的始终
虽然坊间一直流传刘邦夺下儒生帽子溺尿的故事,但事实上从建国初期开始,他就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也能悉心的接受谋士陆贾提出的有关重用知识分子的建议。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在讨平淮南王过鲁时, 亲自接见了孺生申公和他的学生。他也非常尊重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同时认同他的许多观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刘邦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汉初尚不具备设立公学的条件,这种状况间接促使了私学的繁荣发展,而由于汉朝的文化教育紧承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所以私学的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儒家的相关理论,其他的学派的相关理论也包含其中。这种多学派杂糅的教学方式也使汉代的私立教育显得不拘一格,而受这种私立教学影响的一部分官员,也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朝初期的经济文化发展。这种情形,也与汉初统治者对于私塾教育的暗力支持密不可分。汉初统治者对于私塾教育的态度一直深得老子无为而治的精髓,但在当时的发展情势下,无为即等同于支持,也正是在这种宽松的文化政策之下,私塾教育才得以发展,从而又直接推动了文化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董仲舒的强烈提议,两汉开始设立太学,自此,以私塾教育为主要支撑的两汉教育结束,教育主干换之以国家出资聘师的官学。以首都的官学为中心,两汉时期的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地向全国辐射起来,在地方上,这种教育手段主要以郡国学校为主,而且,虽然以太学为中心的官学是文教工作的主要支柱,但是私塾教育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盛行,辅助官学教育,平行发展。两汉的文化教育事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地前行,即使是在遭遇到重大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文化教育事业也并没有因此而中断。
三、两汉时期文化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馈功能
文化教育的发展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一旦步入正轨,就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非常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于正统统治思想、文官制度、文化系统建设等一些上层建筑的建构。由于文化教育也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但是不经历有效地文化教育熏陶,正统统治思想的建立、文官制度的完善以及合理的文化系统的形成,都不会顺利的完成,这一点在两汉的文化教育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下面笔者以此为切口,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文化教育对儒家正统思想形成的影响
两汉统治者采纳董仲舒的相关建议,“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 立学校之官”,改变了诸说并行的局面;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思想中一些重要的理论,符合思想统治的要求,因此,包括两汉在内的统治者的文化教育思想,绝大多数是为了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而服务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两汉的统治者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从政治第一位的角度加强了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而知识分子也因此受到了礼遇,拥有无比崇高的社会地位。事实上,正是由于封建统治者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两汉的封建统治才得以相对稳固的发展。
(二)文化教育对文官制度的影响
与现代社会的文化教育面向的是大众化的人群不同的是,封建王朝的文化教育归根结底是针对少数人的,而这些少数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统治除过他们的多数人,这是对封建文官培养制度最为直接的描述,两汉时期的文官制度则是封建王朝文官制度的滥觞,从两汉开始,我国封建统治阶级逐步建立以文官选拔为形式的上层建筑构筑形式,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在这种情况下,两汉时期的封建官员通常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谋政的方式也比较灵活,再加上社会风气对于知识分子的敬重,这些官员大多数在他们的任职期间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推动两汉时期的社会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而两汉在重视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也完善了文官选拔制度,这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两汉文化教育与民族发展密切相关,也揭示了政治经济的基础地位
两汉时期的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民族的兴旺密切相关,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政治经济的基础性地位。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民族的兴旺向来都是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的。两汉时期崇尚文学,鉴于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与繁荣发展的经济水平,一种专门描写帝王生活的文学样式——辞赋变应运而生,赋作为两汉时期极为流行的文体,也是新一代文学的标志,在两汉时期也出现了不少的名篇。譬如司马相如的名篇《子虚赋》以及《上林赋》,就是描写汉代帝王皇宫的华丽以及射猎的乐趣,其后的扬雄,也有《甘泉》《羽猎》,描写的内容大致与司马相如相同。这些赋大多用词华丽铺张,以歌功颂德为主。到了两汉后期,社会矛盾加剧,文人的诗赋创作便不再以帝王将相的奢靡生活为主,而是开始描写田园风光,借景抒情,体现出了强烈的厌世情绪,还有一部分文人,目睹社会腐败的现状,以笔为矛,对社会现实进行了非常直接的讽刺,这方面的代表作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等。
(四)文化教育对文化系统的构建
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譬如,教育的发展可以推动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繁荣也可以促进教育的蓬勃兴起,反之,则不然。两汉时期的文化发展,是我国古代继先秦之后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这样的文化发展成就也与两汉时期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如果没有两汉时期太学、郡学以及私塾教育的发展,这样的文化系统也就不可能在汉朝成功建立起来。
四、结语
两汉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非常微妙的关系,一方面,两者互相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而社会发展也促使统治阶级重视文化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两汉时期的文化教育在取得一定的稳定发展之后,逐渐减弱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依赖性,这种特征表现在两汉经济社会发展衰微的阶段,文化教育的发展依然没有停滞,说明了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其发展轨迹有着自身的独立性,这种现象也值得历史学家认真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刘修明.两汉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J].天府析论,2011,(8).
[2]王培元.两汉经学称极盛 一代宏编呈豹全——《两汉全书》经学著作整理的意义[J].中国图书评论,2010,(08).
[3]韩国河.两汉时期文明特点述论——兼及两汉时期中原文明的地位与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博物馆)
关键词 两汉 文化教育 独尊儒术 社会发展
一、绪言
由于文化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凡是社会发展取得一定成就的朝代,其文化教育往往也会受到极大地重视,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文化教育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历史上,这样的实例比比皆是,从两汉的汉文化大一统,再到隋朝科举制度的兴起间接推动后来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经济繁荣,以及后来的清朝前期文化发展推动的康乾盛世,都从多个角度说明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包括两汉、唐、宋、明、清在内的中国封建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繁荣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表征,就是统治阶级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两汉时期作为汉民族、汉文化统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均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二、两汉时期文化教育发展的特点
西汉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经济和文化都比较发达而且国柞较长的封建王朝,在此期间形成了以汉学为标志的两汉文化,对我国的文化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这种文化的繁荣,由于是建立在较为丰厚的经济基础上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的大发展。两汉时期的文化教育有着非常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封建文化的大一统需求不谋而合,而文化教育的发展也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次,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对文化教育的投入与支持,无论是对私塾教育和官学的态度,还是对知识阶层官员的培养,这种重视都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对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粗浅的探讨,以供参考。
(一)两汉文化教育的发展来源于封建文化大一统的需求
两汉的科教文化事业在一方面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互相融合,并推动其发展,但是在社会发展遭遇重创的时刻,文化教育事业也并没有因此而中断,是一个值得去深入探讨的现象。事实上,仔细研究过后,发现这也并不违背文化教育的发展特征。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具体内容,文化教育的发展一旦形成了固定的框架,就会逐渐摆脱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限制,开始遵循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所以,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譬如说西汉从高峰到逐渐衰微,刘秀中兴之后,到了东汉发展态势又开始衰微的过程,但是文化教育的发展一直稳步前进,未受太大的影响。
汉初,围绕着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形态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统治者又根据统治要求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建立了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体系,这样一个政治思想架构,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封建社会建制。从汉武帝开始,统治者着力于培养一大批的官吏,用来维护统治。汉朝的思想文化教育,正是围绕着这个体系而展开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从而维护统治者的封建统治。较为幸运的是,两汉时期的文化教育发展,并未遇到太大的阻碍,即使是在初期私学与除过儒学的诸说合并,也只能理解为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沉浮也不能代表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只能理解为政治发展变迁的间接反映。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教育的发展虽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政治统治和社会发展的手段,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发展,但总的来说,它有着自身特殊的发展轨迹和规律,一旦社会建制稳定下来,文化教育的发展就会遵守着自身的发展规律稳定的前行,如果没有这样的表征,只能说明发展还未成熟,或者还处于过渡期,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完善才能跑到正轨上来。
(二)对文化教育的重视贯穿两汉社会发展的始终
虽然坊间一直流传刘邦夺下儒生帽子溺尿的故事,但事实上从建国初期开始,他就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也能悉心的接受谋士陆贾提出的有关重用知识分子的建议。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在讨平淮南王过鲁时, 亲自接见了孺生申公和他的学生。他也非常尊重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同时认同他的许多观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刘邦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汉初尚不具备设立公学的条件,这种状况间接促使了私学的繁荣发展,而由于汉朝的文化教育紧承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所以私学的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儒家的相关理论,其他的学派的相关理论也包含其中。这种多学派杂糅的教学方式也使汉代的私立教育显得不拘一格,而受这种私立教学影响的一部分官员,也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朝初期的经济文化发展。这种情形,也与汉初统治者对于私塾教育的暗力支持密不可分。汉初统治者对于私塾教育的态度一直深得老子无为而治的精髓,但在当时的发展情势下,无为即等同于支持,也正是在这种宽松的文化政策之下,私塾教育才得以发展,从而又直接推动了文化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董仲舒的强烈提议,两汉开始设立太学,自此,以私塾教育为主要支撑的两汉教育结束,教育主干换之以国家出资聘师的官学。以首都的官学为中心,两汉时期的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地向全国辐射起来,在地方上,这种教育手段主要以郡国学校为主,而且,虽然以太学为中心的官学是文教工作的主要支柱,但是私塾教育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盛行,辅助官学教育,平行发展。两汉的文化教育事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地前行,即使是在遭遇到重大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文化教育事业也并没有因此而中断。
三、两汉时期文化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馈功能
文化教育的发展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一旦步入正轨,就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非常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于正统统治思想、文官制度、文化系统建设等一些上层建筑的建构。由于文化教育也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但是不经历有效地文化教育熏陶,正统统治思想的建立、文官制度的完善以及合理的文化系统的形成,都不会顺利的完成,这一点在两汉的文化教育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下面笔者以此为切口,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文化教育对儒家正统思想形成的影响
两汉统治者采纳董仲舒的相关建议,“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 立学校之官”,改变了诸说并行的局面;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思想中一些重要的理论,符合思想统治的要求,因此,包括两汉在内的统治者的文化教育思想,绝大多数是为了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而服务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两汉的统治者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从政治第一位的角度加强了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而知识分子也因此受到了礼遇,拥有无比崇高的社会地位。事实上,正是由于封建统治者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两汉的封建统治才得以相对稳固的发展。
(二)文化教育对文官制度的影响
与现代社会的文化教育面向的是大众化的人群不同的是,封建王朝的文化教育归根结底是针对少数人的,而这些少数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统治除过他们的多数人,这是对封建文官培养制度最为直接的描述,两汉时期的文官制度则是封建王朝文官制度的滥觞,从两汉开始,我国封建统治阶级逐步建立以文官选拔为形式的上层建筑构筑形式,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在这种情况下,两汉时期的封建官员通常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谋政的方式也比较灵活,再加上社会风气对于知识分子的敬重,这些官员大多数在他们的任职期间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推动两汉时期的社会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而两汉在重视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也完善了文官选拔制度,这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两汉文化教育与民族发展密切相关,也揭示了政治经济的基础地位
两汉时期的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民族的兴旺密切相关,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政治经济的基础性地位。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民族的兴旺向来都是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的。两汉时期崇尚文学,鉴于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与繁荣发展的经济水平,一种专门描写帝王生活的文学样式——辞赋变应运而生,赋作为两汉时期极为流行的文体,也是新一代文学的标志,在两汉时期也出现了不少的名篇。譬如司马相如的名篇《子虚赋》以及《上林赋》,就是描写汉代帝王皇宫的华丽以及射猎的乐趣,其后的扬雄,也有《甘泉》《羽猎》,描写的内容大致与司马相如相同。这些赋大多用词华丽铺张,以歌功颂德为主。到了两汉后期,社会矛盾加剧,文人的诗赋创作便不再以帝王将相的奢靡生活为主,而是开始描写田园风光,借景抒情,体现出了强烈的厌世情绪,还有一部分文人,目睹社会腐败的现状,以笔为矛,对社会现实进行了非常直接的讽刺,这方面的代表作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等。
(四)文化教育对文化系统的构建
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譬如,教育的发展可以推动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繁荣也可以促进教育的蓬勃兴起,反之,则不然。两汉时期的文化发展,是我国古代继先秦之后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这样的文化发展成就也与两汉时期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如果没有两汉时期太学、郡学以及私塾教育的发展,这样的文化系统也就不可能在汉朝成功建立起来。
四、结语
两汉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非常微妙的关系,一方面,两者互相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而社会发展也促使统治阶级重视文化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两汉时期的文化教育在取得一定的稳定发展之后,逐渐减弱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依赖性,这种特征表现在两汉经济社会发展衰微的阶段,文化教育的发展依然没有停滞,说明了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其发展轨迹有着自身的独立性,这种现象也值得历史学家认真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刘修明.两汉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J].天府析论,2011,(8).
[2]王培元.两汉经学称极盛 一代宏编呈豹全——《两汉全书》经学著作整理的意义[J].中国图书评论,2010,(08).
[3]韩国河.两汉时期文明特点述论——兼及两汉时期中原文明的地位与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