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农田杂草的危害以及特点,提出杂草综合防除技术的措施及技术要点。
[关键词]农田杂草危害特点防除技术
[中图分类号]S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190—02
农田杂草作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植物,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产过程。由于杂草本身的适应性和生存性比较强,所以处理和解决农田杂草是现如今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加强农田杂草综合防除技术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的环节。
1农田杂草危害
农田杂草的危害在于它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导致农作物的产量降低,使得农作物不能及时的补充营养而质量下降。同时增加了人力的成本。农田杂草危害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1.1农作物的生长空间、水分、营养、光照等的抢夺
杂草的生长速度比农作物生长速度快很多,这是由于其根系发达、较强的光合效率、较大的吸收能力等导致。它们严重的干扰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抢夺营养物质,使得农作物的生产量大打折扣。
1.2病虫害的传播
农作物上的病菌、病毒、害虫都可以寄生在杂草上,所以间接传播了病害虫。例如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大小麦的麦类赤霉病、麦蚜虫等等,都可以寄生在杂草上,增加了治理农作物病害虫的难度。
1.3质量和产量的降低
由于杂草抢夺了农作物的营养,水分,光照等等以及病害虫的危害.最终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如提到的麦类赤霉病,若该病毒传播可导致作物减产五成以上。同时,由于麦粒中含多种毒素,可导致人类使用后中毒。若由于杂草的不及时处理,有时杂草疯长加上管理不当导致作物无法生长甚至颗粒无收。
1.4管理费用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杂草管理需要劳动力以及成本的投入。人工除草需要很大的劳动力,化学药剂除草需要费用的投入。这些都增加了生产成本,尤其是由于农作物生长时间的限制和天气变化的制约,管理措施过程紧迫,任务量繁重,劳动强度过大,这些都增加了杂草管理的难度。
2农田杂草特点
农田杂草由于在经历了千百年来的农耕活动,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生物特性和适应性。所以,了解杂草本身特点对杂草管理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以下是农田杂草的四个特性:
2.1结实量大
多实性、连续多实性和落粒性是杂草结实的主要特征。种子的产生数量更是惊人,一般是农作物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以上。例如稗草,主要危害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种子结实数量是以上的几十倍。严重危害了农作物的品质。
2.2繁殖方式多种多样
一般的杂草通过种子繁殖,所以一年内杂草可以大量繁殖,同时还有根、苇等无性繁殖,如银胶菊。
2.3种子生命力旺盛
很多杂草种子的都比农作物的存活时间长,这也造成了除草管理的难度,由于其寿命长、抗性大等,在土壤中可以存活几十年之久,正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杂草种子生命力旺盛的表现。
2.4参差不齐的种子成熟期和出苗期
杂草一般都比农作物先出苗,成熟时间不完全一致。边开花,边结实,边成熟,这是大多数杂草的繁殖方式,最后将种子散落在田间。同时许多杂草存在其他特性,在将杂草拔除后,受精的胚珠可以进行发育成种子。不同的种子苗期发育不尽相同,但水分的补充可导致杂草发育出现高峰。
3农田杂草的防除技术要点
3.1物理防除
3.1.1人工除草
人工拔除农田的杂草来进行杂草管理的方法。
3.1.2机械防除
在适合的农作物生长阶段中,依据杂草的生长、危害状况,运用机械化的机器进行除草管理。例如锄头,除草机、镰刀等。
3.1.3火焰除草
顾名思义,运用高温加热致使杂草死亡的方法,现在大多利用火焰发射器选择性的来除草。
3.1.4覆盖
将杂草上方加上一层覆盖物,抑制其光合作用,导使杂草死亡,同时吸光性的植物萌发也受到了抑制作用。一是使用秸秆覆盖,用于作物间以及果实树木下方,防治的效果可达到95%以上,从而抑制了杂草的疯长。二是地膜覆盖,由于膜内高温使草死亡,地膜覆盖多用于蔬菜作物。
3.2农业防除
农业防除的方法可根据具体的情况,分为以下几个措施轮作倒茬、深耕细作、精选良种、高温堆肥、高密度栽培、迟播诱发、管理水源等。
3.3植物检疫
以“四化一供”为保证前提,调运过程的种子,做好及时的安全检疫,全部包括各个环节的检疫,否则不得出售种子。这样做法是防止杂草和病虫害的传播。其中赤霉病也属于检疫范围。所以说植物检疫也是防除杂草的方法之一。
3.4中耕除草
作为流传很久的除草方法,结合作物生长状况进行除草,做到早除、彻底、不留后患。
3.5生物除草
利用生物链结构进行除草,如真菌、细菌、病毒、昆虫等。做到了环保污染小的特点。
3.6化学除草
是使用化学除草剂的方法,根据不同植物类型、生长特性和规律而进行化学方法的防除管理。
3.7生态除草
生态防除是指通过杂草生存环境改变来防止的技术。在了解杂草的生物特性、生态特征、群落分布和动态分布来进行研究。在“作物一杂草”系统的基础上,使用耕种和栽培技术来抑制杂草的生长,控制杂草的生长环境,使其活动受到抑制,促进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保障農业生产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的可观性。
[关键词]农田杂草危害特点防除技术
[中图分类号]S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190—02
农田杂草作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植物,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产过程。由于杂草本身的适应性和生存性比较强,所以处理和解决农田杂草是现如今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加强农田杂草综合防除技术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的环节。
1农田杂草危害
农田杂草的危害在于它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导致农作物的产量降低,使得农作物不能及时的补充营养而质量下降。同时增加了人力的成本。农田杂草危害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1.1农作物的生长空间、水分、营养、光照等的抢夺
杂草的生长速度比农作物生长速度快很多,这是由于其根系发达、较强的光合效率、较大的吸收能力等导致。它们严重的干扰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抢夺营养物质,使得农作物的生产量大打折扣。
1.2病虫害的传播
农作物上的病菌、病毒、害虫都可以寄生在杂草上,所以间接传播了病害虫。例如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大小麦的麦类赤霉病、麦蚜虫等等,都可以寄生在杂草上,增加了治理农作物病害虫的难度。
1.3质量和产量的降低
由于杂草抢夺了农作物的营养,水分,光照等等以及病害虫的危害.最终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如提到的麦类赤霉病,若该病毒传播可导致作物减产五成以上。同时,由于麦粒中含多种毒素,可导致人类使用后中毒。若由于杂草的不及时处理,有时杂草疯长加上管理不当导致作物无法生长甚至颗粒无收。
1.4管理费用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杂草管理需要劳动力以及成本的投入。人工除草需要很大的劳动力,化学药剂除草需要费用的投入。这些都增加了生产成本,尤其是由于农作物生长时间的限制和天气变化的制约,管理措施过程紧迫,任务量繁重,劳动强度过大,这些都增加了杂草管理的难度。
2农田杂草特点
农田杂草由于在经历了千百年来的农耕活动,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生物特性和适应性。所以,了解杂草本身特点对杂草管理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以下是农田杂草的四个特性:
2.1结实量大
多实性、连续多实性和落粒性是杂草结实的主要特征。种子的产生数量更是惊人,一般是农作物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以上。例如稗草,主要危害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种子结实数量是以上的几十倍。严重危害了农作物的品质。
2.2繁殖方式多种多样
一般的杂草通过种子繁殖,所以一年内杂草可以大量繁殖,同时还有根、苇等无性繁殖,如银胶菊。
2.3种子生命力旺盛
很多杂草种子的都比农作物的存活时间长,这也造成了除草管理的难度,由于其寿命长、抗性大等,在土壤中可以存活几十年之久,正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杂草种子生命力旺盛的表现。
2.4参差不齐的种子成熟期和出苗期
杂草一般都比农作物先出苗,成熟时间不完全一致。边开花,边结实,边成熟,这是大多数杂草的繁殖方式,最后将种子散落在田间。同时许多杂草存在其他特性,在将杂草拔除后,受精的胚珠可以进行发育成种子。不同的种子苗期发育不尽相同,但水分的补充可导致杂草发育出现高峰。
3农田杂草的防除技术要点
3.1物理防除
3.1.1人工除草
人工拔除农田的杂草来进行杂草管理的方法。
3.1.2机械防除
在适合的农作物生长阶段中,依据杂草的生长、危害状况,运用机械化的机器进行除草管理。例如锄头,除草机、镰刀等。
3.1.3火焰除草
顾名思义,运用高温加热致使杂草死亡的方法,现在大多利用火焰发射器选择性的来除草。
3.1.4覆盖
将杂草上方加上一层覆盖物,抑制其光合作用,导使杂草死亡,同时吸光性的植物萌发也受到了抑制作用。一是使用秸秆覆盖,用于作物间以及果实树木下方,防治的效果可达到95%以上,从而抑制了杂草的疯长。二是地膜覆盖,由于膜内高温使草死亡,地膜覆盖多用于蔬菜作物。
3.2农业防除
农业防除的方法可根据具体的情况,分为以下几个措施轮作倒茬、深耕细作、精选良种、高温堆肥、高密度栽培、迟播诱发、管理水源等。
3.3植物检疫
以“四化一供”为保证前提,调运过程的种子,做好及时的安全检疫,全部包括各个环节的检疫,否则不得出售种子。这样做法是防止杂草和病虫害的传播。其中赤霉病也属于检疫范围。所以说植物检疫也是防除杂草的方法之一。
3.4中耕除草
作为流传很久的除草方法,结合作物生长状况进行除草,做到早除、彻底、不留后患。
3.5生物除草
利用生物链结构进行除草,如真菌、细菌、病毒、昆虫等。做到了环保污染小的特点。
3.6化学除草
是使用化学除草剂的方法,根据不同植物类型、生长特性和规律而进行化学方法的防除管理。
3.7生态除草
生态防除是指通过杂草生存环境改变来防止的技术。在了解杂草的生物特性、生态特征、群落分布和动态分布来进行研究。在“作物一杂草”系统的基础上,使用耕种和栽培技术来抑制杂草的生长,控制杂草的生长环境,使其活动受到抑制,促进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保障農业生产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的可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