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8年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面临了中国角色历史性转变、“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开创经贸宏图、自贸区成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前沿、服务贸易成为全球贸易发展新引擎和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型贸易业态兴起等新形势。文章对50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考查了该专业应对新形势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发现了总体滞后和缺乏课程创新等问题,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40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我国的外贸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和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历过几次大调整,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建设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
一、经贸新形势
(一)中国角色的历史性转变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等发达国家谋求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中主导制定更严格的国际经贸规则,WTO规则面临冲击,全球经济治理的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利用G20、APEC、区域贸易协定、“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积极参与全球经贸新规则的制定,开创了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角色的历史性转变。
(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开创经贸宏图
2013年,习总书记正式提出包含“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議;2015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使得“一带一路”倡议由理论建设进入到实质性推进阶段。截止2018年底,中国已累计同122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0份政府间合作文件。
(三)自贸区成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前沿
继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至今一共成立了18个自贸区。2019年上半年,全国12个自贸试验进出口总值占我国同期外贸总量的10.97%;实际使用外资占比为14.5%。自贸区已经成为形成与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高地。负面清单的采用、外贸转型升级和市场开放成为热点话题。
二、修订现状
(一)《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开设面广,但以选修为主
95%高校样本都将讲授货物贸易的《国际贸易实务》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甚至是核心课程。相比之下,只有40所高校开设了国际服务贸易,占80%,其中8所设为必修课,仅占16%。我们认为目前状况并没有完全匹配国际服务贸易在整个专业知识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当然,《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本身面临改革的需要,目前这门课抽象的理论多,比较枯燥,行业概况粗略。有的学校同时开设了《国际技术服务》《国际服务外包》等课程,加重了这个知识模块的权重。
(二)“一带一路”贸易课程没有大规模出现
有的高校可能将这块内容集中在了《国际经济前沿专题》《国际贸易地理》和《中国经济专题》等这样的课程里。
关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类课程,更是少见于人才培养方案中。首先,跨文化交流和商务沟通类课程几乎没有,这块内容可能散见于《国际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和《区域经济与文化》等课程,但相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对跨文化能力的要求,其知识匹配明显不足。在语言方面,有的高校开设了第二外语课程,比如将泰语、越南语、缅甸语等作为了语言课程模块置于选修课体系中,是个非常好的尝试。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发展,了解相关国家文化市场和懂语言的人才已经出现紧缺。我们认为这方面的调整有些滞后,调整课程结构和开发新课程,是当务之急。
(三)开放型经济和自贸区经济课程不突出
在50个样本上,课程名称出现了自贸区字样或反映经贸开放热点问题的有《自贸区概论》《自贸区规则专题》和《货物便利化问题研究》等选修课程。这块内容有可能被有的高校设置在了《国际贸易问题前沿研究》《经贸实务前沿》和《国际商务前沿专题》等专题型课程中,但共同问题是这些课程大多以选修课程出现,学生可能会因为选课原因而遗漏该知识模块。
(四)新的全球治理和经贸规则课程占比不大
《WTO多边贸易规则》和《WTO规则与运作》这类课程一直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6所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如同当初国家需要掌握WTO规则的经贸人才一样,现在也需要学生了解掌握新的规则要求和变化,特别是我国的“一带一路”政策规则是如何与世界融合这方面的知识。但这方面的课程,从课名来看,几乎没有。但内容可能会在《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国际经济合作》等课程中会涉及到。
三、进一步修订的建议
(一)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再思考和细化分解
教育部发布了我国首个《普通高等学院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了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并给出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要求框架。知识要求分别是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工具性知识和通识性知识;能力要求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素质要求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根据《国标》的纲领性意见,充分体现各个高校自身的定位以及该专业在国家层面或地方层面的经济服务中的角色和作用,将新时代新形势对国际经贸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新要求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使每一个知识、能力和素质模块都有课程支撑,每一门课程都有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框架。
(二)加快新课程开发力度和旧课程的内容更新
国际经贸环境的变迁和经贸规则的发展,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挑战。要开发新的课程,工程浩大,要编写一本新教材也要付出巨大心血,有的时候,可能教材还没有出版,又出现了新的经贸协定。和实务相关的所有课程都面临着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的局面。
开设专题型的、研究型的前沿问题课程,是很好的办法,但这种课程的最大问题就是课时少,难以进行相对细致系统的学习。跨境电商课程已经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系列教材,涉及这个行业的方方面面,所以“一带一路”经贸往来、全球治理和经贸规则标准三个领域也应该加速进行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
参考文献
[1]张秀芳,张吉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40年:历程、挑战和改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8):194-196.
[2]潘素昆.“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究[J].对外经贸,2019(3):122-125.
关键词:新形势;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40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我国的外贸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和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历过几次大调整,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建设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
一、经贸新形势
(一)中国角色的历史性转变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等发达国家谋求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中主导制定更严格的国际经贸规则,WTO规则面临冲击,全球经济治理的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利用G20、APEC、区域贸易协定、“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积极参与全球经贸新规则的制定,开创了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角色的历史性转变。
(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开创经贸宏图
2013年,习总书记正式提出包含“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議;2015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使得“一带一路”倡议由理论建设进入到实质性推进阶段。截止2018年底,中国已累计同122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0份政府间合作文件。
(三)自贸区成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前沿
继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至今一共成立了18个自贸区。2019年上半年,全国12个自贸试验进出口总值占我国同期外贸总量的10.97%;实际使用外资占比为14.5%。自贸区已经成为形成与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高地。负面清单的采用、外贸转型升级和市场开放成为热点话题。
二、修订现状
(一)《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开设面广,但以选修为主
95%高校样本都将讲授货物贸易的《国际贸易实务》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甚至是核心课程。相比之下,只有40所高校开设了国际服务贸易,占80%,其中8所设为必修课,仅占16%。我们认为目前状况并没有完全匹配国际服务贸易在整个专业知识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当然,《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本身面临改革的需要,目前这门课抽象的理论多,比较枯燥,行业概况粗略。有的学校同时开设了《国际技术服务》《国际服务外包》等课程,加重了这个知识模块的权重。
(二)“一带一路”贸易课程没有大规模出现
有的高校可能将这块内容集中在了《国际经济前沿专题》《国际贸易地理》和《中国经济专题》等这样的课程里。
关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类课程,更是少见于人才培养方案中。首先,跨文化交流和商务沟通类课程几乎没有,这块内容可能散见于《国际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和《区域经济与文化》等课程,但相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对跨文化能力的要求,其知识匹配明显不足。在语言方面,有的高校开设了第二外语课程,比如将泰语、越南语、缅甸语等作为了语言课程模块置于选修课体系中,是个非常好的尝试。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发展,了解相关国家文化市场和懂语言的人才已经出现紧缺。我们认为这方面的调整有些滞后,调整课程结构和开发新课程,是当务之急。
(三)开放型经济和自贸区经济课程不突出
在50个样本上,课程名称出现了自贸区字样或反映经贸开放热点问题的有《自贸区概论》《自贸区规则专题》和《货物便利化问题研究》等选修课程。这块内容有可能被有的高校设置在了《国际贸易问题前沿研究》《经贸实务前沿》和《国际商务前沿专题》等专题型课程中,但共同问题是这些课程大多以选修课程出现,学生可能会因为选课原因而遗漏该知识模块。
(四)新的全球治理和经贸规则课程占比不大
《WTO多边贸易规则》和《WTO规则与运作》这类课程一直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6所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如同当初国家需要掌握WTO规则的经贸人才一样,现在也需要学生了解掌握新的规则要求和变化,特别是我国的“一带一路”政策规则是如何与世界融合这方面的知识。但这方面的课程,从课名来看,几乎没有。但内容可能会在《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国际经济合作》等课程中会涉及到。
三、进一步修订的建议
(一)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再思考和细化分解
教育部发布了我国首个《普通高等学院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了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并给出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要求框架。知识要求分别是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工具性知识和通识性知识;能力要求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素质要求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根据《国标》的纲领性意见,充分体现各个高校自身的定位以及该专业在国家层面或地方层面的经济服务中的角色和作用,将新时代新形势对国际经贸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新要求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使每一个知识、能力和素质模块都有课程支撑,每一门课程都有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框架。
(二)加快新课程开发力度和旧课程的内容更新
国际经贸环境的变迁和经贸规则的发展,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挑战。要开发新的课程,工程浩大,要编写一本新教材也要付出巨大心血,有的时候,可能教材还没有出版,又出现了新的经贸协定。和实务相关的所有课程都面临着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的局面。
开设专题型的、研究型的前沿问题课程,是很好的办法,但这种课程的最大问题就是课时少,难以进行相对细致系统的学习。跨境电商课程已经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系列教材,涉及这个行业的方方面面,所以“一带一路”经贸往来、全球治理和经贸规则标准三个领域也应该加速进行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
参考文献
[1]张秀芳,张吉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40年:历程、挑战和改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8):194-196.
[2]潘素昆.“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究[J].对外经贸,2019(3):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