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海淀区以各中小学校为单位开展教师校本培训,优质校、名校能够请到众多专家、名师等进行指导,但是受益人群却仅限于本校。为克服过去校本培训封闭性、局限性的问题,加快区域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海淀区教委成立了“校本培训协作体”,力求实现“在全区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合作、和谐共进’的学校、教师和谐发展共同体”的目标。
所谓校本培训协作体,是以校本培训工作为指引,示范校与普通校相结合、自愿与分配相结合为原则建立的活动组。中学协作体是在区内原有的德育、教研联片活动组的基础上调整而成;小学是以中心学区为单位建立的校本培训协作体。每个活动组是一个协作体,每个协作体的成员校中,有一所学校为基地校,其他成员校为协同校。
一年多以来,各协作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了特色校本培训模式,实现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创新。
校本培训协作体管理运行机制
1.区级管理运行机制
联系人制度。协作体由区教委继续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负责具体实施和管理。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为每个协作体指定专人负责,定期与各协作体基地校联系,了解协作体活动的开展情况,提供指导、协调与服务;参加并记录协作体基地校的活动,了解活动特点及需求建议等。
定期会议与研讨制度。在《海淀区中小学校本培训协作体工作实施意见》中规定,各协作体要立足各校的实际和需求,建立定期会议与研讨制度。因此,各协作体按照相互协商、求同存异的原则,在相互交流各个学校的校本培训计划的基础上,由基地校牵头,制定每学期协作体的培训计划,协作体在落实培训计划的过程中记录计划的执行情况,探讨活动最优方案,研究和解决活动中产生的问题。
2.协作体管理运行机制
基地校联系人制度。各学校的继续教育负责人是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他们构成了每个协作体的核心成员,同时,协作体还确定了基地校的固定联系人。通过负责人精心策划的工作设计,形成了协作体的工作计划;有了联系人,就基本实现了基地校与协同校之间联络的畅通。
资源共享机制。各校本培训协作体在活动之初,就形成了资源共享机制。一方面,建立协作体的邮箱,在便于各个协作体相互联络的同时,相互传递校本培训的文字材料和音像视频等资料,实现培训资源共享的目标。另一方面,协作体各成员校的校本培训资源向协作体内部的所有学校开放,打破了独立进行校本培训时,培训资源的封闭性和局限性。
协作体培训活动的模式探索
1.“校本培训观摩”模式——开展校本培训观摩活动,借鉴成功经验,再造学校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观摩活动是协作体重要的活动形式,成员校通过这种活动可以现场观摩协作校中成熟的、有借鉴意义的校本培训模式,感受校本培训的氛围,并在交流研讨中相互启发和提高,最终达成对自身校本培训模式的再造。
例如,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开展“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由境外培训机构(德国)开展技巧、方式、方法等操作性强的培训,这种培训形式得到协作体内协同校的广泛关注,通过交流研讨,协作体内部的各个学校受到很大启发。
2.“经验提升”模式——以“经验提升”为突破口,面向全体教师开展活动,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在校本培训协作体内部,各成员校的继续教育负责人聚焦教育教学实际,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引导片内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研究活动,促进教师进行批判性思维,提高自我反思能力。
例如,北京市十一学校协作体面向教师开展“一招一式”的征集活动,促进教师把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从教师总结出的“一招一式”可以看出,这些招式都来自他们长期工作的积淀,非常实用。协作体还把各成员校的“一招一式”编辑成册,成果集将成为教师身边的工具书,为教育教学工作助一臂之力。
3.“名师项目组”模式——组建“名师项目组”,运用协作体优势资源,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
协作体在基地校负责人的带领下,认真研究学校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协作体内专家及名师资源,在协作体内部建立“名师项目组”,面向协作体学校选拔年轻、有发展潜力的学科骨干教师为学员,开展学科教学研究,从而推进学科教育的均衡发展。
例如,北京市十一学校协作体,发挥十一学校访问学者和引进名师资源的作用,在协作体内部建立以课例研究为主旨的“名师项目组”——组建了英语学科王鲁豫项目组和化学学科张素兰项目组,每所成员校各推荐一名英语教师和一名化学教师参加,开展学科教学研究。项目组通过名师讲座、听课、课例分析、定期研讨教学中的问题等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4.“资源校引领”模式——发挥“资源校引领”作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协作体结合各校的办学特色,挖掘区域培训资源。一些学校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教育科研资源,以及校外的教育专家、大学教授等各领域的优质资源,这些资源都应充分运用到协作体活动中。
例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协作体,充分挖掘各协同校能够提供的特色资源,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等资源丰富的学校为引领,形成了“资源校引领”效应,校本培训活动及时邀请协作体内部的教师参加,活动涉及讲座、课题研究、听评课现场会等,带动了协作体内部各成员校校本培训的开展,从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校本培训协作体的现实意义
1.协作体发挥学校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了学校之间优势互补、和谐共进
协作体的活动,把各具办学特色、同时拥有特色校本培训资源的学校聚集在一起,使得这些学校能够及时交流沟通,彼此分享各自工作中的经验。活动增进了协作体成员校之间的感情,利于区域教育的和谐,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谐共进。
2.协作体打破了校际间的界限,促进校际间的教师共同发展
各个协作体在基地校负责人的带领下,团结合作、共同研究,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活动的落脚点,科学设计并有效开展协作体的活动,初步形成了校际之间教师学习和发展共同体。
例如,十一学校、育鸿学校、育英学校互派教师,进行学科教学、教科研的互动交流和研究。这些活动打破了学校界限,搭建了学校之间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
推进校本培训协作体工作的思考
协作体工作进展得如何,关键在于协作体的核心团队——各个成员校的继续教育负责人。要充分发挥副校长群体的作用,形成一个和谐创新的团队,共同做好协作体工作。
1.在协作体工作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创新协作体培训模式
协作体要在基地校负责人的带领下,成员校负责人积极参与,核心团队成员献计献策,充分发挥协作体常规机制的作用,实现协作体内部有效管理、顺畅运行,并继续创新校本培训协作体的培训模式,固化协作体工作的成果。
2.调整协作体运行结构,搭建协作体交流平台,实现协作体的均衡发展
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各个协作体的发展并不同步,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各协作体要在协商研讨的前提下,调整运行结构,形成内部激励机制,使协作体工作更加活跃,更加具有创造力。同时,我们要搭建协作体间的交流平台,更多地进行协作体之间的接触,实现协作体的均衡发展。
校本培训协作体是新生事物,是校本培训新形式的一种尝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很多有待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的地方,如协作体的学分认定问题等。我们要进一步有效促进协作体工作的深入开展,不断创新校本培训协作体工作方式,以保证校本培训协作体的工作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栏目编辑 王宇华
所谓校本培训协作体,是以校本培训工作为指引,示范校与普通校相结合、自愿与分配相结合为原则建立的活动组。中学协作体是在区内原有的德育、教研联片活动组的基础上调整而成;小学是以中心学区为单位建立的校本培训协作体。每个活动组是一个协作体,每个协作体的成员校中,有一所学校为基地校,其他成员校为协同校。
一年多以来,各协作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了特色校本培训模式,实现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创新。
校本培训协作体管理运行机制
1.区级管理运行机制
联系人制度。协作体由区教委继续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负责具体实施和管理。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为每个协作体指定专人负责,定期与各协作体基地校联系,了解协作体活动的开展情况,提供指导、协调与服务;参加并记录协作体基地校的活动,了解活动特点及需求建议等。
定期会议与研讨制度。在《海淀区中小学校本培训协作体工作实施意见》中规定,各协作体要立足各校的实际和需求,建立定期会议与研讨制度。因此,各协作体按照相互协商、求同存异的原则,在相互交流各个学校的校本培训计划的基础上,由基地校牵头,制定每学期协作体的培训计划,协作体在落实培训计划的过程中记录计划的执行情况,探讨活动最优方案,研究和解决活动中产生的问题。
2.协作体管理运行机制
基地校联系人制度。各学校的继续教育负责人是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他们构成了每个协作体的核心成员,同时,协作体还确定了基地校的固定联系人。通过负责人精心策划的工作设计,形成了协作体的工作计划;有了联系人,就基本实现了基地校与协同校之间联络的畅通。
资源共享机制。各校本培训协作体在活动之初,就形成了资源共享机制。一方面,建立协作体的邮箱,在便于各个协作体相互联络的同时,相互传递校本培训的文字材料和音像视频等资料,实现培训资源共享的目标。另一方面,协作体各成员校的校本培训资源向协作体内部的所有学校开放,打破了独立进行校本培训时,培训资源的封闭性和局限性。
协作体培训活动的模式探索
1.“校本培训观摩”模式——开展校本培训观摩活动,借鉴成功经验,再造学校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观摩活动是协作体重要的活动形式,成员校通过这种活动可以现场观摩协作校中成熟的、有借鉴意义的校本培训模式,感受校本培训的氛围,并在交流研讨中相互启发和提高,最终达成对自身校本培训模式的再造。
例如,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开展“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由境外培训机构(德国)开展技巧、方式、方法等操作性强的培训,这种培训形式得到协作体内协同校的广泛关注,通过交流研讨,协作体内部的各个学校受到很大启发。
2.“经验提升”模式——以“经验提升”为突破口,面向全体教师开展活动,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在校本培训协作体内部,各成员校的继续教育负责人聚焦教育教学实际,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引导片内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研究活动,促进教师进行批判性思维,提高自我反思能力。
例如,北京市十一学校协作体面向教师开展“一招一式”的征集活动,促进教师把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从教师总结出的“一招一式”可以看出,这些招式都来自他们长期工作的积淀,非常实用。协作体还把各成员校的“一招一式”编辑成册,成果集将成为教师身边的工具书,为教育教学工作助一臂之力。
3.“名师项目组”模式——组建“名师项目组”,运用协作体优势资源,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
协作体在基地校负责人的带领下,认真研究学校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协作体内专家及名师资源,在协作体内部建立“名师项目组”,面向协作体学校选拔年轻、有发展潜力的学科骨干教师为学员,开展学科教学研究,从而推进学科教育的均衡发展。
例如,北京市十一学校协作体,发挥十一学校访问学者和引进名师资源的作用,在协作体内部建立以课例研究为主旨的“名师项目组”——组建了英语学科王鲁豫项目组和化学学科张素兰项目组,每所成员校各推荐一名英语教师和一名化学教师参加,开展学科教学研究。项目组通过名师讲座、听课、课例分析、定期研讨教学中的问题等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4.“资源校引领”模式——发挥“资源校引领”作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协作体结合各校的办学特色,挖掘区域培训资源。一些学校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教育科研资源,以及校外的教育专家、大学教授等各领域的优质资源,这些资源都应充分运用到协作体活动中。
例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协作体,充分挖掘各协同校能够提供的特色资源,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等资源丰富的学校为引领,形成了“资源校引领”效应,校本培训活动及时邀请协作体内部的教师参加,活动涉及讲座、课题研究、听评课现场会等,带动了协作体内部各成员校校本培训的开展,从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校本培训协作体的现实意义
1.协作体发挥学校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了学校之间优势互补、和谐共进
协作体的活动,把各具办学特色、同时拥有特色校本培训资源的学校聚集在一起,使得这些学校能够及时交流沟通,彼此分享各自工作中的经验。活动增进了协作体成员校之间的感情,利于区域教育的和谐,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谐共进。
2.协作体打破了校际间的界限,促进校际间的教师共同发展
各个协作体在基地校负责人的带领下,团结合作、共同研究,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活动的落脚点,科学设计并有效开展协作体的活动,初步形成了校际之间教师学习和发展共同体。
例如,十一学校、育鸿学校、育英学校互派教师,进行学科教学、教科研的互动交流和研究。这些活动打破了学校界限,搭建了学校之间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
推进校本培训协作体工作的思考
协作体工作进展得如何,关键在于协作体的核心团队——各个成员校的继续教育负责人。要充分发挥副校长群体的作用,形成一个和谐创新的团队,共同做好协作体工作。
1.在协作体工作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创新协作体培训模式
协作体要在基地校负责人的带领下,成员校负责人积极参与,核心团队成员献计献策,充分发挥协作体常规机制的作用,实现协作体内部有效管理、顺畅运行,并继续创新校本培训协作体的培训模式,固化协作体工作的成果。
2.调整协作体运行结构,搭建协作体交流平台,实现协作体的均衡发展
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各个协作体的发展并不同步,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各协作体要在协商研讨的前提下,调整运行结构,形成内部激励机制,使协作体工作更加活跃,更加具有创造力。同时,我们要搭建协作体间的交流平台,更多地进行协作体之间的接触,实现协作体的均衡发展。
校本培训协作体是新生事物,是校本培训新形式的一种尝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很多有待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的地方,如协作体的学分认定问题等。我们要进一步有效促进协作体工作的深入开展,不断创新校本培训协作体工作方式,以保证校本培训协作体的工作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栏目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