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yydtj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江西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定位及特色分析,设计构建了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及方法的不足进行分析,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趋势下基于网络集成教学平台的课程群多元化协同教学方法;经过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改革实践,提高了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工业工程;课程体系;多元化协同教学;网络资源库
  作者简介:余建国(1979-),男,湖北安陆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冯梅琳(1979-),女,陕西合阳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XJG-12-6-9)、江西理工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XZG-11-03-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94-03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 ,IE)是培养学生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管理科学,会进行生产系统和服务系统的设计和对工程产品或企业进行规划、设计、实施、评估及优化并进行科学管理与决策的学科。[1]近些年来,我国IE人才培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快速成长壮大的IE教育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IE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创新与改革明显滞后,不利于IE创新人才的培养。[2]由于各高校之间存在着办学层次、办学理念、办学优势、行业背景、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资源的差异,如何依托学校优势资源,服务行业,办出自己独有的、与众不同的人才培养特色,构建独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对培养复合型IE创新人才是非常关键的。[3,4]
  一、IE人才培养定位及措施
  IE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从北京机床厂、一汽大众等机电制造业起步,逐步拓展到钢铁制造、有色金属等行业,对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增强企业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优势学科依托,江西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IE人才培养定位如下:基于矿冶机电特色工程背景,培养具有大工程观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IE创新人才。采取的主要措施为:
  第一,IE专业教学计划首要特色是实现对学生进行矿冶机电工程技术类与管理工程类知识的综合培养,定位为制造与管理交叉的复合型专业,以能力培养为本位,设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培养具有大工程观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目标。
  第二,通过理论学习、沙盘模拟、校企合作、项目实践等多元教学方式将IE理论和方法创新性地应用于矿冶机电类的典型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理论和知识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具体实施上,以核心课程群协同教学为主线,基于网络集成教学平台,校企合作,注重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第三,构造多类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校及企业科研平台,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和课外文化活动,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IE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结构
  1.IE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IE教育办学定位与特色的研究与思考,按照“突出实践教学,办出学科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思路,本着“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基本要求,遵循素质教育的“多层次、全过程”原则,按照“强化应用、提高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根据专业涵盖的岗位、业务范围、基本能力要求等,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深入论证、认真研究、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形成了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和综合创新”四个模块构成的应用创新型IE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2.IE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是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和构建的、由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一组课程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首要任务。[5]目前典型的课程体系结构有层次化课程体系和模块化课程体系两类:[6,7]层次化课程体系课程之间逻辑性强,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但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较差;模块化课程体系突破学科专业领域的界限,灵活地设计和组织具有不同作用的课程模块,从而构建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要。基于大工程观和矿冶机电特色工程背景,打破传统的学科系统,按IE岗位工作需求和全面能力素质要求为导向,设置相应的模块化课程群,弱化课程体系的学科性,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互动、有序作用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构建,在课程内容上,积极引进学科与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新动态。IE专业模块化课程群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三、课程群多元化协同教学方法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自2000年创办招生开始,由于教学资源及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采用“传递─接受式”教学,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步进行,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通过近些年的专业教学实践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及方法面临着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首先,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从“专才”培养转向了“通才”教育,教学内容也朝着“厚基础、宽口径”的方向发展,[8,9]相应地专业课的课程门类与学时数都大幅度受到精简,不仅课程内容与学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也迫切需要对相关课程的群体性从时间、空间以及其功能上进行整体融合和规划;[10-12]其次,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交互式教育环境的引入,教育模式正发生深刻的变化,网络化交互教育已成为现实,[13]基于网络化的教育方式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和网络教育。IE模块化的课程群体系结构对教学模式及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施中基于核心课程群构建协同教学团队,利用多媒体信息和网络技术设计构建网络集成教学平台,对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案例讨论、作业管理、实践教学、测试反馈、沙盘模拟、交流论坛和课外拓展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一体化集成;同时设计构建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图像、声音、动画以及影像等多媒体素材,为网络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选择。以IE专业ERP原课程群为例:该课程群包括“数据库原理”、“WEB开发技术”、“生产计划与控制”和“ERP原理与应用”四门课程,利用四门课程的内在联系和密切关系构建ERP课程群协同教学体系,达到以数据库原理为基础、以WEB开发技术为手段、以生产计划与控制为核心、以ERP综合应用实践为目标的ERP课程群教学体系。ERP课程群多元化协同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四、结论
  针对现代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通过研究,对IE专业2009级、2010级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革新和完善,按照课程群网络协同教学的思想设计构建了IE专业课程群教学体系,基于网络集成教学平台,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与建设,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基于大工程观和矿冶机电特色工程背景,按IE专业全面能力素质要求为导向,构建了相应的模块化课程群体系,采用网络化协同教学模式培养理论和知识相结合的IE创新型人才,通过该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经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实践,普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好的创新意识,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我校IE专业学生近几年在全国ERP沙盘模拟大赛,创业之星大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一系列竞赛中取得了佳绩,95%以上的学生参与了专业的科研实践项目,硕果累累;学生年均就业率95%以上,IE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初步形成了规模效应。
  基于网络资源库的课程群集成协同教学平台的创建,为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的学习素材,拓展了教学的空间、深度和广度。在协同教学平台上,学生、教师、领导和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协同进行教学与管理活动,同时注重学习知识的共享、评价、反馈和再利用,对课程进行规范化、系统化、智能化处理,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程群网络协同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的有效应用,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有更多机会互动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进行分工合作,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分享,促进IE专业以协同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蔺宇,齐二石,史英杰.中国工业工程发展及其在制造业的应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6):148-149.
  [2]程光,孙秀芳,孙静.面向国际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7):103-104.
  [3]余力,付艳.工业工程专业开放性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41-145.
  [4]刘春林,李伟明,薛勇.以“大工程观”为指导构建高校实践教学新体系[J].江苏高教,2010,(3):78-79.
  [5]董学平,鲁照权.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265-267.
  [6]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7]杨幽红.能力导向的工科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00-103.
  [8]汪筱兰,沈耀良.“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由大类招生想到的[J].中国人才,2010,(22):211-212.
  [9]邓丽曼,王娜,成舸.宽口径厚基础按信息大类培养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5,(1):34-36.
  [10]谢文武,韩瑾.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的融合——以金融核心课程群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133-135.
  [11]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2):139-141.
  [12]陆为群.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原则和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10-112.
  [13]刘宇.网络教育规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满足实验室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解决目前实验室使用、维护以及整合使用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在现有实验室基础上加以整合和优化,其中一条思路就是建立开放式教学与实验管理系统,文章就该系统建立提出了一点想法和意见。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系统;开放式  作者简介:肖炀(1985-),男,青海西宁人,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员,助理工程师;吴军(1984-),男,陕西宝鸡人,华北电力大学核科
期刊
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近年来,在高校中涌现出不少与就业、职业相关的学生社团,而其中影响较大的多为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的学生组织。该类社团在协助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就业及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这类社团多处于起步阶段,在制度建设、活动开展、社团指导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文章从学生竞赛和科研调查的角度,提出了发展该类社团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发展类社团;指导;学生竞赛;科研调查  
期刊
摘要:校园网上的各类应用系统是校园网络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技术平台,校园网络文化受互联网文化的影响,逐渐显现出多种新特征,其技术平台的建设理念也需要适应于这种变化。分析了两种类型的技术平台与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的关系,也指出这两种技术平台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Web2.0理念和SNS架构建设新型技术平台的构想。  关键词:网络文化;数字化校园;网络社区;Web2.0;SNS  作者简介:李彦(197
期刊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为了进一步改善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TRIZ创新理论。首先,阐述了创新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其次,分析了TRIZ体系结构和创新思维方法;最后,将TRIZ理论应用于电工电子教学,以期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TRIZ理论;创新教育;电工电子  作者简介:王兆华(
期刊
摘要:在分析高校绿色素质教育的研究内容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构筑“绿色”课程体系平台、开展绿色素质讲座、绿色教育主题活动以及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等举措来践行绿色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使学生成长为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并具有完善人格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校;绿色素质;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李娟(1979-),女,满族,吉林柳河人,河北联合大学以升创新教育基地,讲师;周冠辰(197
期刊
摘要: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学科交叉是一种重要的学科建设思路。对于非研究型高校,如何结合自身办学实力和学科实际情况进行可行性研究,选准交叉学科,选好管理模式,进行系统规划与建设,是一般高校有效开展学科交叉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非研究型高校;学科;交叉  作者简介:梁传杰(1970-),男,湖北天门人,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毕姗姗(1989-),女,湖北武汉人
期刊
摘要:教学活动由许多教学环节密切配合构成。备课则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精心设计。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把备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归结为十个要素。经过实践证明,只有切实做好备课十要素才能有效提高本科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质量;备课;要素  作者简介:张旭(1974-),男,山东冠县人,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王小梅(1976-),女,湖北京山人,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期刊
摘要:通过对高职商务英语毕业生、教师和多家企事业单位的问卷调研和座谈,考察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文秘方向的现状、毕业生文秘岗位群分布、毕业生在文秘岗位所存在的问题及文秘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等。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了建构依据行业特定能力、岗位特定能力和岗位通用能力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文秘方向课程体系。  关键词:文秘岗位群;行业特定能力;岗位特定能力;岗位通用能力;课证融合  作者简介:吴芳(1976-),女,
期刊
摘要:在电类专业中,“场波类”课程体系属于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一个课程分支。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融入课程改革方案中,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对教学内容与形式和工程教育实践的改革进行了探究,合理构建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相辅相成的教学结构,使学生能够更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具有工程师的基本能力和态度去满足社会对工科毕业生的需求。  关键词:“场波类”课程;CDIO模式;工程教
期刊
摘要: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了物联网组成、特点及发展前景。根据物联网系统环境,对物联网相关课程依附于嵌入式课程体系进行了课程设计,涉及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任选课及课程设计中应该包含的相关课程及在物联网中处于的位置。  关键词:物联网;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王小妮(1977-),女,山东威海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