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多数小学生对作文比较头痛,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应有的写作素材。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素材积累,学生习作时就会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景可摹,有情可抒,寫作文就不再感到是一件难事了。
【关键词】 讲究;策略;引导;积累;素材
大多数小学生对作文比较头痛,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应有的写作素材。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素材积累,学生习作时就会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景可摹,有情可抒,学生也就再也不会害怕作文了。
一、用好课堂,指导积累素材
1.多读。作文之道,首先在多读。阅读可使人开阔视野,启迪思维,积累语言,丰富写作资源。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我充分领会苏教版教材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常把读贯穿于课堂,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品味,精于指导,使学生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增加他们的语感,以达“不会作来也会吟”的效果;同时,加强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掌握丰富的词汇,能够写出完整的句子,学会选材,组句成篇,为写作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素材。
2.多背。背诵,是学习语言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在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文字的理解能力、促进写作、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积累语言等很大一方面都有赖于背诵来完成。新“课标”也第一次明确规定课外阅读量和背诵篇数,注重语言的积累,以此把语言积累落到实处。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文质兼美,文经锤炼的名作佳篇,优美词句,我都要求学生背诵,以此增加语言储备。在平时的早读课中,我坚持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多背诵古诗文,背诵名言警句。经过长期坚持,学生能背诵许多优美诗文,语文的底气比原先足多了。这种底气,促进了创作的灵气,这种灵气,促进了不怕写作文的勇气,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是受益匪浅的。
二、注重课外,引导积累素材
1.观察分析。指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在向大自然学习的过程中去积累写作素材。大自然赋予万物以生命,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等都有各自的形象特征,生长规律和生活习性,这些都可成为观察的对象,成为积累的素材。指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从中发现和积累素材。记得前不久,我就充分利用了校园内的桂花、银杏、雪松、竹子、棕榈等花木资源,带领学生走近它们、观察其叶的颜色、形状,学生有了真切的观察,因而对各种秋叶的特点都了然于心,因而写起来也妙笔生花。再如:每年学校举行的广播操比赛,每个学生都会认真训练,积极迎赛;在比赛中,更是全力以赴,气势高昂。赛后,我就指导其回忆比赛的场面,学生因亲临比赛,所以进场、比赛、退场等系列过程也就放电影似的回放自如,点面结合的手法也就得心应手了。通过这种踏雪无痕式的观察分析,全班同学都写出了一篇质量不错的习作。
2.广开“材”源。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才能长流不竭。小学生的作文也不例外。所以我常引导学生观注现实,热爱生活并尽可能地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我一向鼓励学生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听与说的训练,以扩大见闻,丰富生活。鼓励他们进行时事、政治、新闻和身边的新鲜事的信息交流,使学生在平时听与说的训练中,进一步积累写作素材。学生同样是社会的主体之一,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也是层出不穷的。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提供亲自感受现实生活的机会,获得真实生动的材料,我经常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班队活动,积极带领或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如:歇后语大比拼、外出观菊展、成语接龙、赛诗会、读书交流会等。这些趣味横生的活动,有效地增大了学生的写作空间,积累素材的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
3.有备无患。有了一定的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我常常给学生列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并指导学生将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片断、写作知识及时记在专门的“摘抄本”上,并要求他们经常翻阅,以此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要想有一个充实的写作“资料库”,还应培养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我积极引导学生从人、事、景、物四方面写好日记,至于日记的字数、内容不作硬性的规定,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的就记下来。一句两句可以写,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不硬要缩短。要求“以我口说我话,以我手写我心”。
总之,我认为作文素材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教师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多看、多想、多记、多写,培养学生在写作上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学生习作时就会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景可摹,有情可抒,就不再感到写作文一件难事了。
【关键词】 讲究;策略;引导;积累;素材
大多数小学生对作文比较头痛,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应有的写作素材。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素材积累,学生习作时就会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景可摹,有情可抒,学生也就再也不会害怕作文了。
一、用好课堂,指导积累素材
1.多读。作文之道,首先在多读。阅读可使人开阔视野,启迪思维,积累语言,丰富写作资源。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我充分领会苏教版教材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常把读贯穿于课堂,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品味,精于指导,使学生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增加他们的语感,以达“不会作来也会吟”的效果;同时,加强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掌握丰富的词汇,能够写出完整的句子,学会选材,组句成篇,为写作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素材。
2.多背。背诵,是学习语言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在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文字的理解能力、促进写作、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积累语言等很大一方面都有赖于背诵来完成。新“课标”也第一次明确规定课外阅读量和背诵篇数,注重语言的积累,以此把语言积累落到实处。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文质兼美,文经锤炼的名作佳篇,优美词句,我都要求学生背诵,以此增加语言储备。在平时的早读课中,我坚持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多背诵古诗文,背诵名言警句。经过长期坚持,学生能背诵许多优美诗文,语文的底气比原先足多了。这种底气,促进了创作的灵气,这种灵气,促进了不怕写作文的勇气,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是受益匪浅的。
二、注重课外,引导积累素材
1.观察分析。指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在向大自然学习的过程中去积累写作素材。大自然赋予万物以生命,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等都有各自的形象特征,生长规律和生活习性,这些都可成为观察的对象,成为积累的素材。指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从中发现和积累素材。记得前不久,我就充分利用了校园内的桂花、银杏、雪松、竹子、棕榈等花木资源,带领学生走近它们、观察其叶的颜色、形状,学生有了真切的观察,因而对各种秋叶的特点都了然于心,因而写起来也妙笔生花。再如:每年学校举行的广播操比赛,每个学生都会认真训练,积极迎赛;在比赛中,更是全力以赴,气势高昂。赛后,我就指导其回忆比赛的场面,学生因亲临比赛,所以进场、比赛、退场等系列过程也就放电影似的回放自如,点面结合的手法也就得心应手了。通过这种踏雪无痕式的观察分析,全班同学都写出了一篇质量不错的习作。
2.广开“材”源。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才能长流不竭。小学生的作文也不例外。所以我常引导学生观注现实,热爱生活并尽可能地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我一向鼓励学生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听与说的训练,以扩大见闻,丰富生活。鼓励他们进行时事、政治、新闻和身边的新鲜事的信息交流,使学生在平时听与说的训练中,进一步积累写作素材。学生同样是社会的主体之一,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也是层出不穷的。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提供亲自感受现实生活的机会,获得真实生动的材料,我经常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班队活动,积极带领或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如:歇后语大比拼、外出观菊展、成语接龙、赛诗会、读书交流会等。这些趣味横生的活动,有效地增大了学生的写作空间,积累素材的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
3.有备无患。有了一定的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我常常给学生列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并指导学生将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片断、写作知识及时记在专门的“摘抄本”上,并要求他们经常翻阅,以此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要想有一个充实的写作“资料库”,还应培养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我积极引导学生从人、事、景、物四方面写好日记,至于日记的字数、内容不作硬性的规定,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的就记下来。一句两句可以写,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不硬要缩短。要求“以我口说我话,以我手写我心”。
总之,我认为作文素材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教师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多看、多想、多记、多写,培养学生在写作上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学生习作时就会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景可摹,有情可抒,就不再感到写作文一件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