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0
新课程改革以大江汹涌之势在教师的身边、在课堂的教学中悄然起势,大有改头换面,日新月异之感。诚然,新课程标准转变了教师角色、教学方式,使教师从唇焦口燥满堂灌的独角戏中解放了出来,以学生为主体,确实也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精彩闪亮的精神世界。是否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提高的举措只归结于理念呢?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理念是必要的,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精神、理念沉淀到教师的素养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论什么样的理念都得教师消化后来指导学生,试想教师这个主体的素养上不去,又何谈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只能是换汤不患药。要想使新课程改革真正的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学生,教师的素养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
一、在生活中教书。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这无疑是正确的,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更符合人们的评价标准和价值观。如果教师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把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教案翻出来,框框套框框,把陈旧的理论、思想灌输给学生,那么课本和现实生活就被教师活生生割裂了,学生犹听暮鼓晨钟。怎样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呢?这需要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优美词语的传输者,还需要语文教师把眼光投向生活,从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从信息世界的光怪陆离里,获取经济、军事、科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元素,并经过自己的大脑筛选、重组,与课本知识融汇贯通呈现在学生的认知区域里,让学生与现实的亲密接触里形成自己的知识源、价值观,这样教师才是活的教材书,而不是教死教材。
二、在求知中教书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新技术革命的迅猛起势,对教育既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也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新技术革命需要多种多样有个性的人才,学校教育地位、内容、方法发生着深刻变化,教师要成为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需求,就要改变传统教师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张黑板单一的教学方法,而要采取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就要不断借鉴并学习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用科学的态度褒贬扬弃传统教学中的优势和弊端,在继承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稳住根基,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网络多媒体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新颖、生动、活泼,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而要掌握相关的电脑知识,就要自觉地去学习,否则看到别的教师运用电脑游刃有余,教学效果锦上添花,自己只能望梅止渴。另外,任何知识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教育活动更是如此,现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不学习,仍用传统的"填鸭式",只会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教师只有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目标,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地历练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在知识储备和个人素养不断提升,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胜任新时期的教师工作。
三、在创新中教书
课本的知识点是死的,如果教师只按教案上的设计和方法去引导学生,一千个教师也是千人一面。要呈现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就必须敢于抛弃现成的教案,用自己特有的思维、与众不同的视角认真揣摩教材,延伸教材,不同的课型应该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甚至每节课设计富有创意的板书,这样学生就不用忍受老师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老师的创造性劳动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语文教师不能只圄于接受别人的观点理论,在教学中自己也要有新生成,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既是对自己探索的总结,也可以对同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创新型的教师才是科学的育人工作者、才是基于教材有创造教材的贡献者,只有这样学科才能进步,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才能提高。
四、在师爱中教书
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崇高的一种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更应是一种自觉、广泛、无私的爱。教师的爱可以唤醒学生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因为爱,他们亲近你、喜欢你,从而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报答教师的爱,这样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枯燥的了,学生会觉得这是与教师进行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整个学习气氛轻松愉悦,科学表明人在心情舒畅时,学习效果最好。师爱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被爱交融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内心自然而然升腾起对教师的热爱、尊敬,从而更爱学习。当然,爱是相互的,学生对教师的接纳、喜爱、赞赏,也会使教师内心产生一种成就感、幸福感,从而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孜孜不倦的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担。
师爱要做到更广泛、更无私就要如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所说:"教师要热爱学生,应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儿女手足,对他们的关心、热爱和责任感还应超过自己的儿女手足。有了这种感情,才能把每一个学生培育好"。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深入,在学习生活中会时不时地犯一些小错误,给教师、给别的同学制造一些麻烦。这时教师不要妄下断语,不要轻易地去批评一个人,而要耐心地询问事情的原委,推心置腹地与其交谈,了解其内心情感和情绪动向,帮助其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诲人不倦,这样看似解决了一个问题,实际上挖去了产生诸多问题的祸根。断不可以采取怒喝、训斥,或用尖酸刻薄的话讽刺、挖苦学生,更不可以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否则学生就会产生对立情绪,对教师的教导充耳不闻,不但不会获得预期的教育目的,还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自暴自弃,厌学甚至变本加厉的再犯错误以示对教师的不满。
总之,无论新课程标准的步伐迈得多大,走的多远,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将如何实施,都离不开语文教师这个个体的综合素养。在生活中教书、在求知中教书、在创造中教书、在师爱中教书,不仅是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的素养,更是教育学生适应时代、面向未来必不可缺的素质。教学活动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不是些许言语能涵括的,所需要的教师的素质也是无止境的,教师应不斷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并乐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才能胜任教师职业,才能做好传道授业的本职,才能在教育事业走更远的路。
新课程改革以大江汹涌之势在教师的身边、在课堂的教学中悄然起势,大有改头换面,日新月异之感。诚然,新课程标准转变了教师角色、教学方式,使教师从唇焦口燥满堂灌的独角戏中解放了出来,以学生为主体,确实也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精彩闪亮的精神世界。是否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提高的举措只归结于理念呢?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理念是必要的,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精神、理念沉淀到教师的素养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论什么样的理念都得教师消化后来指导学生,试想教师这个主体的素养上不去,又何谈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只能是换汤不患药。要想使新课程改革真正的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学生,教师的素养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
一、在生活中教书。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这无疑是正确的,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更符合人们的评价标准和价值观。如果教师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把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教案翻出来,框框套框框,把陈旧的理论、思想灌输给学生,那么课本和现实生活就被教师活生生割裂了,学生犹听暮鼓晨钟。怎样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呢?这需要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优美词语的传输者,还需要语文教师把眼光投向生活,从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从信息世界的光怪陆离里,获取经济、军事、科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元素,并经过自己的大脑筛选、重组,与课本知识融汇贯通呈现在学生的认知区域里,让学生与现实的亲密接触里形成自己的知识源、价值观,这样教师才是活的教材书,而不是教死教材。
二、在求知中教书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新技术革命的迅猛起势,对教育既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也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新技术革命需要多种多样有个性的人才,学校教育地位、内容、方法发生着深刻变化,教师要成为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需求,就要改变传统教师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张黑板单一的教学方法,而要采取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就要不断借鉴并学习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用科学的态度褒贬扬弃传统教学中的优势和弊端,在继承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稳住根基,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网络多媒体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新颖、生动、活泼,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而要掌握相关的电脑知识,就要自觉地去学习,否则看到别的教师运用电脑游刃有余,教学效果锦上添花,自己只能望梅止渴。另外,任何知识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教育活动更是如此,现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不学习,仍用传统的"填鸭式",只会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教师只有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目标,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地历练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在知识储备和个人素养不断提升,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胜任新时期的教师工作。
三、在创新中教书
课本的知识点是死的,如果教师只按教案上的设计和方法去引导学生,一千个教师也是千人一面。要呈现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就必须敢于抛弃现成的教案,用自己特有的思维、与众不同的视角认真揣摩教材,延伸教材,不同的课型应该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甚至每节课设计富有创意的板书,这样学生就不用忍受老师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老师的创造性劳动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语文教师不能只圄于接受别人的观点理论,在教学中自己也要有新生成,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既是对自己探索的总结,也可以对同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创新型的教师才是科学的育人工作者、才是基于教材有创造教材的贡献者,只有这样学科才能进步,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才能提高。
四、在师爱中教书
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崇高的一种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更应是一种自觉、广泛、无私的爱。教师的爱可以唤醒学生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因为爱,他们亲近你、喜欢你,从而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报答教师的爱,这样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枯燥的了,学生会觉得这是与教师进行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整个学习气氛轻松愉悦,科学表明人在心情舒畅时,学习效果最好。师爱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被爱交融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内心自然而然升腾起对教师的热爱、尊敬,从而更爱学习。当然,爱是相互的,学生对教师的接纳、喜爱、赞赏,也会使教师内心产生一种成就感、幸福感,从而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孜孜不倦的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担。
师爱要做到更广泛、更无私就要如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所说:"教师要热爱学生,应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儿女手足,对他们的关心、热爱和责任感还应超过自己的儿女手足。有了这种感情,才能把每一个学生培育好"。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深入,在学习生活中会时不时地犯一些小错误,给教师、给别的同学制造一些麻烦。这时教师不要妄下断语,不要轻易地去批评一个人,而要耐心地询问事情的原委,推心置腹地与其交谈,了解其内心情感和情绪动向,帮助其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诲人不倦,这样看似解决了一个问题,实际上挖去了产生诸多问题的祸根。断不可以采取怒喝、训斥,或用尖酸刻薄的话讽刺、挖苦学生,更不可以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否则学生就会产生对立情绪,对教师的教导充耳不闻,不但不会获得预期的教育目的,还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自暴自弃,厌学甚至变本加厉的再犯错误以示对教师的不满。
总之,无论新课程标准的步伐迈得多大,走的多远,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将如何实施,都离不开语文教师这个个体的综合素养。在生活中教书、在求知中教书、在创造中教书、在师爱中教书,不仅是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的素养,更是教育学生适应时代、面向未来必不可缺的素质。教学活动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不是些许言语能涵括的,所需要的教师的素质也是无止境的,教师应不斷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并乐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才能胜任教师职业,才能做好传道授业的本职,才能在教育事业走更远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