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不少小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庭教育缺失,以自我为中心,只求索取,不重回报,把别人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的事,不尊重长辈,学习拈轻怕重,遇到问题就想方设法推卸责任,学习马虎了事,甚至放任自流……以上种种表现,都是他们责任感淡泊所致。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会育人。在小学阶段,孩子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这个时候正是培养责任感的最佳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結合实际,进行学科渗透,巧妙地融责任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我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实际和教学工作实践,对在“六个时段”进行责任教育作探讨。
一、在课前资料搜集上
小学语文课堂,是母语训练的主阵地,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课堂。在深入理解和有效阅读课文的实践中,做好课前资料搜集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小学生对周恩来总理了解得很少,想让学生深刻体会《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中表达的全国人民深切哀悼周总理的思想感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课前搜集周总理事迹的资料上,可以搜集图片资料,也可以搜集文字资料。经过课前搜集之后,我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第一课时我安排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学生们有的展示周总理的图片资料,使大家看到了周总理的伟大形象;有的展示周总理的文字资料,使同学们了解到周总理一生的光辉事迹。分享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知道周总理少年时代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壮志,参加革命工作后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国家总理,一生为国家繁荣富强日夜操劳,为人民幸福安康鞠躬尽瘁。学生深深感悟到,要从小勤学苦读,立志做有责任的人,树立长大后为建设伟大祖国效力的坚强决心。
二、在新课导入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抓好“导课”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我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和富有感情的语言,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受到责任教育。
例如新授课文《詹天佑》一课时,我设计的导入是:多媒体出示青龙桥站旁的铜像,讲述铜像的由来,让学生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根据文本的内容,设计导入,在导入中渗透对学生的责任教育,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在教学中融入了德育教育,真是一举两得。
三、在巧设问题处
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教师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强化课堂结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如《穷人》一文主要描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贫困,毅然收养了已故邻居两个孤儿的故事,他们的高尚品质让人感动。为了培养学生对他人的爱心与责任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说说桑娜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研读课本,说出了感受:“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通过对教材的发掘,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主人公的高尚品质,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同时,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述人间真情故事,让学生感受互相关爱的重要性,再次对学生进行了爱与责任的教育。
四、在情感共鸣点
雷雅利曾经写道:“当一个人的思考有了足够的纵深,当一份感情渗透了全身心,表达便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果单从记忆与表达中练习语言技巧,他永远是个肤浅的读者,永远只能徘徊在语文的大门之外,甚至无法享有一个有趣的人生。”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抒发内心的情感,寻找与自己生活中的共鸣之处,从而与言语对象产生共鸣,这不仅是儿童心理的需要,而且是教学的需要。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也可以使自己的情感更加明确。
比如教完《慈母情深》,让学生以“我的母亲”为题进行讨论。有一位学生这样说道:我的母亲是一位女缝纫工,她的工作环境很差,那儿十几台缝纫机器发出来的声音震耳欲聋,周围又闷又热,半空中还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汗臭味,还有几只昏暗的灯泡烤着母亲的脸。但母亲为了挣钱养家,每天起早摸黑,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可她从不叫苦叫累。由于母亲每天不辞辛苦地工作着,使得她过早地衰老了,笔直的背变得弯曲了……母亲虽然贫穷,但她对我的学习却十分关心,只要是我学习上需要的东西,总会尽力满足。为了给我买“闲书”《青年近卫军》,她毫不犹豫地掏出了自己辛苦挣来的一卷揉得皱巴巴的毛票。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这次讨论非常成功,不仅让学生明白了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真情实感,而且让学生在讨论中树立了从小爱父母、爱他人、爱祖国和爱社会的责任教育。
五、在教师言行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言语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行动更是无声的教育和最有影响的榜样。
由于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具有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学生中模糊的认识或错误的观点要帮助澄清或予以纠正,切忌将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带进课堂,片面地看待个别社会问题;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表现出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师德,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认真对待各项工作;第三,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知识渊博、语言表达流利、板书工整等较强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同时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表达爱心,运用多种方法与学生产生共振,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无私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并欣赏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成才,并把这种信心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教师的光辉形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勤勤恳恳,充当人梯,为后代着想,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祖国千秋大业负责。
六、在课外阅读里
吕叔湘先生曾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它使课内知识得以迁移到课外。发展性阅读作业要从“一课”教学引向“一本”阅读,学文后根据所学课文引到原著阅读中。课外的名人名篇往往都是作者精雕细刻的佳品,经过岁月的洗礼,仍表现出不朽的生命力。
如中段阅读教学中的拓展性作业可这样设计:“一课”教学“一本”阅读。例如《蜜蜂》与《昆虫记》,《孔子拜师》与《论语》,《盘古开天地》与《中国神话寓言故事》,《小木偶的故事》与《木偶奇遇记》,《触摸春天》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净化学生心灵,又能提高学生对世间事物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能力,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渐渐学会做事做人。
总之,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明确目标,优化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责任体念。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要适时渗透责任教育,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操得以陶冶,在学习中接受责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熏陶,人格得以完美,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和谐社会的新型人才。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会育人。在小学阶段,孩子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这个时候正是培养责任感的最佳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結合实际,进行学科渗透,巧妙地融责任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我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实际和教学工作实践,对在“六个时段”进行责任教育作探讨。
一、在课前资料搜集上
小学语文课堂,是母语训练的主阵地,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课堂。在深入理解和有效阅读课文的实践中,做好课前资料搜集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小学生对周恩来总理了解得很少,想让学生深刻体会《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中表达的全国人民深切哀悼周总理的思想感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课前搜集周总理事迹的资料上,可以搜集图片资料,也可以搜集文字资料。经过课前搜集之后,我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第一课时我安排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学生们有的展示周总理的图片资料,使大家看到了周总理的伟大形象;有的展示周总理的文字资料,使同学们了解到周总理一生的光辉事迹。分享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知道周总理少年时代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壮志,参加革命工作后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国家总理,一生为国家繁荣富强日夜操劳,为人民幸福安康鞠躬尽瘁。学生深深感悟到,要从小勤学苦读,立志做有责任的人,树立长大后为建设伟大祖国效力的坚强决心。
二、在新课导入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抓好“导课”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我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和富有感情的语言,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受到责任教育。
例如新授课文《詹天佑》一课时,我设计的导入是:多媒体出示青龙桥站旁的铜像,讲述铜像的由来,让学生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根据文本的内容,设计导入,在导入中渗透对学生的责任教育,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在教学中融入了德育教育,真是一举两得。
三、在巧设问题处
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教师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强化课堂结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如《穷人》一文主要描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贫困,毅然收养了已故邻居两个孤儿的故事,他们的高尚品质让人感动。为了培养学生对他人的爱心与责任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说说桑娜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研读课本,说出了感受:“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通过对教材的发掘,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主人公的高尚品质,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同时,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述人间真情故事,让学生感受互相关爱的重要性,再次对学生进行了爱与责任的教育。
四、在情感共鸣点
雷雅利曾经写道:“当一个人的思考有了足够的纵深,当一份感情渗透了全身心,表达便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果单从记忆与表达中练习语言技巧,他永远是个肤浅的读者,永远只能徘徊在语文的大门之外,甚至无法享有一个有趣的人生。”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抒发内心的情感,寻找与自己生活中的共鸣之处,从而与言语对象产生共鸣,这不仅是儿童心理的需要,而且是教学的需要。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也可以使自己的情感更加明确。
比如教完《慈母情深》,让学生以“我的母亲”为题进行讨论。有一位学生这样说道:我的母亲是一位女缝纫工,她的工作环境很差,那儿十几台缝纫机器发出来的声音震耳欲聋,周围又闷又热,半空中还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汗臭味,还有几只昏暗的灯泡烤着母亲的脸。但母亲为了挣钱养家,每天起早摸黑,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可她从不叫苦叫累。由于母亲每天不辞辛苦地工作着,使得她过早地衰老了,笔直的背变得弯曲了……母亲虽然贫穷,但她对我的学习却十分关心,只要是我学习上需要的东西,总会尽力满足。为了给我买“闲书”《青年近卫军》,她毫不犹豫地掏出了自己辛苦挣来的一卷揉得皱巴巴的毛票。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这次讨论非常成功,不仅让学生明白了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真情实感,而且让学生在讨论中树立了从小爱父母、爱他人、爱祖国和爱社会的责任教育。
五、在教师言行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言语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行动更是无声的教育和最有影响的榜样。
由于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具有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学生中模糊的认识或错误的观点要帮助澄清或予以纠正,切忌将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带进课堂,片面地看待个别社会问题;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表现出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师德,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认真对待各项工作;第三,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知识渊博、语言表达流利、板书工整等较强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同时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表达爱心,运用多种方法与学生产生共振,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无私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并欣赏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成才,并把这种信心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教师的光辉形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勤勤恳恳,充当人梯,为后代着想,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祖国千秋大业负责。
六、在课外阅读里
吕叔湘先生曾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它使课内知识得以迁移到课外。发展性阅读作业要从“一课”教学引向“一本”阅读,学文后根据所学课文引到原著阅读中。课外的名人名篇往往都是作者精雕细刻的佳品,经过岁月的洗礼,仍表现出不朽的生命力。
如中段阅读教学中的拓展性作业可这样设计:“一课”教学“一本”阅读。例如《蜜蜂》与《昆虫记》,《孔子拜师》与《论语》,《盘古开天地》与《中国神话寓言故事》,《小木偶的故事》与《木偶奇遇记》,《触摸春天》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净化学生心灵,又能提高学生对世间事物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能力,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渐渐学会做事做人。
总之,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明确目标,优化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责任体念。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要适时渗透责任教育,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操得以陶冶,在学习中接受责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熏陶,人格得以完美,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和谐社会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