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允价值以其能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性和预测性的会计信息而被广泛使用,然而随着公允价值层级的递增,会计信息风险逐步增加,公允价值信息决策相关性随之下降,不同层级公允价值信息的如实反映性受到了实务界的质疑。本文从信息决策相关性和会计信息风险视角,研究公允价值层级披露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性程度,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加强公允价值如实反映性的建议,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会计信息。
关键词:公允价值层级;会计信息风险;决策相关性
1.公允价值层级概述
公允价值表明一场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或者转移一项负债能收到的价格[1]。按照公允价值估值方法中参照信息的可获取和可观察程度的不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提出将公允价值的估价做出如下划分:(1)第一层级输入值。(2)第二层级输入值,对于资产或负债可观察的,直接或间接的市场信息[2]。(3)第三层级输入值,不可观察的资产或负债信息。
一般来说,在活跃市场环境下,运用的大多是第一层次输入值和少量经调整后落入第二层次的输入值。而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输入值大部分落入第三层级,主体需借助估价参数和内部估价模型估计公允价值,因而在该情况下会引发相关问题的出现如会计信息风险和公允价值信息决策相关性的差异等。
2.公允价值层级披露与会计信息风险
会计信息风险意味一种可能存在的损失,这种损失究其原因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随着公允价值层级的区分,不同计量层级公允价值数额确认方式的差异使得其带来的会计风险程度有所差异。基于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两权分离使管理者和股东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投资者在使用企业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时都面临着一定的信息风险。
目前上市公司普遍采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在我国现实资本市场中,活跃市场条件在公允价值计量中仍属少数,更多是非活跃市场,这就导致各企业在确定不同层级公允价值时,难免摆脱不了主观意识。随着公允价值层级的增加,由运用第一层级输入值的精确计量转为第二、三层级输入值的非精确计量(需要管理层对其进行可观察输入值的调整、不可观察输入值的估计以及估值模型的确定),在这一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操作风险并且更多地依赖报告主体对此做出的职业判断,其披露的信息透明程度逐步下降,这也加剧了管理层与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使得相对应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风险逐步增加。可见随着公允价值层级的划分应用于实践,上市公司分别对其进行计量和披露,其带来的会计信息风险问题虽程度不同但广泛存在。
会计信息风险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公允价值分层级计量与披露的过程中,只是风险程度有差异。随着公允价值的运用,由会计信息风险诱发的审计风险无疑不可避免。当公允价值运用第二或三层级输入值时,此时相比历史成本计量,模型、假设与参数均依赖人为估计,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与其他影响因素(如管理层的操控动机)联合起来,容易诱发被审计单位的舞弊,形成财务报表的错报,从而加大执业人员的审计成本和风险。
3.公允价值层级披露与决策相关性
在资本市场中,企业管理当局相对来说掌握更多关于企业经营绩效相关的信息,而投资者仅能依靠企业所披露的信息或者资本市场已有的相关信息来做出自身投资决策,两者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而公允价值有利于投资者获取更多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因而公允价值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程度。众所周知,公允价值的计量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要求,因此随着公允价值的推行与应用,其更有利于投资者做出适当的决策。粟立钟和谢志华等研究也表明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决策相关性,可见公允价值在实务界的运用更有利于投资者决策。
自从我国财政部发布对公允价值按照三个层级计量和披露后,公允价值在我国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公允价值的推行无疑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决策相关性,但处于不同层级公允价值所得到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相关性、如实反映性有所差异。同时投资者也深知处于不同层级的公允价值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有所差异,第二、三层级公允价值计量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掺杂着报告主体管理当局的主观估计和职业判断。如前所述,随着公允价值层级的递增,会计信息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投资者更倾向于运用第一层级公允价值计量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来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从而降低自身面临的会计信息风险,适当规避自身面临投资风险。然而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现处于且将长期处于非活跃市场,因此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大部分落入第二、三层级观测值。而这部分的会计信息尤其是第三层级公允价值需依赖会计估计,因而很多人均质疑这一部分公允价值的如实反映性。若投资者依据二、三层级公允价值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来做出决策,则其面临会计信息风险较高,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若投资者规避使用二、三层级公允价值产生的会计信息,则会造成报告主体披露信息的无效性。
4.关于加强公允价值如实反映性的建议
虽然第二、三层级公允价值计量时存在一定的会计估计与报告主体的主观判断,但“模糊的正确比精确的错误好”,公允价值的优越性不可忽视,其在很大程度上优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能够更好地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最具及时性和预测性的会计信息。但随着公允价值层级的递增,管理者操纵利润的空间逐步增加,如何在这一过程中降低会计信息风险、提高公允价值信息的如实反映性和相关性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若公允价值信息的如实反映性和相关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则财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将会得到提高,投资者所面临的会计信息风险也会随之下降。因此,本文特提出以下建议:
4.1.细化和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和应用指南
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正逐步走向成熟,但其中对公允价值规范的力度却远远不够,究其原因是缺乏相应的计量方法,这直接导致了市场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操作性失灵(尤其体现在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的估计过程)。因此我国亟需加大对其中公允价值分层级披露的规范力度,并且努力提供一套完整详细的公允价值估值的操作指南,使之完美应用于整个会计行业,比如在其中增加包括估值模型及其参数的取得、估值流程的具体做法等内容,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分层级计量和披露在实务界的可执行性。此外,还应进一步确定不同层级公允价值计量所应达到的质量特征及范围。
4.2.完善对公允价值层级的信息披露
現如今的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以期做出更为准确的投资等经济决策。因此,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相关要求,各企业要不折不扣完成,具体来讲,一方面要重点对二三层级的信息披露情况进行完善,其次对不同层级之转变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如该过程中涉及的价格调整和据以判断得出自己主观估计的相关依据,使其有章可循、有理可依,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4.3.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管及完善行业相关法规
坚持“两手抓”。一抓法律法规体系,不断查缺补漏,对其进行完善;二抓监管力度。具体来讲,进一步强化市场管理、审计、税务等部门的监督功能;做好对方面各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严惩违规公允价值计量行为,以此来提高公允价值的决策有用性,降低会计信息风险。
参考文献:
[1]谢诗芬. 价值计量的现值和公允价值[J].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02):7-12+97.
[2]周伟. 基于公允价值的有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潘瑶.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5.
[4]郑梦茹.公允价值层级披露与会计信息风险相关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
关键词:公允价值层级;会计信息风险;决策相关性
1.公允价值层级概述
公允价值表明一场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或者转移一项负债能收到的价格[1]。按照公允价值估值方法中参照信息的可获取和可观察程度的不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提出将公允价值的估价做出如下划分:(1)第一层级输入值。(2)第二层级输入值,对于资产或负债可观察的,直接或间接的市场信息[2]。(3)第三层级输入值,不可观察的资产或负债信息。
一般来说,在活跃市场环境下,运用的大多是第一层次输入值和少量经调整后落入第二层次的输入值。而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输入值大部分落入第三层级,主体需借助估价参数和内部估价模型估计公允价值,因而在该情况下会引发相关问题的出现如会计信息风险和公允价值信息决策相关性的差异等。
2.公允价值层级披露与会计信息风险
会计信息风险意味一种可能存在的损失,这种损失究其原因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随着公允价值层级的区分,不同计量层级公允价值数额确认方式的差异使得其带来的会计风险程度有所差异。基于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两权分离使管理者和股东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投资者在使用企业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时都面临着一定的信息风险。
目前上市公司普遍采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在我国现实资本市场中,活跃市场条件在公允价值计量中仍属少数,更多是非活跃市场,这就导致各企业在确定不同层级公允价值时,难免摆脱不了主观意识。随着公允价值层级的增加,由运用第一层级输入值的精确计量转为第二、三层级输入值的非精确计量(需要管理层对其进行可观察输入值的调整、不可观察输入值的估计以及估值模型的确定),在这一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操作风险并且更多地依赖报告主体对此做出的职业判断,其披露的信息透明程度逐步下降,这也加剧了管理层与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使得相对应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风险逐步增加。可见随着公允价值层级的划分应用于实践,上市公司分别对其进行计量和披露,其带来的会计信息风险问题虽程度不同但广泛存在。
会计信息风险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公允价值分层级计量与披露的过程中,只是风险程度有差异。随着公允价值的运用,由会计信息风险诱发的审计风险无疑不可避免。当公允价值运用第二或三层级输入值时,此时相比历史成本计量,模型、假设与参数均依赖人为估计,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与其他影响因素(如管理层的操控动机)联合起来,容易诱发被审计单位的舞弊,形成财务报表的错报,从而加大执业人员的审计成本和风险。
3.公允价值层级披露与决策相关性
在资本市场中,企业管理当局相对来说掌握更多关于企业经营绩效相关的信息,而投资者仅能依靠企业所披露的信息或者资本市场已有的相关信息来做出自身投资决策,两者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而公允价值有利于投资者获取更多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因而公允价值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程度。众所周知,公允价值的计量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要求,因此随着公允价值的推行与应用,其更有利于投资者做出适当的决策。粟立钟和谢志华等研究也表明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决策相关性,可见公允价值在实务界的运用更有利于投资者决策。
自从我国财政部发布对公允价值按照三个层级计量和披露后,公允价值在我国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公允价值的推行无疑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决策相关性,但处于不同层级公允价值所得到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相关性、如实反映性有所差异。同时投资者也深知处于不同层级的公允价值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有所差异,第二、三层级公允价值计量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掺杂着报告主体管理当局的主观估计和职业判断。如前所述,随着公允价值层级的递增,会计信息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投资者更倾向于运用第一层级公允价值计量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来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从而降低自身面临的会计信息风险,适当规避自身面临投资风险。然而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现处于且将长期处于非活跃市场,因此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大部分落入第二、三层级观测值。而这部分的会计信息尤其是第三层级公允价值需依赖会计估计,因而很多人均质疑这一部分公允价值的如实反映性。若投资者依据二、三层级公允价值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来做出决策,则其面临会计信息风险较高,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若投资者规避使用二、三层级公允价值产生的会计信息,则会造成报告主体披露信息的无效性。
4.关于加强公允价值如实反映性的建议
虽然第二、三层级公允价值计量时存在一定的会计估计与报告主体的主观判断,但“模糊的正确比精确的错误好”,公允价值的优越性不可忽视,其在很大程度上优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能够更好地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最具及时性和预测性的会计信息。但随着公允价值层级的递增,管理者操纵利润的空间逐步增加,如何在这一过程中降低会计信息风险、提高公允价值信息的如实反映性和相关性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若公允价值信息的如实反映性和相关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则财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将会得到提高,投资者所面临的会计信息风险也会随之下降。因此,本文特提出以下建议:
4.1.细化和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和应用指南
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正逐步走向成熟,但其中对公允价值规范的力度却远远不够,究其原因是缺乏相应的计量方法,这直接导致了市场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操作性失灵(尤其体现在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的估计过程)。因此我国亟需加大对其中公允价值分层级披露的规范力度,并且努力提供一套完整详细的公允价值估值的操作指南,使之完美应用于整个会计行业,比如在其中增加包括估值模型及其参数的取得、估值流程的具体做法等内容,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分层级计量和披露在实务界的可执行性。此外,还应进一步确定不同层级公允价值计量所应达到的质量特征及范围。
4.2.完善对公允价值层级的信息披露
現如今的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以期做出更为准确的投资等经济决策。因此,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相关要求,各企业要不折不扣完成,具体来讲,一方面要重点对二三层级的信息披露情况进行完善,其次对不同层级之转变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如该过程中涉及的价格调整和据以判断得出自己主观估计的相关依据,使其有章可循、有理可依,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4.3.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管及完善行业相关法规
坚持“两手抓”。一抓法律法规体系,不断查缺补漏,对其进行完善;二抓监管力度。具体来讲,进一步强化市场管理、审计、税务等部门的监督功能;做好对方面各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严惩违规公允价值计量行为,以此来提高公允价值的决策有用性,降低会计信息风险。
参考文献:
[1]谢诗芬. 价值计量的现值和公允价值[J].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02):7-12+97.
[2]周伟. 基于公允价值的有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潘瑶.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5.
[4]郑梦茹.公允价值层级披露与会计信息风险相关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