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
临江建楼,倚山建亭,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大特色,它与周围美景融为一体,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渐渐地,这些时常出现在文人笔下的楼阁浸染上了人文气息,形成独特的文化,使我们在登楼远眺欣赏美景时,感悟到其独特的魅力。
滕王阁遐思
贺清华
滕王阁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李元婴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宫廷生活熏陶,“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永徽三年,李元婴迁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来又临江建此楼阁为别居,实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为滕王,故此阁以“滕王”一名冠之。
屹立于赣水之滨的这座历史名阁,在1300多年的历史中,它先后被毁过28次之多。如今的滕王阁已不是过去的滕王阁,它是1989年重建的。整个阁楼全部应用当代的建筑材料,水泥、花岗岩、电梯和空调,还有川流不息的人流,充满阁内的每一层大厅、回廊和楼梯。
站在阁楼下面,就感受到了来自阁楼的震撼力。主楼高高耸立在眼前,仰望它,就感到一种壮丽和神奇,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滕王阁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就是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加屋顶的设备层。
步入阁内,走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这是根据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故事而创作的。浮雕主体部分,王勃昂首立于船头,周围波翻浪涌,表现王勃藉神力日趋七百里赶赴洪都的英姿。画面右部为王勃被风浪所阻,幸得中源水君相助的情景;左部为王勃赴滕王阁挥毫作序的场景。整个构图采用时空合成的现代观念,将不同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以传统雕塑手法,并通过朦胧灯光的处理,把观众带入幽远迷人的意境中。
站在北面的回廊里,放眼望去,几乎能看到整个南昌市的全貌,只见高楼如林、大桥如虹,公路如织、人车如流,一派城市繁荣景象。南昌市不大,滕王阁则正好坐落正中,如一座机关的中枢,控制着整套系统。绕着栏杆走到侧面,展现在眼前的是辽阔的赣江,江面上渔帆点点,江心的红谷滩、凤凰州尽收眼底。漫步回廊,但见江水苍茫、西山叠翠、南浦飞云、章江晓渡、山水之美,尽收眼底。游目四望,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或许王勃登阁见到如此瑰丽的景色,才使他诗情喷发,写下传世的佳作。此时,王勃的《滕王阁序》在笔者脑中浮现出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等。当年王勃作序的场景在笔者脑中渐渐清晰起来:一个意气风发的文人,面朝赣江,俯首沉思,左手伏案,右手持笔,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当他掷笔归案的那一刻,空气骤然窒息,唯有丝丝清风缭绕着他……
(选自《锦州晚报》,有删改)
【赏析】
本文是作者游览滕王阁所记,作者以游览者的身份介绍了滕王阁的起源、历史、结构,介绍主楼时按照由下到上,由外及里的顺序,层次清晰。作者还用在滕王阁所见的南昌风物来烘托滕王阁,用王勃的《滕王阁序》的名句衬托滕王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观赏,滕王阁都以浑然天成的姿态面对世人,举目远眺,怎不叫人流连忘返?
黄鹤楼胜景
杨宝祥
黄鹤楼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地处武汉三镇之武昌蛇山之巅,传说三国时期,孙吴政权于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始建,兼扼守要塞和瞭望军情之用。成为游览名胜大概应自唐代开始,又因唐代诗人崔颢的题诗而声名远播,此后经历数次毁于兵火,屡废屡建,最后一次在清代光绪十年即1884年被一场大火烧尽。黄鹤楼顶楼有楹联云:“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它表达了对名楼历史的慨叹!
历代建的黄鹤楼各有特色,但不论哪个年代所建,黄鹤楼都显得形体巍峨、建构俊伟。现时的黄鹤楼移离了长江边100米,主楼以清代同治年间复建的为蓝本。黄鹤楼主景由主楼、黄鹤铜像、两座配亭和廊院等组成,51.4米高的主楼矗立崇台上,占地1200平方米,为钢筋水泥仿砖木结构,有72根砥柱支撑。外观5层,内为10层,飞檐翘角,上饰屋脊鱼尾,下饰角梁龙头,前端皆挂铜铃,风起叮当作响。整座楼层檐飞展,凌空托起,气势雄伟。楼顶中央有攒尖挺拔,上置葫芦形宝瓶和红色明珠,瑰丽醒目。顶层的四面檐下,各悬大幅匾额,正面题“黄鹤楼”,其余三面分别题“楚天极目”“北斗平临”“南维高拱”。各层屋面都盖以黄色琉璃瓦,在蓝天白云下,在红花绿树中,黄鹤楼滴翠流丹,溢光耀彩,尽显华贵璀璨、壮丽辉煌。
迈步登楼,迳上五层,我们由上而下参观。这里可极目楚天风光,景色美不胜收。想起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于今已不再“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诗句)了!因为长江第一大桥就在近处笑卧洪波之上,天堑早已变作通途;对岸汉阳龟山上直刺苍穹的电视塔,展示出江城武汉现代化城市建筑的高标。四楼仿似文艺殿堂,悬挂许多名人书画,游人至此,浸润在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中,会得到一种典雅清逸的感受。三楼陈设别出心裁,有三幅长卷绣像画,组合成《人文荟萃》画廊,绘画了李白、王维、崔颢、孟浩然等十三位诗人,他们身高好像真人,神情栩栩如生,人像旁边注上了姓名及相关诗句;游客到此,仿佛与古人集聚此间,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同游于千载黄鹤名楼,倾听那百家争鸣声音。二楼展示由唐代至现代黄鹤楼的模型,精巧的模型特色各异,反映出黄鹤楼的历史轨迹。一楼大厅巨幅彩瓷壁画《白云黄鹤楼》高9米、宽6米,画中一位老人悠然吹箫,驾着仙鹤腾云飞去,其下,瑰伟的黄鹤楼耸于青山绿树丛中,美若仙景。黄鹤楼不仅引来历代迁客骚人为它赋诗撰文,而且在民间还流传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使名楼历史在苍凉的古意中平添几分神秘的色彩。总体而言,每层都有一些诗联、书画,让文采与建筑相映生辉。
黄鹤楼是在1985年重新落成的,兴废之间,一晃百年;这一百年,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史。一百年后重建的黄鹤楼,可视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标志,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硕果。
(选自《番禺日报》,有删改)
【赏析】
本文首先介绍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接下来介绍黄鹤楼的建筑结构,先总体介绍黄鹤楼的结构布局,接着写飞檐及其周围的饰物,然后写楼顶中央的攒尖、顶层四面檐下的匾额,最后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用周围环境突出渲染了黄鹤楼的华贵璀璨、壮丽辉煌。然后作者引领读者逐层参观,极目楚天风光,欣赏楼内典藏,自然风光、文采与建筑相映生辉,突出了黄鹤楼之胜景。
临江建楼,倚山建亭,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大特色,它与周围美景融为一体,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渐渐地,这些时常出现在文人笔下的楼阁浸染上了人文气息,形成独特的文化,使我们在登楼远眺欣赏美景时,感悟到其独特的魅力。
滕王阁遐思
贺清华
滕王阁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李元婴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宫廷生活熏陶,“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永徽三年,李元婴迁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来又临江建此楼阁为别居,实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为滕王,故此阁以“滕王”一名冠之。
屹立于赣水之滨的这座历史名阁,在1300多年的历史中,它先后被毁过28次之多。如今的滕王阁已不是过去的滕王阁,它是1989年重建的。整个阁楼全部应用当代的建筑材料,水泥、花岗岩、电梯和空调,还有川流不息的人流,充满阁内的每一层大厅、回廊和楼梯。
站在阁楼下面,就感受到了来自阁楼的震撼力。主楼高高耸立在眼前,仰望它,就感到一种壮丽和神奇,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滕王阁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就是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加屋顶的设备层。
步入阁内,走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这是根据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故事而创作的。浮雕主体部分,王勃昂首立于船头,周围波翻浪涌,表现王勃藉神力日趋七百里赶赴洪都的英姿。画面右部为王勃被风浪所阻,幸得中源水君相助的情景;左部为王勃赴滕王阁挥毫作序的场景。整个构图采用时空合成的现代观念,将不同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以传统雕塑手法,并通过朦胧灯光的处理,把观众带入幽远迷人的意境中。
站在北面的回廊里,放眼望去,几乎能看到整个南昌市的全貌,只见高楼如林、大桥如虹,公路如织、人车如流,一派城市繁荣景象。南昌市不大,滕王阁则正好坐落正中,如一座机关的中枢,控制着整套系统。绕着栏杆走到侧面,展现在眼前的是辽阔的赣江,江面上渔帆点点,江心的红谷滩、凤凰州尽收眼底。漫步回廊,但见江水苍茫、西山叠翠、南浦飞云、章江晓渡、山水之美,尽收眼底。游目四望,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或许王勃登阁见到如此瑰丽的景色,才使他诗情喷发,写下传世的佳作。此时,王勃的《滕王阁序》在笔者脑中浮现出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等。当年王勃作序的场景在笔者脑中渐渐清晰起来:一个意气风发的文人,面朝赣江,俯首沉思,左手伏案,右手持笔,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当他掷笔归案的那一刻,空气骤然窒息,唯有丝丝清风缭绕着他……
(选自《锦州晚报》,有删改)
【赏析】
本文是作者游览滕王阁所记,作者以游览者的身份介绍了滕王阁的起源、历史、结构,介绍主楼时按照由下到上,由外及里的顺序,层次清晰。作者还用在滕王阁所见的南昌风物来烘托滕王阁,用王勃的《滕王阁序》的名句衬托滕王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观赏,滕王阁都以浑然天成的姿态面对世人,举目远眺,怎不叫人流连忘返?
黄鹤楼胜景
杨宝祥
黄鹤楼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地处武汉三镇之武昌蛇山之巅,传说三国时期,孙吴政权于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始建,兼扼守要塞和瞭望军情之用。成为游览名胜大概应自唐代开始,又因唐代诗人崔颢的题诗而声名远播,此后经历数次毁于兵火,屡废屡建,最后一次在清代光绪十年即1884年被一场大火烧尽。黄鹤楼顶楼有楹联云:“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它表达了对名楼历史的慨叹!
历代建的黄鹤楼各有特色,但不论哪个年代所建,黄鹤楼都显得形体巍峨、建构俊伟。现时的黄鹤楼移离了长江边100米,主楼以清代同治年间复建的为蓝本。黄鹤楼主景由主楼、黄鹤铜像、两座配亭和廊院等组成,51.4米高的主楼矗立崇台上,占地1200平方米,为钢筋水泥仿砖木结构,有72根砥柱支撑。外观5层,内为10层,飞檐翘角,上饰屋脊鱼尾,下饰角梁龙头,前端皆挂铜铃,风起叮当作响。整座楼层檐飞展,凌空托起,气势雄伟。楼顶中央有攒尖挺拔,上置葫芦形宝瓶和红色明珠,瑰丽醒目。顶层的四面檐下,各悬大幅匾额,正面题“黄鹤楼”,其余三面分别题“楚天极目”“北斗平临”“南维高拱”。各层屋面都盖以黄色琉璃瓦,在蓝天白云下,在红花绿树中,黄鹤楼滴翠流丹,溢光耀彩,尽显华贵璀璨、壮丽辉煌。
迈步登楼,迳上五层,我们由上而下参观。这里可极目楚天风光,景色美不胜收。想起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于今已不再“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诗句)了!因为长江第一大桥就在近处笑卧洪波之上,天堑早已变作通途;对岸汉阳龟山上直刺苍穹的电视塔,展示出江城武汉现代化城市建筑的高标。四楼仿似文艺殿堂,悬挂许多名人书画,游人至此,浸润在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中,会得到一种典雅清逸的感受。三楼陈设别出心裁,有三幅长卷绣像画,组合成《人文荟萃》画廊,绘画了李白、王维、崔颢、孟浩然等十三位诗人,他们身高好像真人,神情栩栩如生,人像旁边注上了姓名及相关诗句;游客到此,仿佛与古人集聚此间,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同游于千载黄鹤名楼,倾听那百家争鸣声音。二楼展示由唐代至现代黄鹤楼的模型,精巧的模型特色各异,反映出黄鹤楼的历史轨迹。一楼大厅巨幅彩瓷壁画《白云黄鹤楼》高9米、宽6米,画中一位老人悠然吹箫,驾着仙鹤腾云飞去,其下,瑰伟的黄鹤楼耸于青山绿树丛中,美若仙景。黄鹤楼不仅引来历代迁客骚人为它赋诗撰文,而且在民间还流传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使名楼历史在苍凉的古意中平添几分神秘的色彩。总体而言,每层都有一些诗联、书画,让文采与建筑相映生辉。
黄鹤楼是在1985年重新落成的,兴废之间,一晃百年;这一百年,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史。一百年后重建的黄鹤楼,可视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标志,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硕果。
(选自《番禺日报》,有删改)
【赏析】
本文首先介绍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接下来介绍黄鹤楼的建筑结构,先总体介绍黄鹤楼的结构布局,接着写飞檐及其周围的饰物,然后写楼顶中央的攒尖、顶层四面檐下的匾额,最后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用周围环境突出渲染了黄鹤楼的华贵璀璨、壮丽辉煌。然后作者引领读者逐层参观,极目楚天风光,欣赏楼内典藏,自然风光、文采与建筑相映生辉,突出了黄鹤楼之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