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利用生活实际,引入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并应用数学知识,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真正地让学生学以致用。
关键词:生活 引入 学习 应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提高数学的教学效果。
一、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概念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源于生活,必须根植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并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如我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先让学生伸出大拇指,指出1平方厘米和自己的大拇指的指甲差不多大小;然后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平方分米和粉笔盒正面的大小差不多。1平方米这个面积概念有多大呢?上课时,我在教室前面的地板上画了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告诉学生这就是1平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平方米的面积到底有多大,我让学生分组站进这1平方米的地面上,亲身感受1平方米的面积大小。当学生一个一个都挤上去时,他们既高兴,又惊讶。原来1平方米的面积这么大,能挤进这样多的同学。这样,在同学们既兴奋又惊奇的目光中,我们完成了对1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认识。
二、利用生活实际,学习数的认识
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对新的知识和材料产生兴趣,而学生对于周边的生活现象特别感到亲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起他们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比如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我首先从同学们熟悉的生活中入手:“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地伸出2个手指表示。我继续提问:“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学生毫不犹豫地伸出1个手指:“1个。”接着,我不紧不慢地说:“只有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能得到几个?”这时候,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突然,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有的同学嘴里嚷道:“半个。”……我进一步引导:“对,就是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月饼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画图、写字……纷纷地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心中的“一半”。我顺势引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这样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三、深入生活实际,解决数学的应用
多年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而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运用新知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及组合图形的计算后,可让学生们回家测算一下自己家的实际居住面积。在实际测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算、计算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又比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可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后进生,可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运用數学思想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生活实际,亲历数学知识形成。
人们常说,“听到的记不住,看到的又容易忘,只有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要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某一数学知识是怎样应用的等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通过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比如学习圆柱体面积时,可以用游戏的方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给圆柱体“穿衣服”。在“裁衣服”的过程中,学生理解圆柱体表面是由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围成的,衣服“穿”上了, 再请学生把它“脱”下来,量一量,算一算,从而得到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总游戏“裁”、“穿”、“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五、体验生活实际,巧解数学难题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或以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通过自主的活动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主动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数学,巧妙的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最佳融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共有头18个,脚60只,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我首先让学生体验鸡有多少只脚,兔有多少只脚,学生很快回答鸡两只脚,兔四只脚(但是鸡有两只翅膀),然后提出如果鸡的翅膀也算脚,那么和兔同样多脚,一共会有多少只脚?学生不难算出18×4=72只脚,那么比原来多出了72-60=12只脚,即12只翅膀,学生就很容易得出有6只鸡。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教学适应于社会生活实际。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叶尧城 向鹤梅主编)
2、《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马云鹏 孔企平主编)
关键词:生活 引入 学习 应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提高数学的教学效果。
一、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概念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源于生活,必须根植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并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如我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先让学生伸出大拇指,指出1平方厘米和自己的大拇指的指甲差不多大小;然后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平方分米和粉笔盒正面的大小差不多。1平方米这个面积概念有多大呢?上课时,我在教室前面的地板上画了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告诉学生这就是1平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平方米的面积到底有多大,我让学生分组站进这1平方米的地面上,亲身感受1平方米的面积大小。当学生一个一个都挤上去时,他们既高兴,又惊讶。原来1平方米的面积这么大,能挤进这样多的同学。这样,在同学们既兴奋又惊奇的目光中,我们完成了对1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认识。
二、利用生活实际,学习数的认识
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对新的知识和材料产生兴趣,而学生对于周边的生活现象特别感到亲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起他们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比如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我首先从同学们熟悉的生活中入手:“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地伸出2个手指表示。我继续提问:“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学生毫不犹豫地伸出1个手指:“1个。”接着,我不紧不慢地说:“只有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能得到几个?”这时候,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突然,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有的同学嘴里嚷道:“半个。”……我进一步引导:“对,就是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月饼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画图、写字……纷纷地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心中的“一半”。我顺势引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这样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三、深入生活实际,解决数学的应用
多年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而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运用新知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及组合图形的计算后,可让学生们回家测算一下自己家的实际居住面积。在实际测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算、计算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又比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可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后进生,可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运用數学思想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生活实际,亲历数学知识形成。
人们常说,“听到的记不住,看到的又容易忘,只有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要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某一数学知识是怎样应用的等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通过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比如学习圆柱体面积时,可以用游戏的方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给圆柱体“穿衣服”。在“裁衣服”的过程中,学生理解圆柱体表面是由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围成的,衣服“穿”上了, 再请学生把它“脱”下来,量一量,算一算,从而得到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总游戏“裁”、“穿”、“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五、体验生活实际,巧解数学难题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或以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通过自主的活动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主动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数学,巧妙的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最佳融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共有头18个,脚60只,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我首先让学生体验鸡有多少只脚,兔有多少只脚,学生很快回答鸡两只脚,兔四只脚(但是鸡有两只翅膀),然后提出如果鸡的翅膀也算脚,那么和兔同样多脚,一共会有多少只脚?学生不难算出18×4=72只脚,那么比原来多出了72-60=12只脚,即12只翅膀,学生就很容易得出有6只鸡。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教学适应于社会生活实际。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叶尧城 向鹤梅主编)
2、《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马云鹏 孔企平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