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人物审美的三个层次简要分析当代社会流行的“小鲜肉”审美现象,揭示出这一审美现象的审美实质,主要是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即对人体美的单纯欣赏,是一种停留在比较基础阶段的审美现象。
关键词:小鲜肉;人物美
“小鲜肉”一词最早是2014年开始流行的网络用语,指年龄较小的性格纯良、感情经历单纯并且长相俊俏的新生代男偶像。“小鲜肉”發迹于影视行业,进而普及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指所有青春、健康、颜值高有活力的年轻男性。网络用语具有传播快更新换代也快的特点,但是“小鲜肉”一词却长盛不衰,表征着它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对人本身的审美,是从对人的身体进行审美开始的,历史悠久。从考古的材料可以发现,世界各大古老文明的觉醒大约都从人像艺术的诞生开始。公元前2.8万年到公元前2.5万年旧石器时代的威伦道夫的维纳斯;距今约六千到六千五百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红陶人头壶都十分生动地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凝望。当然这种凝望并不只是单纯的审美的角度,但是已经蕴含了对人体美的追求。进入到有文字记录的文明时代,人类对人本身的审美已经成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成为人类审美对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物美可以从三个层次去关照。第一个层面是人体美。人体美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人体美就是人们审美的一种重要对象。人们崇尚结实、轻灵、健美的身体,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之下,古希腊的雕塑也崇尚雕刻人体之美。这样一种艺术传统对整个西方的艺术史尤其是雕塑和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方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也有大量以人体美为内容的作品。
第二个层面是人的风姿和风神。当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声音笑貌表现出这个人的内在的灵魂美、精神美时,就形成了一种风姿之美,风神之美。比较典型的是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评,将人物的外在容貌与内在精神高度契合起来,形成魏晋风骨。
第三个层面是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人的美。前两个层面都可以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生活环境来孤立地欣赏,第三个层面,则必须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欣赏,从而最有效地展现人的生命的丰富性复杂性,展现出人的生命的价值。
从人物美的三个层面去看,“小鲜肉”主要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也就是人体美的层面。对男性的外在进行审美的历史悠久。古希腊的雕塑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类型,有众多的男性人体雕塑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古希腊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对男性外貌的描写。总体来说古希腊对男性的人体美既注重男性的阳刚健美,尤其是肌肉感,也注重五官的精致秀美,可以说是十分包容和丰富的。中国古代对男性的审美主要集中在第二个层次和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地位不是很明显。“小鲜肉”这个称呼本身就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外在的形貌之美。“小”和“鲜”都非常明显地指向年龄上的年轻化和容貌上的秀美,对男性的阳刚之气是比较排斥的。这个层面的美是可以最大限度脱离社会生活环境去独立欣赏。这也就是为什么由“小鲜肉”引发的粉丝经济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小鲜肉”没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仅仅依靠颜值就可以占有相当的市场。
人物审美的第二个层次是风姿和风神。比较典型的对这个层次的关注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上主要是在魏晋时期,以至于出现了“风姿”“风神”这样极具中国特色的审美概念。如前所述风姿和风神是人的内在之美,精神之美。这种美如果辅之以美好的形体和外貌当然更具有特别的魅力,但是即使形体和外貌不佳也并不影响这样一种美的存在,甚至别具魅力,比如竹林七贤中的刘伶。西方对男士的审美欣赏中虽然没有这样的美学概念,但是这个层次的内容是显然具备的。比如崇尚人体的古希腊时期,文学作品中的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就是一对典型代表。阿喀琉斯作为半神,身体强壮,容貌俊美,是被欣赏的美男子。相比之下,阿伽门农就要逊色很多。但是人们对前者的欣赏并不仅仅停留在外貌,而更主要的是在他的阳刚之气,英雄气概。同样的内容也另阿伽门农充满了魅力。因此,东西方文化之中对男性的审美经验中,风姿风神是要比形体外貌更高一层的审美内容。“小鲜肉”多代表的审美体验中,这个层面主要体现中行为举止的温柔细腻,更加具有女性的柔美之气,甚至会在无形之中掩盖掉男性的性别特征,呈现出一种无性别状态。这就是为什么粉丝普遍难以接受“小鲜肉”谈恋爱,在粉丝的认知中,“小鲜肉”的干净、纯良、温柔、细腻的属性与男性在恋爱关系中会出现的形象是矛盾的。
“小鲜肉”作为一个网络用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就是这一用语只用于男性,却没有相对应的用于女性的名词。通常情况下,关于性别的网络用语都是成对出现,比如早期的“哥哥”“美眉”、“帅哥”“靓女”,稍后一些时期的“高富帅”“白富美”,甚至含有一些歧视意义用语也是成对出现。但是“小鲜肉”却是单独的,没有一个可以与之对应的用于女性的词汇。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网络环境中女性审美已经成为主体。但是这是否标识着女性整体社会地位的提升,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综上,我们发现对“小鲜肉”的审美其实是停留在很基本的层面,整体的欣赏水平不高。当然,这一社会现象主要存在于年轻的女性群体,主要的生存空间是网络环境,并不表示就是社会主流审美形态。
参考文献
[1]叶朗在《美学原理》一书中将人物美分为三个层次,本文采纳了此种观点。
[2]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基础部哲学教研室)
关键词:小鲜肉;人物美
“小鲜肉”一词最早是2014年开始流行的网络用语,指年龄较小的性格纯良、感情经历单纯并且长相俊俏的新生代男偶像。“小鲜肉”發迹于影视行业,进而普及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指所有青春、健康、颜值高有活力的年轻男性。网络用语具有传播快更新换代也快的特点,但是“小鲜肉”一词却长盛不衰,表征着它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对人本身的审美,是从对人的身体进行审美开始的,历史悠久。从考古的材料可以发现,世界各大古老文明的觉醒大约都从人像艺术的诞生开始。公元前2.8万年到公元前2.5万年旧石器时代的威伦道夫的维纳斯;距今约六千到六千五百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红陶人头壶都十分生动地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凝望。当然这种凝望并不只是单纯的审美的角度,但是已经蕴含了对人体美的追求。进入到有文字记录的文明时代,人类对人本身的审美已经成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成为人类审美对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物美可以从三个层次去关照。第一个层面是人体美。人体美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人体美就是人们审美的一种重要对象。人们崇尚结实、轻灵、健美的身体,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之下,古希腊的雕塑也崇尚雕刻人体之美。这样一种艺术传统对整个西方的艺术史尤其是雕塑和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方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也有大量以人体美为内容的作品。
第二个层面是人的风姿和风神。当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声音笑貌表现出这个人的内在的灵魂美、精神美时,就形成了一种风姿之美,风神之美。比较典型的是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评,将人物的外在容貌与内在精神高度契合起来,形成魏晋风骨。
第三个层面是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人的美。前两个层面都可以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生活环境来孤立地欣赏,第三个层面,则必须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欣赏,从而最有效地展现人的生命的丰富性复杂性,展现出人的生命的价值。
从人物美的三个层面去看,“小鲜肉”主要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也就是人体美的层面。对男性的外在进行审美的历史悠久。古希腊的雕塑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类型,有众多的男性人体雕塑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古希腊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对男性外貌的描写。总体来说古希腊对男性的人体美既注重男性的阳刚健美,尤其是肌肉感,也注重五官的精致秀美,可以说是十分包容和丰富的。中国古代对男性的审美主要集中在第二个层次和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地位不是很明显。“小鲜肉”这个称呼本身就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外在的形貌之美。“小”和“鲜”都非常明显地指向年龄上的年轻化和容貌上的秀美,对男性的阳刚之气是比较排斥的。这个层面的美是可以最大限度脱离社会生活环境去独立欣赏。这也就是为什么由“小鲜肉”引发的粉丝经济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小鲜肉”没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仅仅依靠颜值就可以占有相当的市场。
人物审美的第二个层次是风姿和风神。比较典型的对这个层次的关注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上主要是在魏晋时期,以至于出现了“风姿”“风神”这样极具中国特色的审美概念。如前所述风姿和风神是人的内在之美,精神之美。这种美如果辅之以美好的形体和外貌当然更具有特别的魅力,但是即使形体和外貌不佳也并不影响这样一种美的存在,甚至别具魅力,比如竹林七贤中的刘伶。西方对男士的审美欣赏中虽然没有这样的美学概念,但是这个层次的内容是显然具备的。比如崇尚人体的古希腊时期,文学作品中的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就是一对典型代表。阿喀琉斯作为半神,身体强壮,容貌俊美,是被欣赏的美男子。相比之下,阿伽门农就要逊色很多。但是人们对前者的欣赏并不仅仅停留在外貌,而更主要的是在他的阳刚之气,英雄气概。同样的内容也另阿伽门农充满了魅力。因此,东西方文化之中对男性的审美经验中,风姿风神是要比形体外貌更高一层的审美内容。“小鲜肉”多代表的审美体验中,这个层面主要体现中行为举止的温柔细腻,更加具有女性的柔美之气,甚至会在无形之中掩盖掉男性的性别特征,呈现出一种无性别状态。这就是为什么粉丝普遍难以接受“小鲜肉”谈恋爱,在粉丝的认知中,“小鲜肉”的干净、纯良、温柔、细腻的属性与男性在恋爱关系中会出现的形象是矛盾的。
“小鲜肉”作为一个网络用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就是这一用语只用于男性,却没有相对应的用于女性的名词。通常情况下,关于性别的网络用语都是成对出现,比如早期的“哥哥”“美眉”、“帅哥”“靓女”,稍后一些时期的“高富帅”“白富美”,甚至含有一些歧视意义用语也是成对出现。但是“小鲜肉”却是单独的,没有一个可以与之对应的用于女性的词汇。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网络环境中女性审美已经成为主体。但是这是否标识着女性整体社会地位的提升,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综上,我们发现对“小鲜肉”的审美其实是停留在很基本的层面,整体的欣赏水平不高。当然,这一社会现象主要存在于年轻的女性群体,主要的生存空间是网络环境,并不表示就是社会主流审美形态。
参考文献
[1]叶朗在《美学原理》一书中将人物美分为三个层次,本文采纳了此种观点。
[2]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基础部哲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