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概念是是数学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构成因素,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概念教学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构成数学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培养,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探索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真正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构成因素,数学概念对构成数学知识结构,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认知水平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数学概念的教学既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又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因此,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概念教学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构成数学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培养,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探索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真正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好初中数学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了解概念的体系
人认识事物本质特征,通常不是一次性孤立地完成,学生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联系起来,那所学知识就容易遗忘,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时,教师要弄清学习这个概念需要怎样的基础,这个概念以后有何用处,它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这样,在教学时才能主次分明,轻重得当,既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概念,又为后继概念的教学打好基础。例如,在进行“绝对值”这个贯穿整个中学数学的重要概念的教学时,要清楚它先在有理数中引入,接着在算术平方根中出现=|a|,这样把绝对值概念拓展到实数范围;到高中又把绝对值概念扩展到复数的模∣|a+bi|=(a,b∈R)。教师要了解绝对值这个概念的体系,才能真正把这个概念教好。
二、让学生掌握概念的实质
在概念教学中,许多老师只是要求学生去背诵它的定义,而不注重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没有抓住它的本质,这样在应用时常常出现错误。例如“互为余角”这个概念的教学,若只是让学生记住“如果两个加的和等于90°,那么就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这样是否对“两个角互为余角”这个概念真正理解了呢?显然不是的,这只是从字面上的理解,还不是真正理解。那么对于一个概念怎么才是真正的理解呢?首先,要抓住它的“本质属性”,就是这个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属性;其次,要排除它的非本质属性。这样才是真正理解这个概念的含义。 “两个角互为余角”这个概念,它的本质属性有两条:第一条是必须是两个角,单独一个角等于90°,不能认为它是“互为余角”,若三个角的和等于90°,也不能认为他们互为余角,即“互为余角”是对两个角而言的;第二条是:这两个角的和等于90°,必须同时具备这两条,这样的两个角才称得上是“互为余角”。
抓住它的“本质属性”还不够,还要掌握它的非本质属性,那么什么是它的“非本质属性”呢?那就是这两个角与他们所在的位置无关。如在画互为余角的两个角时,有的学生常常画成图1的样子。
这样,容易错误的把两个角的位置也当成本质属性,实际上两个只要它们的和等于90°。
不论放在什么位置他们都是互余的角,可以这样举例,例如北京有一个20°的角,上海有一个70°的角,这两个角同样是互余的角。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个概念,可设计如下例题:
例1:如图2,已知AB⊥CD,垂足为D,∠1=∠2,则图中互余的角有几对?
分析:要找出互余的两个角,只需找出两个角的和等于90°,由AB⊥CD,则∠2+∠4=90°,∠1+∠3=90°,这样就有两对,那么,∠1=∠2这个条件怎么用呢?可以进行等量代换,可把∠2+∠4=90°换成∠1+∠4=90°,把∠2+∠3=90°,这样就又找出两对互余的角,因此,答案是有4对互余的角。若把∠2与∠3排除在外,那就错了。
由以上分析可以说明,在数学概念的教学时,不能让学生只从字面上死记硬背,而要抓住概念的实质,教学中还要多举些反例,帮助学生理解。
三、要引导学生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概念大多是分开教的,比较分散,必须通过寻找他们之间的联系,才能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概念的实质。
例如,绝对值、算术平方根、完全平方数等几个概念,是分散教的几个概念,它们的定义都不同,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非负数,都大于或等于零,即
∣|a|≥0,a≥0, a2 ≥0
如何让学生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下面这样一些题目。
例1 已知:|x-1|+(y+5)2= 0,求x+y的值。
分析:|x-1|≥0,(y+5)2 ≥0,当这两个数的和为零时,只能是|x-1|= 0,(y+5)2=0,所以x-1=0,y+5=0,这样就可求出x、y的值,x+y的值也就求出来。
例2已知:|m+3|+m=0,求xy的值。
解:∵|m+5|≥0 m≥0,
∴ m+5=0,m+n=0, ∴m=-5,n=3,,∴mn=-15.
例3 解方程:M+m2-4m+4=0
分析:这是一个无理方程,若用两边平分的方法去掉根号,则会出现四次方程,难于求解,观察题目的特点,发现■是一个非负数,m2-4m+4是一个完全平方式,也是一个非负数,它们的和等于零,于是可转化为前面用到的方法求解,解题过程如下:
解:原方程可化为m+(m-2)2=0
∵m≥0, (m-2)2 ≥0,
∴m2+2m-8=0,得m=2或m=-4,
m-2=0,得m=2
综上得m=2,经检验m=2是原方程的解。
通过设计以上几个题目,可使学生加深对这几个概念之间联系的认识,从而更深刻理解概念的实质。
四、要让学生多应用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中,虽然学生大都能清楚概念的含义,但只有通过引导他们多应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灵活多样的习题。
例如,正比例概念的教学,可设计如下习题,帮助学生在应用中加深对正比例函数这个概念的理解。
例 已知:y=(a2-3a+2)x是正比例函数,求a的值。
分析:这个题目初看比较复杂,但题目中给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那么就应该用这个概念去寻求解题思路,正比例函数定义的一般形式是y=kx,其中k≠0,在正比例这个概念中,k表示不为零的常数,x的指数是1,抓住这两个要点,就找到解题思路。通过这样的概念应用练习,就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构成因素,数学概念对构成数学知识结构,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认知水平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数学概念的教学既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又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因此,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概念教学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构成数学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培养,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探索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真正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好初中数学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了解概念的体系
人认识事物本质特征,通常不是一次性孤立地完成,学生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联系起来,那所学知识就容易遗忘,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时,教师要弄清学习这个概念需要怎样的基础,这个概念以后有何用处,它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这样,在教学时才能主次分明,轻重得当,既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概念,又为后继概念的教学打好基础。例如,在进行“绝对值”这个贯穿整个中学数学的重要概念的教学时,要清楚它先在有理数中引入,接着在算术平方根中出现=|a|,这样把绝对值概念拓展到实数范围;到高中又把绝对值概念扩展到复数的模∣|a+bi|=(a,b∈R)。教师要了解绝对值这个概念的体系,才能真正把这个概念教好。
二、让学生掌握概念的实质
在概念教学中,许多老师只是要求学生去背诵它的定义,而不注重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没有抓住它的本质,这样在应用时常常出现错误。例如“互为余角”这个概念的教学,若只是让学生记住“如果两个加的和等于90°,那么就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这样是否对“两个角互为余角”这个概念真正理解了呢?显然不是的,这只是从字面上的理解,还不是真正理解。那么对于一个概念怎么才是真正的理解呢?首先,要抓住它的“本质属性”,就是这个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属性;其次,要排除它的非本质属性。这样才是真正理解这个概念的含义。 “两个角互为余角”这个概念,它的本质属性有两条:第一条是必须是两个角,单独一个角等于90°,不能认为它是“互为余角”,若三个角的和等于90°,也不能认为他们互为余角,即“互为余角”是对两个角而言的;第二条是:这两个角的和等于90°,必须同时具备这两条,这样的两个角才称得上是“互为余角”。
抓住它的“本质属性”还不够,还要掌握它的非本质属性,那么什么是它的“非本质属性”呢?那就是这两个角与他们所在的位置无关。如在画互为余角的两个角时,有的学生常常画成图1的样子。
这样,容易错误的把两个角的位置也当成本质属性,实际上两个只要它们的和等于90°。
不论放在什么位置他们都是互余的角,可以这样举例,例如北京有一个20°的角,上海有一个70°的角,这两个角同样是互余的角。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个概念,可设计如下例题:
例1:如图2,已知AB⊥CD,垂足为D,∠1=∠2,则图中互余的角有几对?
分析:要找出互余的两个角,只需找出两个角的和等于90°,由AB⊥CD,则∠2+∠4=90°,∠1+∠3=90°,这样就有两对,那么,∠1=∠2这个条件怎么用呢?可以进行等量代换,可把∠2+∠4=90°换成∠1+∠4=90°,把∠2+∠3=90°,这样就又找出两对互余的角,因此,答案是有4对互余的角。若把∠2与∠3排除在外,那就错了。
由以上分析可以说明,在数学概念的教学时,不能让学生只从字面上死记硬背,而要抓住概念的实质,教学中还要多举些反例,帮助学生理解。
三、要引导学生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概念大多是分开教的,比较分散,必须通过寻找他们之间的联系,才能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概念的实质。
例如,绝对值、算术平方根、完全平方数等几个概念,是分散教的几个概念,它们的定义都不同,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非负数,都大于或等于零,即
∣|a|≥0,a≥0, a2 ≥0
如何让学生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下面这样一些题目。
例1 已知:|x-1|+(y+5)2= 0,求x+y的值。
分析:|x-1|≥0,(y+5)2 ≥0,当这两个数的和为零时,只能是|x-1|= 0,(y+5)2=0,所以x-1=0,y+5=0,这样就可求出x、y的值,x+y的值也就求出来。
例2已知:|m+3|+m=0,求xy的值。
解:∵|m+5|≥0 m≥0,
∴ m+5=0,m+n=0, ∴m=-5,n=3,,∴mn=-15.
例3 解方程:M+m2-4m+4=0
分析:这是一个无理方程,若用两边平分的方法去掉根号,则会出现四次方程,难于求解,观察题目的特点,发现■是一个非负数,m2-4m+4是一个完全平方式,也是一个非负数,它们的和等于零,于是可转化为前面用到的方法求解,解题过程如下:
解:原方程可化为m+(m-2)2=0
∵m≥0, (m-2)2 ≥0,
∴m2+2m-8=0,得m=2或m=-4,
m-2=0,得m=2
综上得m=2,经检验m=2是原方程的解。
通过设计以上几个题目,可使学生加深对这几个概念之间联系的认识,从而更深刻理解概念的实质。
四、要让学生多应用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中,虽然学生大都能清楚概念的含义,但只有通过引导他们多应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灵活多样的习题。
例如,正比例概念的教学,可设计如下习题,帮助学生在应用中加深对正比例函数这个概念的理解。
例 已知:y=(a2-3a+2)x是正比例函数,求a的值。
分析:这个题目初看比较复杂,但题目中给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那么就应该用这个概念去寻求解题思路,正比例函数定义的一般形式是y=kx,其中k≠0,在正比例这个概念中,k表示不为零的常数,x的指数是1,抓住这两个要点,就找到解题思路。通过这样的概念应用练习,就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