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完成的(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很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努力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课程体系,较好地体现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的历史使命。如何实现现行初中生物新课标下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试图作出相关方面的初探。
【关键词】创新精神 创造能力
一、实验教学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所谓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即在完成每件活动都与相应的能力有关。那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呢?课程标准对此作了笼统的规定,即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 求学生对有关生物实验的技能和能力达到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具体来说,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应着重掌握 以下几种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分析能力,以及生物学的初步研究能力等。观察作为科学探索的一种主要方法,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效的观察、记录现象,是实验中的一种基本素质。实验后,可以研究通过记录,对现象数据进行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得出某个结论。因此,思维能力是以观察能力为前提的。实验操作能力也是诸多能力中最基本的。
二、能力培养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所谓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组成的,具有一定整体功能的有机整体。布鲁纳曾说过,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正确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牵涉到各种概念、基本理论,即该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实验教学作为课堂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理论课的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从各个途径,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让学生能直观了解各种课本知识的表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的内部联系,使知识更容易理解记忆。
走出课堂的教学方式往往更受学生欢迎,从生活处找到知识的联系,不但可以落实知识的应用,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真正符合学以致用的目的。除了安排一些常规的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外,还可进行一些有趣的、探索性的小实验,如人体常见遗传性状统计、分析等。根据教学需要,可组织大型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去观察各类动物的行为,要求学生写观察报告,描述一些代表动物,如狼、猴、丹顶鹤的有趣习性及其与形态结构的关系;带学生到公园去识别当地常见的植物种类、调查本地植物资源。还可以启发学生从家庭、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寻找知识的乐趣,例如探究食物发霉的原因以及如何抑制食物霉变;探究雨后蚯蚓钻出地面的原因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渐进性原则:生物实验按其教学目标可分为三类:技能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技能性实验主要的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用具的方法。作为实验的基础,正确的操作必不可少,象显微镜的操作,临时装片的制作等都属于这一类。验证性实验具有明确的实验目的,以验证某一观点出发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最后得出与原观点是否一致的结论。这种实验往往具有一定的操作步骤可循,每步的设计都与验证的目的相关。更重要的是当验证的结果和原观点不同时,该如何排除错误,分析原因,对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探究性实验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探究实验首先要具有观察的能力,能从身边的事物中找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即发现问题;然后要对该问题自主能动的提出假设,这是一种思维创造的过程,不因循守旧,可以进行各种猜想。然后再尽可能完善的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与验证性实验相同,探究性实验也需要对结果进行分析,如果只做了实验而没有分析,就象画龙没有点睛,失去了实验的初衷而使之显得乏味平庸。
3、实用性原则:既然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其学科知识很多来源于生活,从实验可以得出一些结论。生物实验教学,尤其是课外科技活动,如果脱离了生产生活,则显得生命力不足。尤其对于学生,若知识脱离生活,则理解难度会增大,在开设实验时要特别注意。如校园昆虫种类调查、花卉栽培技术、青春期自身身高体重的跟踪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多种技术、学会各种能力,并明白,科学知识的应用就在身边。同时,这些实践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情感。
三、做法和建议
1、有的放矢,充分训练: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就必须让学生多动手、多练习。生物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积极创造条件,多开设一些实验(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同时,每次实验,从实验准备到实验过程,都作好精心、充分的安排,使每位学生都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等,确保其较好地完成实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循序渐进,立足观察:观察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着重在观察方法上加以训练、引导。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是很高的。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在备课时就要精心设计,实验前告诉学生观察的方法,明确观察的次序等。
3、启发引导,手脑齐动:实验教学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光合作用这一实验中,可启发学生:为什么要预先让天竺葵“饥饿”?加入酒精的目的是什么?实验结果为什么叶的遮光部分不变色,而曝光部分变成蓝紫色?最后,让学生思考能否用其他方法来验证光合作用。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因操作错误等,导致观察不到正确的实验现象。此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出现错误的症结所在。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感到很好奇,教师要利用这一因素,激发他们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综合等,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误的原因。
【关键词】创新精神 创造能力
一、实验教学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所谓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即在完成每件活动都与相应的能力有关。那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呢?课程标准对此作了笼统的规定,即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 求学生对有关生物实验的技能和能力达到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具体来说,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应着重掌握 以下几种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分析能力,以及生物学的初步研究能力等。观察作为科学探索的一种主要方法,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效的观察、记录现象,是实验中的一种基本素质。实验后,可以研究通过记录,对现象数据进行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得出某个结论。因此,思维能力是以观察能力为前提的。实验操作能力也是诸多能力中最基本的。
二、能力培养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所谓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组成的,具有一定整体功能的有机整体。布鲁纳曾说过,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正确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牵涉到各种概念、基本理论,即该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实验教学作为课堂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理论课的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从各个途径,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让学生能直观了解各种课本知识的表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的内部联系,使知识更容易理解记忆。
走出课堂的教学方式往往更受学生欢迎,从生活处找到知识的联系,不但可以落实知识的应用,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真正符合学以致用的目的。除了安排一些常规的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外,还可进行一些有趣的、探索性的小实验,如人体常见遗传性状统计、分析等。根据教学需要,可组织大型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去观察各类动物的行为,要求学生写观察报告,描述一些代表动物,如狼、猴、丹顶鹤的有趣习性及其与形态结构的关系;带学生到公园去识别当地常见的植物种类、调查本地植物资源。还可以启发学生从家庭、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寻找知识的乐趣,例如探究食物发霉的原因以及如何抑制食物霉变;探究雨后蚯蚓钻出地面的原因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渐进性原则:生物实验按其教学目标可分为三类:技能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技能性实验主要的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用具的方法。作为实验的基础,正确的操作必不可少,象显微镜的操作,临时装片的制作等都属于这一类。验证性实验具有明确的实验目的,以验证某一观点出发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最后得出与原观点是否一致的结论。这种实验往往具有一定的操作步骤可循,每步的设计都与验证的目的相关。更重要的是当验证的结果和原观点不同时,该如何排除错误,分析原因,对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探究性实验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探究实验首先要具有观察的能力,能从身边的事物中找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即发现问题;然后要对该问题自主能动的提出假设,这是一种思维创造的过程,不因循守旧,可以进行各种猜想。然后再尽可能完善的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与验证性实验相同,探究性实验也需要对结果进行分析,如果只做了实验而没有分析,就象画龙没有点睛,失去了实验的初衷而使之显得乏味平庸。
3、实用性原则:既然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其学科知识很多来源于生活,从实验可以得出一些结论。生物实验教学,尤其是课外科技活动,如果脱离了生产生活,则显得生命力不足。尤其对于学生,若知识脱离生活,则理解难度会增大,在开设实验时要特别注意。如校园昆虫种类调查、花卉栽培技术、青春期自身身高体重的跟踪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多种技术、学会各种能力,并明白,科学知识的应用就在身边。同时,这些实践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情感。
三、做法和建议
1、有的放矢,充分训练: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就必须让学生多动手、多练习。生物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积极创造条件,多开设一些实验(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同时,每次实验,从实验准备到实验过程,都作好精心、充分的安排,使每位学生都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等,确保其较好地完成实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循序渐进,立足观察:观察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着重在观察方法上加以训练、引导。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是很高的。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在备课时就要精心设计,实验前告诉学生观察的方法,明确观察的次序等。
3、启发引导,手脑齐动:实验教学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光合作用这一实验中,可启发学生:为什么要预先让天竺葵“饥饿”?加入酒精的目的是什么?实验结果为什么叶的遮光部分不变色,而曝光部分变成蓝紫色?最后,让学生思考能否用其他方法来验证光合作用。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因操作错误等,导致观察不到正确的实验现象。此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出现错误的症结所在。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感到很好奇,教师要利用这一因素,激发他们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综合等,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