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启发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思考意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应该切实关注的是学生本身的认知需求,目的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知识的行為表现,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为此,小学数学教师也要全面落实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实现数学探究。从利用数学问题启发学生、利用生活现象启发学生、利用数学实验启发学生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落实启发式教学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实现方式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学长期存在的“唯知识论”教学行为都导致小学生一直难以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甚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根本不会加入个人思考,一直懵懂、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满足于这种安静、有序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不会着重启发学生,突出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久而久之,小学生便会形成惰性思维意识,自然也就难以实现自主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启发式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使其积累有意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渐渐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
一、利用数学问题启发学生
数学问题是落实启发式教学法的重要媒介,因为问题是思考的前提,也是质疑的反映,小学生需要通过数学问题去整理有效素材,以解题活动提升自己的数学认知水平。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则要客观分析数学问题的难度水平,基于学情认知抛设问题,初步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思考意识,以便顺利引导学生参与问题探究活动。
在“位置与方向(二)”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切实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笔者就设计了一个看似超出学生的生活认识,但是却依然需要利用位置、方向知识来解题的应用题,具体的题目信息为:现在我国东部沿海一个小镇刮起了台风,以小镇作为坐标轴的中心,分别列出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现在宝藏藏在位于教学楼东偏南30°的方向,请问你能确定台风现在的具体位置吗?如果台风以30 ㎞/min的速度在运动,那么还有多久就会到达小镇?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就应该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以图形展现题目条件,确定台风的方位、运动速度。如此,就可有效启发学生,还可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现实应用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欣赏意识。
二、利用生活现象启发学生
要想切实启发学生,没有什么比生活资源更好的方式了。因为小学生的大多数认知都是来源于自身的生活体验,他们本身就能从生活观察中发现新的问题、探究生活规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科学整合生活素材,在课堂上呈现直观的生活现象,据此启发学生,让学生自觉迁移生活认知经验,自主解释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如此,也可初步促使数学教育回归现实生活,更易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保证数学教育效果。
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本班学生虽然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充足的平面图形观察经验,但是却有可能对数学概念的关键信息不够敏感,在分析图形面积概念时产生认知困惑,所以笔者就引导学生观察了教室内各个物体的表面,如桌子、椅子、黑板、墙壁等,让学生在观察时解释面积概念。比如,有的学生表示“面积是一个图形的面,占地区域”,有的学生则表示“面积是一个图形的大小”。然后,我就提出了一个关键词,即“封闭图形”,帮助学生掌握了面积概念,也促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学习心态。
三、利用数学实验启发学生
数学实验活动是一种实践性操作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检验数学概念,既可丰富学生的直观认识,又有利于引导学生以大量的实验现象为基础进行逻辑推导,更易于让学生有效建构数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数学实验教学活动,据此启发学生,让学生认真观察重要的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使其有效建构数学概念,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力。
比如,在“克与千克”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要求学生自主观察称重天平的外部结构,使其用手掂量砝码的重量,感受砝码的体积。这个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触感,他们基本上也可按照砝码的轻重顺序排列砝码。这时,笔者就让学生认真观察砝码上的单位,学生可看到“千克”与“克”两个单位,按照排列顺序,学生则初步判断,“千克”要比“克”更重一些,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所以笔者就让学生亲自测量各类物体,让学生记录真实数据,据此分析千克与克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通过实验启发,本班学生也自主建构了数学新知,实现了积极思考。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落实启发式教学法是至关重要的,可促使学生实现长足进步,保证学生始终对数学学习有期待、有欲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使用多种方法落实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启思、以生活导学、以实验质疑,逐步引导学生内化数学概念,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让学生积累科学探究经验。
参考文献:
[1]刘明才.波利亚“数学启发法”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2018(4):53-54.
[2]刘钰彤.问题导学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实现方式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学长期存在的“唯知识论”教学行为都导致小学生一直难以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甚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根本不会加入个人思考,一直懵懂、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满足于这种安静、有序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不会着重启发学生,突出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久而久之,小学生便会形成惰性思维意识,自然也就难以实现自主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启发式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使其积累有意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渐渐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
一、利用数学问题启发学生
数学问题是落实启发式教学法的重要媒介,因为问题是思考的前提,也是质疑的反映,小学生需要通过数学问题去整理有效素材,以解题活动提升自己的数学认知水平。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则要客观分析数学问题的难度水平,基于学情认知抛设问题,初步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思考意识,以便顺利引导学生参与问题探究活动。
在“位置与方向(二)”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切实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笔者就设计了一个看似超出学生的生活认识,但是却依然需要利用位置、方向知识来解题的应用题,具体的题目信息为:现在我国东部沿海一个小镇刮起了台风,以小镇作为坐标轴的中心,分别列出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现在宝藏藏在位于教学楼东偏南30°的方向,请问你能确定台风现在的具体位置吗?如果台风以30 ㎞/min的速度在运动,那么还有多久就会到达小镇?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就应该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以图形展现题目条件,确定台风的方位、运动速度。如此,就可有效启发学生,还可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现实应用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欣赏意识。
二、利用生活现象启发学生
要想切实启发学生,没有什么比生活资源更好的方式了。因为小学生的大多数认知都是来源于自身的生活体验,他们本身就能从生活观察中发现新的问题、探究生活规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科学整合生活素材,在课堂上呈现直观的生活现象,据此启发学生,让学生自觉迁移生活认知经验,自主解释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如此,也可初步促使数学教育回归现实生活,更易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保证数学教育效果。
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本班学生虽然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充足的平面图形观察经验,但是却有可能对数学概念的关键信息不够敏感,在分析图形面积概念时产生认知困惑,所以笔者就引导学生观察了教室内各个物体的表面,如桌子、椅子、黑板、墙壁等,让学生在观察时解释面积概念。比如,有的学生表示“面积是一个图形的面,占地区域”,有的学生则表示“面积是一个图形的大小”。然后,我就提出了一个关键词,即“封闭图形”,帮助学生掌握了面积概念,也促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学习心态。
三、利用数学实验启发学生
数学实验活动是一种实践性操作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检验数学概念,既可丰富学生的直观认识,又有利于引导学生以大量的实验现象为基础进行逻辑推导,更易于让学生有效建构数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数学实验教学活动,据此启发学生,让学生认真观察重要的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使其有效建构数学概念,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力。
比如,在“克与千克”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要求学生自主观察称重天平的外部结构,使其用手掂量砝码的重量,感受砝码的体积。这个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触感,他们基本上也可按照砝码的轻重顺序排列砝码。这时,笔者就让学生认真观察砝码上的单位,学生可看到“千克”与“克”两个单位,按照排列顺序,学生则初步判断,“千克”要比“克”更重一些,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所以笔者就让学生亲自测量各类物体,让学生记录真实数据,据此分析千克与克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通过实验启发,本班学生也自主建构了数学新知,实现了积极思考。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落实启发式教学法是至关重要的,可促使学生实现长足进步,保证学生始终对数学学习有期待、有欲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使用多种方法落实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启思、以生活导学、以实验质疑,逐步引导学生内化数学概念,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让学生积累科学探究经验。
参考文献:
[1]刘明才.波利亚“数学启发法”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2018(4):53-54.
[2]刘钰彤.问题导学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