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时期。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不良诱惑越来越多,加强中学生情感教育就尤为重要。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科书的特点影响学生的情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特点在于语文教材具有情感性,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内容绝大多数是精选的名篇佳作,既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有富含启迪的哲理故事,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饱含深厚文化意蕴。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去感受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品质的优秀篇章。比如在《黄河颂》、《土地的誓言》等文章中,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结合中国近几十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苏州园林》、《 中国石拱桥 》等文章描绘祖国建筑园林,名声古迹的光辉成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更添爱国豪情 。现在的学生没有经历过艰苦的岁月,缺乏坚强的毅力。像《邓稼先》、《音乐巨人贝多芬》等教材就充分利用了榜样的力量,向学生们展现榜样们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及对人类的贡献。学习他们坚强的意志,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课后还可让学生们广泛收集他们的资料,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如在《岳阳楼记》中学习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在《斑羚飞渡》、《华南虎》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安塞腰鼓》、《口技》等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等等。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文化的内涵,引导学生与作家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润“情”细无声。利用这些文学的感染力,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能塑造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感。感情也得到升华。
二、在课堂教学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90后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宠惯,再加上优越的生活条件,可以说他们几乎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不懂得爱,更不知如何回报爱。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强力灌输的爱不会持久,只有自己体会到爱才会深刻。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的情境,拨动学生心弦,激发情感,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受到触动。在教学《老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仔细品味描写老王外貌的语句,并用多媒体展示了我们身边的一些需要帮助的弱势人群。并适时地放上感动的音乐,加上情真意切的语言,饱满的热情。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我情我景”。去触动学生的心灵,“假如老王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有没有去关注他,又如何去帮助他呢?”在拓展中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假如我是一颗星,也要给别人送去光明。假如我是一滴水,也要给别人送去清凉。让我们把关注的眼光悄悄投射在这些普通人身上,把滚烫的热情无私倾注在这些善良的人们心间,让我们以善良去体察,彼此温暖身心,让世界多些真挚和温情!又如在讲述《背影》一文时,就可以在学会与父母沟通,克服、“逆反”心理上下文章。在反复引导学生阅读,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家庭情况后,让学生去精心赏析,积极讨论父亲的背影,父亲的动作,父亲的语言。体会儿子的几次流泪。在歌曲《父亲》中升华学生的情感。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熏陶感染,唤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产生一种特定的感受,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和尊重之情。最终情感得以感动,心灵得以净化。润“情”细无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
三、语文教师的情感力量
教育就是人格塑造人格,性格形成性格。无论多优美的文章,多富有启迪的故事,没有教师正确的引导,也是枉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高尚的情操。作为语文教师,我想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把古今中外知识,融会贯通。更好地传递给学生,才会更有利激发学生的情感。“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还要有爱心。润“情”细无声。关心 、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平时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打”成一片,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学生心灵相通,想他们所想,忧他们所忧,喜他们所喜。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分忧解难。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才会赢得他们的尊重,喜爱 ,才有利于情感的传递。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传,语文教师要是一个负责的人,正直的人。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果一个教师利欲熏心,消极怠工,又怎么能够影响好学生。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了感情,才能对工作任劳任怨。才会对它付出热情。一个教师也只有对教育工作充满了感情,才能把教学工作做好。而教师的这种满腔热情,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学生的人生观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陶行知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时刻铭记这个责任,不断地鞭策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为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积极的榜样。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新世纪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不是书呆子,更不是国家的害虫。让我们共同努力,润“情”细无声,让我们的孩子在阳光中健康地成长。让每个学生的脸上绽放出幸福,快乐的微笑。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科书的特点影响学生的情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特点在于语文教材具有情感性,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内容绝大多数是精选的名篇佳作,既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有富含启迪的哲理故事,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饱含深厚文化意蕴。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去感受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品质的优秀篇章。比如在《黄河颂》、《土地的誓言》等文章中,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结合中国近几十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苏州园林》、《 中国石拱桥 》等文章描绘祖国建筑园林,名声古迹的光辉成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更添爱国豪情 。现在的学生没有经历过艰苦的岁月,缺乏坚强的毅力。像《邓稼先》、《音乐巨人贝多芬》等教材就充分利用了榜样的力量,向学生们展现榜样们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及对人类的贡献。学习他们坚强的意志,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课后还可让学生们广泛收集他们的资料,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如在《岳阳楼记》中学习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在《斑羚飞渡》、《华南虎》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安塞腰鼓》、《口技》等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等等。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文化的内涵,引导学生与作家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润“情”细无声。利用这些文学的感染力,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能塑造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感。感情也得到升华。
二、在课堂教学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90后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宠惯,再加上优越的生活条件,可以说他们几乎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不懂得爱,更不知如何回报爱。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强力灌输的爱不会持久,只有自己体会到爱才会深刻。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的情境,拨动学生心弦,激发情感,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受到触动。在教学《老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仔细品味描写老王外貌的语句,并用多媒体展示了我们身边的一些需要帮助的弱势人群。并适时地放上感动的音乐,加上情真意切的语言,饱满的热情。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我情我景”。去触动学生的心灵,“假如老王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有没有去关注他,又如何去帮助他呢?”在拓展中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假如我是一颗星,也要给别人送去光明。假如我是一滴水,也要给别人送去清凉。让我们把关注的眼光悄悄投射在这些普通人身上,把滚烫的热情无私倾注在这些善良的人们心间,让我们以善良去体察,彼此温暖身心,让世界多些真挚和温情!又如在讲述《背影》一文时,就可以在学会与父母沟通,克服、“逆反”心理上下文章。在反复引导学生阅读,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家庭情况后,让学生去精心赏析,积极讨论父亲的背影,父亲的动作,父亲的语言。体会儿子的几次流泪。在歌曲《父亲》中升华学生的情感。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熏陶感染,唤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产生一种特定的感受,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和尊重之情。最终情感得以感动,心灵得以净化。润“情”细无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
三、语文教师的情感力量
教育就是人格塑造人格,性格形成性格。无论多优美的文章,多富有启迪的故事,没有教师正确的引导,也是枉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高尚的情操。作为语文教师,我想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把古今中外知识,融会贯通。更好地传递给学生,才会更有利激发学生的情感。“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还要有爱心。润“情”细无声。关心 、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平时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打”成一片,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学生心灵相通,想他们所想,忧他们所忧,喜他们所喜。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分忧解难。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才会赢得他们的尊重,喜爱 ,才有利于情感的传递。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传,语文教师要是一个负责的人,正直的人。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果一个教师利欲熏心,消极怠工,又怎么能够影响好学生。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了感情,才能对工作任劳任怨。才会对它付出热情。一个教师也只有对教育工作充满了感情,才能把教学工作做好。而教师的这种满腔热情,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学生的人生观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陶行知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时刻铭记这个责任,不断地鞭策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为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积极的榜样。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新世纪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不是书呆子,更不是国家的害虫。让我们共同努力,润“情”细无声,让我们的孩子在阳光中健康地成长。让每个学生的脸上绽放出幸福,快乐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