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安市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泰安向南与曲阜构成儒家文化轴,向北与济南构成泰山文化轴;以泰山为中心,济南、泰安、曲阜共建一条文化内容极为丰富、文化地位极为重要、文化联系极为密切的中华文化枢轴。
在这条文化枢轴中,县级市曲阜的意义尤为重要。在多年的建设中,一系列儒家文化标志建筑的落成,已让曲阜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城市发展的新路径。
尼山建筑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静卧在山东曲阜城外的尼山,虽高不过三百余米,却因为诞生了孔子而成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景观的制高点。
继央视春晚曲阜分会场、央视中秋晚会主会场、孔子文化节接连在曲阜举办之后,圣城曲阜再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尼山圣境景区也成为热门旅游景点。
72岁的张曰勋来自潍坊,是一位退休的历史教授。站在72米高的孔子像前,老人家侃侃而谈。“来曲阜拜访孔子是我一生的夙愿。”张曰勋说,孔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虽几经波折,但是又在今天重新发扬光大,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伟事,各地孔子学院就是最好的佐证。
“第五届世界文明论坛举办过后,我们对国庆期间的游客做了市场调查。比较令我们意外的是,超过70%的游客来了是为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针对去年黄金周的旅游热,曲阜尼山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景区分公司总经理鞠鹏表示,尼山圣境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仅在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在于用全球语境讲中国故事。
据介绍,尼山圣境位于曲阜市东南25公里处,全称为“尼山圣境文化旅游度假区”,总规划面积35.76平方公里。作为一项创造性历史文化工程,尼山圣境项目总体定位“孔子的世界,世界的孔子”,并以“明礼生活方式”为核心文化主题,打造集观光游览、休闲旅游、文化体验、修学启智、休闲度假、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复合性文化度假产业综合体。
2016年3月,尼山圣境作为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区的重要建设内容,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根据规划,整个工程包括“一心、一湖、一带、三群”。“一心”即儒宫与孔子像,“一湖”为尼山水库,“一带”为环湖主题文化游憩带,“三群”为山水书院群落、国际游学群落和国际社区群落。
尼山圣境宛如一幅东方山水画,从孔子的生平开始,将孔子的思想、儒学的文化,一一展现在游客面前,诗意盎然,栩栩如生。它不仅是一个文化旅游的项目,更是一个中华文化的体验基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这里停下来,留下来,慢下来,深度体验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游览孔子的出生地,走进孔子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通过理解“六经”及“十三经”的思想文化内容,来了解孔子的历史以及理解孔子的思想,从而进入孔子的世界。
“来尼山追根溯源,探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能让自己心中的儒学理论得到验证,更能啟发我们内心对传统文化形成新的向往与思考。”鞠鹏说。尼山圣境为我们探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尼山书院同样如此。
曲阜尼山孔庙以北便是尼山书院,又名尼山诞育书院,与洙泗书院、石门书院、春秋书院并称为曲阜古代的四大书院。
书院大门南向,院内有正房5间,五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灰瓦硬山顶,东西厢房各5间。系当年讲学授业和纪念孔子的处所。整座建筑群占地约1.6公顷,有殿、堂、祠、亭等大小建筑27座,81间,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
据《元史·孔思晦列传》记载: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孔子第五十四代孙袭封衍圣公孔思晦“以尼山乃毓圣之地,故有庙,已毁,民冒耕祭田且百年,思晦复其田,且请置尼山书院,以列于学官,朝廷从之”。朱元璋在立国之初曾下令修复尼山书院,对其特殊护佑。明清时期,尼山书院虽经世事舛变,但书院列于学官,专设山长、学录等,多重祭祀,正学统,因而祭祀不断,儒家文脉薪火相传。
教师博物馆
宋代教育家朱熹推崇孔子,一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感慨流传至今。作为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在孔子的诞生地鲁国尼丘山,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建立“中国教师博物馆”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中国教师博物馆位于曲阜师范大学校园新区,参照明清建筑风格设计,为“一体两翼”仿古建筑群,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在这座中国唯一以教师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里,教师因素存在于每一件文物、每一册史料中。
全身由青铜铸造而成的“宋天圣针灸铜人”,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教学模型,出现在博物馆的显要位置。其由浇铸而成的前后身两部分组成,利用特制的插头拆卸组合,体腔内有五脏六腑,全身共标有穴位657个,穴位名称354个,所有穴位都透穿孔隙,不仅可应用于针灸教学, 还可应用于解剖学。
实际上,漫步于这座书香袅袅的博物馆,类似的实体教具并不少见。记者了解到,该馆一期展馆已经有一千多件文物,不仅有包括明代私塾用的点读(dou)教具、清代戒尺、新中国第一代自制教具,我国唯一保存至今的第一代计算机103机、历史上首版教材等教育相关文物,还有陶行知、鲁迅、叶圣陶等名师大家的珍贵手稿。
相对于实体的“教育文物”这一主线,以“尊师重教”为主题的中国教师博物馆还有另一主线——“教师典范”。在博物馆的核心位置,真人大小的孔子雕塑矗立,相关著作环绕四周,“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师”的地位可见一斑。
“我想,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学生入门了,上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句话被置于“教师典范”板块的显要位置。当下,“教是为了不教”被看作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也让参观者产生了深深地思考:这难道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吗?
列其言,展其行,除了“永远的小学教师”叶圣陶,中国教师博物馆里的“名师堂”还展示了其他六位代表性名师:“时代楷模”黄大年、“红色理论家”郑德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现代中国的圣人”鲁迅以及海外名师杜威、苏霍姆林斯基。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戚万学教授说,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有文字和实物证实的学校教育活动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但我国专业性教师博物馆建设十分欠缺,与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教学史和尊师重教优良传统严重不相符,远没有受到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的教师博物馆建设已经取得不少成绩。在乌克兰,每一座城市、每一所学校都建有教师博物馆,教师的精神和教化作用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和弘扬。
“中国教师博物馆的建设,将填补我国博物馆事业在教师教育这一重要领域的空白,”戚万学说,“将通过对有关文物史料、文化珍藏、实物档案等的抢救性保护和复原,系统梳理和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教育发展史,珍藏民族文化记忆,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
在这条文化枢轴中,县级市曲阜的意义尤为重要。在多年的建设中,一系列儒家文化标志建筑的落成,已让曲阜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城市发展的新路径。
尼山建筑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静卧在山东曲阜城外的尼山,虽高不过三百余米,却因为诞生了孔子而成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景观的制高点。
继央视春晚曲阜分会场、央视中秋晚会主会场、孔子文化节接连在曲阜举办之后,圣城曲阜再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尼山圣境景区也成为热门旅游景点。
72岁的张曰勋来自潍坊,是一位退休的历史教授。站在72米高的孔子像前,老人家侃侃而谈。“来曲阜拜访孔子是我一生的夙愿。”张曰勋说,孔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虽几经波折,但是又在今天重新发扬光大,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伟事,各地孔子学院就是最好的佐证。
“第五届世界文明论坛举办过后,我们对国庆期间的游客做了市场调查。比较令我们意外的是,超过70%的游客来了是为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针对去年黄金周的旅游热,曲阜尼山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景区分公司总经理鞠鹏表示,尼山圣境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仅在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在于用全球语境讲中国故事。
据介绍,尼山圣境位于曲阜市东南25公里处,全称为“尼山圣境文化旅游度假区”,总规划面积35.76平方公里。作为一项创造性历史文化工程,尼山圣境项目总体定位“孔子的世界,世界的孔子”,并以“明礼生活方式”为核心文化主题,打造集观光游览、休闲旅游、文化体验、修学启智、休闲度假、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复合性文化度假产业综合体。
2016年3月,尼山圣境作为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区的重要建设内容,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根据规划,整个工程包括“一心、一湖、一带、三群”。“一心”即儒宫与孔子像,“一湖”为尼山水库,“一带”为环湖主题文化游憩带,“三群”为山水书院群落、国际游学群落和国际社区群落。
尼山圣境宛如一幅东方山水画,从孔子的生平开始,将孔子的思想、儒学的文化,一一展现在游客面前,诗意盎然,栩栩如生。它不仅是一个文化旅游的项目,更是一个中华文化的体验基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这里停下来,留下来,慢下来,深度体验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游览孔子的出生地,走进孔子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通过理解“六经”及“十三经”的思想文化内容,来了解孔子的历史以及理解孔子的思想,从而进入孔子的世界。
“来尼山追根溯源,探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能让自己心中的儒学理论得到验证,更能啟发我们内心对传统文化形成新的向往与思考。”鞠鹏说。尼山圣境为我们探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尼山书院同样如此。
曲阜尼山孔庙以北便是尼山书院,又名尼山诞育书院,与洙泗书院、石门书院、春秋书院并称为曲阜古代的四大书院。
书院大门南向,院内有正房5间,五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灰瓦硬山顶,东西厢房各5间。系当年讲学授业和纪念孔子的处所。整座建筑群占地约1.6公顷,有殿、堂、祠、亭等大小建筑27座,81间,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
据《元史·孔思晦列传》记载: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孔子第五十四代孙袭封衍圣公孔思晦“以尼山乃毓圣之地,故有庙,已毁,民冒耕祭田且百年,思晦复其田,且请置尼山书院,以列于学官,朝廷从之”。朱元璋在立国之初曾下令修复尼山书院,对其特殊护佑。明清时期,尼山书院虽经世事舛变,但书院列于学官,专设山长、学录等,多重祭祀,正学统,因而祭祀不断,儒家文脉薪火相传。
教师博物馆
宋代教育家朱熹推崇孔子,一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感慨流传至今。作为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在孔子的诞生地鲁国尼丘山,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建立“中国教师博物馆”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中国教师博物馆位于曲阜师范大学校园新区,参照明清建筑风格设计,为“一体两翼”仿古建筑群,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在这座中国唯一以教师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里,教师因素存在于每一件文物、每一册史料中。
全身由青铜铸造而成的“宋天圣针灸铜人”,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教学模型,出现在博物馆的显要位置。其由浇铸而成的前后身两部分组成,利用特制的插头拆卸组合,体腔内有五脏六腑,全身共标有穴位657个,穴位名称354个,所有穴位都透穿孔隙,不仅可应用于针灸教学, 还可应用于解剖学。
实际上,漫步于这座书香袅袅的博物馆,类似的实体教具并不少见。记者了解到,该馆一期展馆已经有一千多件文物,不仅有包括明代私塾用的点读(dou)教具、清代戒尺、新中国第一代自制教具,我国唯一保存至今的第一代计算机103机、历史上首版教材等教育相关文物,还有陶行知、鲁迅、叶圣陶等名师大家的珍贵手稿。
相对于实体的“教育文物”这一主线,以“尊师重教”为主题的中国教师博物馆还有另一主线——“教师典范”。在博物馆的核心位置,真人大小的孔子雕塑矗立,相关著作环绕四周,“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师”的地位可见一斑。
“我想,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学生入门了,上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句话被置于“教师典范”板块的显要位置。当下,“教是为了不教”被看作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也让参观者产生了深深地思考:这难道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吗?
列其言,展其行,除了“永远的小学教师”叶圣陶,中国教师博物馆里的“名师堂”还展示了其他六位代表性名师:“时代楷模”黄大年、“红色理论家”郑德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现代中国的圣人”鲁迅以及海外名师杜威、苏霍姆林斯基。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戚万学教授说,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有文字和实物证实的学校教育活动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但我国专业性教师博物馆建设十分欠缺,与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教学史和尊师重教优良传统严重不相符,远没有受到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的教师博物馆建设已经取得不少成绩。在乌克兰,每一座城市、每一所学校都建有教师博物馆,教师的精神和教化作用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和弘扬。
“中国教师博物馆的建设,将填补我国博物馆事业在教师教育这一重要领域的空白,”戚万学说,“将通过对有关文物史料、文化珍藏、实物档案等的抢救性保护和复原,系统梳理和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教育发展史,珍藏民族文化记忆,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