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鼓王”王玉璞,曾为京剧“玩命”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gzon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梅派的缘分特别深
  2020年4月30日,上海京剧院一场名为《音韵》的主题音乐会在抖音、B站(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和微博进行直播。当96岁的王玉璞出场时,叫好与致敬的“弹幕”瞬间刷屏。
  王玉璞身着西装,系着红领带,为京剧演员史依弘奏响了《穆桂英挂帅》中“捧印”一折的鼓点。尽管那日的演出没有装扮,但王玉璞依然按照正式舞台演出的版本打了经典的“九锤半”,用跳跃感极强的节奏展现穆桂英思想转变的复杂过程。
  这辈子打过多少回《穆桂英挂帅》,王玉璞早就数不清了,但30年前与梅葆玖的合作,他至今难忘。
  1990年,为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文化部组织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京剧团赴香港演出,梅葆玖出演全本《穆桂英挂帅》。演出前夕,常年合作的司鼓裴世长因身体原因无法演出。梅葆玖立即想到了王玉璞—那位在他15岁时就为他打过《玉堂春》,后来又合作过《生死恨》的优秀鼓师。
  “到‘捧印’九锤半那场,我们之间似乎有一种默契,我的情绪被他的鼓带起来了,这种默契在其他的舞台剧形式中是没有的—台上就我一个人,击鼓的节奏和我的表演完全融为一体。王玉璞先生手腕力冲,技术精到,平稳朴素,尺寸准确,调动场面,烘托气氛,功力独到。他掌握了我表演的情绪,控制了剧情发展的节奏,非常难能可贵。”2007年,梅葆玖撰文回忆当年与王玉璞合作的经历。
  “我和各大京剧流派、各路名角都合作过,但与梅派的缘分特别深。除了梅葆玖,我还为顾正秋、白玉薇、李胜素等梅派演员打过鼓。”王玉璞说,“不懂梅派的人,可能会觉得梅派艺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它内在的东西很深。”
  不当演员,就学“场面”
  王玉璞在上海生活了70多年,但一开口依旧是地道的北方话。他出生于辽宁丹东的一个梨园世家,父亲是京剧演员。从7岁起,王玉璞每天清晨的功课就是撕腿、下腰、练毯子功……
  10岁那年,王玉璞的背上长了一个疖子,无法再练功的他整日在后台玩,有时候也会打几下锣鼓。何福亭老师看他是打鼓的好苗子,便提出收他为徒。他父亲答应了,对王玉璞说:“不当演员,那就好好学‘场面’吧。”
  “场面”是京剧乐队的俗称。过去,乐队多是坐在舞台上的,有的坐在上场门的位置,有的坐在下场门的位置,也有的坐在演员的后方。
  京剧的“场面”又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的乐器有拉弦乐、弹拨乐和吹管乐,而“武场”主要就是打击乐。
  小锣、铙钹、大锣和鼓是最重要的打击乐器。王玉璞把学习这几件乐器的过程形容为“升级”,只有学会前3样,才能进阶到鼓。因为鼓师就好比京剧乐队的指挥,他们不用指挥棒,而是用鼓点指挥整个乐队。
  小锣打了两三年,王玉璞开始练习铙钹。他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打一天小锣能挣7角钱,打一天铙钹能挣1元钱。他没有学大锣,直接跳级学打鼓。刚入行的鼓师都得为演出“效力”,也就是义务打鼓,从开锣戏打起。
  王玉璞16岁那年,著名武生演员郭玉昆来沈阳演《林冲夜奔》,戏到中途,鼓师突然病倒。那时候的演出,锣鼓不能停。“老先生知道我會打鼓,就叫我赶紧坐上去打,我只好硬着头皮打。”这次演出让王玉璞一鸣惊人,郭玉昆提出与他合作。
  “傍角儿”生涯就此开始了。20世纪40年代,王玉璞随郭玉昆来到上海。在上海这座“大码头”,王玉璞不仅练就了精湛的技艺,也获得了与不同流派名家合作的机会。
  打鼓费脑子,还得“玩命”
  在京剧艺术中,司鼓不只是打节奏那么简单。用王玉璞的话来说,是要和演员一起进到戏里去的,“比如《挑滑车》,那是最有名的武戏之一,打到激烈的地方,我们是要和演员一起‘玩命’的”。如果说打武戏考验的是鼓师手上的力度,以及与演员之间紧密的配合,那打文戏就更有讲究,“文戏是静中有动,不精心就会水”。
  司鼓还得要有统领全局的能耐。在鼓点的节奏下,其他伴奏必须准确地配合演员的唱、念、做、打。京剧是多种艺术高度综合而成的戏剧艺术,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音乐与表演的结合,而司鼓是音乐与表演的结合中很关键的纽带。“京剧舞台上没有导演,导演就是鼓师,演出的时长、台上台下情绪的调动,都离不开乐队,离不开鼓师。”王玉璞说,“在台上,还得随机应变,有时候演员突然忘词了,我们得想办法把节奏给带过去,尽力弥补,不让观众看出来。”
  司鼓是一件“费脑子”的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京剧伴奏尤其是武场伴奏几乎没有谱子,音乐与节奏全在乐师的脑子里。他们不仅要记住自己的打法,还得记住乐队的打法,更重要的是,全剧的剧情,不同演员的唱腔、身段、特点都得熟记于心。
  梨园有一句行话:“演员不会唱的戏可以不唱,但打鼓的不能说不会。”王玉璞一辈子都在看戏、学戏。年轻时,他喜欢“串班”看别人的“场面”。“那时候看戏不是为了玩,而是看别人怎么打。只要是我没见过的戏,我都爱看。文戏、武戏的打法是不同的,我一边看戏,一边记戏。”脑子里究竟记了多少戏,王玉璞自己也算不过来。从艺几十年,不同流派、不同演员的特点,他都烂熟于胸。
  不断创新招,才有生命力
  “没想到,我今年96岁,也赶了一回时髦,在年轻人喜欢的网站上露了一手。”谈到这次的线上直播演出,王玉璞特别兴奋。
  司鼓80多年,王玉璞经常“赶时髦”。在他看来,京剧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地练绝活、创新招。
  3年前,90多岁的他参加了一档电视综艺节目《喝彩中华》,在电视镜头前为一位5岁男孩打鼓。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跨界参与了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的配乐。京剧锣鼓在这部经典之作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中有不少打击乐配音就出自王玉璞之手。
  2001年,新编京剧《大唐贵妃》亮相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梅葆玖的邀请下,王玉璞参与《大唐贵妃》的演出。他非常赞同梅葆玖“京剧发展要老中见新,新中有根”的观点。
  梅葆玖先生曾经这样回忆:“《大唐贵妃》的演出中有大段的反二黄,靠的是鼓控制节奏,尤其是融合了交响大乐队,没有火候是难以胜任的。最为感人的是2003年在北京的演出,那时正值非典时期,连看戏的人都戴上了口罩,可王玉璞先生仍旧是那么文文静静、平平淡淡,非常值得尊敬。”
  对于京剧的未来,王玉璞颇有信心:“过去,上海就一直是出新戏的地方,《狸猫换太子》《封神榜》等新戏都出在上海,演员们一直在努力为观众创造新鲜的看点。现在有一批中青年演员都很优秀,相信他们能接好班,使京剧在传承中呈现出新的面貌。”
  (摘自上观新闻,有删节,海底飞花荐)
其他文献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然大多数人对这句诗耳熟能详,但餐饮业浪费现象依然存在,甚至让人触目惊心。浪费,有消费者造成的,也有餐饮企业在采买、保存过程中由于不当行为造成的。  现在,浪费问题已经得到餐饮企业的重视,不少企业正在研究如何减少食材损耗,部分企業已出台相关措施减少浪费。全国工商联餐饮业委员会向所有会员单位发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的倡议书,号召餐饮企业将制止浪费纳入生产、加工、服务的全过
期刊
比起跑步、快走等较为枯燥的健身方式,广场舞往往是在欢快的气氛中进行,相对来说更容易坚持。冬季跳广场舞,注意以下几个细节对身体更好。  1.时间:16~18时  夜间,花草树木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氧气含量少。因此,晚上跳到很晚,可能会因氧气摄入不足造成入睡困难。跳舞以下午4~6时为佳。  2.地点:草地和沙地  社区、小区的水泥地太坚硬,容易损伤关节,而且扰民;马路边的空地上灰尘和汽车尾气多,不利于
期刊
张府门墙竹万竿,  倩姿雅韵比幽兰。  写成清供人称赏,  不羨三春紫牡丹。
期刊
万里长空偶一巡,无垠黄土褶如皴。  苍茫沟壑尽梁峁,空阔山川少棘榛。  屋舍俨然平地密,村庄凌乱陡坡屯。  农田百衲衣差似,養育辛勤陇右人。
期刊
婚后第一次去公婆家,就遇到老两口吵架。  当时,老公参加同学聚会去了,就剩下我和公婆在家。见他们吵架,我正想着躲进屋里,婆婆却一把拉住我,说:“蓉蓉,你来给我们评评理!”  我这个新媳妇,怎么好评论公婆的对错?但既然让我评理,我也不能躲呀。可我听着听着,就忍不住笑了。当时,公公手里正捧着一本书,婆婆说:“蓉蓉,你看你爸,每天就知道看书,也不和我说话,我在他眼里除了是保姆,就是空气!”  公公抬起头
期刊
“年轻的邻居会陪我去政府部门办事,冬天路上有积雪时还会搀扶我出去散步……当我需要帮助时,随时可按响邻居家的门铃。和他们在一起,我不感到孤独。”年逾九旬的德国老人格策这样描述她在柏林斯雷德茨基大街44号新家的生活。  斯雷德茨基大街44号是一座拥有逾百年历史的老房子,原本已不再适合居住。后来,德国联邦家庭、老年人、妇女和青年事务部与柏林租户联合会将其选为“多代屋”范例,对房屋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并安装
期刊
在我居住的小区旁有一条小巷,巷子走到头是家小面馆,老板是个老头儿。他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一头白发,精瘦。当他悠闲地坐在门前台阶上抽烟时,透过缥缈烟雾,从他浑浊却深邃的眼中,我看到了人世沧桑。  小面馆没有招牌。清晨,小巷里的人们尚未起身时,小店的门就开了。那面香便从小门中涌出,漫到附近人家的窗台。人们似被香味唤醒,走进小店,坐于桌前,等待著自己一上午的能量。这时,我才想到,此店若有了招牌,便俗了。  
期刊
早前博茨瓦纳当地的研究人员与肉食性动物保护组织、牧民合作,花费4年时间研究了一个课题:在牛的屁股上画眼睛会发生什么·结果令人惊讶:屁股上画有眼睛的牛比没有任何标记的牛活得更久。  他们将同样的实验在象群中进行,也发现屁股上画有眼睛的大象比那些没有任何标记或画有简单交叉标记的大象生存更长久。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发现。它可以利用拟态的概念来进行生存防御,有趣且创新地缓解了当地牧民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矛盾
期刊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提起清明节,相信很多人脑海中会很有画面感地浮现出一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似乎给清明节绘了一笔伤感的基调,但是随后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呈现出一幅生动的
期刊
很久没听到这样的吆喝声了:“磨剪子来—抢菜刀—”那天在小区,忽然间听到这样一声吆喝,感到分外亲切。  小时候在乡下,我们经常听到“磨剪子来—抢菜刀—”的吆喝声。一听到这样的吆喝声,我们就跑到门口去看,大路上走来一人,那人穿着灰不拉叽的衣服,腰里胡乱缠一根黑布带,灰色棉袄像是掉了几颗扣子,胸口那儿半敞着。他戴一顶狗皮帽,狗皮帽耳一边耷拉着,一边贴在帽上;耷拉的帽耳高高吊在头上,随着那人的脚步一走一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