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过清明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hkb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提起清明节,相信很多人脑海中会很有画面感地浮现出一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似乎给清明节绘了一笔伤感的基调,但是随后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呈现出一幅生动的乡土人情画卷,哀而不伤,豁然开朗。
  清明,作为节日,是为纪念;作为节气,则包含了很多风俗习惯。有民俗学者称,古代的清明节,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伤,还有万众踏青、郊游、戴柳、射柳、斗鸡、放风筝、打秋千(荡秋千)、蹴鞠(踢球)等种种欢乐。
  寒食
  清明之日禁烟火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
  我们知道,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清明前后,各地都有不少特色的寒食习俗。清明和寒食有什么样的历史渊源?有民俗学者认为,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关系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毫无关联阶段。隋唐之前,清明仅仅是区分季节交替和农事运作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寒食节的主要风俗是家家禁烟、吃冷食,而且时间是在寒冷的隆冬季节。
  二是相互交融阶段。隋唐五代时期,寒食节的时间确定在冬至后的“一百五”日之时,仅先于清明节一两日,而且增加了“寒食上墓、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的内容。宋元时期,寒食节主要风俗由禁烟、吃冷食、扫墓逐渐向踏青等娱乐活动转变。这时的寒食节活动有时被称作“寒食”,有时则称“清明”,寒食节与清明节处在“你中有我”“相互混用”的时期。
  三是逐渐取代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的主要风俗—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慢慢被清明节取代。到清代,寒食节的一些风俗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的主要活动项目。这一时期,“寒食”这个名称尽管在一些文献、方志和文人作品中还不时出现,但“清明”这一称谓已成为主流说法。
  祭祀
  扫墓祭祖思先人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清明节扫墓、祭祖已成为人尽皆知的风俗传统: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不仅有平头百姓,还有君王大臣。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其归乡扫墓。据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殢酒贪欢,不觉日晚。红霞映水,月挂柳梢,歌韵清圆,乐声嘹亮,此时尚犹未绝。男跨雕鞍,女乘花轿,次第入城。又使童仆挑着木鱼、龙船、花篮、闹竿等物归家,以馈亲朋邻里。杭城风俗,侈靡相尚,大抵如此。”
  插柳
  柳条青,雨蒙蒙
  —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节,民间有插柳的习俗。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因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赐名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踏青
  踏青郊游赏春光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虽然清明节是一个追思先人的传统节日,但其民俗文化内涵并非只此一项。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过去,清明时节的郊野之中,众人春游的场景是非常盛大热闹的,当时游乐活动在清明节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与祭祀平分秋色。
  宋代诗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中描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同为宋代诗人的程颢更有《郊行即事》一诗:“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这些都证实了郊游踏青已成为古代百姓的清明节首选活动之一。
  荡秋千
  习俗多样趣味足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有民俗专家指出,除了郊游踏青,古代清明节民间还有打秋千(荡秋千)、插柳、射柳、蹴鞠(踢球)、斗鸡等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唐代诗人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中“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的句子,也说明清明节民间体育活动深入人心。
  打秋千(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制成,后来逐步发展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在唐代,打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由于清明打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便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让人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受大众喜爱。
  射柳
  走马射箭
  —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鸽子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上巳洛中寄王九迥》中“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两句,就体现了射柳是清明节古人热衷的项目。
  放风筝
  风筝落在杏花枝
  —豪家游赏占头船,趁得风轻放纸鸢。
  清明节前后,正是日头正好、春风吹起之时,这个时候,放风筝也是踏青之余的一件樂事。人们会把藏了近乎一年的风筝拿出来迎风放起,任其高飞。风筝又称纸鸢、纸鹞。相传晚唐五代时,一个叫李邺的文人在纸鸢上拴了竹笛,微风吹动,嗡嗡有声如筝,遂名“风筝”。在有些地区,人们把风筝放上蓝天,然后剪断牵线,任其随风飞走,以此寓意祛秽祈福。
  放风筝宜古宜今,到现在仍是老少咸宜的娱乐活动。但是放风筝时一定要选好地方,注意安全。
其他文献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一项研究发现,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更影响身体状况。相同年龄下,心态年轻的老人患慢性病的概率更小,服药、看医生的次数更少,保持体重正常的可能性更大。  心态对寿命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话题,除了上述研究,很多实验也试图揭开心理年龄和衰老的秘密。1979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兰格让一批70~80岁的男性进入到模拟1959年陈设的环境中生活,不断暗示他们生活在1959年,并鼓励他们持续表
期刊
别看是东北汉子,可他心灵手巧,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撕纸作画”这门手艺。他用1年时间,撕出一幅11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前不久,这幅作品被世界技能博物馆正式收藏,一双巧手终于撕出了一片新天地。  他叫刘杰,现已63岁,是由奶奶带大的。“那时,奶奶经常用手撕纸作画,总是撕一些‘小动物’逗我玩。她把手放在被窝里偷偷撕,不一会儿手里就能变出个‘蝴蝶’来。那时,我觉得奶奶就是一位魔法师。”这些温馨回忆让刘
期刊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然大多数人对这句诗耳熟能详,但餐饮业浪费现象依然存在,甚至让人触目惊心。浪费,有消费者造成的,也有餐饮企业在采买、保存过程中由于不当行为造成的。  现在,浪费问题已经得到餐饮企业的重视,不少企业正在研究如何减少食材损耗,部分企業已出台相关措施减少浪费。全国工商联餐饮业委员会向所有会员单位发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的倡议书,号召餐饮企业将制止浪费纳入生产、加工、服务的全过
期刊
比起跑步、快走等较为枯燥的健身方式,广场舞往往是在欢快的气氛中进行,相对来说更容易坚持。冬季跳广场舞,注意以下几个细节对身体更好。  1.时间:16~18时  夜间,花草树木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氧气含量少。因此,晚上跳到很晚,可能会因氧气摄入不足造成入睡困难。跳舞以下午4~6时为佳。  2.地点:草地和沙地  社区、小区的水泥地太坚硬,容易损伤关节,而且扰民;马路边的空地上灰尘和汽车尾气多,不利于
期刊
张府门墙竹万竿,  倩姿雅韵比幽兰。  写成清供人称赏,  不羨三春紫牡丹。
期刊
万里长空偶一巡,无垠黄土褶如皴。  苍茫沟壑尽梁峁,空阔山川少棘榛。  屋舍俨然平地密,村庄凌乱陡坡屯。  农田百衲衣差似,養育辛勤陇右人。
期刊
婚后第一次去公婆家,就遇到老两口吵架。  当时,老公参加同学聚会去了,就剩下我和公婆在家。见他们吵架,我正想着躲进屋里,婆婆却一把拉住我,说:“蓉蓉,你来给我们评评理!”  我这个新媳妇,怎么好评论公婆的对错?但既然让我评理,我也不能躲呀。可我听着听着,就忍不住笑了。当时,公公手里正捧着一本书,婆婆说:“蓉蓉,你看你爸,每天就知道看书,也不和我说话,我在他眼里除了是保姆,就是空气!”  公公抬起头
期刊
“年轻的邻居会陪我去政府部门办事,冬天路上有积雪时还会搀扶我出去散步……当我需要帮助时,随时可按响邻居家的门铃。和他们在一起,我不感到孤独。”年逾九旬的德国老人格策这样描述她在柏林斯雷德茨基大街44号新家的生活。  斯雷德茨基大街44号是一座拥有逾百年历史的老房子,原本已不再适合居住。后来,德国联邦家庭、老年人、妇女和青年事务部与柏林租户联合会将其选为“多代屋”范例,对房屋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并安装
期刊
在我居住的小区旁有一条小巷,巷子走到头是家小面馆,老板是个老头儿。他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一头白发,精瘦。当他悠闲地坐在门前台阶上抽烟时,透过缥缈烟雾,从他浑浊却深邃的眼中,我看到了人世沧桑。  小面馆没有招牌。清晨,小巷里的人们尚未起身时,小店的门就开了。那面香便从小门中涌出,漫到附近人家的窗台。人们似被香味唤醒,走进小店,坐于桌前,等待著自己一上午的能量。这时,我才想到,此店若有了招牌,便俗了。  
期刊
早前博茨瓦纳当地的研究人员与肉食性动物保护组织、牧民合作,花费4年时间研究了一个课题:在牛的屁股上画眼睛会发生什么·结果令人惊讶:屁股上画有眼睛的牛比没有任何标记的牛活得更久。  他们将同样的实验在象群中进行,也发现屁股上画有眼睛的大象比那些没有任何标记或画有简单交叉标记的大象生存更长久。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发现。它可以利用拟态的概念来进行生存防御,有趣且创新地缓解了当地牧民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矛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