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做行动的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一个成功者并不在于知识和经验,而在于思维方式。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反思性思维——经验加反思等于成功。
反思是什么?反思是把自己的伤疤揭开来,不仅疼痛,而且丑陋并令自己难堪,是一个内心隐隐作痛的过程,有人称之谓“迟到的蜕变”。
毕业至今将近二十年,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从来没有怀疑过,也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缺少什么。很长时间以来,也没有静下心来读书。直到有一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條建议》,我的心被深深震撼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确实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
读着这些震耳发聩的文字,我开始感觉到一种难以形容的尴尬。我这个一直自以为表现不错的老师,竟然感到被这个时代抛得好远好远!我对“教育”究竟懂得多少?我所做的一切,究竟离真正的“教育”有多远?我不禁扪心自问——在给学生很差的试卷上打分数的时候,心里希望着不懂教育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粗暴的惩罚办法;我曾把在学生面前的果断、说一不二引以为豪,希望学生完全按我的意志、我的标准去做去想。用一个自以为完美的模子去挤压、去塑造活生生的人,我与学生之间,已经纯粹是“我要求,你服从;我规定,你行动”的关系了。用滴水不漏的管理,用毫不留情的严惩,磨去学生身上的棱角,完成两个指标:听老师的话,考试有高分。学生似乎成了手中的泥坯……想起这一幕幕,想起这曾以为自豪的历史,我问自己:是否是在辛辛苦苦误人子弟?
就这样,我在阅读的同时,读出了自己的过去,读出了自己的不安!难道说一个教师的力量非要体现在制服学生上面不成?难道说让学生接受你、认同你就必须等同于无条件的服从?
于是,我开始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学生,用一种全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把每一个孩子当成教育的全部,做一个“大气”的教育者。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而现在我要说,哪怕我的教鞭下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是一个平凡如你我的人,他也是一个有足够的权利值得尊重的生命啊!
反思是什么?我终于懂得,反思不是把自己的伤疤揭开来,而是把蒙在心上的黑布撕开;反思不是揭露自己的丑陋让自己难堪,而是敢于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格式化的清醒和勇敢。在读书与反思中,我对教师工作有了从未有过的、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一是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
教师的职业是使别人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教师以其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过去,人们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自己啥也不剩,似乎老师是悲剧人物。教师的工作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为什么不能同时成就自我呢?所以我要说,教师是朝霞、是祥云,照亮天宇,照亮别人,同时也展示自己的绚丽!
二是端正心态,乐以忘忧。
我是一线教师,我比谁都懂得“教师在今天首先是一个重体力劳动者”的含义。我们不断在忙碌中重复着艰辛,在艰辛中感受着困惑,又在困惑中不断忙碌。太多的时候,我们成了埋头拉车而无暇看路的老牛,所以有时面对灿烂的生命却笑不出来,甚至牢骚满腹。现在,静下心来想一想,这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只是徒增烦恼罢了。埋怨环境,我们可以找一百个理由,环境不会因为我们找了这些理由而发生百分之一的变化。可是改变自己,只要今天去做,明天就会发现自身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埋怨环境,不如改变自己。有位前辈曾送给我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所谓踩实了的事情,如果你今天不去做,那才真正地踩实了。
三是拥有方法,做学生团体中平等的首席。
我们今天做教师,不光要给学生满分,还要让孩子满意,使孩子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于是我发现了许多教育不等式,如讲不等于懂、懂不等于会。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耕耘教坛,要做一个永远的思考者,做回真正的自己,不做自己憎恶的人,用教育孩子的眼光发展自己。那就是:找一个空间去创造,多一点时间去思考,寻一个平台去彰显。到时,为师之路定会越走越宽,思想将会灵动而精彩!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一个成功者并不在于知识和经验,而在于思维方式。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反思性思维——经验加反思等于成功。
反思是什么?反思是把自己的伤疤揭开来,不仅疼痛,而且丑陋并令自己难堪,是一个内心隐隐作痛的过程,有人称之谓“迟到的蜕变”。
毕业至今将近二十年,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从来没有怀疑过,也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缺少什么。很长时间以来,也没有静下心来读书。直到有一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條建议》,我的心被深深震撼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确实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
读着这些震耳发聩的文字,我开始感觉到一种难以形容的尴尬。我这个一直自以为表现不错的老师,竟然感到被这个时代抛得好远好远!我对“教育”究竟懂得多少?我所做的一切,究竟离真正的“教育”有多远?我不禁扪心自问——在给学生很差的试卷上打分数的时候,心里希望着不懂教育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粗暴的惩罚办法;我曾把在学生面前的果断、说一不二引以为豪,希望学生完全按我的意志、我的标准去做去想。用一个自以为完美的模子去挤压、去塑造活生生的人,我与学生之间,已经纯粹是“我要求,你服从;我规定,你行动”的关系了。用滴水不漏的管理,用毫不留情的严惩,磨去学生身上的棱角,完成两个指标:听老师的话,考试有高分。学生似乎成了手中的泥坯……想起这一幕幕,想起这曾以为自豪的历史,我问自己:是否是在辛辛苦苦误人子弟?
就这样,我在阅读的同时,读出了自己的过去,读出了自己的不安!难道说一个教师的力量非要体现在制服学生上面不成?难道说让学生接受你、认同你就必须等同于无条件的服从?
于是,我开始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学生,用一种全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把每一个孩子当成教育的全部,做一个“大气”的教育者。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而现在我要说,哪怕我的教鞭下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是一个平凡如你我的人,他也是一个有足够的权利值得尊重的生命啊!
反思是什么?我终于懂得,反思不是把自己的伤疤揭开来,而是把蒙在心上的黑布撕开;反思不是揭露自己的丑陋让自己难堪,而是敢于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格式化的清醒和勇敢。在读书与反思中,我对教师工作有了从未有过的、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一是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
教师的职业是使别人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教师以其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过去,人们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自己啥也不剩,似乎老师是悲剧人物。教师的工作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为什么不能同时成就自我呢?所以我要说,教师是朝霞、是祥云,照亮天宇,照亮别人,同时也展示自己的绚丽!
二是端正心态,乐以忘忧。
我是一线教师,我比谁都懂得“教师在今天首先是一个重体力劳动者”的含义。我们不断在忙碌中重复着艰辛,在艰辛中感受着困惑,又在困惑中不断忙碌。太多的时候,我们成了埋头拉车而无暇看路的老牛,所以有时面对灿烂的生命却笑不出来,甚至牢骚满腹。现在,静下心来想一想,这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只是徒增烦恼罢了。埋怨环境,我们可以找一百个理由,环境不会因为我们找了这些理由而发生百分之一的变化。可是改变自己,只要今天去做,明天就会发现自身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埋怨环境,不如改变自己。有位前辈曾送给我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所谓踩实了的事情,如果你今天不去做,那才真正地踩实了。
三是拥有方法,做学生团体中平等的首席。
我们今天做教师,不光要给学生满分,还要让孩子满意,使孩子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于是我发现了许多教育不等式,如讲不等于懂、懂不等于会。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耕耘教坛,要做一个永远的思考者,做回真正的自己,不做自己憎恶的人,用教育孩子的眼光发展自己。那就是:找一个空间去创造,多一点时间去思考,寻一个平台去彰显。到时,为师之路定会越走越宽,思想将会灵动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