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句话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在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正如著名教育家吴申斯基所言:“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而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恢复到它那里去。”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要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设法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心情舒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首先,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怎样,教师都应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幼儿说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对少言寡语的幼儿,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应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
二、通过和幼儿进行有主题的“话题”,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据幼儿的知识经验来确定谈话的主题幼儿的知识经验越多,谈话的内容便越丰富。比如进行关于“秋天特征”的谈话,就必须在秋天特征明显的时候,在幼儿对秋天特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充分了解后才能进行。谈话时可从气候、植物、动物以及人的服饰和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手,将秋天的特征准确地描述出来,将秋天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概括力、记忆力,又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当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明确、具体,富于启发性和兴趣性。在主题谈话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引导幼儿“讲述”,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的“讲述”是一種比谈话复杂、周密的口头语言表达方式,它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讲述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看图讲述
看图讲述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它容易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1、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图片,最终用恰当的词语讲述出图片的内容来。这就要求教师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想好了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怎么问。提问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围绕图片的主题;第二要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从具体到抽象;第三要有启发性,促使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2、教师做好个别词句、发音方面的示范和段落的部分示范,让幼儿模仿着说。3、幼儿说完后教师再用简单、扼要、完整、生动的语言讲述,讲述后不要求幼儿一字不差地模仿,只要幼儿理解,会用自己的话连贯、完整地讲就行了。看图讲述结束后,可以让幼儿给图片取名,以培养幼儿语言概括能力。
2、拼图讲述
教师提供各种拼图材料,如各种动物、几何形体的图形卡片,以及拼板积木、雪花积木、动物故事拼图等结构型玩具,让幼儿自己拼插成各种立体结构的物体或画面,然后进行讲述。由于拼图讲述的内容是由幼儿自己创作设计出来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容易,又具有浓厚的兴趣。拼图讲述是以玩具作教具,幼儿边玩边讲,动静自然结合,这样的方法符合幼儿好奇、好问、好动手的心理特点,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手、脑、口同时并用,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四、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有丰富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生活经历,幼儿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教师应该注意让幼儿在做中说、做后说,为他们组织多种活动,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选择、扮演角色的体验,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多听多看,到社会中去多接触事物,在活动中获得感受并产生交流的愿望。同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相互交往与自由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将视觉、听觉的信息主观感受及愿望形成语言表达出来,为幼儿想说、爱说创造条件。从而,增强幼儿说的兴趣,满足幼儿说的需求,提高幼儿说的能力。
五、创设各种现实环境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应积极结合现实条件为幼儿创造一个应答的环境。也就是说,教师应注意调动幼儿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来给幼儿创造语言环境。
1、创设会说话的墙面和在区域投放相关主题的材料,让幼儿与墙面对话,在区域环境中尝试操作的快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增强幼儿说话的能力。
2、尝试用孩子家里面接觸的生活用品,比如:刷子、梳子、勺子等这些东西引导幼儿说话,因为这些东西家里面都有,孩子就有话可说了,从而激起幼儿说话的欲望,满足幼儿说话的需要,提高幼儿说话的能力。
3、结合地域特点,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如:用木板做成的小积木,利用晨练、或户外活动的时间,让孩子自由拼搭图形,然后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搭了什么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并尝试编故事。孩子在玩的同时也发展了说话的能力
在儿童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家长也要积极配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用使用的有效的方法激活幼儿学习语言的内在动力,及时鼓励,积极引导,将其培养成能适应新世纪的有用人才。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要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设法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心情舒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首先,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怎样,教师都应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幼儿说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对少言寡语的幼儿,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应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
二、通过和幼儿进行有主题的“话题”,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据幼儿的知识经验来确定谈话的主题幼儿的知识经验越多,谈话的内容便越丰富。比如进行关于“秋天特征”的谈话,就必须在秋天特征明显的时候,在幼儿对秋天特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充分了解后才能进行。谈话时可从气候、植物、动物以及人的服饰和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手,将秋天的特征准确地描述出来,将秋天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概括力、记忆力,又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当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明确、具体,富于启发性和兴趣性。在主题谈话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引导幼儿“讲述”,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的“讲述”是一種比谈话复杂、周密的口头语言表达方式,它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讲述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看图讲述
看图讲述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它容易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1、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图片,最终用恰当的词语讲述出图片的内容来。这就要求教师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想好了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怎么问。提问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围绕图片的主题;第二要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从具体到抽象;第三要有启发性,促使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2、教师做好个别词句、发音方面的示范和段落的部分示范,让幼儿模仿着说。3、幼儿说完后教师再用简单、扼要、完整、生动的语言讲述,讲述后不要求幼儿一字不差地模仿,只要幼儿理解,会用自己的话连贯、完整地讲就行了。看图讲述结束后,可以让幼儿给图片取名,以培养幼儿语言概括能力。
2、拼图讲述
教师提供各种拼图材料,如各种动物、几何形体的图形卡片,以及拼板积木、雪花积木、动物故事拼图等结构型玩具,让幼儿自己拼插成各种立体结构的物体或画面,然后进行讲述。由于拼图讲述的内容是由幼儿自己创作设计出来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容易,又具有浓厚的兴趣。拼图讲述是以玩具作教具,幼儿边玩边讲,动静自然结合,这样的方法符合幼儿好奇、好问、好动手的心理特点,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手、脑、口同时并用,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四、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有丰富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生活经历,幼儿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教师应该注意让幼儿在做中说、做后说,为他们组织多种活动,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选择、扮演角色的体验,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多听多看,到社会中去多接触事物,在活动中获得感受并产生交流的愿望。同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相互交往与自由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将视觉、听觉的信息主观感受及愿望形成语言表达出来,为幼儿想说、爱说创造条件。从而,增强幼儿说的兴趣,满足幼儿说的需求,提高幼儿说的能力。
五、创设各种现实环境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应积极结合现实条件为幼儿创造一个应答的环境。也就是说,教师应注意调动幼儿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来给幼儿创造语言环境。
1、创设会说话的墙面和在区域投放相关主题的材料,让幼儿与墙面对话,在区域环境中尝试操作的快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增强幼儿说话的能力。
2、尝试用孩子家里面接觸的生活用品,比如:刷子、梳子、勺子等这些东西引导幼儿说话,因为这些东西家里面都有,孩子就有话可说了,从而激起幼儿说话的欲望,满足幼儿说话的需要,提高幼儿说话的能力。
3、结合地域特点,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如:用木板做成的小积木,利用晨练、或户外活动的时间,让孩子自由拼搭图形,然后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搭了什么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并尝试编故事。孩子在玩的同时也发展了说话的能力
在儿童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家长也要积极配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用使用的有效的方法激活幼儿学习语言的内在动力,及时鼓励,积极引导,将其培养成能适应新世纪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