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图书编辑过程中策划与文编有限分离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gaozai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包括策划选题、组稿、审稿和对稿件的加工整理等内容。近几年来,一些出版社把这些工作分为两个部分,设立了相应的工作岗位,即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由他们协作完成上述任务。这一做法顺应了出版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给出版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 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分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计划经济时代,编辑的主要功能是编辑加工书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图书出版行业日益市场化,加之数字排版和印刷技术的进步,编辑的工作范围向出版流程的前后环节延伸,编辑的工作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人都认为,如今的编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而是十八般武艺样样具备、“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社会活动家。出版社的编辑,既要策划选题和组稿,又要对书稿进行编辑加工;策划的选题既要有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先进性,又要有市场潜力、有卖点,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此,编辑不仅要搞市场调研,了解读者的需求,为读者服务,而且要了解各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趋势,发现并挖掘好作者,建立高水平的作者资源库;不仅要与作者反复沟通,保证图书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而且要与美术编辑讨论设计方案,与发行人员讨论图书印制数量,同时要控制出版周期,把握成书时间:不仅要斟酌、推敲选题论证书和图书出版合同,计算稿酬和印制成本,而且要撰写审读报告和编辑加工报告,填写装帧设计通知单、发排单、CIP数据申请单、印制通知单等各种出版文书,还要撰写书评,提出营销方案,参加各类书市和图书订货会……因为,就出版而言,编辑最了解图书的内容、特色和读者对象,做与图书有关的所有工作最具条件和优势。
  然而,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况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出书周期越来越短,为了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许多出版社的编辑,上班时间处理各种事务,下班之后编稿子,几乎成了工作狂。即便如此,图书质量仍一再受到批评,致使图书编辑的生存状况日益恶化。因此,无论从对编辑人员的人性化管理方面,还是对图书出版的质量管理方面来看,对图书编辑的岗位职责进行调整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量应接不暇的知识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人做好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已经不易,要求做好全程,既不现实,也不必要。编辑工作是一项复杂劳动,可以分解为多个项目(或称为环节),设立相应的岗位,如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由具有不同特长的编辑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只要管理到位,则不仅缓解了编辑人员的工作压力,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图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缩短出版周期。
  
  二 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分开有利于发挥不同类型编辑的优势,提高图书质量
  
  策划选题和编辑加工书稿虽然都是编辑工作的组成部分,但其工作状态及其对从业者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却大不相同。一个好的选题策划人员必须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性格外向,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眼勤、腿勤、嘴勤,多看、多跑、多与人交流,能受得起冷遇、经得起挫折,而不至因此止步不前,有开拓新领域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对市场动向敏感、反应迅速。书稿加工编辑则要耐得住寂寞,坐得起冷板凳,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有不畏名家、认理不认人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熟悉专业知识和编辑技术规范以及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性格特征。
  作为出版社主要生产力之一的编辑,是由独立个体组成的团队,这个团队的每一份子可能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有的对市场比较了解,善于捕捉各种信息,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选题思路;有的善于社交,与人沟通的能力强,有可能循已有的选题思路从合适的作者那里组到比较满意的书稿;有的不善言辞,但严谨细致,驾驭文字的能力比较强,是编辑加工书稿的最佳人选……在一个出版单位中,具有这种专一特长的人很多,而融上述各种专长于一体的人才却比较少见。在一个现代化的出版单位内部,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完全可以把不同特质的人组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个体的特长和优势,实现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这两个相互接续而又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的无缝衔接。
  把编辑的工作进行分解,在出版实践中早已有之,且效果良好。例如:基于“让每个人做他最擅长的事”的理念,美国的图书编辑分为选书编辑、策划编辑、文稿编辑、文字编辑、编辑助理等,充分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发挥其最大优势,加上其完善的管理制度,使“每位员工的权责利非常清晰”,因而尽管分工如此细致,却没有因为环节多而产生内耗,工作效率大大高于国内出版企业。国内不少出版社已经开始尝试这一做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 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分开导致责任主体多元化,对出版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任何事物均有两面性,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分开既有有利之处,也有一些需要在实践中逐渐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其一,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分开增加了管理成本。过去,责任编辑对一本书负责到底,责任主体单一,管理者提出岗位要求后,甚至可以不问过程,只管最终结果,其间无论出现什么问题,只问责任编辑一人。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分开后,同一本书的责任主体多元化,必然产生职责、权限和利益的多元化,增加了岗位职责的科学划分、劳动报酬的合理分配等人员管理工作的量和难度。尤其在出版周期比较短的情况下,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可能产生矛盾:一个强调时间,一个强调质量;一个重视出版时机和销量,一个更重视编校质量。这些矛盾均因考核指标不同所致:前者考核的是利润指标,后者则是编校质量。在分配制度上,策划编辑的奖酬一般是与单书利润挂钩,文字编辑则按编辑加工的字数取酬,导致的不良后果之一是前者对书稿的精细加工不太重视,后者则对选题的市场前景不太关注。因此,管理者要协调选题策划人员和文字编辑之间的关系,平衡其责权利,通过公平、公正、合理的奖罚措施实现图书生产流程的顺畅对接。如果责任不清,赏罚不明,将会影响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二,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分开,有可能导致边缘环节主体虚化。一般情况下,初审工作应由策划编辑承担,如果初审认为书稿质量没有达到策划意图,即应退给作者修改。三审认为符合出版要求的书稿才能进入文字编辑手中,开始编辑加工。但在目前情况下,很多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对书稿的 审查比较粗放,一般做不到认真通读,拿到书稿后,往往大致翻阅一下即交给文字编辑,由文字编辑进行初审。限于出版周期,文字编辑审稿最常见的问题是将审稿与编辑加工合二为一,这样运作的实际结果是三审流于形式。有些图书甚至发排后,校对与复终审交叉进行。如此流程,图书的质量可想而知。
  其三,从长远看,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分开的机制不太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在目前情况下这一问题尚未显现。因为,现在的选题策划人员大多是从原有编辑队伍中分离出来的,有较深厚的专业素养和过硬的文字功底,有经验,有优势,熟悉书稿编辑加工及后续环节,组稿时与作者沟通顺畅,能策划质量较高的好稿子。一定时期之后,一些直接进入策划岗位的年轻编辑,尤其是缺乏书稿编辑加工经验的非专业人员,即使有较强的社交能力,也了解市场、懂得营销,却有可能在组稿时对作者提不出具体帮助和切实可行的建议,因而即便有好的创意,也未必能组到好稿子。《编辑人的世界》所描述的现象值得注意:“新一代的编辑轻视文字编辑工作和书籍制作上的细节,而出版业所有权日趋集中和竞争愈演愈烈,使得出版社面临了巨大的时间和金钱压力,不再重视书籍制作水准。结果就是我们眼前这一大堆制作松散、经不起时间考验、充斥着手民之误的书籍。”所以,新编辑要从文字编辑做起,积累一些经验之后再进入策划岗位。当然,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岗位轮换。
  其四,责任者的署名问题。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分开之前,图书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的责任者是一个人,即“责任编辑”,所以责任者署名方式就是“责任编辑×××”。二者分开之后,大部分情况下,责任编辑不是同一个人,责任者的署名方式变成了“策划编辑×××;文字编辑×××”。与此相应,相关的编辑出版专业教科书也好,行业内的其他文件也好,对责任编辑概念的界定也需要作相应调整。过去关于责任编辑“一般是选题的设计者和申报者,也可以说是选题的执行导演,在选题的实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选题得到批复的前提下,责任编辑的责任,是对选题的质量负责,对整个选题的物化和成形过程负责;责任编辑的具体工作,是通过对书稿的编辑加工,使书稿的质量达到出版要求”的说法,可能要进行修改。曾经遇到过这种问题:策划编辑组好稿子,交给文字编辑;文字编辑完成了初审、编辑加工等后续工作,作为责任编辑署名。成书后质检合格,策划和文编分别得到各自的劳动报酬,均无异议。后来图书获了奖,文字编辑作为责任编辑拿到了荣誉证书,晋升时可以作为条件之一。策划编辑认为,如果选题不好,这本书不可能获奖。可是策划的好选题,获了奖,却没有策划编辑的份,晋升职称时没有依据。另外,随着图书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剧,无论是出版社还是图书策划者,都把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作为重要目标,责任编辑和策划编辑的报酬都是在单本核算的基础上测算的,单纯文字编辑的生存空间必然受到程度不同的挤压,新的职责范围和奖惩标准恐怕也要做相应的改变。诸如此类,都有待于调整和完善。
  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分开是出版实践发展的现实需求,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和各项管理制度的不断修订与完善,这一模式必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与作用。当然,除了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之外,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全行业营造一种和谐局面,使大家克服浮躁心态,能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做几本有价值的好书,才是最根本的,也是广大编辑和读者所期待的。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读者的审美水平越来越高,对书籍的外观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应对这一发展,出版社在进行选题策划和书籍的出版策划时,要考虑以何种装帧形态将作品呈现给读者,采取什么样的装帧方式为书稿增光添彩,能在书架中夺人眼球,在图书市场上更有竞争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印后加工是决定书籍销售成败的关键之一。所以,也是出版单位与印刷企业都非常重视的问题。  装帧设计家的创作过程,讲究感性的萌生、悟性的
期刊
黄金时代孰更优?    黄金时代(the Golden Age),是指人一生中最辉煌的阶段,也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就美国图书出版业而言,当然也有它的“黄金时代”及其特征表现。那么,美国出版业的黄金时代是在什么时候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最伟大的编辑之一罗伯特·戈特利布曾指出:“我视之为‘黄金时代’的那个时期,却被另一些像艾尔弗雷德·克诺夫这样的老前辈视为‘平庸时代’,这是
期刊
2009年11月3日中午,迎泽公园旁边的一个咖啡厅里,不期然与《山西晚报》的谢燕女士相遇。原来我们共赴一个小聚会。该来的人还没来,闲着无事,便东拉西扯地聊了起来。谈家庭,谈工作,谈人生,很是惬意。  她说。她是一个平凡而幸福的女人  像许多无聊的谈话开头一样,我先问谢燕哪儿人;知道她是晋东南人,不知道是哪个县的。她说是长子县人,只是从小很少在故乡待过。父亲师范毕业,做过几年小学教员,后来从了政。从
期刊
设计一枚小小的刊徽,似乎是不被人们重视的雕虫小技,然而它却能使“方寸之地,意象万千”,给一本期刊带来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项优秀的刊徽设计往往具有超时空的、丰富的美学价值,犹如符号一样简练,信号一样明确,旗帜一样鲜明。刊徽设计作为现代视觉传达系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文学、美学等学科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在琳琅满目的高校学报中,我们经常看到:几乎每个刊徽
期刊
我国的大多数杂志创刊于改革开放初期,就像各级作协有自己的文学刊物一样,各级妇联也创办了自己的机关刊物,这就是今天大部分女性刊物的前身。妇联这种特殊机构的存在本身就昭示着女性的弱势地位,它像三八妇女节一样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提醒,是一个性别意味很强的标志性符号,这种意识也不可避免地带进了女性刊物的叙事想象。到2000年,全国妇联系统所办的女性杂志的发行数已高达1584万册,年总发行量2亿多册,占全国发行
期刊
有人把2009年形容为传统期刊的冬天。这一年金融危机的困扰,新媒体、新媒介的介入与挤压,新期刊的分众和切割,使传统期刊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且冷意拂面;但期刊人硬是以坚忍和毅力苦练内功,用激情与智慧开拓了新的商业模式,硬是在期刊史上添上了浓浓的一笔;让自己意外地收获了一个个惊喜,也给读者送去了冬日的温暖。为此,我们特邀部分期刊人记录了他们的2009,如果他们的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令期刊人在冬尽春来的日
期刊
一 国际期刊市场新近发展的三个主要特点    期刊是以中产阶级为基本对象的文化读物,虽然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便已初具雏形,但其真正大规模的爆发式成长是始于20世纪中叶。随着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主流人群,期刊在西方发达国家呈现空前的繁荣,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和思想观念的主流媒体,其影响力甚至超过电视和报纸。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期刊出版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集团化:依托品牌打造规模
期刊
1991年在一次回答记者采访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法教学,有人着重讲词的分类,罗列许多定义,讲句子成分,分析句子必得补齐各种成分。也有人特别注意虚词,让学生理解虚词的用法,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实际掌握虚词和有关的格式。我同意后一种教法。应当好好教虚词,汉语的虚词跟造句格式联系着,是格式的标志。光讲还不够,要多联系才能掌握。  强调虚词在汉语中“跟造句格式联系着”,道出了善用虚词者和不善用虚词者的区别。
期刊
2009年全球经济陷入危机之中,世界把目光投向了持续保持相对高速发展的中国内地。这一年,中国的报刊出版业诞生了多个“第一”,也产生了众多的变革。我国报刊出版业的变革,在不断促进产业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2009年变得与众不同。    一 世界媒体峰会召开。胡锦涛讲话引起广泛关注    10月8日至10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峰会由新华社、新闻集团、美联社、路透社、俄塔社、共同社、英国广播公
期刊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时代,出版业需要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强烈的市场意识和较强的策划能力的复合型编辑人才。编辑要发展,首先必须强化自身的学识,既要深化编辑业务知识,更要提升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知识并不是强求编辑要成为学者,但编辑应当具有学者化意识,在编辑的具体工作中,则体现为“作者化意识”。  这里的“作者化意识”,不同于通常所说的“编辑的作者意识”。编辑的作者意识,说的是编辑为作者服务的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