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对默读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阅读方式。笔者认为这是与《语文课程标准》相悖的。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默读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学生在读的时候不发出声音就是学会了默读,这其实是把握了默读的外在形式,而忽视了默读的真正内涵。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并“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如何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默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一个浅显的探讨。
一、激发学生默读的兴趣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如何让学生对默读产生兴趣,并“乐”之?可以采取故事激励法、竞赛法等调动学生默读的积极性,并产生强大的动力。
1、故事激励
近现代世界上有许多名人就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高手。爱迪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一次,在他研究打字机的一个部件时,和制造商约好某一天把各种打字机的样本都送来。在客人来的前一天晚上,爱迪生集中精力将有关这个部件的数全部看了一遍。第二天,他就对客人头头是道地讲起来。事后,他的助手把他那天晚上读过的书借来通读一遍,结果用了十一天才读完。教学时,可以向学生讲述这个故事。听了这个故事,学生内心必然产生强烈的震动,羡慕之余,一定也想拥有这样的本领。像这样的故事可以经常讲给学生听,使他们对默读始终保持兴趣。
2、开展竞赛
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竞赛这一方式激发学生的默读兴趣。例如在教学有关复述的课文时,教师先用投影打出一句话,并问同学们:“谁能不出声就能知道这句话写得是什么?”这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都纷纷地把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接着又投影一段话。随着难度的加大,学生的表现欲就越强。然后投影整篇课文,让学生练习复述。最后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不读出声来,就知道文章的意思,就是默读。它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我们应该学会它。它会对你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帮助。”这样,默读就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了感性认识,默读的兴趣逐步增强。
二、以生为本。还学生默读的时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默读,以培养他们的默读能力。有效的感知性默读是需要时间的。默读一大段、一篇课文,一般要三五分钟。若要边读边查,边读边思,边读边画,真正做到自悟自得,那就要若干个三五分钟。学生默读课文,是教学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课堂的讲解、问答、议论等,不过是一种走过场而已。
特级教师孙建锋上的《最大的麦穗》中的一个片段:
师:静静地读,和自己心里说悄悄话,也就是读一句,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或者突然想到了什么,在书上空白的地方写上你的瞬间顿悟,10分钟后我们交流。
生:(静静默读13分钟)
师:你有一种想法,我有一种想法,互相说说,两人最少有两种想法。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
学生各抒己见,交流的自己的想法,精彩纷呈。
在这里孙老师足足用了13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在这静静的默读过程中,整个课堂很安静,只有笔尖沙沙的声音。学生凝神深思,默默地读想着,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13分钟的默读,学生和老师共同酝酿出了一坛香浓的语言之蜜、精神之蜜!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需要书声琅琅,需要热烈讨论,更需要潜心的默读思考,需要教师“耐得住寂寞”,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静静地读,静静地想,静静地圈划批注,让学生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文本的信息。
三、把握阅读时机交给学生默读的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我注重科学与方法,循序渐进,采用了专项训练与随课文指导。在随课文指导中,我选择典型的教材,整合教学问题,对学生进行默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默读技巧。
1、直奔主题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课题质疑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我选择一些书中有直接答案的问题进行默读训练,引导学生直奔主题。例如在教学《雾凇》时,学生质疑“什么叫雾凇?”。我让学生快速默读,查找答案,很快许多学生举起了小手。我让速度最快的学生回答,她回答道:“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而成。”我肯定了她的回答,及时地表扬了她,并让她介绍经验。通过交流,学生发现,在默读中我们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掠过一些文字信息,直接查找问题的答案。
2、纵观全局
对于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总是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通过默读纵观全局。实践证明,学生静静地读书,边读边思,对课文的理解率明显高于朗读。例如我在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时,要求学生默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由于课文浅显易懂,学生通过默读都能了解到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为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3、瞻前顾后
要想真正读懂一个词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默读中学会瞻前顾后,把一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进行深入地感悟,从而产生出充满灵性的个性化理解。例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苏轼的内心世界,想一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学生在充分自读感悟后的回答令我欣喜,有的学生读懂心绪不宁是因为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有的学生读懂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和弟弟手足情深:更有学生读懂了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和弟弟见面的机会太少了,他太想弟弟了。通过瞻前顾后,学生对苏轼内心有了深入的感悟。
4、潜心会文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默读中,笔者采用了让学生默读感悟、自主探究的方法,在疑难处多默读,这样一遍有一遍的收获。疑难往往能迎刃而解。
例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学习李时珍的高贵品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李时珍高贵品质的句子:在你认为关键的词语下面画“.”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默默研读的局面,学生们神情专注,自主探究。学生在对课文读读画画之中不仅很好地领悟了文章的内涵,而且无形中学会了默读的方法。
5、在合作前默读
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成了浪花朵朵。学生在小组内的阅读交流,使阅读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是学生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还应该在小组合作学习前进行必要的默读。在默读中思考形成问题或见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彼此交流,才能凸显合作学习的效果。否则,合作学习将失去根基,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场,让合作流于形式。
四、课内外相结合,养成默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学生默读习惯的养成,也要经过不断的练习。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默读的方法,最主要的是多练。在学生基本掌握了默读的方法与技巧后,我就着手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进行默读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默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为了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我尽量不布置语文书面作业,以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每周我向学生推荐大量的适合中年级学生阅读的童话故事、历险游记、科普短篇等读物,要求学生在一周内读完,并完成读书笔记。
“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总之,教师在培养学生默读能力时,要遵循科学适度的原则,把握时机,找准方法,循序渐进,真正让学生掌握默读技能,提高默读能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2009.08
3、《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一、激发学生默读的兴趣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如何让学生对默读产生兴趣,并“乐”之?可以采取故事激励法、竞赛法等调动学生默读的积极性,并产生强大的动力。
1、故事激励
近现代世界上有许多名人就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高手。爱迪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一次,在他研究打字机的一个部件时,和制造商约好某一天把各种打字机的样本都送来。在客人来的前一天晚上,爱迪生集中精力将有关这个部件的数全部看了一遍。第二天,他就对客人头头是道地讲起来。事后,他的助手把他那天晚上读过的书借来通读一遍,结果用了十一天才读完。教学时,可以向学生讲述这个故事。听了这个故事,学生内心必然产生强烈的震动,羡慕之余,一定也想拥有这样的本领。像这样的故事可以经常讲给学生听,使他们对默读始终保持兴趣。
2、开展竞赛
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竞赛这一方式激发学生的默读兴趣。例如在教学有关复述的课文时,教师先用投影打出一句话,并问同学们:“谁能不出声就能知道这句话写得是什么?”这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都纷纷地把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接着又投影一段话。随着难度的加大,学生的表现欲就越强。然后投影整篇课文,让学生练习复述。最后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不读出声来,就知道文章的意思,就是默读。它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我们应该学会它。它会对你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帮助。”这样,默读就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了感性认识,默读的兴趣逐步增强。
二、以生为本。还学生默读的时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默读,以培养他们的默读能力。有效的感知性默读是需要时间的。默读一大段、一篇课文,一般要三五分钟。若要边读边查,边读边思,边读边画,真正做到自悟自得,那就要若干个三五分钟。学生默读课文,是教学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课堂的讲解、问答、议论等,不过是一种走过场而已。
特级教师孙建锋上的《最大的麦穗》中的一个片段:
师:静静地读,和自己心里说悄悄话,也就是读一句,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或者突然想到了什么,在书上空白的地方写上你的瞬间顿悟,10分钟后我们交流。
生:(静静默读13分钟)
师:你有一种想法,我有一种想法,互相说说,两人最少有两种想法。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
学生各抒己见,交流的自己的想法,精彩纷呈。
在这里孙老师足足用了13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在这静静的默读过程中,整个课堂很安静,只有笔尖沙沙的声音。学生凝神深思,默默地读想着,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13分钟的默读,学生和老师共同酝酿出了一坛香浓的语言之蜜、精神之蜜!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需要书声琅琅,需要热烈讨论,更需要潜心的默读思考,需要教师“耐得住寂寞”,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静静地读,静静地想,静静地圈划批注,让学生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文本的信息。
三、把握阅读时机交给学生默读的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我注重科学与方法,循序渐进,采用了专项训练与随课文指导。在随课文指导中,我选择典型的教材,整合教学问题,对学生进行默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默读技巧。
1、直奔主题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课题质疑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我选择一些书中有直接答案的问题进行默读训练,引导学生直奔主题。例如在教学《雾凇》时,学生质疑“什么叫雾凇?”。我让学生快速默读,查找答案,很快许多学生举起了小手。我让速度最快的学生回答,她回答道:“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而成。”我肯定了她的回答,及时地表扬了她,并让她介绍经验。通过交流,学生发现,在默读中我们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掠过一些文字信息,直接查找问题的答案。
2、纵观全局
对于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总是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通过默读纵观全局。实践证明,学生静静地读书,边读边思,对课文的理解率明显高于朗读。例如我在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时,要求学生默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由于课文浅显易懂,学生通过默读都能了解到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为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3、瞻前顾后
要想真正读懂一个词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默读中学会瞻前顾后,把一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进行深入地感悟,从而产生出充满灵性的个性化理解。例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苏轼的内心世界,想一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学生在充分自读感悟后的回答令我欣喜,有的学生读懂心绪不宁是因为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有的学生读懂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和弟弟手足情深:更有学生读懂了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和弟弟见面的机会太少了,他太想弟弟了。通过瞻前顾后,学生对苏轼内心有了深入的感悟。
4、潜心会文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默读中,笔者采用了让学生默读感悟、自主探究的方法,在疑难处多默读,这样一遍有一遍的收获。疑难往往能迎刃而解。
例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学习李时珍的高贵品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李时珍高贵品质的句子:在你认为关键的词语下面画“.”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默默研读的局面,学生们神情专注,自主探究。学生在对课文读读画画之中不仅很好地领悟了文章的内涵,而且无形中学会了默读的方法。
5、在合作前默读
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成了浪花朵朵。学生在小组内的阅读交流,使阅读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是学生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还应该在小组合作学习前进行必要的默读。在默读中思考形成问题或见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彼此交流,才能凸显合作学习的效果。否则,合作学习将失去根基,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场,让合作流于形式。
四、课内外相结合,养成默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学生默读习惯的养成,也要经过不断的练习。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默读的方法,最主要的是多练。在学生基本掌握了默读的方法与技巧后,我就着手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进行默读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默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为了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我尽量不布置语文书面作业,以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每周我向学生推荐大量的适合中年级学生阅读的童话故事、历险游记、科普短篇等读物,要求学生在一周内读完,并完成读书笔记。
“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总之,教师在培养学生默读能力时,要遵循科学适度的原则,把握时机,找准方法,循序渐进,真正让学生掌握默读技能,提高默读能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2009.08
3、《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