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未来教育做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当今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尤其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介入,适当的感官刺激,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使古诗文这古老的文化旋律,在学生心中激出现代的节奏,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带入意境
千古流畅的古诗文,用凝练的文字,描绘出特定的意境。闻一多先生曾把诗的意境美、建筑美、音韵美归纳为诗的三性,而意境美首当其冲。引导学生进入并准确理解、想象诗文的意境美,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使其受到美的熏陶,还可以帮助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对意境的感知十分重要。
《忆江南》这首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江南水乡花红水碧的明媚春光,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如何使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信息技术的介入,解决了这一难题。课堂上教师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已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春江花月夜》这首旋律优美的乐曲。学生随着乐曲诵读,抒情、柔美的曲调把学生感情融进江南水乡的美景之中,随之步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妙境界。
二、利用信息技术再现特定事物。释疑解惑
在古诗文中,许多事和物,风土人情,都是那个时代、地方特有的,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也不易讲清。教师就可以通教学软件将古老的内容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教师教学起来就容易多了。例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一句中的“蓑笠”,这种东西古代很常见,现在的学生却难以理解。在教学时我通过CAI播放古人披蓑笠的画面,让学生观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词的意思。同样,古诗《咏柳》中“万条垂下绿丝绦”中“丝绦”的解释,只需一幅画面,便可一目了然。再如《望洞庭》教学中,利用CAI课件,直接播放月夜的洞庭美景,让学生直接感知,体会“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句中作者想象的丰富和比喻的形象生动。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准确,更加精当。
三、利用信息技术点拨渲染。激起共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刘勰的这句话,对情感在创作时和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分析的可谓精辟,无论是因情动而辞发的诗人,还是披文以入情的读者,都需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情感似一根无形的纽带将千百年的历史拉回现实,把遥远的边塞风光、闲适的田园小景,皆置于读者面前,缩短了时空的界限,更缩短了读者与诗人之间心灵的距离。为小学生的情感易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我通过电教手段来点拨渲染,造就一种特有的氛围。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与友人惜别的场景,表达了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感情,诗中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我让学生看CAI:滔滔的江水滚滚向前,一片孤帆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边看边听《送别》之旋律,一种与朋友分别后依依之情,茫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此时,学会读这首诗,已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真情的流露。同样,《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可通过CAI,哗哗的流水声,美妙的音乐声及教师的讲解来点拨渲染,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利用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古诗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终生受用。而要记牢这些诗词,需反复咏诵、复习,不断巩固,避免遗忘。为此,我经常将一段时间内教学时用过的CAI课件集中、分类映示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记忆,背诵出有关诗文。有时,我还组织拍摄或选择一段DV,让学生根据图片,朗诵出一组诗文。
我将根据《燕子》一课拍摄的春雨景象的一段VCI,用在古诗文的辅读课上,让学生根据这段VCI联想、想象、回忆,背诵出十多首古诗来。“蒙蒙细雨”使学生想起“润物细无声”的诗句;镜头中刚出现的带黄绿眉眼的枝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句脱口而出;《江畔独步寻花》、《大林寺桃花》等古诗,学生背的摇头晃脑;此外,还带出了《春日》、《早春》、《春晓》、《春游湖》等一连串关于春天的诗篇。这样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规类复习,融会贯通,可以收到系统积累的好效果。总之,在小学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视野,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推进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2 闻一多《诗论》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带入意境
千古流畅的古诗文,用凝练的文字,描绘出特定的意境。闻一多先生曾把诗的意境美、建筑美、音韵美归纳为诗的三性,而意境美首当其冲。引导学生进入并准确理解、想象诗文的意境美,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使其受到美的熏陶,还可以帮助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对意境的感知十分重要。
《忆江南》这首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江南水乡花红水碧的明媚春光,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如何使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信息技术的介入,解决了这一难题。课堂上教师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已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春江花月夜》这首旋律优美的乐曲。学生随着乐曲诵读,抒情、柔美的曲调把学生感情融进江南水乡的美景之中,随之步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妙境界。
二、利用信息技术再现特定事物。释疑解惑
在古诗文中,许多事和物,风土人情,都是那个时代、地方特有的,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也不易讲清。教师就可以通教学软件将古老的内容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教师教学起来就容易多了。例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一句中的“蓑笠”,这种东西古代很常见,现在的学生却难以理解。在教学时我通过CAI播放古人披蓑笠的画面,让学生观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词的意思。同样,古诗《咏柳》中“万条垂下绿丝绦”中“丝绦”的解释,只需一幅画面,便可一目了然。再如《望洞庭》教学中,利用CAI课件,直接播放月夜的洞庭美景,让学生直接感知,体会“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句中作者想象的丰富和比喻的形象生动。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准确,更加精当。
三、利用信息技术点拨渲染。激起共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刘勰的这句话,对情感在创作时和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分析的可谓精辟,无论是因情动而辞发的诗人,还是披文以入情的读者,都需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情感似一根无形的纽带将千百年的历史拉回现实,把遥远的边塞风光、闲适的田园小景,皆置于读者面前,缩短了时空的界限,更缩短了读者与诗人之间心灵的距离。为小学生的情感易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我通过电教手段来点拨渲染,造就一种特有的氛围。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与友人惜别的场景,表达了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感情,诗中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我让学生看CAI:滔滔的江水滚滚向前,一片孤帆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边看边听《送别》之旋律,一种与朋友分别后依依之情,茫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此时,学会读这首诗,已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真情的流露。同样,《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可通过CAI,哗哗的流水声,美妙的音乐声及教师的讲解来点拨渲染,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利用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古诗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终生受用。而要记牢这些诗词,需反复咏诵、复习,不断巩固,避免遗忘。为此,我经常将一段时间内教学时用过的CAI课件集中、分类映示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记忆,背诵出有关诗文。有时,我还组织拍摄或选择一段DV,让学生根据图片,朗诵出一组诗文。
我将根据《燕子》一课拍摄的春雨景象的一段VCI,用在古诗文的辅读课上,让学生根据这段VCI联想、想象、回忆,背诵出十多首古诗来。“蒙蒙细雨”使学生想起“润物细无声”的诗句;镜头中刚出现的带黄绿眉眼的枝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句脱口而出;《江畔独步寻花》、《大林寺桃花》等古诗,学生背的摇头晃脑;此外,还带出了《春日》、《早春》、《春晓》、《春游湖》等一连串关于春天的诗篇。这样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规类复习,融会贯通,可以收到系统积累的好效果。总之,在小学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视野,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推进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2 闻一多《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