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的尝试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wei1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情感都必须诉诸语言,正如国画创作中无画处带给欣赏者的深远意境。接受美学认为“创造的基础便是作品的空白”,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思考,往往会对作品获得更深的理解、把握。引进“空白”入语文课堂,任由学生的思维放飞,任由学生的心绪感受,这正是主动探究的开始。
  一、课前留白,投石问路
  1自由预习,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不提任何要求,哪怕只是一次浏览,只要有所感知。长此以往,学生在习惯养成的基础上,预习质量有所提高,在预习这张白纸上便会留下疑问,探究从此开始。
  2自我阅读,确立目标。
  学习新课前,教师只需提示学生阅读单元说明,加快学习相关文体的方法,便可留下空白,让学生自行将二者联系思考确立目标。
  二、教学空白,激情点击
  1内容空白,入情入境。
  教材中的名家名篇,“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俯拾即是,《老王》中的“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对话中的省略号无不耐人寻味。抓住此类内容上的空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往往全文皆可突破。例如《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没有大段的抒情、描写,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教学至此,即可做短暂的静场处理,创设情境,巧妙设问,让学生从韩麦尔先生无言的手势中,感受人物此刻难以言状的复杂心绪,这里有对入侵者的愤慨,有对祖国的觉悟,有亡国之痛,更有无力救国的无奈,而这所有的情感均定格于挥手的一瞬,此刻的空白,引领学生深思咀嚼,便可尽品于心。
  2知识空白,追寻完善。
  课堂上,有意识的留下某些知识,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有利于学生迫不及待地寻找、发现,通过运动探究获得知识。例如研读法布尔《绿色蝈蝈》,在,了解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昆虫,比较了文章与《辞海》的介绍异同之后,学生对这种小品文颇为赞叹,没有机械呆板的介绍,代之以饶有兴趣的真实令学生向往不已。法布尔为什么能把绿色蝈蝈如此鲜活的呈现于我们眼前,教师不必抛出问题,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去文中寻找蛛丝马迹了。再如,文言文实词的教学,也可采用此法,教师不必一一详解,点明一、二处,便可留空白给学生,联系上下语境,揣摩品味,自明其义。带有共性的知识,教师皆可只分析一种,其余有意留给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总结,学生在自补、迁移、完形中既构建、完善了知识,又培养了探究能力。
  3时空空白,耐人寻味。
  语文课堂教学也应有动有静、,有张有弛,富于节奏感。就时间而言,须给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在课堂上展现,充分发挥主体地位。
  黑板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空间,在这块土地上,适当留些空地,不妨让学生参与设计,特别是课堂总结时,引导学生根据本节所获设计板书,你会发现,学生的身上蕴藏着无限能量。某些文章的板书,完全可以留给学生全程空白,带给了学生无限的思考……
  三、课尾空白,余味无穷
  课尾五分钟,作为拓展延伸的平台,是学生提升、交流的空间。根据课文,可灵活安排,既可阅读拓展材料、交流阅读感悟,也可仿写精彩语句、写作同题片断,如何其芳的《秋天》,在交流搜集的诗歌后,鼓励学生尝试用诗的形式写写自己的秋天,一节即可,可谓亮点频现。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收获的驿站,学习的开始,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好课尾空白,也是对民课后观察、积累的引领,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语文课堂上不应仅有学生发问讨论的声音,还应有学生思想的声音。空白,就是学生思维纵横驰骋的时空,就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时空。试想,当学生可以自由畅游时,一切皆有可能,精彩随时萌发,语文能力在潜滋暗长,教师则在期待中收获着……
其他文献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里自主学习源自于计算机及网络教学的流行,其概念内涵更接近“自我指导的通过计算机等辅助工具的自学”。 语文作为母语也是和其他科目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推进运用网络的自主学习确实是更加必要的。我们认为网络媒介素养是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必备素质。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网络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拥有的能力。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方针的
期刊
一、强化学科地位,树立自信  首先帮助学生分析语文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比例,像我们这样的一般高中语文平均分在102分上下,而有些学生高考总成绩也就是300多分,这样看来仅语文一科就能达到100多分,这可是“三分天下”呀。  然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树立信心。高中语文的知识点能力点似乎很多很复杂,其实概括起来不外乎阅读、写作、语言基础知识运用等几大板块,而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并非无规律可循,无方法可
期刊
我在二十余年的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体现“共性与个性”这一哲学思想的重要性。它能更有效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语言新知,解决和回答一些阅读问题,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  以下是我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借助这一方法的点滴体会,今展示在此与同行们探讨。  一、用“共性与个性”的哲学思想来更扎实地了解一些语言新知,解决和回答一些阅读问题1生字教学中怎样区分形近字?  “六书
期刊
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总是有叫苦连天、遇难就躲的思想。因为不知道写什么主题,什么是立意新颖。他们有思想但是表达不明确。因为不知道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用什么表达方式;他们有材料但不会选择,因为变换角度,标新内容过于头痛。怎么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不爱学到自己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的见闻,感触生活的滋味呢?我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效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的作文教学第一理念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同样的景
期刊
作文是心灵世界的展现,近三年来,我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将人文教育有机融入到作文训练中,让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真切地体味丰富的现实,尽情感受人间冷暖,努力关注异彩纷呈的大干世界,写真事中,抒真情,说真话,从而激励创作意识,激发学生被称作兴趣,为今后农村经济建设成为上级学校输送大批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重点做好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落实阶段作文训练目标,由浅入深阶
期刊
一、作文训练  1从教材中的课文延伸作文训练。其实关于写作,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方法,我的做法就是多写,多练。平均两天一篇作文,定时指导,批改、讲评。同时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从教材的课文中延伸作文训练。  从2010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的命题作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文的出题指向。去年的中考试卷命题作文是《端午的味道》,我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有一篇文章是《端午的鸭蛋》,看来,教材中选取的很多篇目都
期刊
1注重制度建设,使德育工作规范发展  学校强化了德育常规管理,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了班主任管理考核制度、检查制度、表彰制度、例会制度、信息交流制度等,形成了德育管理的整体效应,保证了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2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课程育人”  一是教务处负责督促落实《高中思想政治》和其他学科的德育任务。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管理,配齐配强专任教师,严格执行课时
期刊
抓好朗读教学,为说话训练打下坚实基础。  诵读训练是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朗读训练的首要的一条就是用普通话朗读,要求学生发音吐字要准确清晰,克服方言中的平翘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的习惯,读准普通话。其次,要求学生把握好朗读节奏,能控制语速的缓急,选择适当的停顿。再次,要求学生要掌握语气、语调,能够读准句子的轻重,有感情的朗读。要做到以上几点,实非易事,必须进行
期刊
“点拨”通常的意思就是“指点”,即“指出来使人知道,点明”。它带有“点拨者”高高在上的不平等意味。而我这里所谓的“点拨”则是现代教育观念下的一种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点拨”包括“点”和“拨”两个基本环节。  所谓“点”,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并提出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今教童子,必先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而
期刊
每个人都热爱美、喜欢美,并在不断地追求实践中获取审美体验。散文是最诗意化的文学体裁,散文创作则是学生追求美,获取美的体验的创作性思维过程。  为了完成高中语文必修2的教材中“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一教学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四个教学步骤,即“四美教学过程”。  第一,走进名篇,诵读佳作,感受美的魅力。  现代散文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美文中的美文,佳作中的佳作。为了完成单元写作教学内容,我在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