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外戏剧发展史上复仇是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很多作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我国元代剧作家纪君祥的悲剧《赵氏孤儿》和英国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分别为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的优秀代表,这两部悲剧有着相似的主题—复仇。二剧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人文景观中,异多于同,其可比性主要体现在“复仇”这一基点上。本文试图对这两部作品的异进行比较研究,考察二者之间的不同。
【关键词】戏剧 悲剧 复仇 比较
复仇文学是人类几乎各民族都盛行过的历史和文化现象,是文学宝库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形式各异的复仇叙事文学中,《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哈姆雷特》讲述的是,丹麦国王新死,在国外求学的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参加的却是母后与叔父克劳迪斯的婚礼。先王的鬼魂在夜间出现告诉哈姆雷特是克劳迪斯阴谋杀害了他,哈姆雷特立志为父复仇。哈姆雷特开始装疯,经过正义与邪恶几番较量和斗争,最终克劳迪斯的罪恶被昭然示众,他杀死了恶人,但也与敌人同归于尽。《赵氏孤儿》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身为驸马,竟杀灭赵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救出。20年后,孤儿长成,程婴绘图告之国仇家恨,赵氏孤儿终报前仇。
《哈姆雷特》创作于1601年,时值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后期。《赵氏孤儿》作于公元13世纪后半叶,此时中国封建社会正处于下降期。二剧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人文景观中,在相似的主题背后,两部作品有着诸多不同。
一、复仇结局差异
《哈》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不管人物生前是好是恶,都遭到了毁灭。它继承了古希腊悲剧传统,采用一悲到底的形式,让戏剧在主人公死亡的悲惨气氛中结束。而与中国其他大部分古典悲剧一样,《赵》的结局却颇有点大团圆的味道。程婴牺牲自己的孩子保住了孤儿,赵氏孤儿长大,复仇时机成熟,程婴便将20年前的事情告之。赵氏孤儿义愤填膺,立即着手为全家报仇。终于,奸臣屠岸贾被处决,赵家恢复了爵位,程婴得到了奖赏,以前为救赵家牺牲的义士们也得到了封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主人公历经磨难最后苦尽甘来。
二、人物形象刻画差异
《哈》主要是通过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来展示主人公的性格。而《赵》主要从道德角度来展示主角单一的完美性格。
哈姆雷特为父报仇而与叔父的冲突构成了《哈》主要矛盾,其性格的复杂多样,加上外部因素构成了惊天动地的大悲剧。作为一个“圆形人物”,哈姆雷特内心时时处在一种矛盾、冲突、激化的状态中。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和国家危机时,他毅然承担起为父报仇和重整乾坤的重任,这是他坚强的一面。但他性格中存在着悲剧性的弱点和缺陷,软弱、犹豫及内心灵魂不断自我对抗,给他带来巨大的痛苦。他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要完成重整乾坤的神圣使命,他又深感自己无法胜任;而要同恶势力妥协,他又深恶痛绝。最后,哈姆雷特在临死前奋力刺死了奸王,但他改变现实的宏伟理想却没能实现。
《赵》中悲剧主角的形象则要单纯得多,人物性格比较单一,剧中人物清晰地分作忠奸两类。程婴、赵氏孤儿是忠贞正义的一方代表,屠岸贾则是奸诈邪恶的代表。主人公程婴的性格从始至终都单纯鲜明,正义、善良、勇敢、坚强,具有自我牺牲精神,是在道德上至善至美的完人。他克服了种种惨绝人寰的折磨, 最后辅助赵氏孤儿完成了复仇。另一方面,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有着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复仇主体赵氏孤儿知晓自己的身世和血海深仇时,所想的最佳复仇方式就是尽早地杀死仇人,其复仇行动也是快速的、坚决的。
三、思想主题差异
从《赵》与《哈》不同的戏剧冲突,我们不难看出二剧在思想主题上的差异。《哈》是一曲人文主义者的赞歌,表现的是人文反思的主题。通过正邪斗争和悲剧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将怀疑意识贯穿全剧始终,凸现的是一种反思精神,其批判的不仅是社会及人类的奸诈邪恶,更有一种对人的存在本体的批判,主题思想上更富于哲理意味,表现了作者对人文主义思潮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赵》通过忠奸斗争展开戏剧冲突,批判了奸诈邪恶,赞扬了忠孝节义,强调了封建社会之义与孝这一精神内涵,表现的是道德伦理主题。
四、文化价值差异
虽然《赵》与《哈》同为悲剧,但复仇主体在复仇行为表现和心理变化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西方文学中的复仇叙事追求一种至善论的伦理倾向,而中国文学则呈示出孝善论的本色,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西方文化习俗、文学传统等多方面的差异所导致。西方写复仇,注重个体性格成熟的过程、人格的完善;中国写复仇,更多的是关注复仇事件本身的发展,偏好于伦理目标实现的社会效果,少了必要的心灵冲突描写。
西方以人的幸福为善的本质,在复仇叙事文学中,凡能增进人幸福的行为如爱情、婚姻、复仇等均可称之为善。然而,文艺复兴带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强调对人世生活和价值的关注,平等、正义等观念普遍被接受,复仇文学的褒贬性倾向呈现出一种动态性的变化,更多地体现出对复仇的方式、手段及目的的思考,显示着文明演变的轨迹。《哈》无论对传统思想还是现实秩序都持一种怀疑、反思和批判的态度,并伴随其怀疑和反思而逐步加深。哈姆雷特曾对社会、人生间有美好的理想,但父王之死、叔父即位、母后改嫁使他觉得“人世间醉生梦死的一套是多么无聊、乏味,无一是处!”而当他得知父王的死因后,不得不以装疯来掩饰内心的痛苦,同时又对新王派来的刺探者应对不暇时,他内心的痛苦、愤懑元以复加。经过深刻的反思,哈姆雷特终于认识到了人生的荒诞与无意义,彻底批判和否定了现世的一切,为最后的复仇行动做好了“准备”。
而在中国古代,以孝悌为本的儒家思想对血亲复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经世代传递,鼓励、重视复仇的儒家思想逐渐形成了以能否完成血亲复仇来判断其道德品质的标准,这种价值取向在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中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复仇本身往往超越了个人恩怨上升到正义与邪恶、忠良与奸佞之间的斗争。《赵》对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现存的体制、制度、秩序基本上持认同的态度。从思想层面看,程婴等人舍生取义的行为,凸现了忠、孝、节、义的价值取向,达成了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认同,支撑这种认同主要有如下几种思想观念:一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韩厥指责屠岸贾的不仁“却不道远在儿孙近在身”;公孙杵臼数说屠岸贾“只贪着目前受用,全不省爬的高来可也跌的来肿”;戏剧的最终也是屠岸贾及其满门良贱尽遭屠戮,程婴、赵武等人各受褒奖,名列卿相。二是血亲家族观念起了压倒一切的重要作用,面对灭族之仇,无论仇人与自己有怎样的关系,都要一刀割舍。
结语
综上所述,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和元代剧作家纪君祥的悲剧《赵氏孤儿》反映了中西方同一样的复仇不一样的悲剧故事。虽然他们在复仇的动因、过程都有相同之处,但这两部悲剧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复仇结局、思想主题和他们体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价值方面又有鲜明的差异。由于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人文景观之中,这些差异的产生也是必然的。通过二剧的比较,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中西方对复仇这一古老的文学母题迥异的处理方式,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亦可见一斑。这两种不同观念所创造的艺术美各有千秋,互为补充,都有不可取代的艺术魅力,其中还有很多的内涵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黄敏. 复仇之道——中西复仇文学的差异及其价值分析. 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
[2]李亦辉,李秀萍. 《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 (1 ).
[3]王立. 中国古代文学复仇主题[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吴丽芳.复仇悲剧《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之比较研究.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 (2).
[5]徐雯.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的复仇比较. 武汉: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10).
[6]扬经建,彭在欲. 复仇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外图文学评论,2003(4).
【关键词】戏剧 悲剧 复仇 比较
复仇文学是人类几乎各民族都盛行过的历史和文化现象,是文学宝库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形式各异的复仇叙事文学中,《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哈姆雷特》讲述的是,丹麦国王新死,在国外求学的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参加的却是母后与叔父克劳迪斯的婚礼。先王的鬼魂在夜间出现告诉哈姆雷特是克劳迪斯阴谋杀害了他,哈姆雷特立志为父复仇。哈姆雷特开始装疯,经过正义与邪恶几番较量和斗争,最终克劳迪斯的罪恶被昭然示众,他杀死了恶人,但也与敌人同归于尽。《赵氏孤儿》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身为驸马,竟杀灭赵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救出。20年后,孤儿长成,程婴绘图告之国仇家恨,赵氏孤儿终报前仇。
《哈姆雷特》创作于1601年,时值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后期。《赵氏孤儿》作于公元13世纪后半叶,此时中国封建社会正处于下降期。二剧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人文景观中,在相似的主题背后,两部作品有着诸多不同。
一、复仇结局差异
《哈》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不管人物生前是好是恶,都遭到了毁灭。它继承了古希腊悲剧传统,采用一悲到底的形式,让戏剧在主人公死亡的悲惨气氛中结束。而与中国其他大部分古典悲剧一样,《赵》的结局却颇有点大团圆的味道。程婴牺牲自己的孩子保住了孤儿,赵氏孤儿长大,复仇时机成熟,程婴便将20年前的事情告之。赵氏孤儿义愤填膺,立即着手为全家报仇。终于,奸臣屠岸贾被处决,赵家恢复了爵位,程婴得到了奖赏,以前为救赵家牺牲的义士们也得到了封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主人公历经磨难最后苦尽甘来。
二、人物形象刻画差异
《哈》主要是通过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来展示主人公的性格。而《赵》主要从道德角度来展示主角单一的完美性格。
哈姆雷特为父报仇而与叔父的冲突构成了《哈》主要矛盾,其性格的复杂多样,加上外部因素构成了惊天动地的大悲剧。作为一个“圆形人物”,哈姆雷特内心时时处在一种矛盾、冲突、激化的状态中。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和国家危机时,他毅然承担起为父报仇和重整乾坤的重任,这是他坚强的一面。但他性格中存在着悲剧性的弱点和缺陷,软弱、犹豫及内心灵魂不断自我对抗,给他带来巨大的痛苦。他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要完成重整乾坤的神圣使命,他又深感自己无法胜任;而要同恶势力妥协,他又深恶痛绝。最后,哈姆雷特在临死前奋力刺死了奸王,但他改变现实的宏伟理想却没能实现。
《赵》中悲剧主角的形象则要单纯得多,人物性格比较单一,剧中人物清晰地分作忠奸两类。程婴、赵氏孤儿是忠贞正义的一方代表,屠岸贾则是奸诈邪恶的代表。主人公程婴的性格从始至终都单纯鲜明,正义、善良、勇敢、坚强,具有自我牺牲精神,是在道德上至善至美的完人。他克服了种种惨绝人寰的折磨, 最后辅助赵氏孤儿完成了复仇。另一方面,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有着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复仇主体赵氏孤儿知晓自己的身世和血海深仇时,所想的最佳复仇方式就是尽早地杀死仇人,其复仇行动也是快速的、坚决的。
三、思想主题差异
从《赵》与《哈》不同的戏剧冲突,我们不难看出二剧在思想主题上的差异。《哈》是一曲人文主义者的赞歌,表现的是人文反思的主题。通过正邪斗争和悲剧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将怀疑意识贯穿全剧始终,凸现的是一种反思精神,其批判的不仅是社会及人类的奸诈邪恶,更有一种对人的存在本体的批判,主题思想上更富于哲理意味,表现了作者对人文主义思潮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赵》通过忠奸斗争展开戏剧冲突,批判了奸诈邪恶,赞扬了忠孝节义,强调了封建社会之义与孝这一精神内涵,表现的是道德伦理主题。
四、文化价值差异
虽然《赵》与《哈》同为悲剧,但复仇主体在复仇行为表现和心理变化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西方文学中的复仇叙事追求一种至善论的伦理倾向,而中国文学则呈示出孝善论的本色,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西方文化习俗、文学传统等多方面的差异所导致。西方写复仇,注重个体性格成熟的过程、人格的完善;中国写复仇,更多的是关注复仇事件本身的发展,偏好于伦理目标实现的社会效果,少了必要的心灵冲突描写。
西方以人的幸福为善的本质,在复仇叙事文学中,凡能增进人幸福的行为如爱情、婚姻、复仇等均可称之为善。然而,文艺复兴带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强调对人世生活和价值的关注,平等、正义等观念普遍被接受,复仇文学的褒贬性倾向呈现出一种动态性的变化,更多地体现出对复仇的方式、手段及目的的思考,显示着文明演变的轨迹。《哈》无论对传统思想还是现实秩序都持一种怀疑、反思和批判的态度,并伴随其怀疑和反思而逐步加深。哈姆雷特曾对社会、人生间有美好的理想,但父王之死、叔父即位、母后改嫁使他觉得“人世间醉生梦死的一套是多么无聊、乏味,无一是处!”而当他得知父王的死因后,不得不以装疯来掩饰内心的痛苦,同时又对新王派来的刺探者应对不暇时,他内心的痛苦、愤懑元以复加。经过深刻的反思,哈姆雷特终于认识到了人生的荒诞与无意义,彻底批判和否定了现世的一切,为最后的复仇行动做好了“准备”。
而在中国古代,以孝悌为本的儒家思想对血亲复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经世代传递,鼓励、重视复仇的儒家思想逐渐形成了以能否完成血亲复仇来判断其道德品质的标准,这种价值取向在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中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复仇本身往往超越了个人恩怨上升到正义与邪恶、忠良与奸佞之间的斗争。《赵》对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现存的体制、制度、秩序基本上持认同的态度。从思想层面看,程婴等人舍生取义的行为,凸现了忠、孝、节、义的价值取向,达成了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认同,支撑这种认同主要有如下几种思想观念:一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韩厥指责屠岸贾的不仁“却不道远在儿孙近在身”;公孙杵臼数说屠岸贾“只贪着目前受用,全不省爬的高来可也跌的来肿”;戏剧的最终也是屠岸贾及其满门良贱尽遭屠戮,程婴、赵武等人各受褒奖,名列卿相。二是血亲家族观念起了压倒一切的重要作用,面对灭族之仇,无论仇人与自己有怎样的关系,都要一刀割舍。
结语
综上所述,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和元代剧作家纪君祥的悲剧《赵氏孤儿》反映了中西方同一样的复仇不一样的悲剧故事。虽然他们在复仇的动因、过程都有相同之处,但这两部悲剧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复仇结局、思想主题和他们体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价值方面又有鲜明的差异。由于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人文景观之中,这些差异的产生也是必然的。通过二剧的比较,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中西方对复仇这一古老的文学母题迥异的处理方式,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亦可见一斑。这两种不同观念所创造的艺术美各有千秋,互为补充,都有不可取代的艺术魅力,其中还有很多的内涵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黄敏. 复仇之道——中西复仇文学的差异及其价值分析. 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
[2]李亦辉,李秀萍. 《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 (1 ).
[3]王立. 中国古代文学复仇主题[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吴丽芳.复仇悲剧《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之比较研究.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 (2).
[5]徐雯.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的复仇比较. 武汉: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10).
[6]扬经建,彭在欲. 复仇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外图文学评论,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