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合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教师经常被形容为一个孤独的群体,虽然教师有许多同事,却没有可以进行工作上切磋的伙伴.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保密心理.有些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成绩(学生的考试分数)能比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高一些,除常常给学生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负担外,还要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用一些能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这些“方法和手段”是他们“致胜”的法宝,当然不愿与他人交流、分享、合作.
2.守“缺”心理.在学校中很少有教师讨论和思考“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也很少有教师承认自己的教学有问题.相反有许多教师惧怕暴露自己的困难、问题和麻烦,因为如果暴露自己的问题,承认自己的错误,就可能被其他教师视为无能;而来自于其他教师的隔绝又使得教师只能独自经历挫折和困惑,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这种感觉又进一步使有些教师宁愿不进步、不提高,也要保守自己的缺点,避免他人窥探.
3.自大心理.传统的课程教学使许多教师认为,只要自己认真备好课就一定能上好课.“文人相轻”也就反应了教师群体中相互轻视,过于自信、自大的不良心理.
我就是在这种个人主义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有问题不敢也不好意思问同事,只能自己摸索,实在不能解决就放在一边;如果有自己的独特想法也只是在自己心里沾沾自喜却是绝不敢在其他同事面前显露的.所以也就出现了许多像我这种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专业水平停滞不前的“老教师”.
正是因为在教师之间,绝少有真正的、真诚的合作,所以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的发展都受到严重的阻碍.
二、教师合作可以促进专业化发展
所谓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的提升.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也不仅仅是技能的纯熟,而是包括一切与教学活动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情意特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打破隔阂、敞开心扉进行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为合作能为教师提供情感道德的关怀,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提高教学效能,减轻教师负担,增加教师对外部变革的适应能力,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增加学习的机会,从而保证教师专业化的持续发展.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形成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专业生活方式.希望教师能够主动寻求与同事、学生及其家长、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的合作.同时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这就使得教师之间的合作成为必需.因为任何教师都不可能具备所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学者哈格瑞沃斯将教师文化分为四种:个人主义文化、分化的文化、合作的文化、硬造的文化.我所谈到的合作应该是“合作的文化”,而非“硬造的文化”.在我们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确存在所谓“硬造的文化”,比如按学校领导的规定每周进行的集体备课、公开课的上课与评课、教学经验总结等,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而参加,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而进行简单的记录,甚至是互相抄写.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就不存在真正的合作.
合作的基本要义是人们在寻求目标时互相切磋、互相协调和共同分享与决策,它要求合作的每个人都要贡献力量,彼此在合作互助中共同成长.结合我们的教学工作实际,基于竞争的合作更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即竞争 合作=双赢.具体措施是:首先学校要制订“集体考评”政策和形成有利于合作的校园文化:同荣共辱、同奖同罚和正面引导宣传.其次要引导每个教师放弃自我封闭的心态和对外来支持的抵触,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心得;明确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他人合作可以更好地解决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另外,教师之间还要在生活中相互关心,从而使教师之间关系融洽,才能使合作更顺利地进行.
三、教师之间合作的内容及方式
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渗透在我们教学工作的所有环节.从内容看,可以是学科教学的合作,可以是学生教育、管理的合作,也可以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合作;从教学看,可以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到教学评价的全程合作;从教师合作群体看,可以是同一学科教师的合作,可以是相邻学科的合作,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从时空看,可以是在教学时间内校内教师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教学时间外校内、校外教师之间的合作.
值得我们欣喜的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师之间的合作提供更快捷、更广泛的方式,使教师之间的合作有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可能;使教师由“孤军奋战者”变为合作者成为可能:不同地域的教师可以合作,共同设计课程、开发教学软件、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在教育研究中,教师可以合作研究、交流;甚至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可以达到合作共享.
教师经常被形容为一个孤独的群体,虽然教师有许多同事,却没有可以进行工作上切磋的伙伴.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保密心理.有些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成绩(学生的考试分数)能比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高一些,除常常给学生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负担外,还要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用一些能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这些“方法和手段”是他们“致胜”的法宝,当然不愿与他人交流、分享、合作.
2.守“缺”心理.在学校中很少有教师讨论和思考“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也很少有教师承认自己的教学有问题.相反有许多教师惧怕暴露自己的困难、问题和麻烦,因为如果暴露自己的问题,承认自己的错误,就可能被其他教师视为无能;而来自于其他教师的隔绝又使得教师只能独自经历挫折和困惑,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这种感觉又进一步使有些教师宁愿不进步、不提高,也要保守自己的缺点,避免他人窥探.
3.自大心理.传统的课程教学使许多教师认为,只要自己认真备好课就一定能上好课.“文人相轻”也就反应了教师群体中相互轻视,过于自信、自大的不良心理.
我就是在这种个人主义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有问题不敢也不好意思问同事,只能自己摸索,实在不能解决就放在一边;如果有自己的独特想法也只是在自己心里沾沾自喜却是绝不敢在其他同事面前显露的.所以也就出现了许多像我这种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专业水平停滞不前的“老教师”.
正是因为在教师之间,绝少有真正的、真诚的合作,所以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的发展都受到严重的阻碍.
二、教师合作可以促进专业化发展
所谓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的提升.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也不仅仅是技能的纯熟,而是包括一切与教学活动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情意特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打破隔阂、敞开心扉进行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为合作能为教师提供情感道德的关怀,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提高教学效能,减轻教师负担,增加教师对外部变革的适应能力,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增加学习的机会,从而保证教师专业化的持续发展.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形成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专业生活方式.希望教师能够主动寻求与同事、学生及其家长、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的合作.同时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这就使得教师之间的合作成为必需.因为任何教师都不可能具备所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学者哈格瑞沃斯将教师文化分为四种:个人主义文化、分化的文化、合作的文化、硬造的文化.我所谈到的合作应该是“合作的文化”,而非“硬造的文化”.在我们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确存在所谓“硬造的文化”,比如按学校领导的规定每周进行的集体备课、公开课的上课与评课、教学经验总结等,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而参加,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而进行简单的记录,甚至是互相抄写.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就不存在真正的合作.
合作的基本要义是人们在寻求目标时互相切磋、互相协调和共同分享与决策,它要求合作的每个人都要贡献力量,彼此在合作互助中共同成长.结合我们的教学工作实际,基于竞争的合作更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即竞争 合作=双赢.具体措施是:首先学校要制订“集体考评”政策和形成有利于合作的校园文化:同荣共辱、同奖同罚和正面引导宣传.其次要引导每个教师放弃自我封闭的心态和对外来支持的抵触,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心得;明确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他人合作可以更好地解决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另外,教师之间还要在生活中相互关心,从而使教师之间关系融洽,才能使合作更顺利地进行.
三、教师之间合作的内容及方式
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渗透在我们教学工作的所有环节.从内容看,可以是学科教学的合作,可以是学生教育、管理的合作,也可以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合作;从教学看,可以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到教学评价的全程合作;从教师合作群体看,可以是同一学科教师的合作,可以是相邻学科的合作,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从时空看,可以是在教学时间内校内教师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教学时间外校内、校外教师之间的合作.
值得我们欣喜的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师之间的合作提供更快捷、更广泛的方式,使教师之间的合作有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可能;使教师由“孤军奋战者”变为合作者成为可能:不同地域的教师可以合作,共同设计课程、开发教学软件、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在教育研究中,教师可以合作研究、交流;甚至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可以达到合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