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中诗歌教学的效果一直不理想。2009——2011年天津高考诗歌鉴赏全市得分率依次为:0.43、 0.44、 0.43,是得分率最低的三项题目之一(其它两类是字形与文言虚词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切实提高诗歌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效,我从改变教法入手,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有效教学理论为基础,遵循文学鉴赏心理原理和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实践总结了诗歌阅读“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力求把教学活动的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在课堂45分钟动态的过程中优化组合,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兼顾审美愉悦、情感体验与知识能力的建构,以期实现教者尽其才,学者尽其兴,教材竭其用的愉悦高效的课堂教学,尽力求得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实现双赢。
一、“四环节”教学模式解说
1.教学目标
该模式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不同形式的“读”为主要活动,以“解诗文——品意象——入诗境——悟诗情”为基本阅读环节,指导学生学习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逐步深入地鉴赏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诗歌情境,体悟诗歌丰富情感和深远意境的鉴赏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用文字表达鉴赏体悟和审美感受的写作能力,并最终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独立进行课外诗歌鉴赏并熟练撰写简短鉴赏文。
2.操作程序
该模式的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为:粗读知大意——译读解诗文——品读咀英华——拓读显英才。
(1)粗读知大意——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整体感知,了解诗歌主要情感内容。
整体感知是鉴赏的前提。文学作品是整体的,鉴赏效果的产生有赖于整体形象的把握。局部也只有把它放到艺术形象体系的总体中去,才能显示其真正的美学价值,产生应有的心理效应。这就如同初识人先知性别,别身份,感个性气质,然后才能进一步交往。对于诗歌而言就是在粗读一两遍的基础上,通过抓关键诗句、意象、细节或关键词,快速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是感时伤怀,还是咏史怀古?是离情别绪,还是家国之悲?情感基调是慷慨激昂,还是低沉哀婉?整体感知虽然只是模糊的轮廓,但却为深层次的阅读鉴赏奠定基础,导明方向。
(2)译读解诗文——学生通过用散文的语言翻译诗句,准确理解诗文涵义和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情境。
诗歌具有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情感含蓄,富于暗示性和跳跃性的特点。若想准确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情感,深入赏析诗歌的艺术魅力,必须准确解读诗句、文辞,因为一切的美都是建立在真确基础上的。虽然诗歌具有不确定性,但无论何种理解都应该是合乎事理的,合乎事理就是“真”。对于诗歌是否可译虽然一直存在争论,但笔者依然认为用散文的语言翻译诗歌是促使学生准确理解诗文的有效方法,而且认为这是深层次鉴赏诗歌的很必要的一步。试想一位学生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中的“烟波”理解为“炊烟弥漫水面”,他如何能想象出烟波浩淼、暮色苍茫、云雾低沉、水天空阔的意境?又如何体会到离人目送行舟远去、低沉寥落的缱绻不舍之情?如果将“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苏幕遮》)理解为“小鸟早晨偷听人说话”,又如何想象出天气久雨乍晴,小鸟叽叽喳喳、探头探脑、交头接耳的活泼形象并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呢?这二例都是真实学情。因此“译读”是深层次鉴赏的必要基础。
(3)品读咀英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展开联想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诗歌情境,由感性到理性,深入品赏感悟诗歌景、情、境完美融合的艺术美。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可以说诗歌鉴赏从这一环节才真正开始。品读的内容是无所不包的,既包括对诗歌蕴含深层次复杂情感的探究,也包括对作者观点价值意义的审视评价,更包括对诗歌高超艺术手法的分析赏鉴。品读的具体方法因诗因人而异,“人”包括施教者和受教者这两方面。施教者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学识才情,受教者有不同的基础层次。但无论“人”有何区别,“读”都是鉴赏必不可少的方法。“读”的形式可以听名家朗读、教师范读以激趣感染,更需要个人朗朗诵读感受,低声吟诵品味。在诵读吟咏的过程中还要积极展开联想想象,由诗中的意象走进诗歌的意境,用心灵去触摸诗人的情感,感受共鸣的愉悦。对于品赏的感受,可以小组先交流,然后全班大碰撞,也可以教师示范例句赏析,进行方法指导,然后个体独立赏析写成简短文字再全班重点交流。
(4)拓读显英才——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学生独立实践,使自己的鉴赏能力得以提升。
一般课堂教学到“品读咀英华”的环节就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了。但为了巩固所学,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优秀教师还应精选出能够契合课堂教学知识的诗歌作品或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具有拓展性的题目,供学生实践体验。例如在执教杜甫《咏怀古迹》这一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拓展练习:
解读王昭君:历史选择她成为英雄,民族为她树立了一座丰碑,杜甫倾诉了她千载恨怨,你想为她抒写什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对王昭君人生的认识和感悟,可以是一首诗、一段话,也可以是一篇文。
3.模式评价
该模式具有普适性又具有开放性。普适性是该模式的最大优点也是最大缺点。优点体现在易操作实施,对执教者没有特别要求;缺点是课堂执教框架化缺少个性风格。开放性是指在基本的教学四环节中也给执教者个性发挥留下了空间。比如“品读咀英华”的教学环节,在诵读方法和引导学生具体品读上都可以因教者、学者、所教具体诗篇而异。唯一的难点是需要执教者具有独立解读挖掘文本的能力,并能设计出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文本的问题。
二、实践反思
1.译诗实不易
用散文的语言翻译诗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并不是容易的事,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大困难。可以采取教师带译、关键词求助或提示、小组分工合作等方式来完成。 2.写文难蹴就
给诗句写赏析文不可能一蹴而就,会时常出现学生迟迟不能落笔的情形。在实践的初级阶段,我们可以采取先讨论交流、后落笔呈现的方式,以便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感可写。
3.背读可尝试
学生背诵诗歌很缺少方法,课下背诵效率很低。如果课上老师能够通过理清思路或提示关键词,以互背或竞背的方式来指导督促学生完成,则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尽管该模式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如果坚持实施,我相信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会得到切实的提高,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也会因困难的逐渐减少而越来越浓 。
【附】模式实践课例
《雨霖铃》教学设计
(宋)柳永
【教学目标】
1、通过译读准确理解诗词的内容情感。
2、通过品读,展开联想想象,再现诗歌情境,体味诗词的丰富意境和情感。
3、理解掌握古典诗歌中典型意象的文化含义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通过联想想象,再现诗歌情境,体味作品的丰富意境和情感,并能够将自己的品赏感受用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中典型意象的文化含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师生回顾所学离别诗。
2、名句:
“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少司命》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二、鉴赏诗词
1.粗读知大意
学生自由熟读诗词并思考:
(1)请找出直接点明离情的诗句。(多情自古伤离别)
(2)上下片描写离别情景,在时间上有何区别?
明确: 上片:离别时——眼前——实写
恋人伤别——
下片:离别后——想象——虚写
2.译读解诗文
学生分组用散文的语言翻译诗句,准确理解诗词内容。(略)
3.品读咀英华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
(2)学生配乐自读感受并思考:
哪一诗句最能使你体会到诗人与恋人离别时的凄凉与伤痛?为什么?请给这一诗句写一段简短的赏析文字。
(3)教师示范引导。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生合作讨论:重点意象——杨柳、晓风、残月、酒醒。
幻灯展示:今宵酒醒,身在何处?必然是晨风拂柳、秋凉似水、残月如钩、黯淡西沉的羁旅岸边。该句将杨柳、风、残月这三种最能触动人离愁的事物融合成一幅清冷幽寂的画面,恰烘托出诗人凄凉惨淡的别后心境。而“酒醒”这一特殊时刻使离愁更浓——“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方法点睛:联想想象 诵读吟咏
品意象————入意境————悟诗情
赏析文关键词:情境 意境 情感 手法
(4)任选一诗句独立品赏并写赏析片断。
(5)全班重点交流。
(6)全班朗读背诵。
(7)个别生配乐情感朗诵。
4.拓读显英才
(1)抄录一首离别诗,写一段赏析文字。
推荐:《离别》(幻灯片展示)
(2)选作:自创一首离别诗或词。 (共885字)
一、“四环节”教学模式解说
1.教学目标
该模式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不同形式的“读”为主要活动,以“解诗文——品意象——入诗境——悟诗情”为基本阅读环节,指导学生学习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逐步深入地鉴赏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诗歌情境,体悟诗歌丰富情感和深远意境的鉴赏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用文字表达鉴赏体悟和审美感受的写作能力,并最终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独立进行课外诗歌鉴赏并熟练撰写简短鉴赏文。
2.操作程序
该模式的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为:粗读知大意——译读解诗文——品读咀英华——拓读显英才。
(1)粗读知大意——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整体感知,了解诗歌主要情感内容。
整体感知是鉴赏的前提。文学作品是整体的,鉴赏效果的产生有赖于整体形象的把握。局部也只有把它放到艺术形象体系的总体中去,才能显示其真正的美学价值,产生应有的心理效应。这就如同初识人先知性别,别身份,感个性气质,然后才能进一步交往。对于诗歌而言就是在粗读一两遍的基础上,通过抓关键诗句、意象、细节或关键词,快速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是感时伤怀,还是咏史怀古?是离情别绪,还是家国之悲?情感基调是慷慨激昂,还是低沉哀婉?整体感知虽然只是模糊的轮廓,但却为深层次的阅读鉴赏奠定基础,导明方向。
(2)译读解诗文——学生通过用散文的语言翻译诗句,准确理解诗文涵义和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情境。
诗歌具有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情感含蓄,富于暗示性和跳跃性的特点。若想准确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情感,深入赏析诗歌的艺术魅力,必须准确解读诗句、文辞,因为一切的美都是建立在真确基础上的。虽然诗歌具有不确定性,但无论何种理解都应该是合乎事理的,合乎事理就是“真”。对于诗歌是否可译虽然一直存在争论,但笔者依然认为用散文的语言翻译诗歌是促使学生准确理解诗文的有效方法,而且认为这是深层次鉴赏诗歌的很必要的一步。试想一位学生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中的“烟波”理解为“炊烟弥漫水面”,他如何能想象出烟波浩淼、暮色苍茫、云雾低沉、水天空阔的意境?又如何体会到离人目送行舟远去、低沉寥落的缱绻不舍之情?如果将“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苏幕遮》)理解为“小鸟早晨偷听人说话”,又如何想象出天气久雨乍晴,小鸟叽叽喳喳、探头探脑、交头接耳的活泼形象并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呢?这二例都是真实学情。因此“译读”是深层次鉴赏的必要基础。
(3)品读咀英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展开联想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诗歌情境,由感性到理性,深入品赏感悟诗歌景、情、境完美融合的艺术美。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可以说诗歌鉴赏从这一环节才真正开始。品读的内容是无所不包的,既包括对诗歌蕴含深层次复杂情感的探究,也包括对作者观点价值意义的审视评价,更包括对诗歌高超艺术手法的分析赏鉴。品读的具体方法因诗因人而异,“人”包括施教者和受教者这两方面。施教者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学识才情,受教者有不同的基础层次。但无论“人”有何区别,“读”都是鉴赏必不可少的方法。“读”的形式可以听名家朗读、教师范读以激趣感染,更需要个人朗朗诵读感受,低声吟诵品味。在诵读吟咏的过程中还要积极展开联想想象,由诗中的意象走进诗歌的意境,用心灵去触摸诗人的情感,感受共鸣的愉悦。对于品赏的感受,可以小组先交流,然后全班大碰撞,也可以教师示范例句赏析,进行方法指导,然后个体独立赏析写成简短文字再全班重点交流。
(4)拓读显英才——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学生独立实践,使自己的鉴赏能力得以提升。
一般课堂教学到“品读咀英华”的环节就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了。但为了巩固所学,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优秀教师还应精选出能够契合课堂教学知识的诗歌作品或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具有拓展性的题目,供学生实践体验。例如在执教杜甫《咏怀古迹》这一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拓展练习:
解读王昭君:历史选择她成为英雄,民族为她树立了一座丰碑,杜甫倾诉了她千载恨怨,你想为她抒写什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对王昭君人生的认识和感悟,可以是一首诗、一段话,也可以是一篇文。
3.模式评价
该模式具有普适性又具有开放性。普适性是该模式的最大优点也是最大缺点。优点体现在易操作实施,对执教者没有特别要求;缺点是课堂执教框架化缺少个性风格。开放性是指在基本的教学四环节中也给执教者个性发挥留下了空间。比如“品读咀英华”的教学环节,在诵读方法和引导学生具体品读上都可以因教者、学者、所教具体诗篇而异。唯一的难点是需要执教者具有独立解读挖掘文本的能力,并能设计出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文本的问题。
二、实践反思
1.译诗实不易
用散文的语言翻译诗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并不是容易的事,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大困难。可以采取教师带译、关键词求助或提示、小组分工合作等方式来完成。 2.写文难蹴就
给诗句写赏析文不可能一蹴而就,会时常出现学生迟迟不能落笔的情形。在实践的初级阶段,我们可以采取先讨论交流、后落笔呈现的方式,以便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感可写。
3.背读可尝试
学生背诵诗歌很缺少方法,课下背诵效率很低。如果课上老师能够通过理清思路或提示关键词,以互背或竞背的方式来指导督促学生完成,则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尽管该模式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如果坚持实施,我相信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会得到切实的提高,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也会因困难的逐渐减少而越来越浓 。
【附】模式实践课例
《雨霖铃》教学设计
(宋)柳永
【教学目标】
1、通过译读准确理解诗词的内容情感。
2、通过品读,展开联想想象,再现诗歌情境,体味诗词的丰富意境和情感。
3、理解掌握古典诗歌中典型意象的文化含义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通过联想想象,再现诗歌情境,体味作品的丰富意境和情感,并能够将自己的品赏感受用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中典型意象的文化含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师生回顾所学离别诗。
2、名句:
“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少司命》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二、鉴赏诗词
1.粗读知大意
学生自由熟读诗词并思考:
(1)请找出直接点明离情的诗句。(多情自古伤离别)
(2)上下片描写离别情景,在时间上有何区别?
明确: 上片:离别时——眼前——实写
恋人伤别——
下片:离别后——想象——虚写
2.译读解诗文
学生分组用散文的语言翻译诗句,准确理解诗词内容。(略)
3.品读咀英华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
(2)学生配乐自读感受并思考:
哪一诗句最能使你体会到诗人与恋人离别时的凄凉与伤痛?为什么?请给这一诗句写一段简短的赏析文字。
(3)教师示范引导。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生合作讨论:重点意象——杨柳、晓风、残月、酒醒。
幻灯展示:今宵酒醒,身在何处?必然是晨风拂柳、秋凉似水、残月如钩、黯淡西沉的羁旅岸边。该句将杨柳、风、残月这三种最能触动人离愁的事物融合成一幅清冷幽寂的画面,恰烘托出诗人凄凉惨淡的别后心境。而“酒醒”这一特殊时刻使离愁更浓——“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方法点睛:联想想象 诵读吟咏
品意象————入意境————悟诗情
赏析文关键词:情境 意境 情感 手法
(4)任选一诗句独立品赏并写赏析片断。
(5)全班重点交流。
(6)全班朗读背诵。
(7)个别生配乐情感朗诵。
4.拓读显英才
(1)抄录一首离别诗,写一段赏析文字。
推荐:《离别》(幻灯片展示)
(2)选作:自创一首离别诗或词。 (共88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