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1995~2006年2月收治诊断明确的儿童交通性鞘膜积液142例,年龄2~12岁,其中2~6岁106例,7~12岁36例,左侧21例,右侧121例,阴囊肿物体积均与体位变化有关,全组无病因可查。
手术方法:先行患侧阴囊皮肤切口1.2~1.5cm,分离显露出睾丸鞘膜囊,缝2针牵引线后于其间切开鞘膜囊壁层,吸去积液,用一较大血管钳入鞘膜腔向上探入腹股沟皮肤横纹处(相当于内环),钳尖端向前顶起切开皮肤0.8~1.0cm,切开腹外斜肌腱膜0.6~0.8cm,以血管钳尖端作引导分离鞘突管道前壁及侧壁,于鞘突前壁上下各缝1针牵引线,于其间纵行切开管道前壁约0.5cm,退出大血管钳,用蚊式血管钳自此切口向上探入与腹腔相通而证实,并明确无网膜降入及粘连,提起牵引线,直视下分离出鞘管后壁(不易分离时可注射盐水剥离),辨认无输精管及精索血管,即可穿过4号丝线缝扎管道近端(应高位)后切断,远端敞开可不予处理。腹外斜肌腱膜、皮下层各缝1针,皮肤切口用创可贴剪成蝶形带张力粘贴。睾丸鞘膜壁层大部分切除后翻转缝合于睾丸后方,下端与阴囊底部固定1针(因未游离精索也可不予固定)。若鞘膜壁层较薄,也可仅行部分切除,切缘止血后不需行翻转缝合。阴囊底部放引流皮片,肉膜缝合1针,皮肤切口创可贴拉拢粘贴。
结 果
142例患儿手术时间平均22分钟,术后6小时进食。全部病例术后第1天拔除引流,第3天换药。3例阴囊轻度肿胀,2天后消失,无1例出现阴囊血肿。全部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天出院者125例,5天后出院者17例(要求观察)。随访138例,术后2~11年,无1例复发及发生腹股沟疝。
讨 论
交通性鞘膜积液可见于各年龄段,但多见于儿童,为鞘突未闭遗留一小管道与腹腔相通,只能液体流通,若此管道较大,则网膜肠管进入阴囊,形成先天性腹股沟疝,故二者形成的病理基础相似。我们认为交通性鞘膜积液病变基础是鞘突未闭,而不是睾丸鞘膜囊病理异常致积液,于内环处关闭腹腔通道是手术关键,而阴囊内鞘膜囊及腹股沟区不需过多分离处理,这是我们采用腹股沟联合阴囊小切口(以下简称“小切口法”)手术的依据。基层医院采用微小创伤技术开展部分外科手术已日臻成熟。
选择2~12岁儿童,是因为此年龄段腹股沟区尚处于发育阶段,小的薄弱有自行修復可能(如小切口法于内环处关闭切断鞘突通道所遗留的较小薄弱区),故采用小切口法较适宜。中青年者,因劳动强度及运动量不断加大,小的薄弱区不易自行修复,加之受腹内容物不断冲击,腹腔通道逐渐扩大演变为腹股沟疝可能性增大;而中年以上,因其他疾病致腹内压增高,腹壁肌肉退化薄弱,加之腹壁多肥胖,小切口不易显露,故仍宜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并修补腹股沟管。
采用联合小切口的优点:①血管钳自阴囊内鞘膜切口向上探入能清楚地引导显示鞘突管道及内环位置。避免了传统手术向腹股沟切口推挤提出睾丸鞘膜囊,游离提起精索,再盲目寻找细小鞘突而较费时间的不足。②阴囊水肿轻微,无血肿形成。小切口法无需向上挤压睾丸鞘膜囊于切口外,无需游离精索,组织损伤小,避免了传统手术后常见的阴囊并发症。③切口小,损伤轻,恢复快,瘢痕小。传统手术腹股沟切口长4~5cm,需各层较大范围解剖分离,易误伤神经,损伤血管。而小切口分离少,损伤轻,较好地保持了腹股沟区结构的完整性,对以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且手术简单,费用低,易在基层医院实施。
手术应注意:①小儿输精管纤细,术中应直视下仔细分离出输精管,以防切断或误扎。②术后3天托起阴囊,尽可少下床活动,避免哭闹、咳嗽、用力排便,以减少阴囊水肿及血肿形成,利于切口愈合。
1995~2006年2月收治诊断明确的儿童交通性鞘膜积液142例,年龄2~12岁,其中2~6岁106例,7~12岁36例,左侧21例,右侧121例,阴囊肿物体积均与体位变化有关,全组无病因可查。
手术方法:先行患侧阴囊皮肤切口1.2~1.5cm,分离显露出睾丸鞘膜囊,缝2针牵引线后于其间切开鞘膜囊壁层,吸去积液,用一较大血管钳入鞘膜腔向上探入腹股沟皮肤横纹处(相当于内环),钳尖端向前顶起切开皮肤0.8~1.0cm,切开腹外斜肌腱膜0.6~0.8cm,以血管钳尖端作引导分离鞘突管道前壁及侧壁,于鞘突前壁上下各缝1针牵引线,于其间纵行切开管道前壁约0.5cm,退出大血管钳,用蚊式血管钳自此切口向上探入与腹腔相通而证实,并明确无网膜降入及粘连,提起牵引线,直视下分离出鞘管后壁(不易分离时可注射盐水剥离),辨认无输精管及精索血管,即可穿过4号丝线缝扎管道近端(应高位)后切断,远端敞开可不予处理。腹外斜肌腱膜、皮下层各缝1针,皮肤切口用创可贴剪成蝶形带张力粘贴。睾丸鞘膜壁层大部分切除后翻转缝合于睾丸后方,下端与阴囊底部固定1针(因未游离精索也可不予固定)。若鞘膜壁层较薄,也可仅行部分切除,切缘止血后不需行翻转缝合。阴囊底部放引流皮片,肉膜缝合1针,皮肤切口创可贴拉拢粘贴。
结 果
142例患儿手术时间平均22分钟,术后6小时进食。全部病例术后第1天拔除引流,第3天换药。3例阴囊轻度肿胀,2天后消失,无1例出现阴囊血肿。全部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天出院者125例,5天后出院者17例(要求观察)。随访138例,术后2~11年,无1例复发及发生腹股沟疝。
讨 论
交通性鞘膜积液可见于各年龄段,但多见于儿童,为鞘突未闭遗留一小管道与腹腔相通,只能液体流通,若此管道较大,则网膜肠管进入阴囊,形成先天性腹股沟疝,故二者形成的病理基础相似。我们认为交通性鞘膜积液病变基础是鞘突未闭,而不是睾丸鞘膜囊病理异常致积液,于内环处关闭腹腔通道是手术关键,而阴囊内鞘膜囊及腹股沟区不需过多分离处理,这是我们采用腹股沟联合阴囊小切口(以下简称“小切口法”)手术的依据。基层医院采用微小创伤技术开展部分外科手术已日臻成熟。
选择2~12岁儿童,是因为此年龄段腹股沟区尚处于发育阶段,小的薄弱有自行修復可能(如小切口法于内环处关闭切断鞘突通道所遗留的较小薄弱区),故采用小切口法较适宜。中青年者,因劳动强度及运动量不断加大,小的薄弱区不易自行修复,加之受腹内容物不断冲击,腹腔通道逐渐扩大演变为腹股沟疝可能性增大;而中年以上,因其他疾病致腹内压增高,腹壁肌肉退化薄弱,加之腹壁多肥胖,小切口不易显露,故仍宜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并修补腹股沟管。
采用联合小切口的优点:①血管钳自阴囊内鞘膜切口向上探入能清楚地引导显示鞘突管道及内环位置。避免了传统手术向腹股沟切口推挤提出睾丸鞘膜囊,游离提起精索,再盲目寻找细小鞘突而较费时间的不足。②阴囊水肿轻微,无血肿形成。小切口法无需向上挤压睾丸鞘膜囊于切口外,无需游离精索,组织损伤小,避免了传统手术后常见的阴囊并发症。③切口小,损伤轻,恢复快,瘢痕小。传统手术腹股沟切口长4~5cm,需各层较大范围解剖分离,易误伤神经,损伤血管。而小切口分离少,损伤轻,较好地保持了腹股沟区结构的完整性,对以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且手术简单,费用低,易在基层医院实施。
手术应注意:①小儿输精管纤细,术中应直视下仔细分离出输精管,以防切断或误扎。②术后3天托起阴囊,尽可少下床活动,避免哭闹、咳嗽、用力排便,以减少阴囊水肿及血肿形成,利于切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