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及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48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腹壁及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EMS)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8 例腹壁切口内异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结果:腹壁内异症40 例,均有剖宫产手术史。会阴内异症8例,其中6例有会阴侧切史,均有肿块,除另2例外,均有典型周期性肿块胀痛。手术切除均取得良好效果,未有复发。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本症的主要发病机制。根据典型的症状、体征,结合B 超可正确诊断。彻底手术是惟一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腹壁 会阴 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理报告
  
  资料与方法
  2001年6月~2006年6月收治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0 例,会阴内异症8例,年龄23~41岁,平均29岁;孕产次1~5次,平均孕次1.83次;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40例,均有剖宫产手术史;会阴内异症8例,6例有会阴侧切史,2例位于阴道前壁,无会阴侧切及外伤史;腹壁及会阴切口内异症首发症时间距手术7个月~5年,平均2年;发病至手术时间平均2.5年;足月妊娠行剖宫产术39例,中期妊娠行剖宫产术1例;会阴侧切足月产6例,其中术后1~2年发病24例(60%)。
  临床表现:①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40例均诉月经周期腹壁切口瘢痕处疼痛,并可触及不规则、质韧、有不同程度压痛的肿块,并渐进性疼痛加重,以月经前后显著。肿块大小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经期明显增大,经后缩小;肿块直径1~6cm,其中1~2cm 9例,2~3cm 13 例,3~4cm 9例,4~5cm 6例,5~6cm 3例。主要症状为月经期进行性加重的腹壁病灶疼痛,腹部原切口处出现逐渐增大的触痛结节或包块,月经后疼痛缓解,肿块缩小。检查可见腹部手术切口瘢痕处有孤立或多个结节,1~6cm,形态不规则,质硬,活动差,压痛,可影响工作和生活。本组单发病灶28例;多发病灶12例,其中15例病灶累及筋膜,3例深达腹膜。发病潜伏期与年龄呈正相关。②会阴内膜异位症:6例位于会阴切口处,均诉月经周期会阴切口瘢痕处胀痛并可触及不规则、质韧、有不同程度压痛的肿块,并渐进性疼痛加重,以月经前后显著。肿块大小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经期明显增大,经后缩小,肿块直径1~3cm,其中1~2cm 4例,2~3cm 2例,另外2例中的1例为无意中发现阴道口包块,检查发现阴道前壁近尿道口有结节直径1cm,压痛不明显;另1例为腹腔镜卵巢巧囊剥除术后1年,出现经期阴道胀痛伴尿频、排尿困难2个月检查:阴道前壁中下段有3cm×4cm包块,张力大、压痛。
  诊断:本病症状较典型,一般较易诊断,个别可误诊为缝线肉芽肿、脓肿、疝、皮下囊肿、淋巴结病、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淋巴瘤、脂肪瘤等。局部超声检查表现为皮下或肌肉层内低至无回声区,边界清楚但不规则,内部未见血流;CT检查示软组织影,其内可见液平,47例患者根据病史、典型癥状与体征做出临床诊断,仅1例术前未明确(无症状)。术后均经病理证实,符合诊断。
  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经确诊后均行单纯病灶切除术。采用硬膜外麻醉6例,局麻10例,静脉麻醉+加局麻18例,静脉麻醉6例,病灶区检灰褐色或灰黄色结节行手术切除,切除范围距肿块1~2cm,常规冲洗缝合切口,关闭空腔,如间隙较大予皮片引流。切口均Ⅰ期愈合;会阴内异症8例:6例病灶位于皮下,行会阴内异症切除术,另2例均位于阴道前壁黏膜下,其中1例行病灶剥除术,另1例患者拒绝剥除术,仅行穿刺抽液,抽出巧克力液15ml,注入无水酒精。术后定期随访,13例口服孕三烯酮3个月,其中1例2个月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停药,35例未服药物治疗,随访0.5~2年均无复发。
  
  结 果
  48 例中,46例有与妊娠分娩相关手术史,并具有与月经周期同步的周期性疼痛、发作性肿块的临床特点。另2例位于阴道前壁,其中1例无周期性疼痛,无会阴侧切或剖宫产史。均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未见复发。
  
  讨 论
  发病机制:文献报道,原发内异症可发生在脐部、外阴、腹股沟和四肢[1]。血清CA125 检测对本病的诊断价值不大,可能与病灶局限,对体内激素及各种因子表达影响不大。局部穿刺细胞学检查可作术前辅助诊断,并可排除恶性病变[2]
  诊断:本组资料表明,腹壁会阴内异症常具有比较典型临床表现,剖宫手术、会阴侧切后切口或周围出现结节或包块,多数肿块有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疼痛,超声检查示腹壁下有低回声结节,无明显包膜,根据其典型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多可确诊。
  治疗:本组病例分析结果显示,抗炎、理疗等治疗无效,手术是腹壁会阴内异症首选治疗方法,甾体激素对不同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作用不同,腹壁、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效果最差。
  防范措施:预防本症关键是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和间质成分散落和遗留在手术切口上的机会,降低剖宫产率,严格控制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
  
  参考文献
  1 Ideyi SC,ScheinM,NiaziM,et al.Spontaneous endometriosis of the abdominal wall.Dig Surg,2003,20:246-248.
  2 Simsir A,Thormer K,Waisman J,et al.Endometriosis in abdominal scars:a report of three cases diagnosed by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Am Surg,2001,67:984-986.
其他文献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分娩的妊娠35~43周未破膜产妇5100例,选择B超提示羊水过少的产妇164例为观察组,其中孕周0.05)。  方法:剖宫产者,切开子宫后,立即用吸引瓶吸净羊水,阴道分娩者以容器置会阴下积羊水,测量均<300ml。  判断标准:以B超检测羊水指数(AFI),筛查羊水过少的病例,AFI≤8.0cm为羊水过少的临界值,AFI≤5.0cm为羊水过少的绝对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0年1月~2007年12月以“妊娠剧吐”收治患者221例,年齡23~40岁。初孕妇101例,经孕妇108例(包括有人工流产、引产及分娩史),其中209例治愈出院,孕周为6~23周,12例放弃治疗而终止妊娠,不作为研究对象。  具体分类:剧吐时间持续3~15天,尿酮体(+~+++),经过治疗无1例出现韦尼克脑病。剧吐患者的年龄以30岁者59例(28、2%);孕周≤12周者171例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下腹部横切口剖宫产的治疗效果及分析。方法:对1624例剖宫产受术者施行改良式腹部横切口手术方式,同时收集同等例数传统式腹部纵切口剖宫产术临床资料作对照。结果:两种术式在手术时间、术后恢复、住院时间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改良式剖宫产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术后切口瘢痕平整美观,与传统式腹部纵切口相比较,有着显著的优越性。  关键词 改良式腹部横切口 剖宫产    资料与方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正常大小卵巢癌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5年正常大小卵巢癌综合征11例,其中6例为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EPSPC),4例卵巢浆液性腺癌,2例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腺癌。均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均辅助多疗程化疗。结果:2例EPSPC分别存活53、68个月,随访至2006年3月仍健在,1例卵巢浆液性腺癌存活37个月,目前仍健在;8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0年4月~2003年4月收治2型糖尿病并泌尿系感染患者40例,男8例,女32例;年龄45~71岁,>60岁31例;糖尿病病程8~15年,均口服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在10~15mmol/L。合并糖尿病肾病者12例,其中4例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4例肾盂积脓并有2例导致败血症。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症状者22例,10例伴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6例仅表现为尿常规发现白
期刊
随着药物流产在临床的普遍应用,其并发症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往认为药物流产对再次妊娠无明显影响,随着药物流产使用时间的增多,对药物流产后继发不孕近年就有报道。现就我站不孕症门诊因药流后继发不孕5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临床资料  我站1999~2006年就诊药物流产继发不孕患者56例,对其进行病史采集、全身检查、妇科检查、输卵管通液及碘油造影、B超等检查确诊,年龄22~36岁。  药物流产
期刊
摘 要 目的:評价宫颈封闭治疗分娩期宫颈水肿的效果。方法:对分娩时发生宫颈水肿且无头盆不称的140例产妇,用1%普鲁卡因10~15ml+阿托品0.5~1mg或1%利多卡因10~15ml+阿托品0.5~1mg行宫颈封闭。结果:封闭后30~60分钟行阴道检查,宫颈水肿消退122例,明显减轻14例,无效4例。结论: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可改善水肿部位的神经营养,阿托品可解除血管痉挛,宫颈封闭后可使宫颈水肿迅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0~2005年确诊的功能性腹泻患者30例,均符合罗马Ⅲ标准,排除肠易激综合征,通过粪隐血检查、全消化道钡透及结肠镜检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呈明显的年龄分段现象,15~25岁16例,35~45岁7例,其余各年龄段5例。病史0.5~3年。排便情况也有区别,多者3~6次/日,少者2~3次/日,均为稀便,不伴腹痛,排便前有紧迫感,无肛周疼痛。其中22例消瘦,3例出现程度不等的贫血表现,消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分娩产妇4650例,其中胎头位置异常743例,约占16%。除胎儿偏大及经交待病情后要求剖宫产215例外,对528例头位难产均经阴道徒手旋转异常胎头位置。其中初产妇386例,经产妇142例;枕横位136例,枕后位320例,高直72例。均必须在下列条件下进行旋转:①首先排除严重头盆不称,如骨盆狭窄、畸形、颜面位等;②宫颈扩张已进入活跃期出现延缓或停滞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妊娠晚期引产的方法。方法:将2000~2008年2000例妊娠晚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直接静脉滴注缩宫素引产,观察组行人工破膜+静滴缩宫素引产的临床资料進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引产成功45.9%,观察组引产成功89.2%。结论:人工破膜引产成功率明显高于未破膜引产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妊娠晚期 引产 人工破膜+缩宫素    资料与方法  2000~2008年在妊娠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