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腹壁及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EMS)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8 例腹壁切口内异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结果:腹壁内异症40 例,均有剖宫产手术史。会阴内异症8例,其中6例有会阴侧切史,均有肿块,除另2例外,均有典型周期性肿块胀痛。手术切除均取得良好效果,未有复发。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本症的主要发病机制。根据典型的症状、体征,结合B 超可正确诊断。彻底手术是惟一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腹壁 会阴 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理报告
资料与方法
2001年6月~2006年6月收治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0 例,会阴内异症8例,年龄23~41岁,平均29岁;孕产次1~5次,平均孕次1.83次;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40例,均有剖宫产手术史;会阴内异症8例,6例有会阴侧切史,2例位于阴道前壁,无会阴侧切及外伤史;腹壁及会阴切口内异症首发症时间距手术7个月~5年,平均2年;发病至手术时间平均2.5年;足月妊娠行剖宫产术39例,中期妊娠行剖宫产术1例;会阴侧切足月产6例,其中术后1~2年发病24例(60%)。
临床表现:①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40例均诉月经周期腹壁切口瘢痕处疼痛,并可触及不规则、质韧、有不同程度压痛的肿块,并渐进性疼痛加重,以月经前后显著。肿块大小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经期明显增大,经后缩小;肿块直径1~6cm,其中1~2cm 9例,2~3cm 13 例,3~4cm 9例,4~5cm 6例,5~6cm 3例。主要症状为月经期进行性加重的腹壁病灶疼痛,腹部原切口处出现逐渐增大的触痛结节或包块,月经后疼痛缓解,肿块缩小。检查可见腹部手术切口瘢痕处有孤立或多个结节,1~6cm,形态不规则,质硬,活动差,压痛,可影响工作和生活。本组单发病灶28例;多发病灶12例,其中15例病灶累及筋膜,3例深达腹膜。发病潜伏期与年龄呈正相关。②会阴内膜异位症:6例位于会阴切口处,均诉月经周期会阴切口瘢痕处胀痛并可触及不规则、质韧、有不同程度压痛的肿块,并渐进性疼痛加重,以月经前后显著。肿块大小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经期明显增大,经后缩小,肿块直径1~3cm,其中1~2cm 4例,2~3cm 2例,另外2例中的1例为无意中发现阴道口包块,检查发现阴道前壁近尿道口有结节直径1cm,压痛不明显;另1例为腹腔镜卵巢巧囊剥除术后1年,出现经期阴道胀痛伴尿频、排尿困难2个月检查:阴道前壁中下段有3cm×4cm包块,张力大、压痛。
诊断:本病症状较典型,一般较易诊断,个别可误诊为缝线肉芽肿、脓肿、疝、皮下囊肿、淋巴结病、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淋巴瘤、脂肪瘤等。局部超声检查表现为皮下或肌肉层内低至无回声区,边界清楚但不规则,内部未见血流;CT检查示软组织影,其内可见液平,47例患者根据病史、典型癥状与体征做出临床诊断,仅1例术前未明确(无症状)。术后均经病理证实,符合诊断。
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经确诊后均行单纯病灶切除术。采用硬膜外麻醉6例,局麻10例,静脉麻醉+加局麻18例,静脉麻醉6例,病灶区检灰褐色或灰黄色结节行手术切除,切除范围距肿块1~2cm,常规冲洗缝合切口,关闭空腔,如间隙较大予皮片引流。切口均Ⅰ期愈合;会阴内异症8例:6例病灶位于皮下,行会阴内异症切除术,另2例均位于阴道前壁黏膜下,其中1例行病灶剥除术,另1例患者拒绝剥除术,仅行穿刺抽液,抽出巧克力液15ml,注入无水酒精。术后定期随访,13例口服孕三烯酮3个月,其中1例2个月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停药,35例未服药物治疗,随访0.5~2年均无复发。
结 果
48 例中,46例有与妊娠分娩相关手术史,并具有与月经周期同步的周期性疼痛、发作性肿块的临床特点。另2例位于阴道前壁,其中1例无周期性疼痛,无会阴侧切或剖宫产史。均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未见复发。
讨 论
发病机制:文献报道,原发内异症可发生在脐部、外阴、腹股沟和四肢[1]。血清CA125 检测对本病的诊断价值不大,可能与病灶局限,对体内激素及各种因子表达影响不大。局部穿刺细胞学检查可作术前辅助诊断,并可排除恶性病变[2]。
诊断:本组资料表明,腹壁会阴内异症常具有比较典型临床表现,剖宫手术、会阴侧切后切口或周围出现结节或包块,多数肿块有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疼痛,超声检查示腹壁下有低回声结节,无明显包膜,根据其典型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多可确诊。
治疗:本组病例分析结果显示,抗炎、理疗等治疗无效,手术是腹壁会阴内异症首选治疗方法,甾体激素对不同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作用不同,腹壁、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效果最差。
防范措施:预防本症关键是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和间质成分散落和遗留在手术切口上的机会,降低剖宫产率,严格控制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
参考文献
1 Ideyi SC,ScheinM,NiaziM,et al.Spontaneous endometriosis of the abdominal wall.Dig Surg,2003,20:246-248.
2 Simsir A,Thormer K,Waisman J,et al.Endometriosis in abdominal scars:a report of three cases diagnosed by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Am Surg,2001,67:984-986.
关键词 腹壁 会阴 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理报告
资料与方法
2001年6月~2006年6月收治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0 例,会阴内异症8例,年龄23~41岁,平均29岁;孕产次1~5次,平均孕次1.83次;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40例,均有剖宫产手术史;会阴内异症8例,6例有会阴侧切史,2例位于阴道前壁,无会阴侧切及外伤史;腹壁及会阴切口内异症首发症时间距手术7个月~5年,平均2年;发病至手术时间平均2.5年;足月妊娠行剖宫产术39例,中期妊娠行剖宫产术1例;会阴侧切足月产6例,其中术后1~2年发病24例(60%)。
临床表现:①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40例均诉月经周期腹壁切口瘢痕处疼痛,并可触及不规则、质韧、有不同程度压痛的肿块,并渐进性疼痛加重,以月经前后显著。肿块大小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经期明显增大,经后缩小;肿块直径1~6cm,其中1~2cm 9例,2~3cm 13 例,3~4cm 9例,4~5cm 6例,5~6cm 3例。主要症状为月经期进行性加重的腹壁病灶疼痛,腹部原切口处出现逐渐增大的触痛结节或包块,月经后疼痛缓解,肿块缩小。检查可见腹部手术切口瘢痕处有孤立或多个结节,1~6cm,形态不规则,质硬,活动差,压痛,可影响工作和生活。本组单发病灶28例;多发病灶12例,其中15例病灶累及筋膜,3例深达腹膜。发病潜伏期与年龄呈正相关。②会阴内膜异位症:6例位于会阴切口处,均诉月经周期会阴切口瘢痕处胀痛并可触及不规则、质韧、有不同程度压痛的肿块,并渐进性疼痛加重,以月经前后显著。肿块大小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经期明显增大,经后缩小,肿块直径1~3cm,其中1~2cm 4例,2~3cm 2例,另外2例中的1例为无意中发现阴道口包块,检查发现阴道前壁近尿道口有结节直径1cm,压痛不明显;另1例为腹腔镜卵巢巧囊剥除术后1年,出现经期阴道胀痛伴尿频、排尿困难2个月检查:阴道前壁中下段有3cm×4cm包块,张力大、压痛。
诊断:本病症状较典型,一般较易诊断,个别可误诊为缝线肉芽肿、脓肿、疝、皮下囊肿、淋巴结病、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淋巴瘤、脂肪瘤等。局部超声检查表现为皮下或肌肉层内低至无回声区,边界清楚但不规则,内部未见血流;CT检查示软组织影,其内可见液平,47例患者根据病史、典型癥状与体征做出临床诊断,仅1例术前未明确(无症状)。术后均经病理证实,符合诊断。
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经确诊后均行单纯病灶切除术。采用硬膜外麻醉6例,局麻10例,静脉麻醉+加局麻18例,静脉麻醉6例,病灶区检灰褐色或灰黄色结节行手术切除,切除范围距肿块1~2cm,常规冲洗缝合切口,关闭空腔,如间隙较大予皮片引流。切口均Ⅰ期愈合;会阴内异症8例:6例病灶位于皮下,行会阴内异症切除术,另2例均位于阴道前壁黏膜下,其中1例行病灶剥除术,另1例患者拒绝剥除术,仅行穿刺抽液,抽出巧克力液15ml,注入无水酒精。术后定期随访,13例口服孕三烯酮3个月,其中1例2个月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停药,35例未服药物治疗,随访0.5~2年均无复发。
结 果
48 例中,46例有与妊娠分娩相关手术史,并具有与月经周期同步的周期性疼痛、发作性肿块的临床特点。另2例位于阴道前壁,其中1例无周期性疼痛,无会阴侧切或剖宫产史。均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未见复发。
讨 论
发病机制:文献报道,原发内异症可发生在脐部、外阴、腹股沟和四肢[1]。血清CA125 检测对本病的诊断价值不大,可能与病灶局限,对体内激素及各种因子表达影响不大。局部穿刺细胞学检查可作术前辅助诊断,并可排除恶性病变[2]。
诊断:本组资料表明,腹壁会阴内异症常具有比较典型临床表现,剖宫手术、会阴侧切后切口或周围出现结节或包块,多数肿块有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疼痛,超声检查示腹壁下有低回声结节,无明显包膜,根据其典型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多可确诊。
治疗:本组病例分析结果显示,抗炎、理疗等治疗无效,手术是腹壁会阴内异症首选治疗方法,甾体激素对不同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作用不同,腹壁、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效果最差。
防范措施:预防本症关键是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和间质成分散落和遗留在手术切口上的机会,降低剖宫产率,严格控制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
参考文献
1 Ideyi SC,ScheinM,NiaziM,et al.Spontaneous endometriosis of the abdominal wall.Dig Surg,2003,20:246-248.
2 Simsir A,Thormer K,Waisman J,et al.Endometriosis in abdominal scars:a report of three cases diagnosed by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Am Surg,2001,67:984-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