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科技业、工农业、交通业、贸易业、文化教育业、旅游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和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本文在分析生态园林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城市环境问题的方法——生态园林建设,浅议了生态园林建设的原则,生态园林与城市的格局关系及生态园林建设的构想。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园林;生态效益;生态园林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95-01
从近一个时期看,我国的城市园林建设与管理,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是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在这个时期的城市园林基本上属于保护、整修、维持原状阶段;60年代,在经历3年自然灾害之后,园林建设进入一个较快发展时期,城市园林工作者不失时机以“见缝插绿”精神,开始了绿化城市的初期阶段;70年代末,园林工作者意识到要保护城市绿色生命,必须连片成团,提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方针;80年代,我国老一代园林工作者,系统地总结了建国30多年来城市园林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北方以天津为代表提出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提出生态园林。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园林建设已迈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生态园林
(一)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建设的核心就是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尽管生态园林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我个人认为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以经济学为指导,强调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并重,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
(二)建设生态园林的意义。城市生态建设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正起着前所未有的作用,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新的城市景观,又提高城市规划的布局质量。人们对城市绿化不仅要求绿地面积的增加,而且要求园林植物的多样性、植物总叶面积的大量增加。特别是大规格的乔木,产生的生态效益远远大于灌木和草坪。据测算,每1hm2树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t,产生氧气12t,可吸收二氧化硫300kg,滞尘量可达0.9t,蓄水1500m2,蒸腾水分4500-7500t。成片树林在调节气温方面,夏季比空旷地低3-5℃,冬季高2-4℃,降低噪音26-43dB,削弱风速40%-60%,空气中的含菌量减少29%-65%,是城市绿化及生态园林建设的骨架,直接关系到城市绿化的景观效果。
二、生态园林的建设原则
(一)保护多样性原则。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保护乡土树种及稳定区域性植物群落组成,有节制地引种;在发展人工草地的同时,保护野生草花与杂草,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等。
(二)应用生态学原理的原则。只有应用生态平衡原则创建的生态系统才可能稳定,要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协调绿地系统与自然地形地貌的关系。应用生态位原则,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依据互惠共生原则,尽可能将共生植物栽植在一起,而将生化相克的树种分开种植。
(三)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 植物是生命体,每种植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应该尊重客观规律,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
(四)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原则。 统一规划城市绿地,在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之间保留绿地,并用绿地环绕市区外缘。营造公共绿地时,尽量少建园林建筑和小品,以提高绿地率。营造生态风景林时,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安排各林种的布局。
三、生态园林与城市的格局关系
绿地属于特殊的社会公共产品,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科学地进行绿化效益计算,比如像绿色GDP这类衡量城市生态水平的指标,能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更有力的价值分析和决策支持。人均公共绿化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是“园林城市”的硬指标,强调城市的绿量,为绿化基础薄弱的城市提供一个明确的量化目标。“生态园林城市”是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建筑要向绿色建筑发展、城市经济要向循环经济发展、基础设施要向整体综合发展、城市环境要向生态景观发展、城市社会要向生态文化发展。“生态园林城市”的评估更注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与“园林城市”的评比标准相比,增加了衡量一个地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水平的综合物种指数、本地植物指数、城市热岛效应程度、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等评估指标。
四、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构想
(一)人性化。生态园林的建设要围绕着人的需求进行建设、变化,不断趋于文明和理性的社会愈加关注人的需求和健康,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必须不断地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植物造景所创造的环境氛围是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便于人们的休闲、运动和交流。
(二)生态化。生态园林建设中必须遵循植物的生态性,由于每一种植物具有一定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因此,要力求适地适树,使植物良好生长。还应根据当地条件选择相应的树种,表现出应有的魅力和色彩,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人们创造了清洁、优美、文明、现代的景观环境。
(三)艺术化。生态园林建设应有一定的艺术性,其建设要根据其立地条件,综合自然环境、建筑造形、功能特点、画面构图和透视色彩效果等进行统一考虑。
面对新世纪,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化和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意义。传统的城市规划价值观是“反自然”的,与生态城市价值观是相悖的,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用前瞻性的规划理论指导,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是摆在我们新一代园林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持久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韦标. 试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J]. 科学之友,2011,(6).
[2]张和山. 浅谈影响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 科学之友,2010,(10).
[3]麻广睿. 植物园发展与更新规划[D].北京林业大学,2009.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园林;生态效益;生态园林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95-01
从近一个时期看,我国的城市园林建设与管理,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是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在这个时期的城市园林基本上属于保护、整修、维持原状阶段;60年代,在经历3年自然灾害之后,园林建设进入一个较快发展时期,城市园林工作者不失时机以“见缝插绿”精神,开始了绿化城市的初期阶段;70年代末,园林工作者意识到要保护城市绿色生命,必须连片成团,提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方针;80年代,我国老一代园林工作者,系统地总结了建国30多年来城市园林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北方以天津为代表提出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提出生态园林。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园林建设已迈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生态园林
(一)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建设的核心就是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尽管生态园林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我个人认为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以经济学为指导,强调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并重,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
(二)建设生态园林的意义。城市生态建设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正起着前所未有的作用,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新的城市景观,又提高城市规划的布局质量。人们对城市绿化不仅要求绿地面积的增加,而且要求园林植物的多样性、植物总叶面积的大量增加。特别是大规格的乔木,产生的生态效益远远大于灌木和草坪。据测算,每1hm2树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t,产生氧气12t,可吸收二氧化硫300kg,滞尘量可达0.9t,蓄水1500m2,蒸腾水分4500-7500t。成片树林在调节气温方面,夏季比空旷地低3-5℃,冬季高2-4℃,降低噪音26-43dB,削弱风速40%-60%,空气中的含菌量减少29%-65%,是城市绿化及生态园林建设的骨架,直接关系到城市绿化的景观效果。
二、生态园林的建设原则
(一)保护多样性原则。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保护乡土树种及稳定区域性植物群落组成,有节制地引种;在发展人工草地的同时,保护野生草花与杂草,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等。
(二)应用生态学原理的原则。只有应用生态平衡原则创建的生态系统才可能稳定,要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协调绿地系统与自然地形地貌的关系。应用生态位原则,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依据互惠共生原则,尽可能将共生植物栽植在一起,而将生化相克的树种分开种植。
(三)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 植物是生命体,每种植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应该尊重客观规律,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
(四)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原则。 统一规划城市绿地,在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之间保留绿地,并用绿地环绕市区外缘。营造公共绿地时,尽量少建园林建筑和小品,以提高绿地率。营造生态风景林时,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安排各林种的布局。
三、生态园林与城市的格局关系
绿地属于特殊的社会公共产品,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科学地进行绿化效益计算,比如像绿色GDP这类衡量城市生态水平的指标,能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更有力的价值分析和决策支持。人均公共绿化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是“园林城市”的硬指标,强调城市的绿量,为绿化基础薄弱的城市提供一个明确的量化目标。“生态园林城市”是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建筑要向绿色建筑发展、城市经济要向循环经济发展、基础设施要向整体综合发展、城市环境要向生态景观发展、城市社会要向生态文化发展。“生态园林城市”的评估更注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与“园林城市”的评比标准相比,增加了衡量一个地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水平的综合物种指数、本地植物指数、城市热岛效应程度、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等评估指标。
四、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构想
(一)人性化。生态园林的建设要围绕着人的需求进行建设、变化,不断趋于文明和理性的社会愈加关注人的需求和健康,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必须不断地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植物造景所创造的环境氛围是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便于人们的休闲、运动和交流。
(二)生态化。生态园林建设中必须遵循植物的生态性,由于每一种植物具有一定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因此,要力求适地适树,使植物良好生长。还应根据当地条件选择相应的树种,表现出应有的魅力和色彩,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人们创造了清洁、优美、文明、现代的景观环境。
(三)艺术化。生态园林建设应有一定的艺术性,其建设要根据其立地条件,综合自然环境、建筑造形、功能特点、画面构图和透视色彩效果等进行统一考虑。
面对新世纪,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化和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意义。传统的城市规划价值观是“反自然”的,与生态城市价值观是相悖的,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用前瞻性的规划理论指导,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是摆在我们新一代园林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持久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韦标. 试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J]. 科学之友,2011,(6).
[2]张和山. 浅谈影响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 科学之友,2010,(10).
[3]麻广睿. 植物园发展与更新规划[D].北京林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