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大学教学的要求及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师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师; 引导作用; 示范作用; 感情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7-141-001
在大学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应当是突出教学而不是教书。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是培养高水平创造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另外,在大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总听到学生抱怨教师讲课乏味,不想听;有的学生觉得老师只是照本宣科还不如自己看书;还有的学生听课效果不好,自己看书又不懂。现在结合大学教学的目的和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的作用,具体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作用
首先作为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应该而且可以在指点学生把握全局、了解整体构架、掌握基本思路方面着手,这就是引导作用的第一个方面。引导作用的第二方面,表现为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即通常所说的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所以重要,有两个基本理由:一是学生是否会学习,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终因素;二是学生学会学习对于学生有长远的影响,否则当他们走出学校大门后,往往难以适应当今社会,难以在新的工作环境或任务面前有独立见解,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作用的第三个方面,表现为提出思考,学习一门数学课程,需要主动思考问题、思考概念之间的关联、定理之间的关联、方法之间的关联;思考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思考所讨论的课题中遗留的未解决问题。
二、示范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过程中,学生主要以听、看、讲、写四种方式学习,随着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化而交替使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以下四种方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示范作用。第一,表现在教师的讲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听而接受相应的信息。第二,表现在教师的写,即板书,学生由阅读书本转为看黑板上的板书内容,因此教师的板书既不应该成为书本搬家,又要体现教材的核心部分,突出重点和难点。第三,表现在教师的提问,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回答教师的提问而解读信息,实施对信息的加工,进而加深对信息的理解,这是学生看书自学所缺乏的过程。教师的提问应该是精心准备的,紧扣讲授内容的重点及学生最容易混淆、模糊的环节,提问的质量与效果取决于问题的水平与清晰度,对于大学生,提问应该有一定的深度,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问题的表述应该结构简单、内容具体、问题明确。第四,表现在学生的课堂练习,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强调学生的课堂练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指定的练习,是解读信息、掌握概念、定理、法则及演算基本功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在讲授某个求解方法或运算法则后,都应该让学生及时在课堂上做相应的基本练习,初步体会该法则的用法。练习应该经过挑选,具有代表性,体现基本要求,不宜过难。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练习,经历运用法则解题的全过程,并且有了成功或失误的经验,才能对所学的内容有真切的理解,课后再安排一些巩固练习、提高性练习,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感情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体现自己对数学的感情,充分地表现出自己对数学的评价、认识和追求,以此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评价程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这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感情”作用。“感情”作用首先表现在教师对相应数学学科的评价说明(即态度或价值观),这种说明应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其次,表现在教师讲课中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与热忱,即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尤其是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关心学生的进步,注意发掘他们的成长点,给予适当的鼓励;注意发现他们在理解上的错误,给予明确的纠正;既满怀热情又严格要求,那么,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会很快地进入良好状态,增强信心。第三,表现在教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情投入,教师站在讲台上,充满激情,全身心地融入所进行的讲授,不是一种应付式的照本宣科,而是一种探讨问题、追求真知的态度,讲述中随着问题的深入解决迸发出内心的感慨和由衷的喜悦。教师的这些状态都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时,学生对听课不再感到枯燥无味,而是感觉得到一种享受,一起体会数学的魅力、逻辑的力量,人类智慧的成果。教师一旦做到这些,学生就会具有很高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勇于战胜困难,克服自身的弱点,扭转原有数学基础较弱的劣势,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只有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解决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培养出高水平符合社会要求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闫文祥.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科学文汇.2006.7.
[2]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马德炎.谈创新与大学数学教学[J].大学数学,2003(1)
[4]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1999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师; 引导作用; 示范作用; 感情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7-141-001
在大学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应当是突出教学而不是教书。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是培养高水平创造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另外,在大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总听到学生抱怨教师讲课乏味,不想听;有的学生觉得老师只是照本宣科还不如自己看书;还有的学生听课效果不好,自己看书又不懂。现在结合大学教学的目的和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的作用,具体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作用
首先作为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应该而且可以在指点学生把握全局、了解整体构架、掌握基本思路方面着手,这就是引导作用的第一个方面。引导作用的第二方面,表现为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即通常所说的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所以重要,有两个基本理由:一是学生是否会学习,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终因素;二是学生学会学习对于学生有长远的影响,否则当他们走出学校大门后,往往难以适应当今社会,难以在新的工作环境或任务面前有独立见解,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作用的第三个方面,表现为提出思考,学习一门数学课程,需要主动思考问题、思考概念之间的关联、定理之间的关联、方法之间的关联;思考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思考所讨论的课题中遗留的未解决问题。
二、示范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过程中,学生主要以听、看、讲、写四种方式学习,随着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化而交替使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以下四种方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示范作用。第一,表现在教师的讲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听而接受相应的信息。第二,表现在教师的写,即板书,学生由阅读书本转为看黑板上的板书内容,因此教师的板书既不应该成为书本搬家,又要体现教材的核心部分,突出重点和难点。第三,表现在教师的提问,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回答教师的提问而解读信息,实施对信息的加工,进而加深对信息的理解,这是学生看书自学所缺乏的过程。教师的提问应该是精心准备的,紧扣讲授内容的重点及学生最容易混淆、模糊的环节,提问的质量与效果取决于问题的水平与清晰度,对于大学生,提问应该有一定的深度,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问题的表述应该结构简单、内容具体、问题明确。第四,表现在学生的课堂练习,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强调学生的课堂练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指定的练习,是解读信息、掌握概念、定理、法则及演算基本功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在讲授某个求解方法或运算法则后,都应该让学生及时在课堂上做相应的基本练习,初步体会该法则的用法。练习应该经过挑选,具有代表性,体现基本要求,不宜过难。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练习,经历运用法则解题的全过程,并且有了成功或失误的经验,才能对所学的内容有真切的理解,课后再安排一些巩固练习、提高性练习,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感情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体现自己对数学的感情,充分地表现出自己对数学的评价、认识和追求,以此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评价程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这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感情”作用。“感情”作用首先表现在教师对相应数学学科的评价说明(即态度或价值观),这种说明应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其次,表现在教师讲课中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与热忱,即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尤其是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关心学生的进步,注意发掘他们的成长点,给予适当的鼓励;注意发现他们在理解上的错误,给予明确的纠正;既满怀热情又严格要求,那么,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会很快地进入良好状态,增强信心。第三,表现在教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情投入,教师站在讲台上,充满激情,全身心地融入所进行的讲授,不是一种应付式的照本宣科,而是一种探讨问题、追求真知的态度,讲述中随着问题的深入解决迸发出内心的感慨和由衷的喜悦。教师的这些状态都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时,学生对听课不再感到枯燥无味,而是感觉得到一种享受,一起体会数学的魅力、逻辑的力量,人类智慧的成果。教师一旦做到这些,学生就会具有很高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勇于战胜困难,克服自身的弱点,扭转原有数学基础较弱的劣势,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只有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解决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培养出高水平符合社会要求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闫文祥.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科学文汇.2006.7.
[2]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马德炎.谈创新与大学数学教学[J].大学数学,2003(1)
[4]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