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初中地理的教学对学生“解读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愈发重视,教育的侧重点也逐渐转移到对学生生活化地理认知的培养上。生活化情境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引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分析能力,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基于核心素养 初中地理 生活化教学策略 研究
引言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本就存在的,是生活必须经历的,而这正是现如今的教育所缺乏的。教育的根本意义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并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变化。同时,新课标提及的地理教学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二是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习得的地理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意识。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契合实际生活,教学内容侧重生活方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重实际、能运用的地理。
一、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教师在地理课堂上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熟知地理知识,将现实生活情境引入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减少地理知识的晦涩性,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充满趣味,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探索地理奥秘的能动性,加强认知。其所体现的重要价值在于,以往乏味、平铺直叙的地理教学得到了有效改变,运用生活化教学不但促使地理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还方便了学生进行更加直观的理解,对于知识点也記忆得更为深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加强。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时应当结合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实证授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善于发现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教学资料。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化教学可以发挥双重作用,在确保学生更容易吸收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增强了教师的专业授课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在课堂中引入生活趣事,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其最主要内容为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分析、解释、预测等方面。以《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为例,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我国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生产生活的讲解。我国国土面积广阔,被划分为五个温度带,气候复杂多样。青藏高原以“高”“寒”为主要特征,昼夜温差极大。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这一气温特点有深入的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生活趣事,加强学生的代入感。如影视剧中藏族人民往往会脱出一只肩膀,并不是为了突显个性,而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藏族服饰的图片,以及藏族人民不同时间的衣着图片。通过图片可以发现:藏族服饰袖袍宽敞,臂膀收缩自如。这样的设计与当地的温度有一定关联,白天气温较高时可脱出肩膀,利于散热。晚上气温较低,和衣而眠可以当作棉被。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生活趣事,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加深对青藏地区温度特点的理解,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又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本地的降水量分布图,培养学生图文化转换的能力。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地理图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较为熟悉的地理图表中,学习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对图表进行解读、分析,进而探究其形成原因,以达到强化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乡土地理资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对乡土资源的利用,通过搜集与利用乡土资源,推动教学开展。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积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利用乡土资源,将较为抽象的地理知识直观展现出来,教学质量大大提升。教师只有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开展中国气候知识教学时,学生普遍觉得难度较大,主要是由于南北差异问题,导致我国气候差异性较大,同时东西部地区气候也存在差异性,因此学生在掌握过程中极易混淆,同时也无法分辨出不同地区的气候问题。为改善这一问题,加深学生对气候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干旱地区以及多雨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同时结合本地气候进行对比,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明确,气候对地方降雨造成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乡土资源,便于学生掌握复杂的知识点,提升地理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三))培养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无论是作用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是非常有效的,没有实践的教学就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教学效果。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提出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对实践的重要性的描写。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养成,对其知识的认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地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更无法离开地理,那么教学中就应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发现地理知识的同时运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去实践。如出门旅游,可以用照片的形式记录当地因气候产生的天气变化,特有的动物、植物,独特的地质、地貌等;动手制作简单的测量仪器(如风车发电装置),放置在固定位置,设定观察时间,根据不同时间、不同风速,进行观察、记录、总结,了解风力发电的原理,以及天气对装置的影响;也可以让家人或朋友外出旅游时,带回一些当地独有的土壤、植物标本,与自己实际生活中能接触到的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地理环境、气候等对植物、土壤有着怎样的影响。将自己的资料、作品带到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深化学习重点,加深记忆,从而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理生活化教学是目前教育改革中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真正地让学生理解所处生活环境的特点,了解祖国山河的秀美壮丽,从而理解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对地理学科素养的养成有着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这也是为国家培养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陈贞钗.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微[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4):58-59.
[2]郑肇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9(69):146.
[3]郭绵绵.关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分析与思考[J].读写算,2019(10):124.
关键词:基于核心素养 初中地理 生活化教学策略 研究
引言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本就存在的,是生活必须经历的,而这正是现如今的教育所缺乏的。教育的根本意义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并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变化。同时,新课标提及的地理教学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二是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习得的地理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意识。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契合实际生活,教学内容侧重生活方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重实际、能运用的地理。
一、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教师在地理课堂上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熟知地理知识,将现实生活情境引入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减少地理知识的晦涩性,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充满趣味,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探索地理奥秘的能动性,加强认知。其所体现的重要价值在于,以往乏味、平铺直叙的地理教学得到了有效改变,运用生活化教学不但促使地理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还方便了学生进行更加直观的理解,对于知识点也記忆得更为深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加强。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时应当结合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实证授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善于发现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教学资料。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化教学可以发挥双重作用,在确保学生更容易吸收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增强了教师的专业授课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在课堂中引入生活趣事,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其最主要内容为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分析、解释、预测等方面。以《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为例,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我国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生产生活的讲解。我国国土面积广阔,被划分为五个温度带,气候复杂多样。青藏高原以“高”“寒”为主要特征,昼夜温差极大。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这一气温特点有深入的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生活趣事,加强学生的代入感。如影视剧中藏族人民往往会脱出一只肩膀,并不是为了突显个性,而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藏族服饰的图片,以及藏族人民不同时间的衣着图片。通过图片可以发现:藏族服饰袖袍宽敞,臂膀收缩自如。这样的设计与当地的温度有一定关联,白天气温较高时可脱出肩膀,利于散热。晚上气温较低,和衣而眠可以当作棉被。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生活趣事,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加深对青藏地区温度特点的理解,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又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本地的降水量分布图,培养学生图文化转换的能力。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地理图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较为熟悉的地理图表中,学习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对图表进行解读、分析,进而探究其形成原因,以达到强化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乡土地理资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对乡土资源的利用,通过搜集与利用乡土资源,推动教学开展。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积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利用乡土资源,将较为抽象的地理知识直观展现出来,教学质量大大提升。教师只有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开展中国气候知识教学时,学生普遍觉得难度较大,主要是由于南北差异问题,导致我国气候差异性较大,同时东西部地区气候也存在差异性,因此学生在掌握过程中极易混淆,同时也无法分辨出不同地区的气候问题。为改善这一问题,加深学生对气候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干旱地区以及多雨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同时结合本地气候进行对比,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明确,气候对地方降雨造成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乡土资源,便于学生掌握复杂的知识点,提升地理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三))培养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无论是作用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是非常有效的,没有实践的教学就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教学效果。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提出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对实践的重要性的描写。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养成,对其知识的认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地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更无法离开地理,那么教学中就应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发现地理知识的同时运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去实践。如出门旅游,可以用照片的形式记录当地因气候产生的天气变化,特有的动物、植物,独特的地质、地貌等;动手制作简单的测量仪器(如风车发电装置),放置在固定位置,设定观察时间,根据不同时间、不同风速,进行观察、记录、总结,了解风力发电的原理,以及天气对装置的影响;也可以让家人或朋友外出旅游时,带回一些当地独有的土壤、植物标本,与自己实际生活中能接触到的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地理环境、气候等对植物、土壤有着怎样的影响。将自己的资料、作品带到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深化学习重点,加深记忆,从而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理生活化教学是目前教育改革中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真正地让学生理解所处生活环境的特点,了解祖国山河的秀美壮丽,从而理解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对地理学科素养的养成有着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这也是为国家培养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陈贞钗.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微[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4):58-59.
[2]郑肇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9(69):146.
[3]郭绵绵.关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分析与思考[J].读写算,2019(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