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低、中年段的阅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大量的课外阅读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作为课堂的拓展延伸。低中年级正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好时候。本文拟就目前小学低中年级课外阅读的现状进行分析,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并对此提出对策。
关键词:低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阅读策略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个人都在阅读中获得了一定的提升。天真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需要阅读来帮他们打开视窗。人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阅读就更应该从娃娃抓起。笔者将从课外阅读现状分析、意义及对策来展开论述。
一、 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一) 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足
在古代,读书人的确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多小学生、家长、学校过多关注考试成绩,而忽视了课外阅读。
当今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这就需要学生从小就学习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二) 选择盲目、随意
笔者观察学生在学校课间或阅读课上阅读的书籍,多为漫画、游戏等娱乐书,很难静心阅读有意义的书籍。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对美文的感知性不强。
(三) 认字能力不强
低年级学生认识的字不多,他们阅读时会遇到生字障碍,一知半解,导致他们害怕阅读。
(四) 教师课上指导不多
教师课堂关注教材内容居多,缺乏一些课外相关阅读的引导,课后作业也局限于笔头,占据了孩子课外阅读的时间。
二、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
(一) 新课标要求
语文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不能紧靠课堂上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二) 終身发展呼唤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光会死板的课内知识和技能是站不稳脚跟的,需要学生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一半是从生活实践中学到,一半是从书中学到。
三、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对策
(一) 要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 优化读书环境
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告诉我们读书需要良好的环境。学校可以多投入资金建设学校的读书长廊、图书馆,悬挂读书标语,激发学生读书欲望,营造文化氛围;老师在班级内部开辟图书角,定期更换推荐书目、读书心得、读书标语等。学校多开展阅读节,“书香班级”评比,广播推荐好书,班级读书会,让读书意识渗透学生思想。
2. 树立读书榜样
中低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向师性,老师要树立读书榜样。老师多看书,不但会使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还会让教学“左右逢源”。结合课文所讲内容,适当发散联系到看过的书中的内容,启发学生课后去读,这样内外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老师和学生闲聊时,多和学生交流最近看的书,一起探讨。国家有“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读书也能先读带动后读。中低年级孩子爱表现,老师应多挖掘爱好读书的同学,多给他们平台展示,带动别的同学读书。
3. 合理安排时间
晨读、午自习都是读书好时光,老师拿书和学生一起读,让孩子养成定时阅读和限时阅读的习惯。晚上可以鼓动家长、孩子在微信群晒读书音频和视频,确保亲子阅读时间。
俗话说:“闲时没计划,忙时多费力。”所以要引导学生制订详尽的周、月、学期课外阅读计划,以督促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二) 善读——多读好书善施政
西汉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在学生刚起步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好书开启他们的视窗。首先,要推荐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的读物,优秀童话故事、名人传记、文学作品、历史百科等,都是很好的“养料”,还可以按体裁、作家、内容分类。其次,课外阅读可以和课内阅读取得联系,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得益彰。再次,要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本土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读物,增进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最后,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报纸杂志。
(三) 会读——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大量的阅读,离不开科学的方法。我们指导学生有三种方法:略读、浏览、精读。
1. 略读
就是将文章大略地读一下,了解大意即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如果只注重精读,而忽略略读,功夫只做了一半。”在当今读物繁多、学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略读对增大阅读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指导小学生采用这种方法阅读一些比较普通的作品,如童话、短篇小说、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
2. 浏览
即将阅读内容大略地翻一遍,以求对这些内容有一个初步印象。浏览可以是一目十行地读,也可以跳过无关紧要的内容,把握梗概。例如,拿到一本书、一张报纸后,将书的目录、整张报纸浏览一遍,就能够大略地知道书的总体框架、报纸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建议老师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让孩子在书架间逛,多逛多看书的标题,孩子就对作者作品、时代,甚至一些历史、地理知识都有大致了解,也更能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以上两种阅读方法都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而阅读不仅仅求量,更要求质,讲究阅读的质量,就要教学生学会精读。
3. 精读
即逐词逐句地研读,掌握要点,吸取精华。要边阅读边思考,透彻地理解内容,还可以将最精彩的部分或自己最喜欢的内容熟读成诵。这种方法经常用于阅读一些比较重要、精彩的文章,如名家名篇等。“不动笔墨不成书”,还可以指导学生勤做摘录,保存书中精华。
(四) 多读——生活无处不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资源,大到山川河流、风土人情、报刊杂志,小到广告标牌、标语、图书馆、博物馆、展馆等等。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留心这些生活中的语文,这样学到的东西往往印象最深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乐读——为有源头活水来
老师要在平时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及时将课外阅读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给学生搭建阅读成果展示的平台,让他们觉得学有所获、读有所进。例如,每学期评比“阅读之星”“书香家庭”;每月举行一次读书笔记展览交流会;每半个月开展一次课外阅读知识抢答赛;每周举办一次佳文共赏朗读会或好书推介会;定期开展名著配音表演、课本剧表演、主题阅读;鼓励学生自编读书报,参加读后感等征文比赛;得奖的同学可以奖励一本好书或者好的阅读记录本。通过开展以上活动,促使他们由要读转化为乐读。
四、 结语
福楼拜说过:“阅读是为了活着。”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品质与健康人格。低年级正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好时候,让我们通过阅读引领他们赢在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王丽娟.有效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08-A).
[2]邓静.根植于课外阅读——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几点体会[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7(3).
作者简介:
邹骋胤,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关键词:低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阅读策略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个人都在阅读中获得了一定的提升。天真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需要阅读来帮他们打开视窗。人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阅读就更应该从娃娃抓起。笔者将从课外阅读现状分析、意义及对策来展开论述。
一、 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一) 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足
在古代,读书人的确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多小学生、家长、学校过多关注考试成绩,而忽视了课外阅读。
当今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这就需要学生从小就学习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二) 选择盲目、随意
笔者观察学生在学校课间或阅读课上阅读的书籍,多为漫画、游戏等娱乐书,很难静心阅读有意义的书籍。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对美文的感知性不强。
(三) 认字能力不强
低年级学生认识的字不多,他们阅读时会遇到生字障碍,一知半解,导致他们害怕阅读。
(四) 教师课上指导不多
教师课堂关注教材内容居多,缺乏一些课外相关阅读的引导,课后作业也局限于笔头,占据了孩子课外阅读的时间。
二、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
(一) 新课标要求
语文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不能紧靠课堂上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二) 終身发展呼唤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光会死板的课内知识和技能是站不稳脚跟的,需要学生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一半是从生活实践中学到,一半是从书中学到。
三、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对策
(一) 要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 优化读书环境
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告诉我们读书需要良好的环境。学校可以多投入资金建设学校的读书长廊、图书馆,悬挂读书标语,激发学生读书欲望,营造文化氛围;老师在班级内部开辟图书角,定期更换推荐书目、读书心得、读书标语等。学校多开展阅读节,“书香班级”评比,广播推荐好书,班级读书会,让读书意识渗透学生思想。
2. 树立读书榜样
中低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向师性,老师要树立读书榜样。老师多看书,不但会使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还会让教学“左右逢源”。结合课文所讲内容,适当发散联系到看过的书中的内容,启发学生课后去读,这样内外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老师和学生闲聊时,多和学生交流最近看的书,一起探讨。国家有“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读书也能先读带动后读。中低年级孩子爱表现,老师应多挖掘爱好读书的同学,多给他们平台展示,带动别的同学读书。
3. 合理安排时间
晨读、午自习都是读书好时光,老师拿书和学生一起读,让孩子养成定时阅读和限时阅读的习惯。晚上可以鼓动家长、孩子在微信群晒读书音频和视频,确保亲子阅读时间。
俗话说:“闲时没计划,忙时多费力。”所以要引导学生制订详尽的周、月、学期课外阅读计划,以督促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二) 善读——多读好书善施政
西汉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在学生刚起步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好书开启他们的视窗。首先,要推荐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的读物,优秀童话故事、名人传记、文学作品、历史百科等,都是很好的“养料”,还可以按体裁、作家、内容分类。其次,课外阅读可以和课内阅读取得联系,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得益彰。再次,要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本土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读物,增进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最后,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报纸杂志。
(三) 会读——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大量的阅读,离不开科学的方法。我们指导学生有三种方法:略读、浏览、精读。
1. 略读
就是将文章大略地读一下,了解大意即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如果只注重精读,而忽略略读,功夫只做了一半。”在当今读物繁多、学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略读对增大阅读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指导小学生采用这种方法阅读一些比较普通的作品,如童话、短篇小说、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
2. 浏览
即将阅读内容大略地翻一遍,以求对这些内容有一个初步印象。浏览可以是一目十行地读,也可以跳过无关紧要的内容,把握梗概。例如,拿到一本书、一张报纸后,将书的目录、整张报纸浏览一遍,就能够大略地知道书的总体框架、报纸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建议老师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让孩子在书架间逛,多逛多看书的标题,孩子就对作者作品、时代,甚至一些历史、地理知识都有大致了解,也更能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以上两种阅读方法都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而阅读不仅仅求量,更要求质,讲究阅读的质量,就要教学生学会精读。
3. 精读
即逐词逐句地研读,掌握要点,吸取精华。要边阅读边思考,透彻地理解内容,还可以将最精彩的部分或自己最喜欢的内容熟读成诵。这种方法经常用于阅读一些比较重要、精彩的文章,如名家名篇等。“不动笔墨不成书”,还可以指导学生勤做摘录,保存书中精华。
(四) 多读——生活无处不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资源,大到山川河流、风土人情、报刊杂志,小到广告标牌、标语、图书馆、博物馆、展馆等等。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留心这些生活中的语文,这样学到的东西往往印象最深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乐读——为有源头活水来
老师要在平时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及时将课外阅读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给学生搭建阅读成果展示的平台,让他们觉得学有所获、读有所进。例如,每学期评比“阅读之星”“书香家庭”;每月举行一次读书笔记展览交流会;每半个月开展一次课外阅读知识抢答赛;每周举办一次佳文共赏朗读会或好书推介会;定期开展名著配音表演、课本剧表演、主题阅读;鼓励学生自编读书报,参加读后感等征文比赛;得奖的同学可以奖励一本好书或者好的阅读记录本。通过开展以上活动,促使他们由要读转化为乐读。
四、 结语
福楼拜说过:“阅读是为了活着。”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品质与健康人格。低年级正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好时候,让我们通过阅读引领他们赢在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王丽娟.有效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08-A).
[2]邓静.根植于课外阅读——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几点体会[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7(3).
作者简介:
邹骋胤,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