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艺术嗓音运用中的自然之美是在运用中顺应个体嗓音运用规律为前提的,是技巧和表现手法纯熟为基础的,但往往体现为自然、本色、含蓄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 自然 技巧 本色
自然,其字面上可解释为“本来的样子”,就是自然而然,出自天然,有自由发展之意,没有人工雕琢。中国美学注重的是清水美蓉的自然之美,而不是错彩缕金的人文之美。“自然”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源于道家美学。庄子在其《天道》中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渔夫》篇中也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反复强调美和艺术的本质是自然之道的体现。
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歌唱家卡鲁索被称作“自然歌唱的大师”,在研究者马腊费奥迪所著的《卡鲁索发声方法》中有这样的描述:“很多人将他美妙的歌喉归功于他的声带……,一个简短的分析,可以说明卡鲁索美妙歌唱的真正原因不是像人们所提出的,他的特点不是因为具有罕见的发声器官,而是按照正确、自然规律的完善的功能,形成了他典型的自然唱法。”“不只是一个而是几个条件,生理的和心理的条件协调地组合在一个人身上,才造成了卡鲁索这个人类如此异常辉煌的歌声。这些条件能概括在几个字内,即‘自然的歌唱”’。其实,在各种艺术嗓音运用中,都把自然之美当作追求的目标。对于艺术嗓音的自然之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艺术嗓音运用中的自然之美不是不经过训练的纯天然,而是技巧和表现手法纯熟的表现
各种艺术用声的领域都需要一定的用声技巧,技巧的形成需要一个自然状态到训练阶段的改造纯自然状态进入艺术发声领域的范畴。但是,发声技巧最终要成为创作主体的“第二自然”,主体要能够随情感变化自然运用各种声音表现形式,而不应感到有对声音刻意雕饰的痕迹。发声技巧的追求就是最终“忘记技巧”。
其次,艺术嗓音的自然之美是在运用中顺应个体嗓音运用规律为前提的
嗓音训练和运用中一方面表现出“我一定要”“我一定会”解决问题、达到目的信心,另一方面不对自己的声音提出不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过高要求。“顺应自然”就是符合自身条件的科学训练方法,而不去做违反自身生理条件以期达到不切实际的目的。违反个体发声系统条件的行动,即使有再顽强的品质。只能造成机体平衡的破坏和器官的损伤。比如著名播音员林如音色甜美、纯正,但音量不大,音域不宽。她所在的播音组的许多女播音员都是宽音大嗓,声音非常洪亮。林如对她们的先天条件非常的羡慕,也觉得宽阔洪亮的声音显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在当时很受欢迎。但她深知自己的先天条件与她们不同,洪亮、高昂的声音决不应是自己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在声音表现方式上,林如也充分结合自己先天条件,在特殊先天嗓音基础上找到恰切的表现特定思想感情的声音形式。婴儿型会厌使音量受到局限,她就尽量减少使音量的变化成为她声音表现手段,而主要通过唇舌幅度的变化改变单个音节字腹的音长来达到表现目的。语言的内在语气上准确到位、分寸恰切,追求分量体现在语气中,而尽量避免声音上的剑拔弩张。在需要重点强调、语气加重的地方,采取停顿、拉长字音时值等多种方法,而不仅仅是气量和音量加大。唇舌力度、幅度的加大在这里起着关键作用,与适当的气息配合,“灌满”字音,拉长字音时值,以达到强调和突出重点的作用,从而避免了为达到特定表达效果而使用强烈气息和加大音量的做法。
第三,艺术嗓音的自然美体现为自然、本色、含蓄的表现形式
浓厚的情感在洗尽铅华之后。往往以归于平淡的声音形式体现出来。仍然以林如为例,在她的创作道路中,不论是在成功的三篇农村题材的通讯中,还是在后来《雷雨》、《阿信》的配音等文艺性题材的播音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关照农村日常百姓的生活时,不是完全“投入”其中。渲染他们生活的艰辛以博得理解,而是“入乎其内”之后的“出乎其外”,更高的“视点”和对“人生不易”的深刻理解通过朴实无华的语气“淡然”地表现出来《一颗善良的心》;在撕心裂肺的痛苦的情感涌向高潮似乎最容易爆发之时,林如却往往采取“控制音量”语气异常平静(《假如党员都像她》):经历描述经过生活种种励练和磨难之后的主人公时,林如的声音中并未充满饱经沧桑的“苦难感”,更多的是信心和超脱(《阿信》)……。有声艺术语言中常常是语句平平而出,无惊人之态,但细细体味则意味无穷。这种在声音上不刻意渲染,而偏于“自然”的表现方式是她对生活本质的理解和认识的结果。林如认为,我们的生活是那么平凡、平常,但普通平常人的闪光的美德、品质处处存在。生活中轰轰烈烈的伟绩也有,但更多伟大的事物往往蕴涵在平凡的生活当中,是平凡中见伟大的。自己所播的内容都是事实在的关于普通人的事,这些事就像发生在身边。自己把它们讲出来,也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质朴动人的,不应有什么夸张、渲染和虚假,应该还原出生活的本色。
关键词 自然 技巧 本色
自然,其字面上可解释为“本来的样子”,就是自然而然,出自天然,有自由发展之意,没有人工雕琢。中国美学注重的是清水美蓉的自然之美,而不是错彩缕金的人文之美。“自然”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源于道家美学。庄子在其《天道》中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渔夫》篇中也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反复强调美和艺术的本质是自然之道的体现。
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歌唱家卡鲁索被称作“自然歌唱的大师”,在研究者马腊费奥迪所著的《卡鲁索发声方法》中有这样的描述:“很多人将他美妙的歌喉归功于他的声带……,一个简短的分析,可以说明卡鲁索美妙歌唱的真正原因不是像人们所提出的,他的特点不是因为具有罕见的发声器官,而是按照正确、自然规律的完善的功能,形成了他典型的自然唱法。”“不只是一个而是几个条件,生理的和心理的条件协调地组合在一个人身上,才造成了卡鲁索这个人类如此异常辉煌的歌声。这些条件能概括在几个字内,即‘自然的歌唱”’。其实,在各种艺术嗓音运用中,都把自然之美当作追求的目标。对于艺术嗓音的自然之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艺术嗓音运用中的自然之美不是不经过训练的纯天然,而是技巧和表现手法纯熟的表现
各种艺术用声的领域都需要一定的用声技巧,技巧的形成需要一个自然状态到训练阶段的改造纯自然状态进入艺术发声领域的范畴。但是,发声技巧最终要成为创作主体的“第二自然”,主体要能够随情感变化自然运用各种声音表现形式,而不应感到有对声音刻意雕饰的痕迹。发声技巧的追求就是最终“忘记技巧”。
其次,艺术嗓音的自然之美是在运用中顺应个体嗓音运用规律为前提的
嗓音训练和运用中一方面表现出“我一定要”“我一定会”解决问题、达到目的信心,另一方面不对自己的声音提出不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过高要求。“顺应自然”就是符合自身条件的科学训练方法,而不去做违反自身生理条件以期达到不切实际的目的。违反个体发声系统条件的行动,即使有再顽强的品质。只能造成机体平衡的破坏和器官的损伤。比如著名播音员林如音色甜美、纯正,但音量不大,音域不宽。她所在的播音组的许多女播音员都是宽音大嗓,声音非常洪亮。林如对她们的先天条件非常的羡慕,也觉得宽阔洪亮的声音显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在当时很受欢迎。但她深知自己的先天条件与她们不同,洪亮、高昂的声音决不应是自己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在声音表现方式上,林如也充分结合自己先天条件,在特殊先天嗓音基础上找到恰切的表现特定思想感情的声音形式。婴儿型会厌使音量受到局限,她就尽量减少使音量的变化成为她声音表现手段,而主要通过唇舌幅度的变化改变单个音节字腹的音长来达到表现目的。语言的内在语气上准确到位、分寸恰切,追求分量体现在语气中,而尽量避免声音上的剑拔弩张。在需要重点强调、语气加重的地方,采取停顿、拉长字音时值等多种方法,而不仅仅是气量和音量加大。唇舌力度、幅度的加大在这里起着关键作用,与适当的气息配合,“灌满”字音,拉长字音时值,以达到强调和突出重点的作用,从而避免了为达到特定表达效果而使用强烈气息和加大音量的做法。
第三,艺术嗓音的自然美体现为自然、本色、含蓄的表现形式
浓厚的情感在洗尽铅华之后。往往以归于平淡的声音形式体现出来。仍然以林如为例,在她的创作道路中,不论是在成功的三篇农村题材的通讯中,还是在后来《雷雨》、《阿信》的配音等文艺性题材的播音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关照农村日常百姓的生活时,不是完全“投入”其中。渲染他们生活的艰辛以博得理解,而是“入乎其内”之后的“出乎其外”,更高的“视点”和对“人生不易”的深刻理解通过朴实无华的语气“淡然”地表现出来《一颗善良的心》;在撕心裂肺的痛苦的情感涌向高潮似乎最容易爆发之时,林如却往往采取“控制音量”语气异常平静(《假如党员都像她》):经历描述经过生活种种励练和磨难之后的主人公时,林如的声音中并未充满饱经沧桑的“苦难感”,更多的是信心和超脱(《阿信》)……。有声艺术语言中常常是语句平平而出,无惊人之态,但细细体味则意味无穷。这种在声音上不刻意渲染,而偏于“自然”的表现方式是她对生活本质的理解和认识的结果。林如认为,我们的生活是那么平凡、平常,但普通平常人的闪光的美德、品质处处存在。生活中轰轰烈烈的伟绩也有,但更多伟大的事物往往蕴涵在平凡的生活当中,是平凡中见伟大的。自己所播的内容都是事实在的关于普通人的事,这些事就像发生在身边。自己把它们讲出来,也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质朴动人的,不应有什么夸张、渲染和虚假,应该还原出生活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