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过程。幼小衔接不只是知识的衔接,而且是各种能力素质的衔接。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和家庭配合,合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幼儿园应从幼儿入园的第一天起,和家长一起正确认识幼小衔接,家园共同培养,增强幼儿体质、提高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小衔接;习惯养成;双向培养
幼小衔接可以说是幼儿教育中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但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地进行幼小衔接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工作只依靠幼儿园是难以实现的,需借助家庭共同来完成。家园共育作为幼小衔接的重要途径,已然成为解决孩子入学后诸多不适应问题,实现幼儿园和小学的无缝对接的重要手段。
一、借助家长课堂做好引领
(一)专家讲座
要想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离不开专家的引领。为了改变教师和家长对衔接问题认识上的偏差,解决他们因苦于没有正确系统的教育方法等问题,入学前一年,幼儿园专门开设了专家课堂,先后组织了“幼小衔接知多少?”“做智慧家长,孩子健康成长”“父母有规划,孩子有未来”等幼小衔接主题讲座。通过专家引领,改变了部分教师和家长只重知识技能,忽视对幼儿成长同样重要的身体、心理健康以及美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偏差。同时,专家还指导家长在家进行幼小各方面的训练,让孩子在自由、宽松、愉悦、有序的氛围中提升能力。
(二)名师授课
幼儿园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优秀的小学教师和教育处主任来园从管理角度、教育教学、招生政策等方面为教师和家长进行授课,授课中针对大家存在的疑惑或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还推荐好书和幼小衔接相关的适应性游戏活动。从而让家长和教师意识到幼小衔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的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并贯穿于整个幼儿园阶段。通过名师授课,让家长和教师了解了幼小衔接知识、入学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明晰了小学的招生政策等,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家园双向培养夯实基础
(一)增强体质
从入园开始,幼儿园对每一个孩子进行专业的体能测试,测试其是否能够达到本年龄段应该达到的体能标准,随后测试每学期进行一次。测试结束后,专业测试机构会给每个孩子出具一份体能测试报告,报告中还对未达标的幼儿专门量身定制了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教师和家长通过扫描体能训练计划二维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补足短板,幼儿园毕业时使每个孩子都能达到应该达到的体能标准。
(二)习惯养成
作为河北省家长学校课程实验校,幼儿园致力于家园协同,助力每个孩子每月养成一个好习惯。幼小衔接期,共培养早睡早起、自制力、自信等24个好习惯。幼儿园为家长提供教育平台,家长通过上网听专家讲座,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每天陪伴孩子网上打卡,幼儿园还引导家长反思总结,每月定期进入“习惯之星”评选栏目完成测评,结合教师的评定成绩,每月评选出“习惯之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除了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习惯也是小学适应需要培养的一个重要因子,是解决衔接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幼儿园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着手加强对幼儿自主性、学习动机、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减少或缩小幼儿不适应的过程,使之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
(三)能力培养
幼儿园和家长只有密切配合,才能让幼儿得到快速、正向地成长。除了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注重幼儿的能力提升外,在主题课程的选择上也很慎重。幼儿园以“践行课程”为课程蓝本,大胆创新,更加注重幼儿自主性及能力的培养。主题课程紧紧围绕幼儿“操作、表达、表演”这三条主线,以此为主要途径提升幼儿各项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位幼儿一入园就准备好一个材料百宝箱,幼儿和家长根据每月的活动主题,一起收集相应的活动材料,在共同收集材料的同时,不仅使家长了解了幼儿园的教学情况及培养目标,更锻炼了孩子的自我谋划、自我整理、自我创新的能力,为升入小学自我整理学习用品等奠定了基础。例如:在《室外运动会》主题中,孩子们历时二个月的不断研讨、制作、排练,最终呈现了一场完全按照孩子的想法、意愿自主开展的运动会,无论是运动项目的设置、产品及器械的制作还是规则的制定等,都来自于孩子们的自主讨论,小主持人、运动员、解说员、记分员、器械摆放员各司其职,孩子们有条不紊的认真完成了一项项赛事。教师真正退到了幕后,完完全全把自主权还给了孩子,让一些在成人眼中无法实现的事情变成了事实。孩子在团结协作中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锻炼,规则意识、执行能力、组织能力、自信心等都得到了提升。
三、入学前“适应”三步走计划
为了解孩子对小学的认知程度,幼儿园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你要入的小学名称是什么?”“小学几点到校?”“学校的厕所在哪里?”“在学校里我们主要做哪些事情?”等具体问题。通过问卷发现,幼儿对学校的了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为此,幼儿园制定了入学前“适应月”三步走计划。
(一)第一步:激发幼儿“入学”的情感
在入学前一个月,指导家长结合日常生活与孩子多谈谈小学,如,小学是一个学习知识、增长本领、认识新朋友的地方;小学生可以佩戴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还可以和小伙伴齐唱国歌、升国旗等,给孩子一种语言暗示,使孩子喜欢小学、向往小学。还可以给孩子讲一讲小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有趣故事,让孩子对小学的生活充满好奇与期待。以上方法有利于提前培养孩子对小学积极的情感态度,为解决入学不适应问题助力。
(二)第二步:了解小学的环境及生活
众所周知,要想让孩子更快适应学校的生活,熟悉学校环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第一周,幼儿园与附近小学提前联系好,组织家长带幼儿参观小学,如:在学校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让孩子认识学校的教师、卫生间、楼道的墙饰及各种功能室;参观学校的教室,观摩一年级哥哥姐姐上课等。家长带领幼儿一边参观一边引导幼儿说一说幼儿园与学校的不同。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开展“小学我来啦”主题活动,让幼儿利用图画的形式记录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并用完整的语言向同伴大胆介绍,巩固幼儿对小学环境及生活的进一步了解。 第二、三周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邀请从幼儿园毕业的小学生到园,模拟小学生的一日生活及学习。小学生带领小朋友模拟上课坐姿、向老师问好、举手回答问题等。模拟小学生在课间10分钟要做哪些事情,如:喝水、去洗手间、到户外游戏等。作为小学的哥哥姐姐还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整理书包,让孩子充分感受当一名小学生的光荣感。在家庭中家长可充当老师,对孩子进行小学日常流程训练:整理书包,准时到校,听到铃声走进教室,书包放进课桌,坐好等待老师,老师进班起立问好,坐姿端正,认真听讲,举手发言等日常模拟训练,使孩子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习惯。
(三)第三步:开展适应性入学活动
第四周建议开展一天的小学适应活动。幼儿园可以临时设立小学教室一间,桌椅的设置完全仿效小学的布置,每天一个班到小学仿真教室进行活动,从早晨“上学”到中午家长“接走”,再到下午“上学”直到结束一天的“小学”學习生活,无论是时间、教学形式、生活流程、睡眠时间上都完全按照小学的规定和流程进行,特别是上课前师生问好、授课中孩子们不喝水、不去厕所的要求,让他们提前亲身体验当一名小学生的感受。
总之,幼儿园借助家园共育这一双向性教育平台,在幼小衔接工作方面紧抓不懈、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实现了幼儿园和小学的无缝对接,见证了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成长,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惠玲.入园好适应 功夫做在前[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34):66~68.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小衔接;习惯养成;双向培养
幼小衔接可以说是幼儿教育中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但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地进行幼小衔接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工作只依靠幼儿园是难以实现的,需借助家庭共同来完成。家园共育作为幼小衔接的重要途径,已然成为解决孩子入学后诸多不适应问题,实现幼儿园和小学的无缝对接的重要手段。
一、借助家长课堂做好引领
(一)专家讲座
要想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离不开专家的引领。为了改变教师和家长对衔接问题认识上的偏差,解决他们因苦于没有正确系统的教育方法等问题,入学前一年,幼儿园专门开设了专家课堂,先后组织了“幼小衔接知多少?”“做智慧家长,孩子健康成长”“父母有规划,孩子有未来”等幼小衔接主题讲座。通过专家引领,改变了部分教师和家长只重知识技能,忽视对幼儿成长同样重要的身体、心理健康以及美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偏差。同时,专家还指导家长在家进行幼小各方面的训练,让孩子在自由、宽松、愉悦、有序的氛围中提升能力。
(二)名师授课
幼儿园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优秀的小学教师和教育处主任来园从管理角度、教育教学、招生政策等方面为教师和家长进行授课,授课中针对大家存在的疑惑或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还推荐好书和幼小衔接相关的适应性游戏活动。从而让家长和教师意识到幼小衔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的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并贯穿于整个幼儿园阶段。通过名师授课,让家长和教师了解了幼小衔接知识、入学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明晰了小学的招生政策等,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家园双向培养夯实基础
(一)增强体质
从入园开始,幼儿园对每一个孩子进行专业的体能测试,测试其是否能够达到本年龄段应该达到的体能标准,随后测试每学期进行一次。测试结束后,专业测试机构会给每个孩子出具一份体能测试报告,报告中还对未达标的幼儿专门量身定制了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教师和家长通过扫描体能训练计划二维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补足短板,幼儿园毕业时使每个孩子都能达到应该达到的体能标准。
(二)习惯养成
作为河北省家长学校课程实验校,幼儿园致力于家园协同,助力每个孩子每月养成一个好习惯。幼小衔接期,共培养早睡早起、自制力、自信等24个好习惯。幼儿园为家长提供教育平台,家长通过上网听专家讲座,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每天陪伴孩子网上打卡,幼儿园还引导家长反思总结,每月定期进入“习惯之星”评选栏目完成测评,结合教师的评定成绩,每月评选出“习惯之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除了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习惯也是小学适应需要培养的一个重要因子,是解决衔接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幼儿园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着手加强对幼儿自主性、学习动机、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减少或缩小幼儿不适应的过程,使之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
(三)能力培养
幼儿园和家长只有密切配合,才能让幼儿得到快速、正向地成长。除了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注重幼儿的能力提升外,在主题课程的选择上也很慎重。幼儿园以“践行课程”为课程蓝本,大胆创新,更加注重幼儿自主性及能力的培养。主题课程紧紧围绕幼儿“操作、表达、表演”这三条主线,以此为主要途径提升幼儿各项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位幼儿一入园就准备好一个材料百宝箱,幼儿和家长根据每月的活动主题,一起收集相应的活动材料,在共同收集材料的同时,不仅使家长了解了幼儿园的教学情况及培养目标,更锻炼了孩子的自我谋划、自我整理、自我创新的能力,为升入小学自我整理学习用品等奠定了基础。例如:在《室外运动会》主题中,孩子们历时二个月的不断研讨、制作、排练,最终呈现了一场完全按照孩子的想法、意愿自主开展的运动会,无论是运动项目的设置、产品及器械的制作还是规则的制定等,都来自于孩子们的自主讨论,小主持人、运动员、解说员、记分员、器械摆放员各司其职,孩子们有条不紊的认真完成了一项项赛事。教师真正退到了幕后,完完全全把自主权还给了孩子,让一些在成人眼中无法实现的事情变成了事实。孩子在团结协作中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锻炼,规则意识、执行能力、组织能力、自信心等都得到了提升。
三、入学前“适应”三步走计划
为了解孩子对小学的认知程度,幼儿园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你要入的小学名称是什么?”“小学几点到校?”“学校的厕所在哪里?”“在学校里我们主要做哪些事情?”等具体问题。通过问卷发现,幼儿对学校的了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为此,幼儿园制定了入学前“适应月”三步走计划。
(一)第一步:激发幼儿“入学”的情感
在入学前一个月,指导家长结合日常生活与孩子多谈谈小学,如,小学是一个学习知识、增长本领、认识新朋友的地方;小学生可以佩戴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还可以和小伙伴齐唱国歌、升国旗等,给孩子一种语言暗示,使孩子喜欢小学、向往小学。还可以给孩子讲一讲小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有趣故事,让孩子对小学的生活充满好奇与期待。以上方法有利于提前培养孩子对小学积极的情感态度,为解决入学不适应问题助力。
(二)第二步:了解小学的环境及生活
众所周知,要想让孩子更快适应学校的生活,熟悉学校环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第一周,幼儿园与附近小学提前联系好,组织家长带幼儿参观小学,如:在学校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让孩子认识学校的教师、卫生间、楼道的墙饰及各种功能室;参观学校的教室,观摩一年级哥哥姐姐上课等。家长带领幼儿一边参观一边引导幼儿说一说幼儿园与学校的不同。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开展“小学我来啦”主题活动,让幼儿利用图画的形式记录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并用完整的语言向同伴大胆介绍,巩固幼儿对小学环境及生活的进一步了解。 第二、三周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邀请从幼儿园毕业的小学生到园,模拟小学生的一日生活及学习。小学生带领小朋友模拟上课坐姿、向老师问好、举手回答问题等。模拟小学生在课间10分钟要做哪些事情,如:喝水、去洗手间、到户外游戏等。作为小学的哥哥姐姐还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整理书包,让孩子充分感受当一名小学生的光荣感。在家庭中家长可充当老师,对孩子进行小学日常流程训练:整理书包,准时到校,听到铃声走进教室,书包放进课桌,坐好等待老师,老师进班起立问好,坐姿端正,认真听讲,举手发言等日常模拟训练,使孩子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习惯。
(三)第三步:开展适应性入学活动
第四周建议开展一天的小学适应活动。幼儿园可以临时设立小学教室一间,桌椅的设置完全仿效小学的布置,每天一个班到小学仿真教室进行活动,从早晨“上学”到中午家长“接走”,再到下午“上学”直到结束一天的“小学”學习生活,无论是时间、教学形式、生活流程、睡眠时间上都完全按照小学的规定和流程进行,特别是上课前师生问好、授课中孩子们不喝水、不去厕所的要求,让他们提前亲身体验当一名小学生的感受。
总之,幼儿园借助家园共育这一双向性教育平台,在幼小衔接工作方面紧抓不懈、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实现了幼儿园和小学的无缝对接,见证了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成长,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惠玲.入园好适应 功夫做在前[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3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