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在家园共育中的新探索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过程。幼小衔接不只是知识的衔接,而且是各种能力素质的衔接。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和家庭配合,合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幼儿园应从幼儿入园的第一天起,和家长一起正确认识幼小衔接,家园共同培养,增强幼儿体质、提高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小衔接;习惯养成;双向培养
  幼小衔接可以说是幼儿教育中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但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地进行幼小衔接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工作只依靠幼儿园是难以实现的,需借助家庭共同来完成。家园共育作为幼小衔接的重要途径,已然成为解决孩子入学后诸多不适应问题,实现幼儿园和小学的无缝对接的重要手段。
  一、借助家长课堂做好引领
  (一)专家讲座
  要想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离不开专家的引领。为了改变教师和家长对衔接问题认识上的偏差,解决他们因苦于没有正确系统的教育方法等问题,入学前一年,幼儿园专门开设了专家课堂,先后组织了“幼小衔接知多少?”“做智慧家长,孩子健康成长”“父母有规划,孩子有未来”等幼小衔接主题讲座。通过专家引领,改变了部分教师和家长只重知识技能,忽视对幼儿成长同样重要的身体、心理健康以及美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偏差。同时,专家还指导家长在家进行幼小各方面的训练,让孩子在自由、宽松、愉悦、有序的氛围中提升能力。
  (二)名师授课
  幼儿园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优秀的小学教师和教育处主任来园从管理角度、教育教学、招生政策等方面为教师和家长进行授课,授课中针对大家存在的疑惑或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还推荐好书和幼小衔接相关的适应性游戏活动。从而让家长和教师意识到幼小衔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的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并贯穿于整个幼儿园阶段。通过名师授课,让家长和教师了解了幼小衔接知识、入学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明晰了小学的招生政策等,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家园双向培养夯实基础
  (一)增强体质
  从入园开始,幼儿园对每一个孩子进行专业的体能测试,测试其是否能够达到本年龄段应该达到的体能标准,随后测试每学期进行一次。测试结束后,专业测试机构会给每个孩子出具一份体能测试报告,报告中还对未达标的幼儿专门量身定制了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教师和家长通过扫描体能训练计划二维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补足短板,幼儿园毕业时使每个孩子都能达到应该达到的体能标准。
  (二)习惯养成
  作为河北省家长学校课程实验校,幼儿园致力于家园协同,助力每个孩子每月养成一个好习惯。幼小衔接期,共培养早睡早起、自制力、自信等24个好习惯。幼儿园为家长提供教育平台,家长通过上网听专家讲座,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每天陪伴孩子网上打卡,幼儿园还引导家长反思总结,每月定期进入“习惯之星”评选栏目完成测评,结合教师的评定成绩,每月评选出“习惯之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除了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习惯也是小学适应需要培养的一个重要因子,是解决衔接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幼儿园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着手加强对幼儿自主性、学习动机、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减少或缩小幼儿不适应的过程,使之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
  (三)能力培养
  幼儿园和家长只有密切配合,才能让幼儿得到快速、正向地成长。除了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注重幼儿的能力提升外,在主题课程的选择上也很慎重。幼儿园以“践行课程”为课程蓝本,大胆创新,更加注重幼儿自主性及能力的培养。主题课程紧紧围绕幼儿“操作、表达、表演”这三条主线,以此为主要途径提升幼儿各项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位幼儿一入园就准备好一个材料百宝箱,幼儿和家长根据每月的活动主题,一起收集相应的活动材料,在共同收集材料的同时,不仅使家长了解了幼儿园的教学情况及培养目标,更锻炼了孩子的自我谋划、自我整理、自我创新的能力,为升入小学自我整理学习用品等奠定了基础。例如:在《室外运动会》主题中,孩子们历时二个月的不断研讨、制作、排练,最终呈现了一场完全按照孩子的想法、意愿自主开展的运动会,无论是运动项目的设置、产品及器械的制作还是规则的制定等,都来自于孩子们的自主讨论,小主持人、运动员、解说员、记分员、器械摆放员各司其职,孩子们有条不紊的认真完成了一项项赛事。教师真正退到了幕后,完完全全把自主权还给了孩子,让一些在成人眼中无法实现的事情变成了事实。孩子在团结协作中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锻炼,规则意识、执行能力、组织能力、自信心等都得到了提升。
  三、入学前“适应”三步走计划
  为了解孩子对小学的认知程度,幼儿园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你要入的小学名称是什么?”“小学几点到校?”“学校的厕所在哪里?”“在学校里我们主要做哪些事情?”等具体问题。通过问卷发现,幼儿对学校的了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为此,幼儿园制定了入学前“适应月”三步走计划。
  (一)第一步:激发幼儿“入学”的情感
  在入学前一个月,指导家长结合日常生活与孩子多谈谈小学,如,小学是一个学习知识、增长本领、认识新朋友的地方;小学生可以佩戴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还可以和小伙伴齐唱国歌、升国旗等,给孩子一种语言暗示,使孩子喜欢小学、向往小学。还可以给孩子讲一讲小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有趣故事,让孩子对小学的生活充满好奇与期待。以上方法有利于提前培养孩子对小学积极的情感态度,为解决入学不适应问题助力。
  (二)第二步:了解小学的环境及生活
  众所周知,要想让孩子更快适应学校的生活,熟悉学校环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第一周,幼儿园与附近小学提前联系好,组织家长带幼儿参观小学,如:在学校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让孩子认识学校的教师、卫生间、楼道的墙饰及各种功能室;参观学校的教室,观摩一年级哥哥姐姐上课等。家长带领幼儿一边参观一边引导幼儿说一说幼儿园与学校的不同。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开展“小学我来啦”主题活动,让幼儿利用图画的形式记录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并用完整的语言向同伴大胆介绍,巩固幼儿对小学环境及生活的进一步了解。 第二、三周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邀请从幼儿园毕业的小学生到园,模拟小学生的一日生活及学习。小学生带领小朋友模拟上课坐姿、向老师问好、举手回答问题等。模拟小学生在课间10分钟要做哪些事情,如:喝水、去洗手间、到户外游戏等。作为小学的哥哥姐姐还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整理书包,让孩子充分感受当一名小学生的光荣感。在家庭中家长可充当老师,对孩子进行小学日常流程训练:整理书包,准时到校,听到铃声走进教室,书包放进课桌,坐好等待老师,老师进班起立问好,坐姿端正,认真听讲,举手发言等日常模拟训练,使孩子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习惯。
  (三)第三步:开展适应性入学活动
  第四周建议开展一天的小学适应活动。幼儿园可以临时设立小学教室一间,桌椅的设置完全仿效小学的布置,每天一个班到小学仿真教室进行活动,从早晨“上学”到中午家长“接走”,再到下午“上学”直到结束一天的“小学”學习生活,无论是时间、教学形式、生活流程、睡眠时间上都完全按照小学的规定和流程进行,特别是上课前师生问好、授课中孩子们不喝水、不去厕所的要求,让他们提前亲身体验当一名小学生的感受。
  总之,幼儿园借助家园共育这一双向性教育平台,在幼小衔接工作方面紧抓不懈、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实现了幼儿园和小学的无缝对接,见证了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成长,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惠玲.入园好适应 功夫做在前[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34):66~68.
其他文献
[摘要]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个性化、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存在信息思维意识不强、信息技术应用不深、信息伦理规范薄弱等问题,对此,文章从树立科学化信息思维观、构建个性化数字资源库、融合创新教学技术手段、筑牢规范化信息伦理观四个角度提出了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标志之一。目前,初中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着教师认知不到位、课堂管理缺位、组织缺乏章法等问题,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为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问题,应从教师、学生和学校三方面出发,对症下药,以改进教学,推进课堂改革。  关键词:初中;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原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备受教师推崇
[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开发存在的教师身份界定模糊、专业标准构建扁平化、“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一等问题,可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特点和基于岗位职责能力要求,搭建“双逻辑主线”的专业发展标准体系,构建“三阶四层”教师专业标准发展阶段和“三维多面”教师专业标准指标要素,重点做好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健全实践锻炼培养机
[摘要]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历史使命。从现状来看,高职院校面临着“三全育人”协同联动不足、评价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困扰。为此,探索高效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立学校、家庭、政府、企业、社会“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与科学合理的育人成效评价机制,对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直接担负着塑造学生灵魂的任务。新编教材全面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加了宪法和国家制度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从身边事入手去塑造灵魂,形成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全面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变化;教学策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
摘 要:在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并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成果。为了解当前初中教师非权力影响力了解与运用现状,课题组根据自身调查结果并分析得出,初中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因学校、教师不重视,各方主体投入不够导致其作用未充分发挥。针对于此,深入研究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切实提升教师的自觉意识、品格示范、情感投入、教学艺术、作用空间等方面的能力,以增强初中教师的非权
[摘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所在。作为支撑国家海洋战略的航海类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群建设是航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服务国家海洋战略、聚焦智能航海科技、创设航海英语情境,培养有品德、有技术、国际化的航海人才为特色定位建设航海类专业群,应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实现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双主体”协同育人;打造高水平专业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德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技术技能要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同劳动力市场的不匹配问题日益严重。为了缓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需求的矛盾,德国“双元制”大学应运而生。“双元制”大学作为一种新型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对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之间的联结与渗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双元制”大学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了一批
[摘要]专业产业契合是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其产业转型升级,这势必对高职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基于对大湾区现有产业结构和专业结构契合性的分析,发现大湾区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错位问题,且内部各区域契合特征差异明显。为提升大湾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契合性,建议加强跨区域统筹规划设计,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坚持区域错位发展,对接地方产业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