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课题研究以来,我们课题组阅读了大量的关于阅读教学课型的相关文献资料,使我们在阅读课教学中有章可循。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本节课教学实践,我认为较之以往的阅读课教学有这样几个提高,第一;学会了在阅读课型中,如何科学有效设计提问。第二、培养学生如何整体把握文章结构,整体意义理解。第三,如何抓取信息提炼有用信息。第四;注重学生语言的应用,发展语言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提问技巧;提问误区;反馈误区
现就本节课中,我是如何设计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的,进行反思。巧设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教师的提问就比如路标,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暂不阅读哪些内容,暂不思考哪些问题,教师的提问指示学生很容易进入阅读入口处。在备课中初读所要教授的文本,文本给了我们两个信息:①Zoom的奶奶生日要到了,Zoom想发一张电子卡给奶奶,祝贺生日,②奶奶没有电脑,收不到电子卡,所以Zip建议动手制作一张生日卡.但是在文本中,我怎么也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提出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去整体阅读文章,过去常用的Wh-问题无法归纳这一线索,而提问的原则应该是先整体再局部,先宏观把握再微观探微,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有利于刺激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有利于推进阅读进程的问题,最后我突然发现在文本旁边的两幅图片,恰好提供了文章的线索,于是我让学生观察两幅图片,猜测“what is Zoom doing in two pictures?”。图片跟真实答案是有信息差的,学生的猜测可能多样。然后我告诉同学们答案就在文本中,同学们快速扫视文章就能发现答案,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天性,爱猜想,好胜心强,在这个问题驱动下,我发现多数孩子积极投入到阅读探究中,能力强的很快找到了文章的发展主线(即从发电子卡到制作生日卡),孩子们也许并没有注意到为什么不发电子卡而改为了制作生日卡,但这对初读文章整体把握没有影响,接着我提出了”Why”问题,即:为什么不发电子卡了?学生很快找到文本对话的第一层意思,就是表述为什么不发电子卡了,因为文本中有这样的话“ZIP:Does she have a computer ?Zoom:oh,no.Then she won’t be able to see the card”.在这里学生并没有对难句“she won’t be able to see the card”理解,因为这句话既有新时态又有新单词,(由于阅读前我已经创设情境解读了“e card”,所以单凭奶奶没有电脑,学生也能猜出奶奶将看不见电子卡)此时我并没有停下来梳理难句,而是继续以第三个问题,what should they do then? 让学生思考接下来怎么做,学生很快在文本中找到“Let’s make a birthday card.”的句子,因此在本次课引导学生阅读中我用三个问题让学生分层次整体把握文章结构,进行宏观认识,第一个问题,“what is Zoom doing in two pictures?”让学生快速初读课文,抽出文章线索,紧接着我用第二个问题“why doesn’t Zoom send the e’card?”和第三个问题“what should he do then? ”相结合分两个层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此次阅读较第一次阅读速度可以放慢一点,但不需要咬文嚼字,只需要大致理解语义。接下来我实施了阅读中读细节这一步,我让学生回到第二个大问题上,提出了细化一点的问题“Does grandma have a computer? Can she see the e’card?”从而引领学生细读在文本中找相关信息,大胆猜测“she won’t be able to see the e’card.”的意思,我发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能回答奶奶将看不到电子卡。但是“将来时”要到六年级才学,这句将来时的否定句更不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我没有细化到一个个单词,能整体理解意思就行了,至此,整篇文章从宏观到细节,通过这五个问题已经脉络清晰了,将这五个问题答案串起来也就是文本概意了。
在本次课执教中,我相比以往的阅读课教学多了些如何科学的设计问题方面的思考,提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前三个问题整体推进阅读进程,后两个问题激发学生读细节,丰富文章血肉,丰满人物情感,同时兼有阅读方法的渗透的作用。比如:你再怎么强调注意先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再注意文章细节,体味人物情感。学生也许并不领情,他们多数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还是用最简单直观的方法,那就是甚至根本不读文章直接拿着文本后题目在文章中机械的找答案。教师要改变学生这种阅读不良习惯,要从自身做起,做一个优秀的指挥。如果教师经常科学设问,引领学生层次递进的阅读,先整体再细节,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培养行为收获习惯,而培养习惯收获人生。
这里我总结了提问中常见的几个误区,与大家共勉。
第一:提问的角度不够新颖,脱离生活实际,针对性不强,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等,例如本次课的第一个问题我如果不抓住图片来提问,而是直接问What is the passage about?让学生去初读文章,可以说提不起小学生的任何兴趣。笔者在执教seasons这一单元read and write 时,提出通性的问题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Why?学生的回答总是大众化,脱离自己的实际,比如:喜欢冬天可以堆雪人。我抓住本地冬天很少下雪的气候特点追问Can you make a snowman here in winter?学生这时才注意到自己的回答中的问题。有的同学表达了I don’t like winter,it seldom snows here.It’s too cold for me,I can’t play outside.It’s boring.从而引导学生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启发了思维。
第二:提问缺乏层次性和无序性,教师的提问没有把握整体把握和分段推进的原则。这一点在本课中我把握得比较好,前面已具体分析。笔者听过一节阅读课,执教教师几乎针对阅读材料的每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快速回答,这种串珠子式的学习方式看似热闹,学生没有自读自悟的时间,不利于学生思考也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再就是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层次时也不应该提过于细化的问题,这些都是无序的表现。
第三.过多使用信息性问题,忽视开放性和发散性问题,难于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许多教师提出的问题类型单一。这类问题多为信息性问题,有明确的答案且不同回答者的答案大体相同或完全一致。与此相反,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无固定答案可循,要求学生发挥想像,积极思维,创造性地回答问题。信息性问题不易激发学生的语言输出,因为问题的答案明确。过多的信息性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相反,发散性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加大发散性问题的比例,精心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且不脱离教学目标的发散性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以前在这方面我尝试过但做的不足,比如在教Robot,whatcan you do?时我启发学生思考文中的机器人不会做家务,你能设计未来全能机器人吗?你设计的机器人会做什么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这方面的提问操练。
总之笔者认为,在进行阅读训练的初级阶段,首先让学生通过略读综观全文,获取对语篇的完整印象,训练学生整体理解、快速阅读的技能。在阅读的发展阶段,让学生通过精讀领会语篇的细节,根据问题迅速定位,在区域内进行合理的判断、推测,培养他的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思维能力。最后在提高阶段,让学生通过重读思考延伸性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提问技巧;提问误区;反馈误区
现就本节课中,我是如何设计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的,进行反思。巧设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教师的提问就比如路标,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暂不阅读哪些内容,暂不思考哪些问题,教师的提问指示学生很容易进入阅读入口处。在备课中初读所要教授的文本,文本给了我们两个信息:①Zoom的奶奶生日要到了,Zoom想发一张电子卡给奶奶,祝贺生日,②奶奶没有电脑,收不到电子卡,所以Zip建议动手制作一张生日卡.但是在文本中,我怎么也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提出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去整体阅读文章,过去常用的Wh-问题无法归纳这一线索,而提问的原则应该是先整体再局部,先宏观把握再微观探微,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有利于刺激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有利于推进阅读进程的问题,最后我突然发现在文本旁边的两幅图片,恰好提供了文章的线索,于是我让学生观察两幅图片,猜测“what is Zoom doing in two pictures?”。图片跟真实答案是有信息差的,学生的猜测可能多样。然后我告诉同学们答案就在文本中,同学们快速扫视文章就能发现答案,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天性,爱猜想,好胜心强,在这个问题驱动下,我发现多数孩子积极投入到阅读探究中,能力强的很快找到了文章的发展主线(即从发电子卡到制作生日卡),孩子们也许并没有注意到为什么不发电子卡而改为了制作生日卡,但这对初读文章整体把握没有影响,接着我提出了”Why”问题,即:为什么不发电子卡了?学生很快找到文本对话的第一层意思,就是表述为什么不发电子卡了,因为文本中有这样的话“ZIP:Does she have a computer ?Zoom:oh,no.Then she won’t be able to see the card”.在这里学生并没有对难句“she won’t be able to see the card”理解,因为这句话既有新时态又有新单词,(由于阅读前我已经创设情境解读了“e card”,所以单凭奶奶没有电脑,学生也能猜出奶奶将看不见电子卡)此时我并没有停下来梳理难句,而是继续以第三个问题,what should they do then? 让学生思考接下来怎么做,学生很快在文本中找到“Let’s make a birthday card.”的句子,因此在本次课引导学生阅读中我用三个问题让学生分层次整体把握文章结构,进行宏观认识,第一个问题,“what is Zoom doing in two pictures?”让学生快速初读课文,抽出文章线索,紧接着我用第二个问题“why doesn’t Zoom send the e’card?”和第三个问题“what should he do then? ”相结合分两个层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此次阅读较第一次阅读速度可以放慢一点,但不需要咬文嚼字,只需要大致理解语义。接下来我实施了阅读中读细节这一步,我让学生回到第二个大问题上,提出了细化一点的问题“Does grandma have a computer? Can she see the e’card?”从而引领学生细读在文本中找相关信息,大胆猜测“she won’t be able to see the e’card.”的意思,我发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能回答奶奶将看不到电子卡。但是“将来时”要到六年级才学,这句将来时的否定句更不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我没有细化到一个个单词,能整体理解意思就行了,至此,整篇文章从宏观到细节,通过这五个问题已经脉络清晰了,将这五个问题答案串起来也就是文本概意了。
在本次课执教中,我相比以往的阅读课教学多了些如何科学的设计问题方面的思考,提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前三个问题整体推进阅读进程,后两个问题激发学生读细节,丰富文章血肉,丰满人物情感,同时兼有阅读方法的渗透的作用。比如:你再怎么强调注意先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再注意文章细节,体味人物情感。学生也许并不领情,他们多数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还是用最简单直观的方法,那就是甚至根本不读文章直接拿着文本后题目在文章中机械的找答案。教师要改变学生这种阅读不良习惯,要从自身做起,做一个优秀的指挥。如果教师经常科学设问,引领学生层次递进的阅读,先整体再细节,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培养行为收获习惯,而培养习惯收获人生。
这里我总结了提问中常见的几个误区,与大家共勉。
第一:提问的角度不够新颖,脱离生活实际,针对性不强,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等,例如本次课的第一个问题我如果不抓住图片来提问,而是直接问What is the passage about?让学生去初读文章,可以说提不起小学生的任何兴趣。笔者在执教seasons这一单元read and write 时,提出通性的问题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Why?学生的回答总是大众化,脱离自己的实际,比如:喜欢冬天可以堆雪人。我抓住本地冬天很少下雪的气候特点追问Can you make a snowman here in winter?学生这时才注意到自己的回答中的问题。有的同学表达了I don’t like winter,it seldom snows here.It’s too cold for me,I can’t play outside.It’s boring.从而引导学生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启发了思维。
第二:提问缺乏层次性和无序性,教师的提问没有把握整体把握和分段推进的原则。这一点在本课中我把握得比较好,前面已具体分析。笔者听过一节阅读课,执教教师几乎针对阅读材料的每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快速回答,这种串珠子式的学习方式看似热闹,学生没有自读自悟的时间,不利于学生思考也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再就是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层次时也不应该提过于细化的问题,这些都是无序的表现。
第三.过多使用信息性问题,忽视开放性和发散性问题,难于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许多教师提出的问题类型单一。这类问题多为信息性问题,有明确的答案且不同回答者的答案大体相同或完全一致。与此相反,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无固定答案可循,要求学生发挥想像,积极思维,创造性地回答问题。信息性问题不易激发学生的语言输出,因为问题的答案明确。过多的信息性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相反,发散性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加大发散性问题的比例,精心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且不脱离教学目标的发散性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以前在这方面我尝试过但做的不足,比如在教Robot,whatcan you do?时我启发学生思考文中的机器人不会做家务,你能设计未来全能机器人吗?你设计的机器人会做什么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这方面的提问操练。
总之笔者认为,在进行阅读训练的初级阶段,首先让学生通过略读综观全文,获取对语篇的完整印象,训练学生整体理解、快速阅读的技能。在阅读的发展阶段,让学生通过精讀领会语篇的细节,根据问题迅速定位,在区域内进行合理的判断、推测,培养他的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思维能力。最后在提高阶段,让学生通过重读思考延伸性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