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的“疯癫”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2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萨尔曼·拉什迪的作品《羞耻》是根据以巴基斯坦的政治大变革而写的小说。拉什迪以奇妙的魔幻现实主义和隐喻的手法,描写了一群承担着各种社会家庭角色的女性形象。她们在《羞耻》中的生活状态,形象具体的反映了在小说中极度的伊斯兰男权社会里,女性除了依附男性别无选择,一旦她们有了个人思想,那么“疯癫”就是必然结果。
  关键词:男权社会;疯癫;魔幻现实主义;隐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129-03
  一、引言
  萨尔曼·拉什迪虽然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穆斯林家庭,但却在英国长大,作为印裔移民作家,他的作品大都充斥着对穆斯林秩序的抨击和否定。《羞耻》便是萨尔曼·拉什迪根据巴基斯坦的政治大变革而作的小说。这部作品为读者呈现了一群生活在极度男权控制的伊斯兰社会里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承担着各种家庭和社会角色,有母亲、恋人、妻子、朋友、姊妹、家长、仆人、还有情人。作者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即将“魔幻的手法渗透到故事情节之中与现实搅在一起,成为带着浓厚虚幻色彩的故事”[1],通过将巴基斯坦的政治变革与荒诞的故事情节相结合,通过对小说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的描写,影射了在极度男权的伊斯兰教社会里,除了依附男性,有思想的女性,最终的结果就是“疯癫”。
  二、三位一体的母亲
  (一)走出闺阁
  拉什迪为《羞耻》的男主人公奥马尔·沙克尔塑造了一个三位一体的母亲——楚妮,慕妮,和布妮的合体。由于伊斯兰教的束缚,这三位女性在父亲去世之前没有见过除了仆人和父亲以外的任何男性。与名义上富裕的家庭相反,除了伊斯兰教的教义,她们也没有受过任何正式的学校教育。对于父亲的去世,三姐妹做出了“他知道他会死的很悲惨,就像他让我们活得悲惨”[2]的欢呼。父亲的去世意味她们周围的男权意志束缚的坍塌和破碎。“舞会”是三姐妹为了“解放”的狂欢和放纵。
  (二)成为母亲
  狂欢和放纵的结果导致了另外一个穆斯林教义无法接受的结果——未婚先孕。事实上为了屏蔽流言对那个真正的母亲的中伤和侮辱,她们的行为除了用“疯癫”来形容,别无它词--除了通過升降机来获取必要的生活用品,她们隔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她们共同怀孕;怀孕期间的各种生理反应几乎同时出现;甚至连哺乳都可以一起进行。
  (三)为子复仇
  小儿子的死导致了她们最后的“疯癫”。她们通过缜密的布置,给大儿子和仇人下毒,在那个唯一与外界联系的升降机里杀死了仇人,接着打开了那个古老阴仄的宅子的大门,消失的无影无踪。拉什迪以一个开放的小说结局,为这三位女性的“疯癫”平添了神秘色彩。
  三、被动的恋人
  法拉是拉什迪为奥马尔塑造的初恋。作为印裔英国穆斯林,拉什迪将自己对于伊斯兰教的抨击巧妙的糅合在故事情节里。围绕法拉的各种污秽的流言蜚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为数不多的接受正统基督教教育的穆斯林女性的真实情况。被奥马尔奸污后,法拉被暴怒的父亲赶出家门,接受了信奉基督教老师的救赎。法拉离开Q镇后再回来时,已经近似“疯癫”,她“两眼从不直视任何人,除了不放过在任何镜子前以坦率的爱慕之情凝望自己”[3]。但此时的污秽的流言蜚语依然没有放过这个可怜的妇女。这些流言蜚语使没有任何怜悯的对人性的无情践踏,拉什迪通过对法拉的遭遇的描述有力抨击了所谓的伊斯兰教义。
  四、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位妻子
  (一)好强的比尔吉斯
  比尔吉斯是拉什迪为另一位男主人公拉扎塑造的妻子。比尔吉斯有着“皇后”梦,她对权利和地位有着赤裸裸的向往。然而比尔吉斯的尊严和梦想,在一场宗教信仰冲突的爆炸和大火之后消失的荡然无存。她欣然的接受了拉扎的爱,变成了男性的附属品。婚后比尔吉斯在拉扎母亲家的生活,好像一个时光倒流的幻觉--未婚或已婚的女性都居住在一个屋子里,夫妻生活也在这里完成。但是“这座大宅否认生殖的说法,以便排除其他令人不快的肉体概念”[4],拉什迪对这种掩耳盗铃的行为的描写,反映了其对伊斯兰文明的讽刺。大家长巴里亚马的胜利将比尔吉斯第二次重新建立起来的自尊的外衣无情的扯掉。儿子胎死腹中后,比尔吉斯不得不搬离了“集中营”,逃离了旧世界,获得了重建自尊的机会。但是处在新世界里的比尔吉斯,不自觉的又使自己陷入了旧世界的影子里。想要通过生儿子在男性面前重建尊严,殊不知这个想法一开始就是对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的屈从。打击接踵而至,白痴的大女儿,颜面尽失的二女儿的婚礼,二女儿的自杀,大女儿的疯癫,最终将这个坚强又有着梦想的女人逼向了“疯癫”。拉什迪为比尔吉斯构造的死亡的结局,对“疯癫”的她来说是最好的解脱。拉什迪通过比尔吉斯的“疯癫”,揭示了巴基斯坦男性话语霸权,并向整个伊斯兰文明提出了质疑[5]。
  (二)内敛的拉妮·胡马云
  同比尔吉斯的性格相反,拉妮是一位内敛的传统伊斯兰女性。婚前拉妮的各种表现,体现了巴基斯坦伊斯兰少女对于爱情婚姻的浪漫梦想。然而婚后丈夫的一句“有一点你要记着,我选择什么朋友不关你事[6]将这些梦想撕得粉碎。在拉妮和丈夫的夫妻关系中,不包括情感。拉妮只有必要的社会功能——为丈夫带来财富和地位,生下继承人,以及协助丈夫进行必要的社交。被放逐后,拉什迪对拉妮的语言描写为:“至少我占有他这部分,这块地,他的第一个住处”[7],拉妮坚信,只要她的社会功能还存在,丈夫就不会抛弃她,这种可悲的类似精神胜利法的安慰,是很多当时伊斯兰女性的真实写照。“疯癫”的拉妮用十八幅手艺精湛的织画描绘了丈夫荒诞的一生。拉妮在小说中最后的结局也是开放式的,作者留给读者的是对于拉妮所代表的那类传统伊斯兰女性的思考。
  五、殉情的情人
  阿蒂亚·奥郎吉布,或者称她为平奇,作为元首的妻子,权利和地位她都曾经拥有过,或者说都似乎拥有过。因为她对权利的影响力是通过元首才能发挥作用。她是男性的玩物--在那个由平奇借着丈夫名义安排的晚会里,她是“决斗的第一个奖品”;男人也是她的玩物—她会协助获奖者“朝着更高级的东西走去”。平奇的存在是对伊斯兰文明的挑战,对男权社会的挑战。借助元首丈夫的权利和影响力,她将男性玩弄于鼓掌之间。   六、截然不同的姐妹
  (一)白癡苏菲亚·奇诺比亚
  拉什迪在小说中以以魔幻的手法将苏菲亚﹒奇诺比亚塑造成一个混合体,她的身体里既有那位由于流言而被父亲杀死的清白女孩阿纳希塔﹒穆罕默德的鬼魂,又有在地铁里被十多个白人男孩袭击而不敢回击甚至不敢张扬的亚洲女孩的影子。这两个住在苏菲亚的身体里的穆斯林女孩,都是男尊女卑的社会的牺牲品。天真与邪恶“the beast inside the beauty”[8],在苏菲亚的身体里不断地斗争。在三次发病之后,苏菲亚身体里的邪恶最终战胜了天真,她成为了人人害怕的“白豹”(Pandpra)。拉什迪以一种隐喻的方式,描绘了人类固有的恶,并不因为宗教而消失。
  (二)向往爱情的内维
  由于姐姐的智力低下,内维得到了母亲比尔吉斯的全部的爱。但男尊女卑的世界里,她仍然是不自由的。婚前内维通过抗争获得了决定自己的婚姻的权利。但是婚姻对内维依然是摧残。婚后丈夫对待“好消息”就像对待一个生育机器一样的,丈夫甚至将生孩子比喻成种地,选择时机播种,收获。不断地怀孕和生育磨完了内维的美貌,青春,耐心和爱情。好消息最终绝望地自杀了。对“好消息”来说,屈从,抗争,妥协最终的结果依然是绝望。拉什迪夸张的通过以偶数倍增的孩子数量的方法,讽刺了伊斯兰教对于生育的欲望。
  (三)“铁裤处女”阿珠曼·哈拉帕
  阿珠曼·哈拉帕被称为“铁裤处女”。受到男尊女卑的社会思想和现实的影响,她崇拜父亲,憎恶占有父亲的情感的人。她否定自己,首先否定自己的性别,“This woman’s body brings a person nothing but babies, pinches and shame”[9]。她期望被作为男孩子看待,期望拥有男孩子一样的尊严和社会地位,但是屈从,妥协和抗争之后,最终给她带来的还是失望。
  七、舍身为主的女仆和运筹帷幄的女姻亲“集中营”的管理者
  (一)舍身为主的沙巴诺
  作为苏菲亚的女仆,沙巴诺是伊斯兰规则的严格执行者。她忠于主人,主动献身奥马尔。并因为怀了孩子而被赶出主人家。之后便心安理得的接受着奥马尔对她的接济。这又是一例男权社会中女性作为依附着存在的典型例子,不同的是,她是作为替身而存在的。
  (二)运筹帷幄的巴里亚马
  巴里亚马是老式穆斯林家族规则的执行者和制定者。作为大家长,她运筹帷幄,管理着一群年轻女性,安抚他们,斥责她们,通过精神打击使她们顺从。拉什迪对于这个人物的塑造,侧面反映了男权社会中,畸形的男尊女卑思想对于女性的洗脑。
  八、结语
  《羞耻》里的母亲,恋人,妻子,女儿,朋友,仆人,家长等各种女性角色,作为历史变革的见证人,无不生活在重重的男权统治的压力之下,虽然有着不甘和抗争,但这个男性世界对她们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甚至女性自己也认为男性是高于女性的,比如阿珠曼,比如比尔吉斯和拉妮的“儿子”梦,比如三位一体的圣母拥有两个儿子而不是女儿[10]。因而,在这个绝对的男权宗教社会里,女性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屈从,妥协或者直至绝望,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整个伊斯兰教社会秩序的质疑[11]。
  ——————————
  参考文献:
  〔1〕〔5〕〔7〕马亚萍.《古兰经》妇女观浅识[J].中国穆斯林,1993(02):7-10.
  〔2〕陈光孚.魔幻现实主义评介[J].文艺研究,1980(05):131-137.
  〔3〕〔4〕〔8〕〔9〕Salman Rushdie. Shame[M]. London: Pan Books Ltd,1983.
  〔6〕方丽萍.比尔吉斯疯癫的隐喻[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54-57.
  〔10〕尹锡南.拉什迪:印裔移民作家的后殖民诗学观解读——“殖民与后殖民文学中的印度书写”研究系列之四[J].南亚研究季刊,2004(04).
  〔11〕潘晓燕.“爱”并“憎恨”着——萨尔曼·拉什迪的故土情结[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
  (责任编辑 徐阳)
其他文献
摘 要:利用自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新手段和方法。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了解需求,培养行为习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人类需求方面揭示了人的需要和行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以自媒体环境为载体,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殊需求和心理特点,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感染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牢固的世界观和价值
期刊
摘 要: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全人类的公益活动,也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支持。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我国志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志愿者服务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大学生志愿者这一群体作为切入点,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真经”为行动指南,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断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进而推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
期刊
似乎形成了某种习惯,每一年的这个时刻,都会忙里偷闲,放下没完没了的繁复工作,在柔谧的灯光下写出沉淀了一年的思考——有叙事,有理性,也有感慨……  这一年,似乎又没有全然按照预想的方式去生活。家人告诫我要注意休息,学生劝告我要出去走走,朋友提醒我要经常聚聚。每一件事我都认真地记在了心上,每一件事最后却又被自己挂上了打折的标签。如同我每天步行上班经过的那一段路,那一座桥,本想看看路边的花花草草、听听桥
期刊
摘 要:推进依法治校是学校適应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各方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校规校纪的制定与执行问题,是推进依法治校过程当中的代表性问题。对大学生校规校纪认知与执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可为推进学校依法治校进程做出探索性建议。  关键词:校规校纪;依法治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15
期刊
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向来擅长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或抒情,诗歌中的物象一经诗人主观情感的注入便成为典型的文学意象。自班婕妤《团扇诗》问世以来,“团扇”意象便被后世文人广泛传承和沿用,尤其是在古典诗歌中频现“秋扇见捐”的抒发模式,借此来关合人生际遇,或表达美人迟暮、红颜遭弃的愁怨悲苦,或抒发仕途坎坷、怀才见弃的愤懑意绪,也为我国古典诗歌增添了含蓄朦胧哀婉之美,意义独特而深远。  关键词:“秋扇见捐”;以
期刊
摘 要:辽代作为中国古代正统朝代之一,其政权机构不仅有着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朝代的特点,还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和论述了研究辽代政权机构的方法,并指出了关于辽代北南面官的框架与实际作用问题,关于辽代政权中央官中的各个部门的研究仍然薄弱,关于北南面地方官的研究还有待于系统深入等对辽代政权机构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辽史;辽代政权机构史;治国方针;史料分析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在全球化冲击下,身份认同的界线逐渐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消失,造成了思想混乱,给民族团结与稳定造成巨大的挑战,建构身份认同成为现实之必然。身份认同的建构是一个长期变化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个人和民族的身份问题,还涉及到国家和文化层面,身份认同只有在自我与他者的互动联系中才能建构起来。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紧密相连,他者作为自我必不可少的参照物,在原则上只能作为被贬损的对象来突出自我的优越性,否则不利于身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萧县依托“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品牌优势,紧密围绕书画行业,采取多项举措推动壮大县域内书画产业,以书画为载体,培训为基础,艺术节为契机,形成集画材经营、美术创作、书画装裱、展示、销售等一体的书画产业集群模式,不仅有力的推动了萧县文化产业结构的转型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扩大其书画艺术之乡的文化品牌影响力,被称为萧县书画现象。萧县书画的发展模式对于打造皖北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促进皖北文化产
期刊
摘 要: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蒙古族大学生是蒙古族人民中的精英力量,是促进民族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本文以蒙古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问题为中心,结合蒙古族大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途径进行剖析,为蒙古族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从而达成各民族和谐共处,团结奋斗的价值共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诗经〉修辞同义词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理论创新表现在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具体探究的创新。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即识其义同,证其义同,辨其义异。具体探究的创新,即从《诗经》行文特点、语例特色上将《诗经》修辞同义词分为叠咏修辞同义词、对出修辞同义词和连文修辞同义词三大类。在实践创新上对《诗经》修辞同义词进行了穷尽性的探讨,每组修辞同义词又分为构组和辨释两部分,探讨《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