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呢?
一、 合理搭配合作学习小组成员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小组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汇报员一人。小组长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究学习过程,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小组长应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记录员的责任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结果,以及合作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到的学习困难及解决过程等。记录员应选择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的学生担任。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所以应选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角色。
组建好的合作学习小组间应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因此要求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除考虑学生人数、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每组最好都安排有较为活跃、善于关心和鼓励他人的学生,这样有利于调动小组的学习气氛,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 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其次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如教学“体积与容积的联系和区别”这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充分讨论,在小组里把自己所想到的说出来,供小组成员参考、补充、完善,最后整理出比较完整的答案。
(二) 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小组合作学习中也经常出现类似的现象,交流时,几个人争相发表意见,谁也不听谁的;或者一位学生在说,其余的学生只顾做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二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三) 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
其次,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和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小组合作分小棒,先把6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再把7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的结果写出来:6÷3=2,7÷3=2……1。教师再揭示余数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最后,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更要体现合作意识,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简单回忆、思考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之后,顺势提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否也可以由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来呢?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索,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有的拼出了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有的拼出了近似于三角形的图形,还有的拼出了近似长方形或梯形的图形;有的同学还在合作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其他相类似的图形。学生在合作中,渐渐体会到了合作的作用,培养了合作的习惯。
三、 组织形式多样的合作活动,激发合作兴趣
一成不变的合作活动形式不用多久就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失去合作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合作活动形式,合作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可开展“打电话”的游戏。老师先与一位学生示范:老师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对学生说:“我这个电话打给小成,请问19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小成也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回答说:“19里面有1个十,9个一。”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做这个游戏。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学生轻松掌握了11-20中各数的组成规律。又如教学“毫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1毫米有多大,可让小组合作实践,每人选择一个不同值的硬币测量其厚度,比较哪种硬币的厚度最接近1毫米,然后进行交流汇报。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感知1毫米的长度。……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是单纯的为了遵循《课程标准》,更不是为了追寻华而不实的课堂氛围,最主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
(作者单位:高淳县古柏中心小学)
一、 合理搭配合作学习小组成员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小组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汇报员一人。小组长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究学习过程,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小组长应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记录员的责任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结果,以及合作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到的学习困难及解决过程等。记录员应选择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的学生担任。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所以应选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角色。
组建好的合作学习小组间应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因此要求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除考虑学生人数、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每组最好都安排有较为活跃、善于关心和鼓励他人的学生,这样有利于调动小组的学习气氛,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 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其次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如教学“体积与容积的联系和区别”这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充分讨论,在小组里把自己所想到的说出来,供小组成员参考、补充、完善,最后整理出比较完整的答案。
(二) 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小组合作学习中也经常出现类似的现象,交流时,几个人争相发表意见,谁也不听谁的;或者一位学生在说,其余的学生只顾做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二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三) 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
其次,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和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小组合作分小棒,先把6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再把7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的结果写出来:6÷3=2,7÷3=2……1。教师再揭示余数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最后,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更要体现合作意识,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简单回忆、思考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之后,顺势提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否也可以由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来呢?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索,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有的拼出了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有的拼出了近似于三角形的图形,还有的拼出了近似长方形或梯形的图形;有的同学还在合作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其他相类似的图形。学生在合作中,渐渐体会到了合作的作用,培养了合作的习惯。
三、 组织形式多样的合作活动,激发合作兴趣
一成不变的合作活动形式不用多久就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失去合作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合作活动形式,合作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可开展“打电话”的游戏。老师先与一位学生示范:老师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对学生说:“我这个电话打给小成,请问19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小成也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回答说:“19里面有1个十,9个一。”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做这个游戏。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学生轻松掌握了11-20中各数的组成规律。又如教学“毫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1毫米有多大,可让小组合作实践,每人选择一个不同值的硬币测量其厚度,比较哪种硬币的厚度最接近1毫米,然后进行交流汇报。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感知1毫米的长度。……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是单纯的为了遵循《课程标准》,更不是为了追寻华而不实的课堂氛围,最主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
(作者单位:高淳县古柏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