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小城女子的美丽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i_1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晨霞”,是小城西街的一家旗袍店。
  这引起了我的很大兴趣。我知道,过去家乡小城的女人们守旧,穿戴上更是中规中矩,不越雷池一步。陈侠是怎么让小城的女人爱上了高雅的旗袍?又是如何令旗袍增添了小城女人的妩媚?带着这样的好奇,我于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来到了“晨霞”。
  “晨霞”的主人陈侠早已等待在店门口。这是一位清灵俊美,浑身上下透着飒爽干练的女人。她鬓挽乌云,脸沐朝霞,举止优雅,一袭合身的薰衣草色刺绣旗袍,尽显古代仕女之美,又不乏现代女子的时尚。她热情地把我迎进了小店。小店上下两层,楼上是制衣间,楼下是铺面。铺面的墙上琳琅满目地挂着各种质地,各种颜色,品味不同的旗袍。铺面一隅,置放着供顾客休息、谈话的简易茶座。我的采访便在这里开始。
  当我说明了来意时,没想到陈侠在微微一笑后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可不希望你为我做商业广告,我虽然做旗袍,但我不希望不懂旗袍的人穿旗袍,同样,我也不希望不懂旗袍的人来写我。”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很有些石破天惊。因为一般人会认为,有人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地宣传自己,那是求之不得的。这个陈侠……我心中涌出了一丝不悦。旋即,多年从事新闻的直觉告诉我,眼前的这位女子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个性鲜明的人往往也有着精彩的故事。
  我先入为主地谈了些关于对旗袍的由来、用料、制作和穿着的看法。这有点出乎陈侠的意料: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居然也喜欢旗袍,懂点旗袍?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可能出于惺惺相惜,陈侠向我打开了话匣子,道出了自己尘封多年的故事。
  那是多年前的一个春天,一个小姑娘,为了生计,孤身一人来到了繁华喧闹的大上海。这个小姑娘就是陈侠,那一年,她17岁。对于一个农村姑娘来说,上海无疑是如诗如梦的世界,是充满诱惑的地方。陈侠也不例外。但是,她没有被外滩的神秘夜景所迷,没有被南京路的无限奢华所惑,倒是那风情万种的旗袍女把她瞬间“秒杀”了。多美啊!陈侠怔怔地看着她们和她们身上的旗袍,好羡慕,好嫉妒。这时一个念头突然在她心里腾起:总有一天我也要穿上旗袍,总有一天我也要让俺们寿县的女人们穿上旗袍。
  就这样,陈侠和旗袍鬼使神差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她说这是命中有约。看来,缘分有时真的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它往往产生在一瞬间。
  陈侠决心把心中的希望化为行动。她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于新世纪到来的时候真的做起了旗袍。她用自己名字的谐音把店名命为“晨霞”,她决心给古老的小城服装业带来一缕新时代的霞光,她决心把小城的女人打扮得更加俏丽。
  小店的名字很美,但这里的一切都十分简陋:制衣间不足十五平方米,里面摆放着一张她老公做的缝纫案板,一台陪嫁的熊猫牌缝纫机,还有那必不可少的剪刀,尺子,画粉和针头线脑。墙角里的几只旧沙发,白天留給顾客坐,晚上自己当床睡。
  陈侠的助手只有两人:一个是年迈的母亲,一个是木工出身的老公。这显然不是强强联手,但这是一个血脉相连的团队,每个人身上都带着背水一战、志在必得的豪气。他们只有合作,没有分工;只有团结,没有内耗;只有勤奋,没有慵懒。他们吃住在店里,经验不足,就边学边干,时间不足,就加班加点;财力不足,就节衣缩食。制衣间的灯光常常是从傍晚亮到黎明,一块钱的土豆全家人吃了一周,上幼儿园的女儿因顾不上接送被摩托车撞得头破血流……
  如果说克服这些困难需要坚强毅力,那么,承受精神上的压力,必须具有非常强大的内心。陈侠的老公宋桂全,就是这样的人。
  20年前的寿县城,还是个十分封闭的地方,人们思想守旧,观念落后,男人干女人的活会被嗤之以鼻的。飞针走线,这是不折不扣的女人活,而这活却被宋桂全这个曾在金属镁厂当过厂长的有头有脸的汉子干了。
  旗袍之美,点睛之笔在盘扣。一件旗袍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盘扣的品位。为了学好盘扣这门独特的技艺,宋桂全每天要付出十几个小时的辛劳,他的左手曾因工伤失去食指,这更增加了做盘扣的难度。更让人悲悯的是他每天都要面对那些惊诧甚至是鄙夷的目光。为了集中精力,他不得不把身子背过来。此时他内心翻江倒海,但面如静湖,他有着一般人所没有的定力。日复一日,那些凌乱的丝线在他粗壮的大手中,变成了千姿百态与众不同的盘扣。这些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向人们展示着老宋的高超技巧和惊人的创造力,更向人倾诉着老宋对妻子深深的爱。
  制作旗袍是门综合艺术,要把旗袍做成精品,需要历史文化的沉淀,需要高深的审美造诣,需要对用料、工序深刻了解,需要大胆的创新精神。这对于只有初中文化和不善女红的陈侠来说,可不是件轻松的事。但陈侠有着天生不服输的犟劲。靠着这股犟劲,她阅读了大量制作旗袍的书籍,成了服装技校的优秀生,学会并精通了剪裁、包边、盘扣等各种技艺。她曾经为了学习设计,不惜用半新的衣服做实验;她曾经因一个环节不过关,急得不吃不喝;她曾经把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但不满意的新旗袍扔在脚下狂踩,然后背过身去泪如雨下。就这样,她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成了当地制作旗袍的高手。
  收获总是和耕耘相连。不久,一件件漂亮的旗袍挂上了“晨霞”的货架。陈侠像对待自己新生的女儿一样,为她们取了一个个可爱的名字:素素、小薇、玫香……陈侠把自己制作的第一件旗袍很有仪式感地穿在身上,对着镜子款款转身,360度地欣赏自己:不仅得体,而且韵味十足,光彩照人。回想起当年黄浦江畔的承诺,回想起一路打拼的艰辛,心里五味杂陈,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她迈着高傲的步伐,走出店门。她要向世界宣布,她的梦想终于实现啦!
  不久,“晨霞”便顾客盈门,小城的大街小巷便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旗袍女人的队伍中有姑娘,有少妇,也有老妪。一天,一位气质高雅的母亲,带着她在国外留学的女儿来到“晨霞”,一下子订了好几件旗袍。她说,旗袍最能穿出女人的韵味,如今已经越来越受外国人的青睐。女儿买这么多就是为了送给外籍同学的。自己的作品能够走出国门,这不仅使陈侠受宠若惊,感到由衷的自豪,更坚定了她做好民族服装的毕生追求。
  陈侠是个执着于初心的人。她在生意不断做大后,没有出现生意人常见的“一阔就变脸”,只讲效益,不讲质量的毛病。“晨霞”的每一件旗袍都渗透着工匠精神。她笃守诚信,把服务看得比赚钱更重要。
  16年前,陈侠为一位姑娘做了一件婚礼上穿的真丝缎面旗袍。姑娘是个很有情调的人,她把这件十分中意的旗袍作为纪念品珍藏起来。但每年的结婚纪念日和生日一定要穿的,而且穿前务必来“晨霞”保养。对此,陈侠不但不厌其烦,一丝不苟,而且乐此不疲,她认为是在分享妹妹的喜悦。后来姑娘随着年龄增长,不可避免地体型会发生些变化,陈侠就年复一年地对她的旗袍进行修改。就这样,16年来,姑娘的旗袍改肥了一圈,人也成了她的闺蜜。
  更难能可贵的是,陈侠不只是一个制作旗袍的生意人,更是一个旗袍文化的传播者,精神文明的宣传者。对顾客,她从不热衷于讨价还价,而是耐心地向她们讲解旗袍文化,穿着旗袍时言谈举止上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穿着旗袍如何化妆,如何搭配首饰,如何配包配鞋等等。难怪有人说,来到“晨霞”,不仅能买到心仪的旗袍,还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如何美化自身的培训。陈侠告诉我,寿县小城的不少女人就是从穿上旗袍、懂得旗袍、爱上旗袍后,变得更漂亮了,气质也变得更高雅了。
  如今,“晨霞”已经伴着时代的脚步,迎来了20周岁的生日。20年来,它的主人沐风栉雨,含辛茹苦,为自己实现了梦想,为他人带来了美丽。但面对骄绩,陈侠没有陶醉,她十分清醒地说,“晨霞”今后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要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必须保持一颗永远不骄不躁、沉稳进取的心。
  陈侠是强者,陈侠是智者。我相信在今后的岁月里,小城里的“晨霞”会更加绚丽,小城里的女人会因为“晨霞”而更加迷人。
  责任编辑 夏 群
其他文献
野人寨  野人寨河滩上有片水竹园,每到春天,园子里破出新笋,笋又解箨,箨壳落下来,满园都是。秧田水已经放满,再等几天,新禾插下去,山野就要渐渐暖起来,随后,初夏来了。  潜山藏景,尤以野人寨为甚,旧志上说:“山围水曲,十景环集。”到我在野中读高中时,有兰亭辋川之胜的“酒岛流霞”为沙淤塞,这一潜阳古景已无从得见。但吴塘晓渡依然在,只见日色云影,山风柳色,虽如美人迟暮,但风姿不减当年。想一想,吴塘这地
期刊
多少年来,祖籍栏上填写的永远是安徽长丰,但在嘴上却总爱说自己是淮南人。因为老家与淮南一山之隔,位于山南,而那座山便是舜耕山,因为在其背后有我难以忘怀的记忆。  舜耕山,这座总面积2100多公顷,东西走势的山,在《辞海》中是这样标注的:“安徽省淮南市境内,低丘,富煤藏。”这是有关舜耕山的唯一解释。舜耕山之名来源于大舜。无论是历史文献的记述,还是淮南地区的民间传说,都印证了一个史实:当年舜帝南巡,在此
期刊
一  母亲带给我的疼痛,像一棵根深蔓壮的蒺藜,在心底固执地生长了很多年。  黑暗中,突如其来的疼痛袭击了我的脸颊,攻占了我的内心。床边站立的影子,与黑暗融合为一,声音低沉而熟悉,是母亲。年轻的母亲,不知听信了谁的邪说——女孩子磨牙,是恨爹娘不死。听到我磨牙的声音,她半夜起身,摸索到我床前,用粗糙的大手,把我从睡梦中拧醒。幼小的我一声不吭,委屈的泪水,浸泡着一颗疼痛的种子。我心底的蒺藜迅速生发,就是
期刊
吾人自昏昏入世年及不惑以来,一直被一种健忘症所困扰。  曾几何时,生命中似乎只剩下了一个“忘”字。诸多往事被忘,一些鲜活的事也动辄被忘,有时连见了熟悉的朋友一时间也叫不上名字,只觉得似曾相识,甚至形同陌路,因此得罪了不少熟悉的朋友,他们不免怪罪连连,没有少扣有眼无珠,明眼装蒜之类的“黑锅”。也难怪,吾人曾有好几次撞在熟人的眼皮底下却忘记了人家的大名,弄得人家以为自己白天见了鬼,怎么天下真的有人如此
期刊
喜欢这样的日子  站在远离村庄的高岗上,看——  每一天日出都是新世界的开端  这儿放飞的和平鸽飞到了那儿  人间祥和,所有的生命  反复开花,结硕果  所有的不平事,都得到  统一的命名  我们安享欢愉的生活,并接受  一半高山和一半流水的命运  山河壮阔,呈现有增无减的繁华  一说万物生,又说这法则从来没变  从南国到北国,我歌唱我的无疆之土  肥沃的,广袤的,复苏的和繁衍的  开富贵花,长富
期刊
六尺巷  六尺巷里没有风景,只有思想。  所以当你走进了六尺巷,你便开始思考。思考它的渊源、文化和那个时代的背景,思考那封家书的格局、立场和态度,当然,还有文学色彩。文学色彩与思想同时闪光,让那封家书流芳百世。直到今天,家书中最精彩的部分仍然光荣地影现在这里的照片墙上。  墙外是挺拔的香樟树和桂花树,它们都是常绿品种,枝繁叶茂,覆荫如盖,让人看不见苍穹。不时有长青藤从墙外爬过来,让巷内充满生机。巷
期刊
情景交融是我们的希冀,我们的追求。若眼前的景能与心中的情交融,便能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凤阳,这块拥有600年明文化的厚重之地,于我,不但是景,更是家。家,是迎客之所,是安放心的地方。就让我在“家”中遍种桃红梨白,与你来一场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景的交融。  凤阳,又称中都。“游中都,读明史”,我想我们的对话首先从“老城墙”开始。  老城墙如同“小名”,是凤阳人对600年沧桑、现存1100米明城墙的
期刊
平坦广袤的淮北平原,像一块平整无垠的地毯,涡淮如带,镶嵌其中。就在你恣意地开着车沿着宽阔的淮河大堤随心所欲地欣赏着两边的风景,行至淮河第二峡荆山峡时,猛然抬头,两座挺拔的山脉矗立在眼前。千里平原之上,两座山突兀地对峙着,那么雄奇,伟岸。平缓安澜的淮河穿过两山之间,顺服地向北,再向东,蜿蜒而去。  淮河东岸这座山名曰涂山,高338米,绵延十余里,像一个巨人的身体,由东向西横卧在淮河岸边。在中国上千座
期刊
一  曙光女神从古城长安匍匐前进  磨平胸口闪闪发光的砾石  登上霍尔果斯高高隆起的额头  古老的叮叮当当的驼铃声  久久在上空回旋  山水动情歌唱  仿佛停止了绵长的叹息……  屹立峰巅的火山岩再次目睹  成群结队的牧群,西洋人,腰缠万贯的商贾  在勇敢沉稳的大地  鱼贯而行二  当苍天的面包被大风撕碎  当世间所有劳作被海浪卷成洪涝  当沉睡的大象先觉早醒,巨蹄踩压的山峰  更显突兀!  作为
期刊
沂蒙红嫂  本是一群再平常不过的女人  只想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  而这点最基本最简单的愿望  却被侵略者的铁蹄压碎了  苦命的女人,命运如蓬草  谁能保护你们?  最后的危急时刻  只能靠自己,靠自己的人  靠你们的奶水养大了的子弟兵  子弟兵有自己的领队人  如茫茫黑夜,亮起一盏灯  女人们也有了盼头  踏上一条求解放的征程  一颗心有了牵挂  日夜牵挂着自己的子弟兵  子弟兵负伤,命悬一线之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