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景交融是我们的希冀,我们的追求。若眼前的景能与心中的情交融,便能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凤阳,这块拥有600年明文化的厚重之地,于我,不但是景,更是家。家,是迎客之所,是安放心的地方。就让我在“家”中遍种桃红梨白,与你来一场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景的交融。
凤阳,又称中都。“游中都,读明史”,我想我们的对话首先从“老城墙”开始。
老城墙如同“小名”,是凤阳人对600年沧桑、现存1100米明城墙的“昵称”,它属于明中都皇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遗址于2017年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它给凤阳带来的是极大的旅游、科研和教育机遇。只是除了官方和写进文字之外,“老城墙”还会被凤阳的百姓一直叫下去。
说来惭愧,老城墙是我这个凤阳人眼见家乡的第一个景点。你不要笑话我,对于我这个因为中考才第一次走进县城的农村孩子来说,你能叫我怎么样呢。只是后来,偶与同学或同龄人提及,发现中考第一次进城的竟然不只我一个,于是便释然。
1988年10月下旬,在别人已经读书一月有余,我才以“委培”的身份从凤阳中学转入到凤阳师范这个中等专科学校(几年前,这个百年的老校已从凤阳县城搬迁到滁州市,更名为滁州城市职业学院)。老城墙的北部残垣就在学校的院墙外百余米处,这是我入校一个多月后才知道的。那个星期六清晨,我没有回家,旺盛的荷尔蒙无处发泄,便像做贼般逃过保安的鹰眼,翻过后院爬上老城墙。
那时的老城墙原汁原味,古色古香。在正版的秋天里,远远望不到头的城墙残垣绝对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我后来给朋友们介绍老城墙喜欢用“苍凉的美”。说这话时,我眼前浮现的是第一次站在古城墙上的场景:墙体上长满了荒芜的杂草,还有未来及枯萎的斑驳杂树,一朵朵野菊花像太阳洒在老城墙上的种子,虽然极小,却将旺盛的生命开放到极致。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一块砖体的缝隙都如同老人的发丝,根根侵润着草木的灰白。墙体虽然断断续续、残缺不全、宽窄也不一,但是从北边可以一路走到他的尽头——“老城墙”保存最为完好的午门。
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是不回家的双休日,我总会独自一人,或邀上三两同学,花上近半天的时间,在老城墙上走几个来回。比起现在的“徒步驴友”,我想我还是具有超前意识的,我的“徒步旅行”比他们整整早了20年。他们应该羡慕我,因为老城墙才是最佳的步行线路。但是现在的他们,面对正在维修加固的墙体以及多道封锁的铁门,想上城墙上远眺一眼都是奢望。
历时两年多的打造,如今的明中都皇城遗址已经成为大家趋之若鹜的“网红景点”。无论远眺或是近望,移步观景,满眼都是数百亩自带仙气的薰衣草,争奇斗艳的格桑花,还有星罗棋布的五彩荷花池,以及千亩竞放的各色玫瑰。
一位在县旅游部门工作的朋友告诉我,明皇陵常常是南京人出游的首选,尤其是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时节,客从东方来,来的大多是南京的客人。在我们凤阳有这样一种说法:“凤阳是爷爷辈,南京是儿子辈,北京是孙子辈。”这其中的缘由除了中都城是后来营建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的蓝图之外,更因为朱元璋的父母葬在明皇陵的缘故。中师毕业前夕,几位同学相约骑着自行车前往,那时的明皇陵可谓破破烂烂、惨不忍睹,没想到多年后的今天却如此高端大气,宏伟辉煌,几乎再现了当年的气势。写到这里,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幅画面,那是我县摄影家协会主席李云龙的一幅荣获国际金奖的摄影作品:夕阳西下,万道金光俯射大地,一个个石人石马似乎突然从梦中惊醒,两边站立,威严肃穆,目光平视,恭候各方宾朋朝拜一对生前凄凉、身后无限荣光的先考先妣。
当年,朱元璋含泪埋葬了自己的父母后就出了家。他出家的地方起先是於皇寺,“及即帝位,敕就原寺改建龙兴寺”。说到龙兴寺,这地方当年可是太大了,大到什么样呢?需要“骑马关山门”。多年前,时任《安徽文学》下半月刊《散文家》主编的许俊文老师曾談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龙兴寺的老槐树下,时常会有一位老僧于月下吹箫。后来,假以负责安保的机会,我曾问过一位年轻的僧人,他说确有此事,只是我这无缘之人一直没有听到。我崇拜的著名作家、安徽“二红”之一的钱红丽于去年8月在“大家写凤阳”第一季时应邀来凤阳,且去了龙兴寺。想来她也知道老僧的箫声,只怕是因为没有听到的缘故,最终写了篇《雨中龙兴寺》。
在建造龙兴寺的八年前,现存于世的华夏最大谯楼——鼓楼业已完工。本地德高望重的明史研究专家孙祥宽老师曾不无骄傲地说:“放眼整个县城,你眼见的最高建筑永远是鼓楼,无论你是十层高的帝城酒店还是八层高的步行街大厦,鼓楼永远高它一层。”鼓楼到底有多高?在异乡,常有人怀着好奇加以探究。凤阳人会点燃一根烟,悠悠地告诉你,很多年前,从鼓楼顶的麻雀窝里落下一个蛋,一路掉呀掉,眼看就要着地破碎时,蛋壳突然打开,从里面飞出一只麻雀。鼓楼到底有多高?这个问题需要你到凤阳,见到鼓楼本尊才知道。
到鼓楼,除了眼见它有多高,你还会见到全国唯一的朱元璋纪念馆。明太祖的尊荣有多个版本,却是形态各异,纪念馆里的朱元璋是得到专家认可的最像朱元璋的明太祖。
晨钟暮鼓。不久前,钟楼刚刚竣工,已然成为凤阳百姓休闲娱乐的新去处。站在鼓楼上,你可以与钟楼遥遥相望,用心去聆听重现的晨钟暮鼓。若有幸,清晨,黄昏抑或是华灯初上,在鼓楼广场,伴随着“咚咚锵”的音乐声,你会看到一群大妈翩翩起舞,她们跳的不是广场舞,而是“凤阳花鼓”。
“凤阳人真实在,花鼓超市卖。”这是我在去年的凤阳国际马拉松赛安保时,听到两位参赛选手的对话。是的,文明中外的花鼓在凤阳的任何超市都可以买到,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这哪是工艺品,简直是艺术品。”《啄木鸟》编辑部的国富兄接到我快递给他的花鼓后,做出如上评价。因为花鼓的名气,每次我送给编辑记者的礼物都是它。也是在买礼物的过程中,我得知凤阳花鼓有单面描金和双面绘画之分,有礼品装和演出专用的说法。一年前,与几位亲戚吃饭,获悉一个表侄租了个厂房,专门制作花鼓。他的花鼓走精品路线,远销韩国、越南和日本。我当时大为惊讶,原来花鼓在东南亚、东北亚竟然也有那么大的市场和客户需求。花鼓上描的是什么,绘的又是什么?答曰:“是凤画,凤阳的凤画。” 凤画,与天长“天官画”和灵璧“判子画”并称安徽三大民间画。但在旧时,它悬挂的位置却在大户人家的中堂。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凤画才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凤画的华派传人华荣生老先生,于1983年从四川被聘请回家乡授艺。一时间上门求画的趋之若鹜,为图个喜庆、大富大贵,很多大户不惜重金。近些年来,随着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凤画已经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省市县级传承人也不少。无论是白发垂髫,乡野村姑,还是干部职工,大多喜欢捣鼓两笔;无论是安徽科技学院这样的高等学府,还是乡镇文化站,中小学校直至幼儿园,均设有凤画培训班和讲习所。
我有两个好友,一个叫刘云冈,系省级凤画传承人,市政协委员,隐于老城区一小巷深处。他长发飘飘,烟不离嘴,酒不离口,以凤画谋生。还有一个叫武云,县崇文中学语文教师,县级凤画传承人,在校设有官方的凤画讲习所。两人名字中都有“云”,两人同承一师,画中均爱展示淡妆浓抹、形状各异的七彩祥云。
由于凤画的技艺门槛高、产量较少,要想不花钱求之,尤其是省市县级传承人的凤画,除了脸皮厚之外,还得关系铁才行。去年春节,云冈兄送我一幅《丹凤朝阳》,现挂于父亲新建的“雅居”,为这位爱书一生的退休教师增添不少书香气和自豪感。
近年来,凤阳县着力打造“金、红、绿、蓝”四色旅游。我想,“金”游得就是“朱元璋”及与之有关的细节,“红”游得便是小岗。在写到小岗时,我不由得感觉到亲近和温馨。提到小岗就不得不提“两种精神”。一种是大包干精神,一种是沈浩精神。刚刚过去的2018年系“大包干”40周年,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作为唯一的集体,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荣获“改革先锋”称号。小岗村原第一书记沈浩同志生前未有接触,但巧合的是,他与我在一个叫枣巷派出所工作时的所长同名,我们的所长经常说要见一见这个同名之人,但不知两人最后是否相见。
我与沈浩的交集,是在他去世以后。2009年,我被抽调到县委组织部参与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11月7日,沈浩去世的第二天,县里组织沈浩事迹材料的收集整理,并第一时间组建宣讲报告团,我有幸参与其中。11月8日,我与宣讲团成员一起赶往省城。其间,为了做好沈浩事迹的整理、挖掘和宣传,一位时任省领导指示,负责材料撰写的同志要与宣讲团成员同吃同住,全身心的投入与感受。我有幸负责给“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当时报告团所有成员都喊他为“老金子”)撰写宣讲材料。材料撰写过程中,“老金子”提到沈浩去世前不久,自己刚刚开了个饭店的事。有一天,沈浩恰好来家中,听说饭店还没有起好名字时,想了一会,提议起名“金昌食府”。他问我是否可以把这个写进材料里。我说这很好呀,这既说明沈书记与你关系“铁”,同时也是对沈浩很好的纪念。后来“金昌食府”的故事从安徽大剧院一直讲到了人民大会堂。八年后的2017年10月16日,习总书记来到小岗,走进了“金昌食府”做客。这么多年来,“老金子”一直把我和他及另外一位报告团成员的合影悬挂在金昌食府,让我感受到“老金子”的重情重义。
近几年来,每到小岗,若不是时间不够,我定会前往沈浩墓碑前鞠躬祭拜。每次祭拜,总能看见一簇簇菊花摆放在墓碑的周围,那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对沈浩的缅怀。
说过“金”与“红”,再说“绿”。每当有远方客人来到凤阳,在“绿”色景点上,我总是极力推荐他们首选韭山洞和狼巷迷谷。那里绝对是寻幽探险的好去处,曾给我留下无比美好的回忆。最要感谢的是时任文学社的两位指导老师,多亏他们当时敢做出那么大胆的决定,这才有了至今难忘的美好回忆。
时光穿越到1990年的10月,正是秋高气爽时节,我们二十多个十八九岁的中师生在两个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乘坐公共汽车,一路欢歌一路笑,临近傍晚,来到距离韭山洞三公里外的一文学社社员家中。当晚,三间瓦房里铺上稻草,租来棉被,一长溜大通铺就成了。两个老师睡在中间,男女学生两旁相卧。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步行一公里后,手拉纤绳,乘船穿过一条狭长的河流,一路向山坡挺进,二十多个少男少女谁愿意落后呀。直把两个老师累的连喊:“慢些,放慢些。”
洞口极小,“韭山洞”三个大字被疯狂生长的野韭菜遮住了一大半。大家坐在洞前稍作歇息,听从老师安排,准备好进洞的装备(其实也就是人手一个手电筒和一个水杯),短暂而又漫长的数分钟后,随着老师一声令下,我们便嗷嗷叫地往里面冲。只是女生们怎么就不知道害怕呢,让我在路上“英雄救美”的小心思被洗刷的荡然无存。
洞内是一洞复一洞,灯光之外一片漆黑,脚下是万丈深渊,踩踏的石块“咕咚咚”地往下掉,不时会有蝙蝠刺耳的尖叫声划过耳畔。我们时不时要手脚并用,小心地爬过一段段细长湿滑的搓板路,缩着身体穿过狭窄的“磨腹”洞,也不知过了多久,我们几个胆大的终于来到了无法通行的绝壁前,半尺高的洞口下方是缓缓流向深处的冰凉泉水。
因为时间关系,加之禅窟寺相距韭山洞还有五公里的山路,且狼巷迷谷当时尚未开发,又听说时有狼出没,指导老师到旁边商量一会儿之后,便带领我们打道回府。
虽然当时多少有些遗憾,但这么多年来,由于工作的缘故,我到的最多去处却是狼巷迷谷和禅窟寺。每过一段时间再进狼巷迷谷,就有不一样的新奇感。因为这里属于喀斯特岩溶地形,整座山都是可以开发的,近来政府加大投入,使得狼巷迷谷变得越来越大气,越来越好看。正在建设中的十里长廊,更把狼巷迷谷与韭山洞连成一体,沿途的风景,一年四季各不相同。似乎把江淮分水岭的山水之美都囊括在这十里长廊之间,尤其是在桃花盛开的时节,踩着禅窟洞的百步云梯到达山岗,豁然间,满山的花海会让你顿然惊叹,不愿移步。“岗上花开不愿归”,不愿归的不只孩童,更是我们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成年人。繁忙而又紧张的工作之余,谁又舍得离开这拥有沁人的花香、蝶飞蜂舞的诗意桃源。
走出花海,若有时间,距此数公里外,还有一个美丽的古村落——吴窑,这倒是个很值得一去的好地方。那里有保存完好的狼洞,狼王与村民之间和谐相处的美丽传说会有人免费说给你听。有数百年依然清凉甘甜、勒痕深深的老井,绕村的河流清澈见底,溪边的竹林沙沙作响,好多棵形态各异的朴树依水而居已有数百年。村庄里还完整保留着近年来在此拍摄的影视作品《邓小平》《十八个手印》《第一书记》《永远的忠诚》等的户外场景。端坐在凤阳山革命根据地、新四军支队领导住过的旧址,你仿佛还能感受到革命先辈运筹帷幄的紧张与从容,窄窄的古驿道上,你似乎还能听到独轮车碾轧的吱呀声。
除了一些土生土长的“土著”,就连在凤阳工作和生活多年的异乡人,都需要一点点地深入了解才能揭开其中的神秘面纱。比如沿着淮河自西向东来一场大河安澜的“蓝色旅游”。于府城镇,你可以观淮水入城,大美凤阳将会尽收眼底。临淮关有千年古镇,濠梁观鱼,庄周梦蝶,八仙之一的蓝采和升仙桥的遗址仍在,著名作家王安忆一篇中篇小说取名就叫《临淮关》。在我工作过半年的板橋镇,千里淮河第一港——凤阳港尽收眼底,凤阳港不远处即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钟离子国故城遗址。我曾经就有几次借出警之余,将其仔细端详了一番,发现城址的轮廓基本保存完整。再到黄湾乡,一位国务院原副总理在这里洒下汗水。到了枣巷镇,因为在镇上的派出所工作过七年,我已经把那儿当成了第二故乡,这个曾经遍地是枣却无巷的凹地,历经四年的艰苦努力,淮干工程主体现已完成,淮干桥头堡“一塔一阁”巍然屹立,气势恢宏的淮河节制闸、进洪闸将淮河与千亩田园水乡的花园湖一分为二。
说罢人文谈自然,讲完自然回到根。这“根”是什么?是人。人乃“万世根本”。这一年多来,很多人都在问:“东北雪乡怎么了?丽江古城怎么了?”我想,无论有多少种分析和探究,最终都落在“人”上,是“人”这个根本出了问题。
据《凤阳史志》记载,因淮河穿境而过,在水路运输为王的时代,深受码头文化的影响,凤阳人多侠义气,爱广交朋友。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凤阳人的“敢为人先”更是国人皆知。朱元璋就因为重视兄弟情、朋友意,方能拢八方好汉打江山;小岗人也因抱成团、讲乡情,才打破“大锅饭”,按下红手印。600多年来,“乡下人”的憨厚、朴实深入到凤阳人的骨髓、血脉,成为基因和密码。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认为它是一句介绍某一处景点的广告语,只是前不久,从外地出差返回家乡的路途中,无意中听到一段优美的旋律,才知道它竟是一句歌词,听着听着,顿时感觉暖意浓浓。前不久,一部以小岗村青年回乡创业的故事为主线的电影《岗上梨花开》在小岗村举行了首映式后,于今年4月13日获休斯敦国际电影节金奖。凤阳,凤阳,丹凤朝阳,淮水泱泱,鲜花开满山岗;一壶浊酒喜相逢,醉卧花丛不愿归。归去的是你涅槃的躯体,不归的是你的心境、你的情怀。
凤阳,又称中都。“游中都,读明史”,我想我们的对话首先从“老城墙”开始。
老城墙如同“小名”,是凤阳人对600年沧桑、现存1100米明城墙的“昵称”,它属于明中都皇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遗址于2017年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它给凤阳带来的是极大的旅游、科研和教育机遇。只是除了官方和写进文字之外,“老城墙”还会被凤阳的百姓一直叫下去。
说来惭愧,老城墙是我这个凤阳人眼见家乡的第一个景点。你不要笑话我,对于我这个因为中考才第一次走进县城的农村孩子来说,你能叫我怎么样呢。只是后来,偶与同学或同龄人提及,发现中考第一次进城的竟然不只我一个,于是便释然。
1988年10月下旬,在别人已经读书一月有余,我才以“委培”的身份从凤阳中学转入到凤阳师范这个中等专科学校(几年前,这个百年的老校已从凤阳县城搬迁到滁州市,更名为滁州城市职业学院)。老城墙的北部残垣就在学校的院墙外百余米处,这是我入校一个多月后才知道的。那个星期六清晨,我没有回家,旺盛的荷尔蒙无处发泄,便像做贼般逃过保安的鹰眼,翻过后院爬上老城墙。
那时的老城墙原汁原味,古色古香。在正版的秋天里,远远望不到头的城墙残垣绝对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我后来给朋友们介绍老城墙喜欢用“苍凉的美”。说这话时,我眼前浮现的是第一次站在古城墙上的场景:墙体上长满了荒芜的杂草,还有未来及枯萎的斑驳杂树,一朵朵野菊花像太阳洒在老城墙上的种子,虽然极小,却将旺盛的生命开放到极致。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一块砖体的缝隙都如同老人的发丝,根根侵润着草木的灰白。墙体虽然断断续续、残缺不全、宽窄也不一,但是从北边可以一路走到他的尽头——“老城墙”保存最为完好的午门。
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是不回家的双休日,我总会独自一人,或邀上三两同学,花上近半天的时间,在老城墙上走几个来回。比起现在的“徒步驴友”,我想我还是具有超前意识的,我的“徒步旅行”比他们整整早了20年。他们应该羡慕我,因为老城墙才是最佳的步行线路。但是现在的他们,面对正在维修加固的墙体以及多道封锁的铁门,想上城墙上远眺一眼都是奢望。
历时两年多的打造,如今的明中都皇城遗址已经成为大家趋之若鹜的“网红景点”。无论远眺或是近望,移步观景,满眼都是数百亩自带仙气的薰衣草,争奇斗艳的格桑花,还有星罗棋布的五彩荷花池,以及千亩竞放的各色玫瑰。
一位在县旅游部门工作的朋友告诉我,明皇陵常常是南京人出游的首选,尤其是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时节,客从东方来,来的大多是南京的客人。在我们凤阳有这样一种说法:“凤阳是爷爷辈,南京是儿子辈,北京是孙子辈。”这其中的缘由除了中都城是后来营建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的蓝图之外,更因为朱元璋的父母葬在明皇陵的缘故。中师毕业前夕,几位同学相约骑着自行车前往,那时的明皇陵可谓破破烂烂、惨不忍睹,没想到多年后的今天却如此高端大气,宏伟辉煌,几乎再现了当年的气势。写到这里,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幅画面,那是我县摄影家协会主席李云龙的一幅荣获国际金奖的摄影作品:夕阳西下,万道金光俯射大地,一个个石人石马似乎突然从梦中惊醒,两边站立,威严肃穆,目光平视,恭候各方宾朋朝拜一对生前凄凉、身后无限荣光的先考先妣。
当年,朱元璋含泪埋葬了自己的父母后就出了家。他出家的地方起先是於皇寺,“及即帝位,敕就原寺改建龙兴寺”。说到龙兴寺,这地方当年可是太大了,大到什么样呢?需要“骑马关山门”。多年前,时任《安徽文学》下半月刊《散文家》主编的许俊文老师曾談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龙兴寺的老槐树下,时常会有一位老僧于月下吹箫。后来,假以负责安保的机会,我曾问过一位年轻的僧人,他说确有此事,只是我这无缘之人一直没有听到。我崇拜的著名作家、安徽“二红”之一的钱红丽于去年8月在“大家写凤阳”第一季时应邀来凤阳,且去了龙兴寺。想来她也知道老僧的箫声,只怕是因为没有听到的缘故,最终写了篇《雨中龙兴寺》。
在建造龙兴寺的八年前,现存于世的华夏最大谯楼——鼓楼业已完工。本地德高望重的明史研究专家孙祥宽老师曾不无骄傲地说:“放眼整个县城,你眼见的最高建筑永远是鼓楼,无论你是十层高的帝城酒店还是八层高的步行街大厦,鼓楼永远高它一层。”鼓楼到底有多高?在异乡,常有人怀着好奇加以探究。凤阳人会点燃一根烟,悠悠地告诉你,很多年前,从鼓楼顶的麻雀窝里落下一个蛋,一路掉呀掉,眼看就要着地破碎时,蛋壳突然打开,从里面飞出一只麻雀。鼓楼到底有多高?这个问题需要你到凤阳,见到鼓楼本尊才知道。
到鼓楼,除了眼见它有多高,你还会见到全国唯一的朱元璋纪念馆。明太祖的尊荣有多个版本,却是形态各异,纪念馆里的朱元璋是得到专家认可的最像朱元璋的明太祖。
晨钟暮鼓。不久前,钟楼刚刚竣工,已然成为凤阳百姓休闲娱乐的新去处。站在鼓楼上,你可以与钟楼遥遥相望,用心去聆听重现的晨钟暮鼓。若有幸,清晨,黄昏抑或是华灯初上,在鼓楼广场,伴随着“咚咚锵”的音乐声,你会看到一群大妈翩翩起舞,她们跳的不是广场舞,而是“凤阳花鼓”。
“凤阳人真实在,花鼓超市卖。”这是我在去年的凤阳国际马拉松赛安保时,听到两位参赛选手的对话。是的,文明中外的花鼓在凤阳的任何超市都可以买到,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这哪是工艺品,简直是艺术品。”《啄木鸟》编辑部的国富兄接到我快递给他的花鼓后,做出如上评价。因为花鼓的名气,每次我送给编辑记者的礼物都是它。也是在买礼物的过程中,我得知凤阳花鼓有单面描金和双面绘画之分,有礼品装和演出专用的说法。一年前,与几位亲戚吃饭,获悉一个表侄租了个厂房,专门制作花鼓。他的花鼓走精品路线,远销韩国、越南和日本。我当时大为惊讶,原来花鼓在东南亚、东北亚竟然也有那么大的市场和客户需求。花鼓上描的是什么,绘的又是什么?答曰:“是凤画,凤阳的凤画。” 凤画,与天长“天官画”和灵璧“判子画”并称安徽三大民间画。但在旧时,它悬挂的位置却在大户人家的中堂。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凤画才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凤画的华派传人华荣生老先生,于1983年从四川被聘请回家乡授艺。一时间上门求画的趋之若鹜,为图个喜庆、大富大贵,很多大户不惜重金。近些年来,随着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凤画已经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省市县级传承人也不少。无论是白发垂髫,乡野村姑,还是干部职工,大多喜欢捣鼓两笔;无论是安徽科技学院这样的高等学府,还是乡镇文化站,中小学校直至幼儿园,均设有凤画培训班和讲习所。
我有两个好友,一个叫刘云冈,系省级凤画传承人,市政协委员,隐于老城区一小巷深处。他长发飘飘,烟不离嘴,酒不离口,以凤画谋生。还有一个叫武云,县崇文中学语文教师,县级凤画传承人,在校设有官方的凤画讲习所。两人名字中都有“云”,两人同承一师,画中均爱展示淡妆浓抹、形状各异的七彩祥云。
由于凤画的技艺门槛高、产量较少,要想不花钱求之,尤其是省市县级传承人的凤画,除了脸皮厚之外,还得关系铁才行。去年春节,云冈兄送我一幅《丹凤朝阳》,现挂于父亲新建的“雅居”,为这位爱书一生的退休教师增添不少书香气和自豪感。
近年来,凤阳县着力打造“金、红、绿、蓝”四色旅游。我想,“金”游得就是“朱元璋”及与之有关的细节,“红”游得便是小岗。在写到小岗时,我不由得感觉到亲近和温馨。提到小岗就不得不提“两种精神”。一种是大包干精神,一种是沈浩精神。刚刚过去的2018年系“大包干”40周年,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作为唯一的集体,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荣获“改革先锋”称号。小岗村原第一书记沈浩同志生前未有接触,但巧合的是,他与我在一个叫枣巷派出所工作时的所长同名,我们的所长经常说要见一见这个同名之人,但不知两人最后是否相见。
我与沈浩的交集,是在他去世以后。2009年,我被抽调到县委组织部参与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11月7日,沈浩去世的第二天,县里组织沈浩事迹材料的收集整理,并第一时间组建宣讲报告团,我有幸参与其中。11月8日,我与宣讲团成员一起赶往省城。其间,为了做好沈浩事迹的整理、挖掘和宣传,一位时任省领导指示,负责材料撰写的同志要与宣讲团成员同吃同住,全身心的投入与感受。我有幸负责给“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当时报告团所有成员都喊他为“老金子”)撰写宣讲材料。材料撰写过程中,“老金子”提到沈浩去世前不久,自己刚刚开了个饭店的事。有一天,沈浩恰好来家中,听说饭店还没有起好名字时,想了一会,提议起名“金昌食府”。他问我是否可以把这个写进材料里。我说这很好呀,这既说明沈书记与你关系“铁”,同时也是对沈浩很好的纪念。后来“金昌食府”的故事从安徽大剧院一直讲到了人民大会堂。八年后的2017年10月16日,习总书记来到小岗,走进了“金昌食府”做客。这么多年来,“老金子”一直把我和他及另外一位报告团成员的合影悬挂在金昌食府,让我感受到“老金子”的重情重义。
近几年来,每到小岗,若不是时间不够,我定会前往沈浩墓碑前鞠躬祭拜。每次祭拜,总能看见一簇簇菊花摆放在墓碑的周围,那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对沈浩的缅怀。
说过“金”与“红”,再说“绿”。每当有远方客人来到凤阳,在“绿”色景点上,我总是极力推荐他们首选韭山洞和狼巷迷谷。那里绝对是寻幽探险的好去处,曾给我留下无比美好的回忆。最要感谢的是时任文学社的两位指导老师,多亏他们当时敢做出那么大胆的决定,这才有了至今难忘的美好回忆。
时光穿越到1990年的10月,正是秋高气爽时节,我们二十多个十八九岁的中师生在两个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乘坐公共汽车,一路欢歌一路笑,临近傍晚,来到距离韭山洞三公里外的一文学社社员家中。当晚,三间瓦房里铺上稻草,租来棉被,一长溜大通铺就成了。两个老师睡在中间,男女学生两旁相卧。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步行一公里后,手拉纤绳,乘船穿过一条狭长的河流,一路向山坡挺进,二十多个少男少女谁愿意落后呀。直把两个老师累的连喊:“慢些,放慢些。”
洞口极小,“韭山洞”三个大字被疯狂生长的野韭菜遮住了一大半。大家坐在洞前稍作歇息,听从老师安排,准备好进洞的装备(其实也就是人手一个手电筒和一个水杯),短暂而又漫长的数分钟后,随着老师一声令下,我们便嗷嗷叫地往里面冲。只是女生们怎么就不知道害怕呢,让我在路上“英雄救美”的小心思被洗刷的荡然无存。
洞内是一洞复一洞,灯光之外一片漆黑,脚下是万丈深渊,踩踏的石块“咕咚咚”地往下掉,不时会有蝙蝠刺耳的尖叫声划过耳畔。我们时不时要手脚并用,小心地爬过一段段细长湿滑的搓板路,缩着身体穿过狭窄的“磨腹”洞,也不知过了多久,我们几个胆大的终于来到了无法通行的绝壁前,半尺高的洞口下方是缓缓流向深处的冰凉泉水。
因为时间关系,加之禅窟寺相距韭山洞还有五公里的山路,且狼巷迷谷当时尚未开发,又听说时有狼出没,指导老师到旁边商量一会儿之后,便带领我们打道回府。
虽然当时多少有些遗憾,但这么多年来,由于工作的缘故,我到的最多去处却是狼巷迷谷和禅窟寺。每过一段时间再进狼巷迷谷,就有不一样的新奇感。因为这里属于喀斯特岩溶地形,整座山都是可以开发的,近来政府加大投入,使得狼巷迷谷变得越来越大气,越来越好看。正在建设中的十里长廊,更把狼巷迷谷与韭山洞连成一体,沿途的风景,一年四季各不相同。似乎把江淮分水岭的山水之美都囊括在这十里长廊之间,尤其是在桃花盛开的时节,踩着禅窟洞的百步云梯到达山岗,豁然间,满山的花海会让你顿然惊叹,不愿移步。“岗上花开不愿归”,不愿归的不只孩童,更是我们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成年人。繁忙而又紧张的工作之余,谁又舍得离开这拥有沁人的花香、蝶飞蜂舞的诗意桃源。
走出花海,若有时间,距此数公里外,还有一个美丽的古村落——吴窑,这倒是个很值得一去的好地方。那里有保存完好的狼洞,狼王与村民之间和谐相处的美丽传说会有人免费说给你听。有数百年依然清凉甘甜、勒痕深深的老井,绕村的河流清澈见底,溪边的竹林沙沙作响,好多棵形态各异的朴树依水而居已有数百年。村庄里还完整保留着近年来在此拍摄的影视作品《邓小平》《十八个手印》《第一书记》《永远的忠诚》等的户外场景。端坐在凤阳山革命根据地、新四军支队领导住过的旧址,你仿佛还能感受到革命先辈运筹帷幄的紧张与从容,窄窄的古驿道上,你似乎还能听到独轮车碾轧的吱呀声。
除了一些土生土长的“土著”,就连在凤阳工作和生活多年的异乡人,都需要一点点地深入了解才能揭开其中的神秘面纱。比如沿着淮河自西向东来一场大河安澜的“蓝色旅游”。于府城镇,你可以观淮水入城,大美凤阳将会尽收眼底。临淮关有千年古镇,濠梁观鱼,庄周梦蝶,八仙之一的蓝采和升仙桥的遗址仍在,著名作家王安忆一篇中篇小说取名就叫《临淮关》。在我工作过半年的板橋镇,千里淮河第一港——凤阳港尽收眼底,凤阳港不远处即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钟离子国故城遗址。我曾经就有几次借出警之余,将其仔细端详了一番,发现城址的轮廓基本保存完整。再到黄湾乡,一位国务院原副总理在这里洒下汗水。到了枣巷镇,因为在镇上的派出所工作过七年,我已经把那儿当成了第二故乡,这个曾经遍地是枣却无巷的凹地,历经四年的艰苦努力,淮干工程主体现已完成,淮干桥头堡“一塔一阁”巍然屹立,气势恢宏的淮河节制闸、进洪闸将淮河与千亩田园水乡的花园湖一分为二。
说罢人文谈自然,讲完自然回到根。这“根”是什么?是人。人乃“万世根本”。这一年多来,很多人都在问:“东北雪乡怎么了?丽江古城怎么了?”我想,无论有多少种分析和探究,最终都落在“人”上,是“人”这个根本出了问题。
据《凤阳史志》记载,因淮河穿境而过,在水路运输为王的时代,深受码头文化的影响,凤阳人多侠义气,爱广交朋友。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凤阳人的“敢为人先”更是国人皆知。朱元璋就因为重视兄弟情、朋友意,方能拢八方好汉打江山;小岗人也因抱成团、讲乡情,才打破“大锅饭”,按下红手印。600多年来,“乡下人”的憨厚、朴实深入到凤阳人的骨髓、血脉,成为基因和密码。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认为它是一句介绍某一处景点的广告语,只是前不久,从外地出差返回家乡的路途中,无意中听到一段优美的旋律,才知道它竟是一句歌词,听着听着,顿时感觉暖意浓浓。前不久,一部以小岗村青年回乡创业的故事为主线的电影《岗上梨花开》在小岗村举行了首映式后,于今年4月13日获休斯敦国际电影节金奖。凤阳,凤阳,丹凤朝阳,淮水泱泱,鲜花开满山岗;一壶浊酒喜相逢,醉卧花丛不愿归。归去的是你涅槃的躯体,不归的是你的心境、你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