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中发现,在合作中提升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hch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为此在这一宗旨下的实际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等体验活动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
  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它不仅通过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和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和设计等形式增强了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而且还增强了科学课的趣味性。因此科学课教师必须通过组织设计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以主动参与、经历过程、乐于合作、发展个性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方法。为此教师应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处在一个合作的集体中,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探究,在合作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在探究中发现
  探究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问题开始经历认识过程;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大胆假设;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结果,讨论假设等。通过体验探究,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我设计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个探究活动,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食盐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这样学生既联系了生活实际,进行了课外探究,经历了探索过程,体验了成功情感,又培养了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又如在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大一小的马铃薯在一杯清水中的沉浮现象,再让学生观察一大一小的马铃薯在另一杯液体中的沉浮现象,这样通过观察对比,学生会在头脑中产生问题,激起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欲望,自然会主动学习、探究了。
  二、在合作中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小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例如,科学课实验小组应由座位前后的四人组成,我们注意了合作学习小组结构的合理性,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爱好特长进行分组。这样做不但有利学生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另外,还要注意组内分工的合理性。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分工,只有合作小组内分工明确,才会使课堂“活而有序”。并且组内的角色需要互换,一学期下来,让每位学生都在尝试着不同的角色,从而锻炼他们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出现不知道怎样合作,或不善于合作,有的甚至不参与合作,只等坐享成果。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倾听别人就是尊重别人,而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想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喜欢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你讲的话我愿意听”“出现意见分歧时,讲清自己观点的理由,保留自己的观点”,学会如何有礼貌地向同学提出问题,如何耐心等候发言,等等。
  最后,在合作学习中还要让学生学会相互信任,团结互助。在合作活动中相互信任是合作成功的基础,让每一位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合作小组的同伴学习负责,使他们坚信他们是“荣辱与共”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教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时,要求每个学生都会正确运用过滤的方法过滤混合物。这就需要学生在过滤操作中互相合作才不会出错。在这个实验操作中,我们看到由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动手能力弱的学生配合默契,实验做得相当成功。
  当然自主、合作和探究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很难完全独立。自主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形成的基础,是内在动机,合作学习是形成探究学习的重要条件,研究性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强能力,这是高效课堂的根本。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一次次的成功,兴高采烈,而这反过来又更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中,团队成员相互了解,彼此信任,互相交流、支持和帮助,构建和谐友爱的伙伴关系。很多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吸收同伴的智慧。团结、合作、互相尊重的优良风气的逐步形成,又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品质的形成和提高。
  (作者单位:白秀玲 甘肃省金塔县北苑小学;闫正新 甘肃省金塔县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中最宝贵而美好的时光。孩子如果在早晨入园时,情感得到了满足,情绪得到了稳定,不良因素得到了控制,那么,在全天的学习、生活中,孩子都将会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所以,抓住晨间谈话时间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本学期我在晨间谈话中尝试了一些新做法——利用微信促进家
沐浴着春的阳光,宝宝们在幼儿园的绿色中自由“驰骋”,玩累了,变成一列“小火车”,走进盥洗室,解小便、洗手。看着男孩们轻松自如的小便,站在门口的我心中默默地说:“宝宝们,你们可真能干!”不知不觉,初入托班时男孩小便的情境历历在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健康目标明确提出: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厕能力是孩子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托班时期正是培养的最佳时期,于是我将如厕习惯的培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进入小学高年级以后,小学生的自主意识日益增强,批判思维开始萌芽,逐步进入心理上的“叛逆期”,陈旧的说教式德育显然已经落伍。因此,从多层面创新德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需求。  一、言传身教,用爱唤醒心灵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作为小学生
摘 要:丰富的课堂信息的生成要求教师有开放的心态、容纳百川的气量,并积极巧妙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放飞思想,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喜学、乐学、会学、善学,力求做到快乐课堂快乐学,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发表真情实感的舞台。  关键词:问题情境;喜学;乐学;会学;善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学生的问题意识。”怎样创设问题情境
摘 要:教学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正确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研究把握教学语言,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打造高效课堂。本文作者通过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氛围、运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充满指点江山的激情,旨在解决教学语言的锤炼和恰当有效运用的问题,意在塑造一种教学语言的使用范式。  关键词:教学语言;锤炼;运用;高效课堂  一、问题缘起  近年,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
所谓学习动机,就是引起、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活动积极性的来源,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培养  所谓外部学习动机就是指因学习的外部后果而引起的学习动机,它与知识本身、学习活动没有内在联系,只是把学习作为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成为外部诱因。例如:为了达到
摘要:在初中复习教学中,要想在短暂的时间内全面复习初中三年所学的政治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解题技巧、解题能力,必须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本文尝试通过情感与智慧结合、时政与情境结合、考纲与储备结合、方法与训练结合等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初三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四结合”  随着中考的改革,政治学科出现了些调整和变化,其表现为:考点不变,考纲要求不降,知识点依然如此
人文素质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全面和健康发展的人,才会给人类带来繁荣与和谐,而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的含义是指人们在吸收一切有关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对实际优秀人类文化的感受、理解,从而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全面提升内在气质的一种具体表现。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发展的局限,教育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人们对科学、技术等理工学科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人文学科,人文教育受到很大的忽视,从
“声势活动”是奥尔夫教育体系的独创。所谓 “声势”,就是指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包括:跺脚、拍腿、拍手、捻指等。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借助声势参与既可以关注音乐中的声音,又可以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把听辨声音、学习音高、节奏训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逐步被唤醒,身体动作的协调、平衡能力也逐步提高,对音乐的情感表达也更加细腻、丰富。这样一种不受条件、环境限
摘 要:笔者对海南省海南中学(以下简称“我校”)2004级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入学一个月后,进行古诗文的兴趣等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对可能影响古诗文学习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因素进行了肯德尔相关分析。研究发现:95.92%的学生认为古诗文学习很重要,但81.63%的学生对古诗文学习没有兴趣,认为学习古诗文重要仅与“古诗文是高考中必考的项目”(P=0.001)“为了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P=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