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正确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研究把握教学语言,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打造高效课堂。本文作者通过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氛围、运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充满指点江山的激情,旨在解决教学语言的锤炼和恰当有效运用的问题,意在塑造一种教学语言的使用范式。
关键词:教学语言;锤炼;运用;高效课堂
一、问题缘起
近年,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课堂模式改变了原先的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现状,显著地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学习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课堂效率开始逐步提升。但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有步骤层层深入的展开下,教师的教学语言却存在着冷漠性、无味性、寡淡性、随意性等现象,语文课堂拥有了硬朗的理性框架却丧失了“她”应有的感性魅力。
1.尖酸刻薄的教学语言,学生不愿意听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学语言必须和风细雨,不能狂风暴雨;给学生的感触必须是如沐春风的,不能是如坐针毡的,否则将会伤害学生。
2.平淡无味的教学语言,学生不情愿听
平淡无味的教学语言让学生犹如上刑,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在于思维过程中缺少真知灼见,语言显得很贫乏。
3.寡淡呆板的教学语言,学生不主动听
呆板的教学让老师变成了“机器人”“传声筒”,因循守旧,不知变通。枯燥的讲解方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然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的教学内容在学生面前只能“左耳进,右耳出”。
4.模糊随意的教学语言,学生不高兴听
设计得再好的教学内容,如果不能用准确科学的语言来表达,造成语言的模棱两可、破绽百出,学生听得不明白,自然就没有教学效果。
二、实践操作
1.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氛围
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最动听的语言。教师是一份极为特殊的职业,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老师带着微笑进课堂,能营造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相反,如果老师每天板着脸进课堂,虽能一时达到威慑学生的作用,但效果并不长久,而且时间久了,会形成师生敌对的局面,学生也就失去了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让微笑成为沟通师生心灵的纽带,成为学生追求理想的动力之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课堂中除了口语的表达,眼神传递的信息最丰富,使用率也最高。学生正是通过教师丰富多彩的目光,明白教师的心境,从而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热情的目光让学生感受到鼓励,热切的目光让学生感受到期盼,鼓励的目光让学生感受到信心……当教师的目光不断注视教室的每个角落时,师生之间的目光接触次数上升,课堂秩序就会良好,效率自然会提高。
2.运用生动诙谐的语言
(1)利用修辞,让语言生动起来。教学语言过于理论化只能让学生感觉疏远、不容易接受。利用修辞,能够让语言生动形象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鲜活,增强学习趣味。①用谐音。在字音辨析“蓦然回首”时,当学生弄不清楚“蓦”的读音时,笔者曾经幽默地点拨“三(漠)菱(莫)宝(寞)马(蓦)都读mò”。这就是利用了谐音的修辞方法,让学生在了解名车的前提下,练习巩固了语音。②用引用。一位教师在指导要围绕中心选材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习作选材不要‘南辕北辙’,围绕中心时更不要‘一意孤行’。”意思是说习作选材不要各唱各的调,切忌离题万里。教师引用耳熟能详的成语来指导学生作文,使学生降低了对作文的畏惧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和写作激情。③用比喻。学生在做试卷时,往往不注意卷面情况,经常东涂西划,出现用一根根连线告诉评卷老师“某题的答案位置在哪里”“试卷后面还有一部分作文内容”等情况,教师可如下评点:“有些同学喜欢当将军,总用几根弯弯曲曲的箭头命令评卷老师按照他(她)的想法去东征西讨。”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明白了卷面整洁的重要性。
(2)移花接木,让知识相关起来。知识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如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如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如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教师可以把握知识间或远或近的相关性来组织教学语言,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字形辨析课中,探讨“雍容华贵”还是“雍荣华贵”,笔者采用幽默的语言讲述:“大清朝里除了雍正皇帝,还有个非常有名的容嬷嬷。”
(3)正话反说,让警示深刻起来。学生犯了错误,如果教师严厉地批评,通常他们不会心悦诚服,甚至有时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如果采用明褒实贬的迂回法,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班级某学生字迹潦草,屡教不改。一次,当堂作文课上,笔者抓住机会,指着他的卷面说:“我很喜欢你的字迹,洋洋洒洒,龙飞凤舞,它很有甲骨文的风范,要不你多写一些送给我做纪念吧……”后来该学生认真练字,进步很快。
下午上课,往往课堂效果不好,有学生在打瞌睡,也有学生在小声讲话。笔者就会走到打瞌睡学生面前,有节奏地轻拍他的后背,同时对窃窃私语的学生讲:“说话要小声,不要惊醒同学的美梦。”一句幽默的话,既批评了讲话的学生,也批评了睡觉的学生,在风趣中达到教育效果,一举两得。
3.充满指点江山的激情
陶行知先生说过:“做任何事情,尤其是教学,都需要激情。因为激情能让我们热爱教育事业。”每节课如果可以揣摩锤炼一下导入语的感情,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漫步向前,课堂气氛活跃。如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时这样导入:“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啊!巍峨啊,它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犹如就在眼前;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那样庄严,那样雄伟,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
于漪老师用富有激情的话语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在对纪念碑的无限崇敬中。这就为教学进程的快速展开找准了切入点。
三、教学语言锤炼的反思
1.教学语言的锤炼必须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高学习能力为目标
学生不是用来装满知识的容器,也不是用来机械加工的铸铁,更不是用来应付考试的仪器。新课标要求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把握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自然,教学语言的锤炼也必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应当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让他们有机会尝试主动求知,独立思考,让他们判断和选择,提高学习能力。
2.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是锤炼教学语言的保障
想要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锤炼,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的老师一定是位认真负责,具有强烈责任心和进取精神的老师。能够做到忘我的教师,他(她)的精神动力来源于对人民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来源于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来源于对学生纯洁、真诚的爱,这是最为高尚的职业道德。
专业知识渊博、研究问题透彻、观察角度新颖、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式灵活、教学过程明晰、教学手段丰富多样……拥有如此高水平的文学素养和高水平的业务能力,这样的教师必定成为优秀的教师。学生在这样的教师引领下,徜徉在文学的殿堂中,得到知识和精神的陶冶,这不就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吗?
参考文献:
[1]胡家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追求[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0,(6).
[2]肖远骑.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J].学生阅读,2010,(11).
[3]代保民.巧借“四力”鲜活教师课堂语言[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0,(12).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
关键词:教学语言;锤炼;运用;高效课堂
一、问题缘起
近年,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课堂模式改变了原先的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现状,显著地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学习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课堂效率开始逐步提升。但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有步骤层层深入的展开下,教师的教学语言却存在着冷漠性、无味性、寡淡性、随意性等现象,语文课堂拥有了硬朗的理性框架却丧失了“她”应有的感性魅力。
1.尖酸刻薄的教学语言,学生不愿意听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学语言必须和风细雨,不能狂风暴雨;给学生的感触必须是如沐春风的,不能是如坐针毡的,否则将会伤害学生。
2.平淡无味的教学语言,学生不情愿听
平淡无味的教学语言让学生犹如上刑,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在于思维过程中缺少真知灼见,语言显得很贫乏。
3.寡淡呆板的教学语言,学生不主动听
呆板的教学让老师变成了“机器人”“传声筒”,因循守旧,不知变通。枯燥的讲解方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然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的教学内容在学生面前只能“左耳进,右耳出”。
4.模糊随意的教学语言,学生不高兴听
设计得再好的教学内容,如果不能用准确科学的语言来表达,造成语言的模棱两可、破绽百出,学生听得不明白,自然就没有教学效果。
二、实践操作
1.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氛围
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最动听的语言。教师是一份极为特殊的职业,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老师带着微笑进课堂,能营造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相反,如果老师每天板着脸进课堂,虽能一时达到威慑学生的作用,但效果并不长久,而且时间久了,会形成师生敌对的局面,学生也就失去了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让微笑成为沟通师生心灵的纽带,成为学生追求理想的动力之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课堂中除了口语的表达,眼神传递的信息最丰富,使用率也最高。学生正是通过教师丰富多彩的目光,明白教师的心境,从而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热情的目光让学生感受到鼓励,热切的目光让学生感受到期盼,鼓励的目光让学生感受到信心……当教师的目光不断注视教室的每个角落时,师生之间的目光接触次数上升,课堂秩序就会良好,效率自然会提高。
2.运用生动诙谐的语言
(1)利用修辞,让语言生动起来。教学语言过于理论化只能让学生感觉疏远、不容易接受。利用修辞,能够让语言生动形象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鲜活,增强学习趣味。①用谐音。在字音辨析“蓦然回首”时,当学生弄不清楚“蓦”的读音时,笔者曾经幽默地点拨“三(漠)菱(莫)宝(寞)马(蓦)都读mò”。这就是利用了谐音的修辞方法,让学生在了解名车的前提下,练习巩固了语音。②用引用。一位教师在指导要围绕中心选材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习作选材不要‘南辕北辙’,围绕中心时更不要‘一意孤行’。”意思是说习作选材不要各唱各的调,切忌离题万里。教师引用耳熟能详的成语来指导学生作文,使学生降低了对作文的畏惧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和写作激情。③用比喻。学生在做试卷时,往往不注意卷面情况,经常东涂西划,出现用一根根连线告诉评卷老师“某题的答案位置在哪里”“试卷后面还有一部分作文内容”等情况,教师可如下评点:“有些同学喜欢当将军,总用几根弯弯曲曲的箭头命令评卷老师按照他(她)的想法去东征西讨。”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明白了卷面整洁的重要性。
(2)移花接木,让知识相关起来。知识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如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如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如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教师可以把握知识间或远或近的相关性来组织教学语言,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字形辨析课中,探讨“雍容华贵”还是“雍荣华贵”,笔者采用幽默的语言讲述:“大清朝里除了雍正皇帝,还有个非常有名的容嬷嬷。”
(3)正话反说,让警示深刻起来。学生犯了错误,如果教师严厉地批评,通常他们不会心悦诚服,甚至有时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如果采用明褒实贬的迂回法,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班级某学生字迹潦草,屡教不改。一次,当堂作文课上,笔者抓住机会,指着他的卷面说:“我很喜欢你的字迹,洋洋洒洒,龙飞凤舞,它很有甲骨文的风范,要不你多写一些送给我做纪念吧……”后来该学生认真练字,进步很快。
下午上课,往往课堂效果不好,有学生在打瞌睡,也有学生在小声讲话。笔者就会走到打瞌睡学生面前,有节奏地轻拍他的后背,同时对窃窃私语的学生讲:“说话要小声,不要惊醒同学的美梦。”一句幽默的话,既批评了讲话的学生,也批评了睡觉的学生,在风趣中达到教育效果,一举两得。
3.充满指点江山的激情
陶行知先生说过:“做任何事情,尤其是教学,都需要激情。因为激情能让我们热爱教育事业。”每节课如果可以揣摩锤炼一下导入语的感情,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漫步向前,课堂气氛活跃。如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时这样导入:“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啊!巍峨啊,它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犹如就在眼前;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那样庄严,那样雄伟,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
于漪老师用富有激情的话语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在对纪念碑的无限崇敬中。这就为教学进程的快速展开找准了切入点。
三、教学语言锤炼的反思
1.教学语言的锤炼必须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高学习能力为目标
学生不是用来装满知识的容器,也不是用来机械加工的铸铁,更不是用来应付考试的仪器。新课标要求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把握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自然,教学语言的锤炼也必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应当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让他们有机会尝试主动求知,独立思考,让他们判断和选择,提高学习能力。
2.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是锤炼教学语言的保障
想要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锤炼,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的老师一定是位认真负责,具有强烈责任心和进取精神的老师。能够做到忘我的教师,他(她)的精神动力来源于对人民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来源于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来源于对学生纯洁、真诚的爱,这是最为高尚的职业道德。
专业知识渊博、研究问题透彻、观察角度新颖、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式灵活、教学过程明晰、教学手段丰富多样……拥有如此高水平的文学素养和高水平的业务能力,这样的教师必定成为优秀的教师。学生在这样的教师引领下,徜徉在文学的殿堂中,得到知识和精神的陶冶,这不就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吗?
参考文献:
[1]胡家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追求[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0,(6).
[2]肖远骑.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J].学生阅读,2010,(11).
[3]代保民.巧借“四力”鲜活教师课堂语言[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0,(12).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