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缘起
近期,我校有幸参加了上海市教委的一个重点课题——《基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区域性系统培养研究》。近一年的研究使我们收获很多,感悟很多。
没有一个国家不追求创新的未来,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得比人家精彩,也没有一个老师希望看到自己的课堂呆板无趣,死气沉沉。中国不缺应试的人才,缺的是创新的人才!所以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国家的未来,作为他们的教师,我们觉得:应该去做一些尝试和改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就从我们的课堂教学开始,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素养。
怀着这种理想的我们很想付诸于实践。于是我和几个老师组队,以创新课堂为主题,围绕一节数学研讨课《长方体的初步认识》,展开了教研活动。
二、我们的思路
在进入课堂前,我们首先思考了几个关键问题:
1. 从哪里入手?创新的课堂并非为了作秀,重要的是学生既要实实在在地学习,又要使创新素养得到切实的培养。而这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达到的。只能这节课培养一点,那节课培养一点,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日积月累的效应。所以我们打算从一个个单元开始!
2. 哪些内容目前最适合开展研究?我们觉得既要立足于数学学科特点,又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认知水平还处在发展初期,思维发展水平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个性方面好动、好模仿,而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学生的动手实践紧密相连,所以几何单元应该很容易使研究效果凸显。所以我们团队选择了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节课《长方体的初步认识》。
三、我们的对策
那么如何打造创新的课堂呢?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对策:
1. 从教学目标着手,突出创新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首先应从源头着手。开学前,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设计完成了各学科教材的学期统整指南。指南中,除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外,我们更关注了创新素养的目标取向,并做了一个初步的系统考虑和课时安排。拿我们这次的研讨课来讲,《长方体的初步认识》所在的第五单元中,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感悟解决问题的科学过程,但每一课时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落脚点也不同。
2. 提倡研究式学习。在创新的课堂中,我们觉得教师更应该是一个引导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就应该带有更多的探究性、自主性,所以研究式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要让学生能自主探究就多探究,能动手实践就多动手,能交流就多交流。改变教师满堂灌,尖子生单独跑的现象,让更多的孩子去动手体验,去亲身实践,去尝试创新。
比如在传统的《长方体》教学中,为节省时间,一般是教师引导提问,而后学生观察模型或者带来的牙膏盒等数数量,看着课件或老师的演示,讨论得出结论。而我们索性放开,先请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的正方体的特征来大胆猜测长方体的特征,那么是否对呢?我们还需小心的科学验证。所以,学生带着这些猜测,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动手操作的探究式活动中加以验证,最后在集体归纳总结中得出结论,很好地解决了问题。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热情,有时通力合作,有时个人发挥,想到的方法也五花八门,可以在用纸片搭长方体的过程中去验证面的特点,也可以通过描一描、剪一剪的方法去验证,可以用尺去量棱的长短,也可以拆一下来比一比等等。
四、我们的思考
在经历了科研、备课、磨课、上课直至每一节课后的反思这一系列过程后,我们团队也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的课堂需要创新。
以往的家常课我们可能仅限于备好一个知识点,而在创新的课堂上我们要达成的不仅是三维目标,有时更要关注的是一种品质或一种习惯等等。在上《长方体》这节研讨课时,我和学生们呈现的不是一节课,而是整个单元的综合学习表现。因为在这个单元的每一节课中,我们都在试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一个单元下来,这些学生的这些能力明显有所提高。
创新让我们的课堂更富有魅力,学生变得更灵动了。他们不是在等老师的答案,尖子生的答案,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着自己探索,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着活跃的学生,教师也变得更富有激情了。
而经过多次的研讨实践,我们觉得创新课堂的门槛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高。创新不能好高骛远,我们要有等待花开的精神。不是说要奢望学生在课堂上创造出什么惊世之作,我们要做的是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为完成某项创新活动基本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品质、一些基本知识能力等等,他们的共同名字叫创新素养。我们只要定位清楚,然后一节课一节课地去切实实践,相信必有收获。就看我们团队这次研究的对象,二年级的学生,这么小的年龄都可以实现创新课堂,相信这是一件可以推广普及的好事。
五、我们的尝试
为了打造创新的课堂,我们也需要做一些改变和尝试。尝试着改善学法教法,尝试着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创新的课堂中,我们要尝试着多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猜测;在讨论时能认真倾听,敢于表达,敢于质疑;在实践中敢于动手尝试,而不是甘当观众或听众。而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去做一个有心人,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如果说开放的大课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战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就是培养创新情感的大摇篮,而充分的时间空间就是创新成果的孵化器。所以除了在备课时有意识有系统地关注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外,我时常提醒自自己课堂中要弯下腰来,学会聆听孩子们不同的声音、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孩子们的闪光点,也要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以及表现的舞台。在组织小组学习时,我要更加关注合作方法的指导。在教学需要时,让他们能动手实践就多实践,能讨论就多讨论。
六、我们的期待
“唯有创新性的教育才能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生,而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则会反哺教育,为教育带来新鲜气息。”经过一线实践的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课堂需要创新,而创新的课堂,我们力所能及。关于如何打造创新课堂,我们需要尝试的还有很多,也期待着更多同仁的共同发现。希望我们都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这种意识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把平凡做成极致。
近期,我校有幸参加了上海市教委的一个重点课题——《基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区域性系统培养研究》。近一年的研究使我们收获很多,感悟很多。
没有一个国家不追求创新的未来,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得比人家精彩,也没有一个老师希望看到自己的课堂呆板无趣,死气沉沉。中国不缺应试的人才,缺的是创新的人才!所以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国家的未来,作为他们的教师,我们觉得:应该去做一些尝试和改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就从我们的课堂教学开始,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素养。
怀着这种理想的我们很想付诸于实践。于是我和几个老师组队,以创新课堂为主题,围绕一节数学研讨课《长方体的初步认识》,展开了教研活动。
二、我们的思路
在进入课堂前,我们首先思考了几个关键问题:
1. 从哪里入手?创新的课堂并非为了作秀,重要的是学生既要实实在在地学习,又要使创新素养得到切实的培养。而这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达到的。只能这节课培养一点,那节课培养一点,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日积月累的效应。所以我们打算从一个个单元开始!
2. 哪些内容目前最适合开展研究?我们觉得既要立足于数学学科特点,又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认知水平还处在发展初期,思维发展水平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个性方面好动、好模仿,而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学生的动手实践紧密相连,所以几何单元应该很容易使研究效果凸显。所以我们团队选择了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节课《长方体的初步认识》。
三、我们的对策
那么如何打造创新的课堂呢?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对策:
1. 从教学目标着手,突出创新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首先应从源头着手。开学前,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设计完成了各学科教材的学期统整指南。指南中,除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外,我们更关注了创新素养的目标取向,并做了一个初步的系统考虑和课时安排。拿我们这次的研讨课来讲,《长方体的初步认识》所在的第五单元中,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感悟解决问题的科学过程,但每一课时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落脚点也不同。
2. 提倡研究式学习。在创新的课堂中,我们觉得教师更应该是一个引导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就应该带有更多的探究性、自主性,所以研究式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要让学生能自主探究就多探究,能动手实践就多动手,能交流就多交流。改变教师满堂灌,尖子生单独跑的现象,让更多的孩子去动手体验,去亲身实践,去尝试创新。
比如在传统的《长方体》教学中,为节省时间,一般是教师引导提问,而后学生观察模型或者带来的牙膏盒等数数量,看着课件或老师的演示,讨论得出结论。而我们索性放开,先请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的正方体的特征来大胆猜测长方体的特征,那么是否对呢?我们还需小心的科学验证。所以,学生带着这些猜测,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动手操作的探究式活动中加以验证,最后在集体归纳总结中得出结论,很好地解决了问题。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热情,有时通力合作,有时个人发挥,想到的方法也五花八门,可以在用纸片搭长方体的过程中去验证面的特点,也可以通过描一描、剪一剪的方法去验证,可以用尺去量棱的长短,也可以拆一下来比一比等等。
四、我们的思考
在经历了科研、备课、磨课、上课直至每一节课后的反思这一系列过程后,我们团队也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的课堂需要创新。
以往的家常课我们可能仅限于备好一个知识点,而在创新的课堂上我们要达成的不仅是三维目标,有时更要关注的是一种品质或一种习惯等等。在上《长方体》这节研讨课时,我和学生们呈现的不是一节课,而是整个单元的综合学习表现。因为在这个单元的每一节课中,我们都在试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一个单元下来,这些学生的这些能力明显有所提高。
创新让我们的课堂更富有魅力,学生变得更灵动了。他们不是在等老师的答案,尖子生的答案,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着自己探索,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着活跃的学生,教师也变得更富有激情了。
而经过多次的研讨实践,我们觉得创新课堂的门槛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高。创新不能好高骛远,我们要有等待花开的精神。不是说要奢望学生在课堂上创造出什么惊世之作,我们要做的是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为完成某项创新活动基本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品质、一些基本知识能力等等,他们的共同名字叫创新素养。我们只要定位清楚,然后一节课一节课地去切实实践,相信必有收获。就看我们团队这次研究的对象,二年级的学生,这么小的年龄都可以实现创新课堂,相信这是一件可以推广普及的好事。
五、我们的尝试
为了打造创新的课堂,我们也需要做一些改变和尝试。尝试着改善学法教法,尝试着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创新的课堂中,我们要尝试着多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猜测;在讨论时能认真倾听,敢于表达,敢于质疑;在实践中敢于动手尝试,而不是甘当观众或听众。而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去做一个有心人,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如果说开放的大课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战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就是培养创新情感的大摇篮,而充分的时间空间就是创新成果的孵化器。所以除了在备课时有意识有系统地关注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外,我时常提醒自自己课堂中要弯下腰来,学会聆听孩子们不同的声音、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孩子们的闪光点,也要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以及表现的舞台。在组织小组学习时,我要更加关注合作方法的指导。在教学需要时,让他们能动手实践就多实践,能讨论就多讨论。
六、我们的期待
“唯有创新性的教育才能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生,而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则会反哺教育,为教育带来新鲜气息。”经过一线实践的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课堂需要创新,而创新的课堂,我们力所能及。关于如何打造创新课堂,我们需要尝试的还有很多,也期待着更多同仁的共同发现。希望我们都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这种意识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把平凡做成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