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病变钙化程度对介入治疗后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MINGGANG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钙化程度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阜外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 119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靶病变钙化程度,将冠心病患者分为无/轻度钙化组(8 268例)和中/重度钙化组(1 851例)。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1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

结果

入选患者年龄(58.3±10.3)岁,女性占23.3%(2 355例)。与无/轻度钙化组患者相比,中/重度钙化组患者年龄较大[(60.0±10.6)岁比(57.9±10.2)岁,P<0.01],女性[25.4%(470/1 851)比22.8%(1 885/8 268),P=0.02]、糖尿病[33.9%(628/1 851)比29.0%(2 399/8 268),P<0.01]、高血压[68.0%(1 259/1 851)比63.7%(5 264/8 268),P<0.0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4.6%(85/1 851)比3.2%(268/8 268),P<0.01]、卒中[12.6%(233/1 851)比10.4%(861/8 268),P=0.01]和肾功能不全史[6.2%(115/1 851)比3.7%(303/8 268),P<0.01]的比例均较高。与无/轻度钙化组患者相比,中/重度钙化组患者介入治疗操作时间和置入支架长度更长[分别为37(24,61)min比27(17,40)min,P<0.01;32(23,48)mm比27(18,38)mm,P<0.01],接受旋磨治疗的比例更高[2.56%(57/2 229)比0.03%(3/11 930),P<0.01]。与无/轻度钙化组患者相比,中/重度钙化组患者术后1年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7.5%(139/1 846)和4.9%(402/8 243),P<0.01]、全因死亡[1.0%(19/1 846)比0.6%(49/8 243),P=0.04]、心肌梗死[2.2%(41/1 846)比1.4%(114/8 243),P=0.01]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5.0%(92/1 846)比3.2%(266/8 243),P<0.01]的比例均较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病变中/重度钙化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1,95%CI 1.16~1.72,P<0.01)。

结论

冠状动脉病变中/重度钙化患者合并较多的高危临床因素。冠状动脉病变中/重度钙化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近年来,微小RNA这类转录后调控非编码小RNA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微小RNA-17-92基因簇是目前研究得较为深入的微小RNA之一,可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与冠心病、缺血性卒中以及心脏疾病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有着紧密的联系。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观察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1至12月于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合并MVD的患者1 433例。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NLR预测2年全因死亡的最佳临界值,分为高NLR组和低NLR组。主要临床终点为2年全因死亡,次要终点是2年主要
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正处在由传统药物治疗过渡到靶向治疗的转型期。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肌细胞钙离子内环境、肌球蛋白ATP酶靶点、晚钠电流异常、心肌能量代谢通路为代表的多种发病机制的相关靶点逐渐由基础研究阶段转化为临床药物试验阶段,为改善预后及治愈肥厚型心肌病带来希望。
免疫球蛋白G4相关慢性腹主动脉周围炎是一种罕见疾病,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靠影像学及免疫学检查辅助诊断,应予早期治疗。该文报道1例67岁男性免疫球蛋白G4相关慢性腹主动脉周围炎患者的诊疗,以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对于其并发的动脉瘤性疾病,腔内修复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目的应用虚拟组织学成像血管内超声(VH-IVUS)技术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隐静脉桥斑块特征。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示隐静脉桥狭窄≥50%并行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有心肌缺血症状患者4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年龄(64.4±7.9)岁,男性占88.9%(40例)。介入治疗前于隐静脉桥病变处行VH-IVUS检查,并进行斑块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心肌病,本文报道了肥厚型心肌病一家系。该家系先证者同时携带5个罕见变异,分别为TNNI3:p.L144R、MYBPC3:p.S1182R、MYL2:p.E68fs、CTNNA3:p.S760P和DSP:p.I814T。先证者出现心脏性猝死、心室壁变薄等高危临床表型较早,提示肥厚型心肌病具有明显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复合致病基因变异叠加效应可使临床表型更严重。基因诊
目的探讨联合血栓抽吸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PPCI的STEMI患者321例。根据介入治疗是否联合血栓抽吸,将入选患者分为PPCI组(189例)和联合血栓抽吸组(132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PPCI术中和围手术期资料,记录术后主要终点事件(包
期刊
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应当积极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确定能够安全离院的患者,是急诊室医师处理胸痛患者所面对的重大挑战。指南推荐对急诊室胸痛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从而做出医疗决策,而传统评分系统如TIMI评分和GRACE评分因为分层的准确性不高,在急诊室未得到广泛使用。HEART评分将胸痛患者分层为低度危险(0~3分)、中度危险(4~6分)和高度危险(≥7分),并分别做出医疗决策,适用于对急诊室内S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常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形成。然而,临床上亦有冠状动脉正常的情况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其中冠状动脉栓塞是主要病因之一。该文报告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发生冠状动脉栓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1例,并分析诊断依据、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以期为临床诊治类似病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