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但传统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一门学习识谱、唱歌,传授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以至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地体现和发挥。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感受,体验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绪,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关键词:音乐教学培养小学生 审美情趣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格因素形成和发育的重要年龄段。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实现学生人格的完美和谐。
一、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2、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3、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多媒体中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参与产生共鸣。
二、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如果说,体验美与欣赏美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基础,那么表现美与创造美则是它们的升华。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大胆的鼓励、激发学生进行音乐的创造,让他们用肢体或言语的创造,来表达对音乐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激活学生表现美的欲望和创造美的冲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天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在音乐教学中时常会发现一些孩子在听到一首新音乐作品时,虽然他暂时还不明白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但他却会随着音乐手舞足蹈,让自己沉浸在音乐中。虽然他们对音乐的感受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显得比较稚嫩,但这却是孩子最真挚的情感体现,是最原始的创造教师要鼓励孩子的这种表现。当然,在音乐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作为老师应根据儿童好动、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表现,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与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外化的形式结合起来,既带给别人美的享受,也让自己获得参与表现的满足感。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善于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造,为学生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比如创编歌词、创造节奏、自编动作、表演等等,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快快乐乐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世界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并受到美的熏陶。
三、在音乐美感训练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小学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快感。
四、在音乐评价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美处处都有,在孩子的周围有许多美的事物,作为小学音乐老师除了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与创造美之外,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如何来评价美也很重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于美好的事物还处在一个非常肤浅的、表面的状态,这就要求老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对美的事物作一个正确的评价。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态度和情感反映,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学生的生活体验与需求,激发其主体精神,从而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只有这样,评价才能发挥其特有的魅力,才能让学生正确地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美,进而向往美、追求美。
总之,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小学音乐学科特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音乐素养为基点,丰富完善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情感态度,精心设计音乐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全面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 丁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J].新课程(小学).2012年02期
[2] 王玲.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J].学周刊.2012年17期
关键词:音乐教学培养小学生 审美情趣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格因素形成和发育的重要年龄段。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实现学生人格的完美和谐。
一、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2、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3、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多媒体中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参与产生共鸣。
二、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如果说,体验美与欣赏美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基础,那么表现美与创造美则是它们的升华。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大胆的鼓励、激发学生进行音乐的创造,让他们用肢体或言语的创造,来表达对音乐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激活学生表现美的欲望和创造美的冲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天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在音乐教学中时常会发现一些孩子在听到一首新音乐作品时,虽然他暂时还不明白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但他却会随着音乐手舞足蹈,让自己沉浸在音乐中。虽然他们对音乐的感受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显得比较稚嫩,但这却是孩子最真挚的情感体现,是最原始的创造教师要鼓励孩子的这种表现。当然,在音乐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作为老师应根据儿童好动、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表现,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与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外化的形式结合起来,既带给别人美的享受,也让自己获得参与表现的满足感。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善于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造,为学生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比如创编歌词、创造节奏、自编动作、表演等等,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快快乐乐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世界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并受到美的熏陶。
三、在音乐美感训练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小学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快感。
四、在音乐评价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美处处都有,在孩子的周围有许多美的事物,作为小学音乐老师除了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与创造美之外,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如何来评价美也很重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于美好的事物还处在一个非常肤浅的、表面的状态,这就要求老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对美的事物作一个正确的评价。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态度和情感反映,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学生的生活体验与需求,激发其主体精神,从而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只有这样,评价才能发挥其特有的魅力,才能让学生正确地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美,进而向往美、追求美。
总之,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小学音乐学科特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音乐素养为基点,丰富完善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情感态度,精心设计音乐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全面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 丁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J].新课程(小学).2012年02期
[2] 王玲.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J].学周刊.2012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