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改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现实中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俗话说妙计可以大胜仗,良策则有利于解题,当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达到一定水平时,应该把一般的思维升华到计策谋略的境界。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的能力,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的解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一、激发学生欲望,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智力活动必须是为一种情感性力量所激发的,一个人从来不想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得引起学习的动机。”而兴趣则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观原因。从心理学上来说,兴趣可以使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习中高度注意,使感知清晰,想象活跃,记忆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以最佳心态获取信息。学生一旦有了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就会积极地去实践,这对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审题习惯,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生活中发现有的孩子在做应用题时,盲目追求做题速度,拿过来就做,结果经常做错,适得其反。实际上解决问题的步骤包括审题、分析和检验。在这几步中,审题能力尤为重要。审题能力是指获取信息的能力,新教材应用题类型很多,有的是图文式,有的是表格式,有的是对话式等等,所以如何抓住关键词,获取问题需要的信息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前提。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审题,要求学生先通读全题,再字逐句地阅读,要引导学生弄清每个问题的意义,然后再联系起来理解和体会。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说了一件什么事,给了几个对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事实证明有好多学生做错应用题的原因就是没有正确领会全题的意思。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要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并坚持长久。在开始训练时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逐步引导。如在教学二年级上退位减时有一道习题:人工野鸭岛去年有35只野鸭,今年比去年多28只。今年有多少只?我就先后让几名学生读题,然后我题出问题:说说题中说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用笔画出关键句。问的是什么?在我的步步追问下,学生逐步解答,最终轻而易举地列出算式。在我的坚持经常的训练下,学生在以后做应用题中也自觉地采用这样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审题。
三、关注数学思考,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一直在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不仅仅只意味着解数学题的能力,或者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处理的能力,而且还应当包括善于用数学的头脑、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1、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和提出问题。新教材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供了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教学时,我们鼓励学生从现实情景中提出问题,可是我们同时也发现,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非“数学”的,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无价值的,其原因是学生缺乏一种数学的“眼光”。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把生活现实转化为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2、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分析、操作、实践等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数学问题时广泛使用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或策略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要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采用摆学具、画图、列表、画线段图等办法来收集和整理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分析、操作、推理、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倡导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并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渗透。
四、联系生活实际,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一年级教学《统计》时,用1格表示1后,有一道练习题统计全班学生喜欢的水果,学生遇到纵轴当1格表示1人不够时,产生了知识冲突,此时,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在这个统计图中表示出我们班小朋友喜欢的水果情况,然后让他们同桌交流,有的孩子说“老师我们再在这些格子的上面添上一些格子不就够了吗?”很快就有孩子反驳“那样不行,那样太乱了,又没有地方。”最后,在学生的讨论中有一个孩子说“我们可以用1格表示2个人,不就能画下了吗?”原本是二年级的知识,在孩子们的争执中,很快的得到了解决。就这样在数学知识的应用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与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掘教材和生活中数学应用问题的因素,立足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谭继洪.浅议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1年07期
[2] 苏巧真.谈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14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现实中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俗话说妙计可以大胜仗,良策则有利于解题,当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达到一定水平时,应该把一般的思维升华到计策谋略的境界。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的能力,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的解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一、激发学生欲望,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智力活动必须是为一种情感性力量所激发的,一个人从来不想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得引起学习的动机。”而兴趣则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观原因。从心理学上来说,兴趣可以使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习中高度注意,使感知清晰,想象活跃,记忆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以最佳心态获取信息。学生一旦有了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就会积极地去实践,这对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审题习惯,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生活中发现有的孩子在做应用题时,盲目追求做题速度,拿过来就做,结果经常做错,适得其反。实际上解决问题的步骤包括审题、分析和检验。在这几步中,审题能力尤为重要。审题能力是指获取信息的能力,新教材应用题类型很多,有的是图文式,有的是表格式,有的是对话式等等,所以如何抓住关键词,获取问题需要的信息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前提。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审题,要求学生先通读全题,再字逐句地阅读,要引导学生弄清每个问题的意义,然后再联系起来理解和体会。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说了一件什么事,给了几个对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事实证明有好多学生做错应用题的原因就是没有正确领会全题的意思。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要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并坚持长久。在开始训练时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逐步引导。如在教学二年级上退位减时有一道习题:人工野鸭岛去年有35只野鸭,今年比去年多28只。今年有多少只?我就先后让几名学生读题,然后我题出问题:说说题中说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用笔画出关键句。问的是什么?在我的步步追问下,学生逐步解答,最终轻而易举地列出算式。在我的坚持经常的训练下,学生在以后做应用题中也自觉地采用这样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审题。
三、关注数学思考,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一直在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不仅仅只意味着解数学题的能力,或者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处理的能力,而且还应当包括善于用数学的头脑、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1、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和提出问题。新教材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供了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教学时,我们鼓励学生从现实情景中提出问题,可是我们同时也发现,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非“数学”的,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无价值的,其原因是学生缺乏一种数学的“眼光”。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把生活现实转化为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2、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分析、操作、实践等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数学问题时广泛使用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或策略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要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采用摆学具、画图、列表、画线段图等办法来收集和整理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分析、操作、推理、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倡导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并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渗透。
四、联系生活实际,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一年级教学《统计》时,用1格表示1后,有一道练习题统计全班学生喜欢的水果,学生遇到纵轴当1格表示1人不够时,产生了知识冲突,此时,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在这个统计图中表示出我们班小朋友喜欢的水果情况,然后让他们同桌交流,有的孩子说“老师我们再在这些格子的上面添上一些格子不就够了吗?”很快就有孩子反驳“那样不行,那样太乱了,又没有地方。”最后,在学生的讨论中有一个孩子说“我们可以用1格表示2个人,不就能画下了吗?”原本是二年级的知识,在孩子们的争执中,很快的得到了解决。就这样在数学知识的应用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与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掘教材和生活中数学应用问题的因素,立足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谭继洪.浅议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1年07期
[2] 苏巧真.谈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