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是学生,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作为数学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样才可更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针对性了解学生的实际课堂需求,再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要做好学情调查,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学习诉求、學习效率、学习习惯等内容展开分析判断,以便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最直接信息支持。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被调动起来,教师才能创造出更加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更好提高。
例如,在进行整数的除法教学时,可以针对不同性格、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练习题目。
第一组:8÷2 9÷3 10÷5 8÷4 6÷2 10÷5
地二组:12÷2 18÷3 15÷5 18÷9 12÷6 20÷5
对于基础较差的而且需要鼓励的学生可以选择第一组,这一组的题目较为简单,可以让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更好理解整数除法的概念,还能保证一定的正确率,保证其自信心不被打击。对于那些能力较好而且积极要求上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选作第二组的题目,这一组题目难度有一定提高,需要学生自己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学习。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分组练习,学生之间采取互相帮助的方式,相互促进,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充分信任学生
要想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要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于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在课堂上善于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利用各种方法将这些优点不断挖掘出来。信任学生需要落实,给学生自由阅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数学推演操作,鼓励学生展开多种数学实践,并在学习探索中实现成长。
例如,在进行乘法分配率的教学时,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而不是直接将规律告诉学生。教师通过一组算式进行比较,这样,学生自己就可以发现很多的问题,然后总结相关的规律。
第一组:观察下面两组算式,确定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14+6)×3 14×3+6×3;5×(18+2) 5×18+5×2
第二组:确定下面两组算式的关系,并且用对应的符号表示出来。
(7+5)×3 7×3+5×;9×(3+9) 9×3+9×9
通过第一组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之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去发现和领悟两个算式的内在联系。通过第二组算式,希望学生自己在探索和发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最终确定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是相等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得到了教师的充分信任,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最后由教师引出对应的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相关的特点。
为了更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某些数学的特点和规律,然后引导他们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前提是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中更好发挥自己。
三、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
学生的发展主要是包括综合能力的培养,一般包括知识技能、性格、价值观、方法以及情感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等进行培养和组织教学活动,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对教学策略进行多重规划,需要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培养计划,特别要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个性成长,给出针对性教育方案,这样才能赢得教学主动权。
例如,在进行元、角、分的概念教学时,教学的主要内容需要学生搞清楚各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之后,学生对于三者之间的换算肯定有一定的掌握。然后再进行对应的生活场景联系,为学生日后在生活中更好使用相关的计算方法做好基础工作。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分别扮演对应的购买者和售货员,模拟一个真实的购物场景,让学生经过讨价、还价之后确定最终的价格,利用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计算,增强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教学成果的能力。
如果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实际发展考虑,教学设计时注重结合现实生活,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那么整个课堂的氛围也会变得更加的轻松。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改进合作学习模式,从更多方面给予学习指导,以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矫正自身位置,不能主导学生意志,也不能放弃课堂管理,需要有一个统筹的计划,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意识得到落实,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针对性了解学生的实际课堂需求,再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要做好学情调查,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学习诉求、學习效率、学习习惯等内容展开分析判断,以便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最直接信息支持。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被调动起来,教师才能创造出更加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更好提高。
例如,在进行整数的除法教学时,可以针对不同性格、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练习题目。
第一组:8÷2 9÷3 10÷5 8÷4 6÷2 10÷5
地二组:12÷2 18÷3 15÷5 18÷9 12÷6 20÷5
对于基础较差的而且需要鼓励的学生可以选择第一组,这一组的题目较为简单,可以让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更好理解整数除法的概念,还能保证一定的正确率,保证其自信心不被打击。对于那些能力较好而且积极要求上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选作第二组的题目,这一组题目难度有一定提高,需要学生自己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学习。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分组练习,学生之间采取互相帮助的方式,相互促进,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充分信任学生
要想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要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于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在课堂上善于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利用各种方法将这些优点不断挖掘出来。信任学生需要落实,给学生自由阅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数学推演操作,鼓励学生展开多种数学实践,并在学习探索中实现成长。
例如,在进行乘法分配率的教学时,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而不是直接将规律告诉学生。教师通过一组算式进行比较,这样,学生自己就可以发现很多的问题,然后总结相关的规律。
第一组:观察下面两组算式,确定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14+6)×3 14×3+6×3;5×(18+2) 5×18+5×2
第二组:确定下面两组算式的关系,并且用对应的符号表示出来。
(7+5)×3 7×3+5×;9×(3+9) 9×3+9×9
通过第一组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之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去发现和领悟两个算式的内在联系。通过第二组算式,希望学生自己在探索和发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最终确定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是相等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得到了教师的充分信任,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最后由教师引出对应的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相关的特点。
为了更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某些数学的特点和规律,然后引导他们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前提是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中更好发挥自己。
三、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
学生的发展主要是包括综合能力的培养,一般包括知识技能、性格、价值观、方法以及情感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等进行培养和组织教学活动,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对教学策略进行多重规划,需要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培养计划,特别要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个性成长,给出针对性教育方案,这样才能赢得教学主动权。
例如,在进行元、角、分的概念教学时,教学的主要内容需要学生搞清楚各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之后,学生对于三者之间的换算肯定有一定的掌握。然后再进行对应的生活场景联系,为学生日后在生活中更好使用相关的计算方法做好基础工作。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分别扮演对应的购买者和售货员,模拟一个真实的购物场景,让学生经过讨价、还价之后确定最终的价格,利用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计算,增强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教学成果的能力。
如果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实际发展考虑,教学设计时注重结合现实生活,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那么整个课堂的氛围也会变得更加的轻松。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改进合作学习模式,从更多方面给予学习指导,以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矫正自身位置,不能主导学生意志,也不能放弃课堂管理,需要有一个统筹的计划,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意识得到落实,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