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也有缺钱“囧事”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mayicome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朝素称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盛期,创造了很多让后人景仰的功绩,实际上,统治了290年的唐王朝有很多细节让人难以捉摸,比如唐朝从始至终,总不同程度地处于“缺钱”状态。
  唐代的流通货币是铜钱。如此,“需铜铸钱极为需要,当时每岁铸钱18000贯以应急”(钱穆讲授《中国经济史》)。而且,在唐朝最缺铜钱的时期,曾多次严禁民间私铸铜器。最极端的是在贞元十年(794年),为保障造铜钱,政府下令禁止在江淮地区百姓铸造任何铜器,除了铸造正衣冠照面容的铜镜。这可真是大唐之“囧”。
  唐朝为什么会缺钱?
  唐朝缺铜钱,主要是在当时技术条件下,铜矿的开采量赶不上当时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对于铜的需求所致。同时,唐代的商业活跃兴盛,物价上涨,许多投机商人将铜钱私自销毁铸成铜器销售也是当时市面缺少铜钱的一个重要原因。
  千钱百两,史料记载,唐代1000枚开元通宝钱能熔成铜6斤多,而铜器价格曾上涨到每斤600钱,也就是说1000个铜钱熔铸的铜器能卖出3600多枚钱,利润是360%多。于是,即便是冒杀头的风险,也有唐朝商人销钱铸器。为谋取暴利,“而销铸(铜钱)者多,而钱益耗”,使得有唐一代常常缺钱。
  为了维系帝国的正常运转,唐王朝解决缺钱危机的措施可谓花样百出。
  在缺钱的情况下,唐朝政府给官员的俸禄不是足额用钱支付,在早期,除了按照官员的品级给“职分田”,政府的办公经费和官员津贴一部分来自“公廨田”的产出收入,《新唐书》中有记载,“京司及州县皆有公廨田,供公私之费。”同时,为了使帝国官员能足额领俸禄,唐朝还由中央财政特地划拨一笔钱,称为“公廨本钱”,给中央各衙门和各级地方官府作为本金向去做贸易、向百姓放贷,所得利润、利息,补贴衙门各项津贴费用,以及官员俸禄的不足部分。为了让公廨本钱获得高息,负责经营“公廨本钱”的捉錢令史绞尽脑汁,甚至逼迫百姓与之贸易借贷,“民不堪其扰”。其后,唐朝政府在官员俸禄上多有变革。
  政府要求富人必须消费。“命商贾蓄钱者,皆出以市货”,政府命令民间富人的钱都“放”到市面上,以缓解市面的“钱荒”。更甚者,在元和十二年(817年),为缓解京师地区市面钱荒,通货紧缩,不仅从国库拨出钱5。万缗来购买京城市面的布帛,而且,严令权贵富人家中积蓄实物铜钱超过5000贯的,否则,富人处死,王公大臣重重治罪,其资产“没入于官”,十分严厉。这一来,巨额铜钱不允许放在个人手上,京师富人赶紧消费,“乃争市第宅”,一下子将大唐京城的房价炒得很高。
  唐文宗时期还曾明确规定:“(个人)积钱以七千缗为率”,超过七千缗,就得消费掉,并且限期消费,家有十万缗的在1年内消费掉,有二十万缗的以2年为期限,否则处罚。
  控制民间铸造铜器。为了增加市面铜钱的供应量,在扩大开采铜矿、多采铜铸造货币的同时,唐朝政府还将主意打到了佛像上。政府一再严禁民间或寺庙将铜钱销毁用以铸造铜佛。大和三年(829年),政府规定:全国佛像材质用铅、锡、土、木建造,少数法器才允许用铜制造,否则处以极刑。到了唐武宗年间,政府打击佛寺,将所有的铜佛像以及钟、磬、炉、铎等铜器都收缴,这样为各地铸钱提供了大量铜材。于是,不仅中央可以铸造铜钱了,还允许各地开铸铜钱,“许诸道观察使皆得置钱坊”。
  唐朝政府控制铜器物价,稳定市场。贞元十年(794年),政府在下令禁止百姓铸造任何铜器的同时,还规定,民间铸造的铜器,每斤铜器售价“其值不得过百六十钱”,照此,1000钱有铜6斤多,即便熔铸铜器销售,价格不过960多钱,这就保证了6斤多铜器的售价在1000钱内,此外熔铸铜器还有其它开销,如此,商人毁钱铸器无利可图,稍稍缓解了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的情形。
  铸造大额货币。铜实在不够造钱用,唐朝曾经发行大额货币。乾元二年(759年),朝廷铸造“乾元重宝”,每枚当50枚“开元通宝”使用。大历年间,负责唐帝国的财政官员“判度支赵赞采连州白铜铸大钱,一当十,以权轻重。”但是,这些造大额货币的弊端是更加助推了物价上涨,造成民间负担过重,大受其害。
  为货币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唐代晚期,很多地方官员为保证本地的正常流通,禁止铜钱离开本土到外县,这样一来,商贩无法正常做生意,于是“商贾皆绝”。没有货币流通,地方商业基本停滞。其后,政府实在没有办法提供足够的铜钱用于流通,但是又不能让民间贸易断绝,于是,“命市井交易,以绫、罗、绢、布、杂货与钱兼用。”元和二年(807年),规定,做生意支付额度达1万钱以上者,必须混用布帛。如果一千多年前有现在的微信支付、电子转账等等的话,做生意也不用那么抓狂了。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改变历史,实在是不谬之论。
  降低铜钱的“含金量”。元和年间,因为唐王朝要镇压反叛,“以七道兵讨之,经费屈竭”,大臣皇甫缚出了个点子:在流通中的每缗(以1000钱为一串)钱取下20钱作为“垫陌钱”之外,再抽取5。个钱上缴国度用作战争时期特殊军费,这样一来,每缗钱实际只有930钱,虽然仍称为1缗,但实际缩水7%了。一定程度上,这缓解了当时的困难,但是此后百姓在买米盐等生活用品时,也都学着样儿,自行抽取7至8个钱,“耀米盐百钱垫七八”,政府想禁止也禁止不住,干脆朝廷下诏书“从俗所宜,内外给用,每缗垫八十。”出于缺钱,政府不得不认可民间金融流通情形。唐朝末年,京师流通的铜钱,名为法定“一贯”实际只有850钱,缩水15%,而河南府地区的铜钱流通,缩水更是达到20%,充分反映了当时铜钱的紧缺状况。
  尽管有唐一代出台了种种招术,但是市面一直是不同程度的缺铜钱状态,甚至缺到只允许民间造铜镜,这也是很奇葩的事。
其他文献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的战争。战争期间,交战双方的化学家研究了3000多种化学物质,希望研制出最具杀伤力的化学武器,因此有人把一战称为“化学家的战争”。特别是,德国和法国各有一位“诺贝尔级别”的科学家领军本国的化学武器研究,战火由此越烧越旺。  德军化学武器的开发离不开一批著名化学家,比如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尔特·能斯特,但真正的领军人物是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期刊
二战中,违反海牙国际公约、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的国家只有日本,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中国。当年的侵华日军中,除了臭名昭著的731细菌部队,还有一支鲜为人知的化学武器部队——关东军陆军化学研究所,代号“516”部队。  和731部队类似,516部队表面是“科学研究”,实际上是从事隐匿的化学武器研究、试验、制造,甚至用活人的身体试验和屠杀中国人民的恶魔部队。  01  日军宜昌战役使用毒气弹  1941年秋,
期刊
14世纪,一名阿拉伯旅行家行程达到10万多公里,在世界旅行史上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北非旅行家伊本·白图泰21岁时去麦加朝觐,开始了周游各国的旅行,他遍访伊斯兰国家,四访麦加,担任过德里和马尔代夫群岛的法官,陪伴过希腊公主去君士坦丁堡,游览过苏门答腊和爪哇,又曾以印度苏丹的使节身份于1346年(元顺帝至正六年)来到中国泉州,并赴广州、杭州及元大都等地游历。这位14世纪的阿拉伯旅行家行程达到10
期刊
如以武术技巧来进行决斗,体型较大一方的选手往往能够取得胜利,其中透露出的东西已经足够让武术尴尬不已,因为这等于是在说,武术技巧无法克服体型上的先天差距。  蜀出相,巴出将。谁也没有想到,温柔的成都会因一场意外“决斗”走红——4月底,微博上@MMA徐晓冬和@雷公太极一言不合,随之在成都科华中路一家健身场地比武,最终后者在数秒内不敌。旋即,MMA(综合格斗)的徐晓冬向武林发起挑战,成为网络热门事件。 
期刊
截至1914年,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迈入了铁路时代。铁路的传播超越了任何界限,丛林、高山、河流和沙漠等最严峻的自然障碍被能工巧匠们一—攻克。  在所有工业革命时代的伟大创举中,铁路的发明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在铁路出现以前的世界里,不论远近,只要踏上旅程就意味着一场艰巨的冒险。即便是法国或英国等领土面积较小的国家,国内的旅行时间也可长达7天;而想要横跨美国、中国或俄罗斯等大国,则可能需要数月之久。直到
期刊
秋天,又到了大閘蟹上市的季节了。赏菊、喝酒、吃蟹,这可是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的一大乐事。李白说:“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苏东坡则云:“空烦左手持新蟹,慢绕东篱嗅落英。”中秋没有酒和蟹,你拿什么装风雅咧?  吃蟹,吃出了一个典故,一种情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而这段佳话的起源就在《世说新语》中,身为吏部郎官的毕卓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期刊
常有人艳羡西方的分餐制的文明,须知道,几千年前,华夏民族就是习惯分餐制的,百姓大规模的合餐制不过是明清之后的事情。  关于国入围一大桌子集体用餐,数双筷子同夹一道菜的批判,并不是近几年的事情,民国时期便已成为舆论热点。这种批判的模式也是长久未变——以西人分餐的高雅,来反讽中国人合餐的低俗,似乎那代表文明性的分餐制,是西人又一项独有发明,国人要像引进德先生、赛先生一样,全盘接受才行。  事实上,几千
期刊
《看历史》2017年5月刊  过去的10年,其实是传统古典文化复兴的10年。国学的流行、汉服的争论、再到古诗词颂读的火爆,都是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并成为一种生活常态的前奏。  @尽头没有牙  电视综艺节目如《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如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在喧哗热闹的综艺节目中杀出一条血路。它们的爆红似在意料之外,其实也在意料之中。中国文字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致、最美的一部分,唐诗宋词哪怕
期刊
政治家与官仓鼠之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某种程度上讲,两者冥冥中却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甚至可以完美地体现在一个人身上,比如李斯。  对于李斯而言,公元前210年那个夏天,可谓他人生中最大的坎,经营了一辈子政治的他,再一次面临重大抉择。他的“一念之差”,可以让他继续享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华富贵,也可以让他和他的家族万劫不复。  走在钢丝绳上,李斯随时都可能掉下来。难以置信的是,正是他“官仓鼠理
期刊
这是一组烟台恤养院拍摄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的老照片,从留存的这些历史图像中可以读出更多的信息和感慨。  烟台恤养院自1929年开始筹备,1930年成立,经过3年的试办期后,初具规模,1933年9月20日正式开幕。烟台恤养院十分重视对收容的儿童、孤残孩子的教育,分别设有低年级和高年级教学班,让孩子们学文化,学技艺。恤养院设有诊疗所、理发室、食堂、浴室、体育场等,有统一的服装供应,宿舍整洁,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