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字鸿沟作为信息技术革新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知识沟效应在网络时代的表现。伴随网络媒介环境的变化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数字鸿沟的影响呈现出从网络传播初期的受众阶层分化到自媒体时代的文化壁垒两个阶段的发展形态。在数字鸿沟两个发展阶段的背后,是受众数字素养发展与媒介技术发展间的不平衡。随着自媒体平台的深化发展和普及,数字鸿沟及其文化阻滞作用也会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数字鸿沟;文化壁垒;数字媒介素养;自媒体时代
一、数字鸿沟与媒介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1.数字鸿沟的时代特征:信息技术革新的必然产物。“数字鸿沟”这一概念的提出距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数字鸿沟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信息不断数字化而产生的,从“数字鸿沟”概念提出的过程可以看出,数字鸿沟的出现事实上是信息技术革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间应用、普及程度等差异导致的一种必然结果,而这种必然结果产生的过程,则带有强烈的数字时代特征。
世界电信发展委员会在1984年发布了一篇名为《失去的链路》的报告,在报告中,世界电信发展委员会强调了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落后,会导致它们的经济发展受到阻碍[1]。世界电信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所指出的发展阻碍主要是指电信网络接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这一报告中的表述可以看出,早在电信业务出现并开始在世界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普及的过程中,由数字技术带来的发展差异就已经开始显现了。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数字鸿沟随着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的不断发展、普及和革新,逐渐成为一个带有强烈的数字媒体时代特征的词汇和社会现象。对于数字鸿沟的研究也在过去的近20年时间内,成为世界各国经济、信息、传播学等领域学者共同关注的对象。对于数字鸿沟的理解,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其英文表述也存在诸如“Digital Gap”“Digital Division”“Digital Inequality”“Digital Disparity”等不同说法,但无论是数字鸿沟还是信息鸿沟,这一概念都可以理解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2]。从这一角度来看,数字鸿沟的根本内涵不在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间信息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经济社会差异,而是一种由于数字媒介技术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数字媒体接触时间、接触习惯、信息占有差距导致的社会阶层的分化。这种分化既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可以出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间,甚至可以出现在一个群体的不同个体间。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数字鸿沟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普遍存在且引起多领域持续关注的焦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数字鸿沟事实上是信息技术革新的必然产物,数字鸿沟的本质并不是其带来的经济文化影响,而是数字鸿沟本身,以及促成数字鸿沟影响形成的受众阶层、数字媒介素养、社会文化影响等诸多问题。
2.数字时代知识沟效应对网络文化的直接影响。数字鸿沟是一个基于信息占有和数字媒介使用接触差异的阶层分化现象,这一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类似数字鸿沟的现象始终存在。机械印刷时代刚刚到来的时候,同样存在由于印刷术和基础教育普及差异导致的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人信息掌握严重不均衡的情况。数字鸿沟实际上是一个数字时代的知识鸿沟的问题,而数字鸿沟的形成,则是一个典型的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时代不断扩散的新的“知识沟效应”。
知识沟是大众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个经典假说,从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的时代到互联网乃至自媒体的数字时代,知识沟存在的条件始终没有缺失过,那就是大众媒体不断发展和演进的技术传播方式,以及这种技术进步带来的信息传播形态的变化和受众信息接触习惯的变化。
数字鸿沟本身也可以理解为数字时代的知识沟效应,传统的知识沟假说重视社会信息获取量的差异导致的知识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但数字时代的知识沟现象,则更多地表现为,先存在社会阶层、地域差距基础上的不同受众群体,这些群体对数字信息接触的差异,导致了他们所在社会阶层、地区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发展的巨大差异。可以说,数字鸿沟是知识沟效应在数字时代发展更为迅速影响更为明显的结果,而知识沟在数字时代的继续发展,则是由于新媒介技术充当了推动知识重新分配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成为知识阶层分化过程中一个影响阶层发展的变量。
数字鸿沟作为知识沟效应的网络延伸,在互联网逐渐成为普及媒介的过程中,其作用从网络信息占有量的多少逐渐转化为对网络文化群体的划分。不同数字信息占有量的受众群体,数字信息对其生活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别,而互联网文化与社会文化间在流行用语、价值观念、信息内容等方面的差异,也导致了数字信息富有的阶层更容易接受和践行网络文化,反之,不接触或较少接触数字信息的受众则更多地受到非网络文化的影响,在行为规范、流行认同、价值取向等方面与数字信息富有阶层形成明显的差异。
二、网络时代数字鸿沟产生发展的两个阶段形态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的产生和发展走过了传统网络媒体时代和自媒体时代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媒介环境的巨大变革,以及信息传播和舆论生发模式的巨大改变,使得数字鸿沟在不同的网络媒介环境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形态。
1.阶层分化形态:网络受众数字素养差异导致受众阶层的分化。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十余年间,互联网出现和普及之前,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电信网络的普及与否及其带来的社会信息发展差异。以今天的视角来看,网络时代之前的数字鸿沟,只能看作是今天意义上数字鸿沟的雏形,其鸿沟两端的差异也多表现为国家和地区间的差异。而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高速公路从一个概念层面的信息蓝图变成了社会信息传输主要的技术手段,这时的数字鸿沟才真正意义上从数字化信息传播的角度被凸显出来。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普及开始,数字鸿沟就不断作用在网络受众和非网络受众之间,这一时期的数字鸿沟最终实现了将受众阶层进行明确分化的效果。 在数字鸿沟实现受众阶层分化的过程中,由于网络接触程度和数字信息占有多寡的差异造成的受众数字素养的差异是将受众阶层进行分化的重要原因。数字素养可以理解为数字时代公民的媒介素养。与数字鸿沟一样,媒介素养教育也是一个在媒介技术发生快速变革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早期的屏幕教育、媒介素养、图像素养、电视素养,以及后来的视觉传播、视觉意识与批判性观看技能等均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密切相关,或者说是媒介教育的内涵[3]。随着数字媒体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也被丰富为计算机素养、网络素养和信息素养等。如果说媒介素养指向的是受众认识媒介、理解媒介、分析媒介、运用媒介的能力,那么数字素养则是在数字媒体时代,受众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4]。
网络时代公民数字素养的差异是随着受众媒介接触情况的差异而逐渐形成的,网络接触便捷接触时间长的受众会占有较多的数字信息,而由于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等问题导致无法或较少接触互联网的受众,则成为在数字时代信息拥有的弱势群体。数字素养的差异并不仅仅存在于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和地区之间,而是存在于新媒体技术发展到普及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区域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网络时代的数字鸿沟,最早呈现的状态也是最早起到的社会影响,就是通过网络受众数字素养差异最终导致受众阶层的分化。而被分化的受众阶层,同样反映在年龄、受教育程度、财富占有程度和社会竞争力等方面的差异。可以说,阶层的分化是数字鸿沟在网络时代带来的第一个阶段的宏观社会影响。
2.文化阻滞形态:自媒体时代数字鸿沟对网络文化发展的阻滞作用。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廉价化,社会信息传播依赖互联网的程度日益加深,数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地趋于和等同于社会信息本身。这种趋于或者等同化的发展,是数字信息传输手段全面占据社会信息传播各个领域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演进过程中,原本分化的社会阶层,随着新的社会成员在数字环境中成长,逐渐成为网络时代原住民并整体具备较高的数字媒介素养,呈现出逐渐弥合的状态,这从我国近年来不断高速增长的网民数量可以看出。
当网民数量逐渐占据了社会人口的相当部分的时候,互联网独特的信息传播模式所催生的网络文化就会成为社会人口中相当一部分人认同的文化形态,同时,互联网的信息也会成为传统大众媒介重要的信息来源,网络文化也就通过传统媒体的转载和报道,成为向社会非网民群体的公民输出的文化元素。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网民数量占据社会人口的比重尚不太大,网络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通过网民向非网民的传播,以及传统大众媒体转播网络信息两个渠道,这两个渠道对于非网民群体来说,都是开放的渠道。但当自媒体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互联网信息交流平台的基础,公民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开始逐渐转化为依赖移动终端和自媒体平台的时候,网络文化便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同时网民人数在这一阶段不断膨胀,网络文化对社会民众的影响日益加深,并逐渐成为社会文化构成的重要来源。在这一阶段,对网络文化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自媒体平台开始承担信息传播的主要任务,但自媒体平台具有群体封闭的特点,即网络用户与网络用户之间可以高效地使用自媒体平台实现信息的发布和获取,但非网民群体的受众则被阻拦在自媒体平台的信息高速传播之外。同时,自媒体平台所生发的网络文化在成为社会文化的过程中,由于网络接触行为和数字媒介素养的差异,网络文化在不同数字信息占有量的社会阶层间,就形成了巨大的接受与认知差距。这就造就了一个基于自媒体时代数字鸿沟形成阶层分化后,不同阶层间的社会文化阻隔。
今天,我国网民群体占据了近一半的社会人口,其中大部分为青年人,同时城乡人口在数字信息占有方面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在不同地域间本就存在的由于数字鸿沟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还造就了由于数字鸿沟差异而形成的在不用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文化壁垒,数字鸿沟在这一文化壁垒形成的过程中,随着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变革和自媒体平台的不断普及,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文化阻滞作用。
三、自媒体时代数字鸿沟文化壁垒的形成与发展
1.数字文化壁垒背后受众发展与媒介技术发展的不同步。网络时代数字鸿沟从受众阶层分化到文化壁垒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数字媒介素养的差异以及其对数字信息占有的贫富差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催化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网络时代受众发展与媒介技术发展的不同步。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社会信息的传输模式开始从传统的机械复制模式转向对互联网的彻底依赖,社会各领域、大众媒体以及公民个人对网络化信息传播的依赖使互联网快速地占据了社会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但随着一个新媒介的发展,受众对媒介的适应程度则往往呈现出滞后的特点。这种滞后在以往的媒介技术革命中,主要是由于新媒介技术的使用成本和公众自身受教育程度不同导致的,但互联网时代则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公民数字媒介素养的培育和媒介技术发展的不同步。
数字鸿沟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民数字媒介素养存在的差异。公民数字媒介素养的培育和增长是网络时代受众发展的重要问题,当社会中一部分公众不具备基本的数字媒介素养时,这部分公众则无法正常使用和接触来自网络媒介的信息,只能被动地通过数字媒介素养较高的个体或者其他大众媒介转述获得信息。当社会中的部分公众都具备基本的数字媒介素养时,这部分公众会快速地接触和依赖来自网络平台特别是自媒体平台的海量高效的信息,并且借助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这部分公众会逐渐接受并认同网络文化带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并与数字媒介素养较低的群体形成差别,但这部分受众并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辨识能力。当社会群体中存在一个具有较高数字媒体素养的群体时,这部分人一方面会具备较高的网络媒体使用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互联网中有效甄别和主动判断信息的价值与真伪。但具备较高数字媒介素养的人群中,也会产生主动利用自媒体平台去传播满足自身目的需要的信息的群体。网络推手就是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伴随着互联网自媒体平台的出现而大量出现,同时将网络营销、舆论引导乃至谣言扩散放置在自媒体信息平台并运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规律为自己的信息和观点造势。 媒介技术的发展导致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迅速占据了社会信息传播的主导位置,但受众的媒介素养发展却无法与数字媒介技术的快速普及同步,这种由技术主导的信息变革导致了受众在社会信息传播中地位的极大不平衡。数字鸿沟一端的优势群体通过其对自媒体平台的深度运用,可以实现创造社会文化元素、制造和影响社会舆论热点、散播和强调价值观念等对社会稳定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行为。而缺乏媒介接触能力、缺乏信息辨识能力的数字鸿沟弱势端的群体,则只能在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洪流中,成为被动的一方,表现为在文化认同上相对滞后、在舆论关注上处于从属地位、对舆论信息中的谣言缺乏辨识能力等特点。
2.数字鸿沟的消亡可能与数字文化壁垒的转型发展。受众发展与媒介技术发展的不同步是几乎每一次重大的媒介技术革新都会带来的问题,回顾以往的传播技术重大发展过程,这种不同步的现象存在随着媒介技术发展速度趋缓以及受众群体的更迭而逐渐消亡的可能。
互联网在过去的30年里,已经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最重要渠道,这说明互联网的普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地域经济较好和较贫穷的地区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会逐渐缩小,同时伴随着网络时代成长的新一代的受众会成为更熟悉更适应网络时代信息环境的一代人。地域数字技术运用差异的缩小和受众阶层的更新换代,都可能导致数字鸿沟原本存在的基础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逐渐缩小并趋于消亡。但公民数字素养的培育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技术的普及和信息量占有的多少,也会在不同社会阶层中间继续存在差异。就如同电视时代的知识沟并未因为贫富阶层都获取了更多知识而消失一样,网络时代,数字信息占有的差异也不会因为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更多的数字信息而消失。数字鸿沟则会在技术普及的过程中,伴随着受众的发展,从受众对信息占有量的差别转化为受众主动获取信息能力、运用信息平台能力以及辨识和判断信息能力的差异。
与数字鸿沟在未来可能存在的转型方向一样,数字鸿沟在自媒体时代产生的文化壁垒效应,也会随着自媒体平台和终端的进一步普及而转型。可以预见,未来网民数量的发展将会逐渐等同于社会成员的总数,而网民数量的增长则会使被完全隔离在网络信息之外的社会个体趋于消失,当网民基本实现全民化的时候,数字鸿沟所形成的文化壁垒效应,则从不同受众阶层间文化的阻滞作用,转化为不同受众阶层间对文化运用的被动与主动差异。占有更多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资源的受众阶层,会逐渐成为文化的缔造者和传播者,而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资源占有较少的受众则会成为文化发展中的从属者,这一现象在自媒体时代发展之初就已经开始在社会信息中以网络营销、网络推手、网络谣言散播等方式呈现出来,最终数字文化壁垒也就从文化内容的阻隔变成了文化信息中地位差异的门槛。
数字鸿沟在网络时代表现出的阶层分化作用和在自媒体时代表现出的文化壁垒影响,都是网络媒介技术革新的过程中,受众发展与媒介技术发展不同步的必然结果。在数字鸿沟逐渐表现出来的对文化跨阶层跨地域传播的阻滞作用的背后,还存在由互联网信息传播中诸如网络推手等特殊现象不断催化的因素,对于数字鸿沟和其带来的文化壁垒影响的消弭,就需要受众数字时代媒介素养教育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并逐渐拉近其与媒介技术发展的差距。
[本文为2011年河南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推手对社会舆论的影响研究——从社会变迁和技术发展的角度》(2011BXW0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思祁.数字鸿沟形成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2]刘芸.基于经济视角的国际数字鸿沟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3]孙文彬.媒介素养内涵演变与发展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2.
[4]吴翠珍,陈世敏.媒介素养教育[M].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66-70.
(严励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邱理为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新闻传媒系教师)
编校:张红玲
【关键词】数字鸿沟;文化壁垒;数字媒介素养;自媒体时代
一、数字鸿沟与媒介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1.数字鸿沟的时代特征:信息技术革新的必然产物。“数字鸿沟”这一概念的提出距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数字鸿沟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信息不断数字化而产生的,从“数字鸿沟”概念提出的过程可以看出,数字鸿沟的出现事实上是信息技术革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间应用、普及程度等差异导致的一种必然结果,而这种必然结果产生的过程,则带有强烈的数字时代特征。
世界电信发展委员会在1984年发布了一篇名为《失去的链路》的报告,在报告中,世界电信发展委员会强调了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落后,会导致它们的经济发展受到阻碍[1]。世界电信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所指出的发展阻碍主要是指电信网络接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这一报告中的表述可以看出,早在电信业务出现并开始在世界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普及的过程中,由数字技术带来的发展差异就已经开始显现了。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数字鸿沟随着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的不断发展、普及和革新,逐渐成为一个带有强烈的数字媒体时代特征的词汇和社会现象。对于数字鸿沟的研究也在过去的近20年时间内,成为世界各国经济、信息、传播学等领域学者共同关注的对象。对于数字鸿沟的理解,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其英文表述也存在诸如“Digital Gap”“Digital Division”“Digital Inequality”“Digital Disparity”等不同说法,但无论是数字鸿沟还是信息鸿沟,这一概念都可以理解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2]。从这一角度来看,数字鸿沟的根本内涵不在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间信息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经济社会差异,而是一种由于数字媒介技术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数字媒体接触时间、接触习惯、信息占有差距导致的社会阶层的分化。这种分化既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可以出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间,甚至可以出现在一个群体的不同个体间。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数字鸿沟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普遍存在且引起多领域持续关注的焦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数字鸿沟事实上是信息技术革新的必然产物,数字鸿沟的本质并不是其带来的经济文化影响,而是数字鸿沟本身,以及促成数字鸿沟影响形成的受众阶层、数字媒介素养、社会文化影响等诸多问题。
2.数字时代知识沟效应对网络文化的直接影响。数字鸿沟是一个基于信息占有和数字媒介使用接触差异的阶层分化现象,这一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类似数字鸿沟的现象始终存在。机械印刷时代刚刚到来的时候,同样存在由于印刷术和基础教育普及差异导致的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人信息掌握严重不均衡的情况。数字鸿沟实际上是一个数字时代的知识鸿沟的问题,而数字鸿沟的形成,则是一个典型的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时代不断扩散的新的“知识沟效应”。
知识沟是大众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个经典假说,从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的时代到互联网乃至自媒体的数字时代,知识沟存在的条件始终没有缺失过,那就是大众媒体不断发展和演进的技术传播方式,以及这种技术进步带来的信息传播形态的变化和受众信息接触习惯的变化。
数字鸿沟本身也可以理解为数字时代的知识沟效应,传统的知识沟假说重视社会信息获取量的差异导致的知识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但数字时代的知识沟现象,则更多地表现为,先存在社会阶层、地域差距基础上的不同受众群体,这些群体对数字信息接触的差异,导致了他们所在社会阶层、地区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发展的巨大差异。可以说,数字鸿沟是知识沟效应在数字时代发展更为迅速影响更为明显的结果,而知识沟在数字时代的继续发展,则是由于新媒介技术充当了推动知识重新分配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成为知识阶层分化过程中一个影响阶层发展的变量。
数字鸿沟作为知识沟效应的网络延伸,在互联网逐渐成为普及媒介的过程中,其作用从网络信息占有量的多少逐渐转化为对网络文化群体的划分。不同数字信息占有量的受众群体,数字信息对其生活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别,而互联网文化与社会文化间在流行用语、价值观念、信息内容等方面的差异,也导致了数字信息富有的阶层更容易接受和践行网络文化,反之,不接触或较少接触数字信息的受众则更多地受到非网络文化的影响,在行为规范、流行认同、价值取向等方面与数字信息富有阶层形成明显的差异。
二、网络时代数字鸿沟产生发展的两个阶段形态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的产生和发展走过了传统网络媒体时代和自媒体时代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媒介环境的巨大变革,以及信息传播和舆论生发模式的巨大改变,使得数字鸿沟在不同的网络媒介环境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形态。
1.阶层分化形态:网络受众数字素养差异导致受众阶层的分化。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十余年间,互联网出现和普及之前,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电信网络的普及与否及其带来的社会信息发展差异。以今天的视角来看,网络时代之前的数字鸿沟,只能看作是今天意义上数字鸿沟的雏形,其鸿沟两端的差异也多表现为国家和地区间的差异。而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高速公路从一个概念层面的信息蓝图变成了社会信息传输主要的技术手段,这时的数字鸿沟才真正意义上从数字化信息传播的角度被凸显出来。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普及开始,数字鸿沟就不断作用在网络受众和非网络受众之间,这一时期的数字鸿沟最终实现了将受众阶层进行明确分化的效果。 在数字鸿沟实现受众阶层分化的过程中,由于网络接触程度和数字信息占有多寡的差异造成的受众数字素养的差异是将受众阶层进行分化的重要原因。数字素养可以理解为数字时代公民的媒介素养。与数字鸿沟一样,媒介素养教育也是一个在媒介技术发生快速变革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早期的屏幕教育、媒介素养、图像素养、电视素养,以及后来的视觉传播、视觉意识与批判性观看技能等均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密切相关,或者说是媒介教育的内涵[3]。随着数字媒体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也被丰富为计算机素养、网络素养和信息素养等。如果说媒介素养指向的是受众认识媒介、理解媒介、分析媒介、运用媒介的能力,那么数字素养则是在数字媒体时代,受众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4]。
网络时代公民数字素养的差异是随着受众媒介接触情况的差异而逐渐形成的,网络接触便捷接触时间长的受众会占有较多的数字信息,而由于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等问题导致无法或较少接触互联网的受众,则成为在数字时代信息拥有的弱势群体。数字素养的差异并不仅仅存在于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和地区之间,而是存在于新媒体技术发展到普及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区域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网络时代的数字鸿沟,最早呈现的状态也是最早起到的社会影响,就是通过网络受众数字素养差异最终导致受众阶层的分化。而被分化的受众阶层,同样反映在年龄、受教育程度、财富占有程度和社会竞争力等方面的差异。可以说,阶层的分化是数字鸿沟在网络时代带来的第一个阶段的宏观社会影响。
2.文化阻滞形态:自媒体时代数字鸿沟对网络文化发展的阻滞作用。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廉价化,社会信息传播依赖互联网的程度日益加深,数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地趋于和等同于社会信息本身。这种趋于或者等同化的发展,是数字信息传输手段全面占据社会信息传播各个领域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演进过程中,原本分化的社会阶层,随着新的社会成员在数字环境中成长,逐渐成为网络时代原住民并整体具备较高的数字媒介素养,呈现出逐渐弥合的状态,这从我国近年来不断高速增长的网民数量可以看出。
当网民数量逐渐占据了社会人口的相当部分的时候,互联网独特的信息传播模式所催生的网络文化就会成为社会人口中相当一部分人认同的文化形态,同时,互联网的信息也会成为传统大众媒介重要的信息来源,网络文化也就通过传统媒体的转载和报道,成为向社会非网民群体的公民输出的文化元素。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网民数量占据社会人口的比重尚不太大,网络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通过网民向非网民的传播,以及传统大众媒体转播网络信息两个渠道,这两个渠道对于非网民群体来说,都是开放的渠道。但当自媒体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互联网信息交流平台的基础,公民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开始逐渐转化为依赖移动终端和自媒体平台的时候,网络文化便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同时网民人数在这一阶段不断膨胀,网络文化对社会民众的影响日益加深,并逐渐成为社会文化构成的重要来源。在这一阶段,对网络文化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自媒体平台开始承担信息传播的主要任务,但自媒体平台具有群体封闭的特点,即网络用户与网络用户之间可以高效地使用自媒体平台实现信息的发布和获取,但非网民群体的受众则被阻拦在自媒体平台的信息高速传播之外。同时,自媒体平台所生发的网络文化在成为社会文化的过程中,由于网络接触行为和数字媒介素养的差异,网络文化在不同数字信息占有量的社会阶层间,就形成了巨大的接受与认知差距。这就造就了一个基于自媒体时代数字鸿沟形成阶层分化后,不同阶层间的社会文化阻隔。
今天,我国网民群体占据了近一半的社会人口,其中大部分为青年人,同时城乡人口在数字信息占有方面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在不同地域间本就存在的由于数字鸿沟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还造就了由于数字鸿沟差异而形成的在不用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文化壁垒,数字鸿沟在这一文化壁垒形成的过程中,随着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变革和自媒体平台的不断普及,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文化阻滞作用。
三、自媒体时代数字鸿沟文化壁垒的形成与发展
1.数字文化壁垒背后受众发展与媒介技术发展的不同步。网络时代数字鸿沟从受众阶层分化到文化壁垒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数字媒介素养的差异以及其对数字信息占有的贫富差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催化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网络时代受众发展与媒介技术发展的不同步。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社会信息的传输模式开始从传统的机械复制模式转向对互联网的彻底依赖,社会各领域、大众媒体以及公民个人对网络化信息传播的依赖使互联网快速地占据了社会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但随着一个新媒介的发展,受众对媒介的适应程度则往往呈现出滞后的特点。这种滞后在以往的媒介技术革命中,主要是由于新媒介技术的使用成本和公众自身受教育程度不同导致的,但互联网时代则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公民数字媒介素养的培育和媒介技术发展的不同步。
数字鸿沟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民数字媒介素养存在的差异。公民数字媒介素养的培育和增长是网络时代受众发展的重要问题,当社会中一部分公众不具备基本的数字媒介素养时,这部分公众则无法正常使用和接触来自网络媒介的信息,只能被动地通过数字媒介素养较高的个体或者其他大众媒介转述获得信息。当社会中的部分公众都具备基本的数字媒介素养时,这部分公众会快速地接触和依赖来自网络平台特别是自媒体平台的海量高效的信息,并且借助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这部分公众会逐渐接受并认同网络文化带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并与数字媒介素养较低的群体形成差别,但这部分受众并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辨识能力。当社会群体中存在一个具有较高数字媒体素养的群体时,这部分人一方面会具备较高的网络媒体使用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互联网中有效甄别和主动判断信息的价值与真伪。但具备较高数字媒介素养的人群中,也会产生主动利用自媒体平台去传播满足自身目的需要的信息的群体。网络推手就是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伴随着互联网自媒体平台的出现而大量出现,同时将网络营销、舆论引导乃至谣言扩散放置在自媒体信息平台并运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规律为自己的信息和观点造势。 媒介技术的发展导致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迅速占据了社会信息传播的主导位置,但受众的媒介素养发展却无法与数字媒介技术的快速普及同步,这种由技术主导的信息变革导致了受众在社会信息传播中地位的极大不平衡。数字鸿沟一端的优势群体通过其对自媒体平台的深度运用,可以实现创造社会文化元素、制造和影响社会舆论热点、散播和强调价值观念等对社会稳定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行为。而缺乏媒介接触能力、缺乏信息辨识能力的数字鸿沟弱势端的群体,则只能在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洪流中,成为被动的一方,表现为在文化认同上相对滞后、在舆论关注上处于从属地位、对舆论信息中的谣言缺乏辨识能力等特点。
2.数字鸿沟的消亡可能与数字文化壁垒的转型发展。受众发展与媒介技术发展的不同步是几乎每一次重大的媒介技术革新都会带来的问题,回顾以往的传播技术重大发展过程,这种不同步的现象存在随着媒介技术发展速度趋缓以及受众群体的更迭而逐渐消亡的可能。
互联网在过去的30年里,已经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最重要渠道,这说明互联网的普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地域经济较好和较贫穷的地区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会逐渐缩小,同时伴随着网络时代成长的新一代的受众会成为更熟悉更适应网络时代信息环境的一代人。地域数字技术运用差异的缩小和受众阶层的更新换代,都可能导致数字鸿沟原本存在的基础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逐渐缩小并趋于消亡。但公民数字素养的培育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技术的普及和信息量占有的多少,也会在不同社会阶层中间继续存在差异。就如同电视时代的知识沟并未因为贫富阶层都获取了更多知识而消失一样,网络时代,数字信息占有的差异也不会因为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更多的数字信息而消失。数字鸿沟则会在技术普及的过程中,伴随着受众的发展,从受众对信息占有量的差别转化为受众主动获取信息能力、运用信息平台能力以及辨识和判断信息能力的差异。
与数字鸿沟在未来可能存在的转型方向一样,数字鸿沟在自媒体时代产生的文化壁垒效应,也会随着自媒体平台和终端的进一步普及而转型。可以预见,未来网民数量的发展将会逐渐等同于社会成员的总数,而网民数量的增长则会使被完全隔离在网络信息之外的社会个体趋于消失,当网民基本实现全民化的时候,数字鸿沟所形成的文化壁垒效应,则从不同受众阶层间文化的阻滞作用,转化为不同受众阶层间对文化运用的被动与主动差异。占有更多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资源的受众阶层,会逐渐成为文化的缔造者和传播者,而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资源占有较少的受众则会成为文化发展中的从属者,这一现象在自媒体时代发展之初就已经开始在社会信息中以网络营销、网络推手、网络谣言散播等方式呈现出来,最终数字文化壁垒也就从文化内容的阻隔变成了文化信息中地位差异的门槛。
数字鸿沟在网络时代表现出的阶层分化作用和在自媒体时代表现出的文化壁垒影响,都是网络媒介技术革新的过程中,受众发展与媒介技术发展不同步的必然结果。在数字鸿沟逐渐表现出来的对文化跨阶层跨地域传播的阻滞作用的背后,还存在由互联网信息传播中诸如网络推手等特殊现象不断催化的因素,对于数字鸿沟和其带来的文化壁垒影响的消弭,就需要受众数字时代媒介素养教育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并逐渐拉近其与媒介技术发展的差距。
[本文为2011年河南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推手对社会舆论的影响研究——从社会变迁和技术发展的角度》(2011BXW0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思祁.数字鸿沟形成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2]刘芸.基于经济视角的国际数字鸿沟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3]孙文彬.媒介素养内涵演变与发展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2.
[4]吴翠珍,陈世敏.媒介素养教育[M].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66-70.
(严励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邱理为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新闻传媒系教师)
编校:张红玲